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养禽兽日囿”,说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兽,以供狩猎游乐。在园、圃、囿三

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

式。

(一)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艺术比较发达,表现在建筑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宫室建筑下有台基,

梁柱上面有装饰,墙壁上有壁画,砖瓦的表面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浮雕图画。据

记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

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活动用人工池沼,构置

园林建筑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上古朴素的囿的形式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则完成了从

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秦统一中国后,在都城咸阳大

建宫室,并于渭水之阳作上林苑。汉武帝时又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更为增广,使之纵横150余公里,形成苑中苑、苑中离宫别馆。上林苑是在一个广大地域内包罗

着多种多样生活内容,内涵更为丰富的多功能大型皇家园林群体的集合。从上林

苑的内容与形式看,基本是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丰富了游憩生活内容。占代的囿,虽然已经初具园林艺术的某些特征,

但它基本上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一般只是稍加人工的成分,造园的意境与构思还

是极为初级的。而秦汉的宫苑是在圈定的一个广大地区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

无论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以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都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应该说是真正具有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除皇家宫苑外,汉代开

始出现私家园林建筑。其造园的规模与皇家禁苑有大小的差别,但造园的手法以

及园的形式、内容等,都极其相似。在当时的园林布局中,树木花草、水景泉池、

假山叠石普遍运用,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加以改造,“自然山水,人工为之”,注重

园林的景观效果,造园手法得到较大发展。这种人为的园林山水造景的出现,为

以后的山水园林艺术设计与发展开创了先例。汉代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的产生,

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奠定了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风

格和“诗情画意”的写意境界,并转而深刻地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这时期进入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

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

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南北朝时代,随着佛

教兴盛,佛寺建筑广为开展。因为宗教宣传和信仰的关系,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

式,装饰华丽、金碧辉煌并附有庭园,有其独特的种植。寺观丛林逐步成为一般

平民借以游览山水和玩乐的胜地。

(四)隋唐时期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

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同时推动了造园理论的深化和确立。王

维曾作“辋川别业”,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

画图布局筑建,表达出其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而自居易在洛阳的私园却是一座典

型的人工“市隐宅园”。再如元朝天如和尚与山水画大师倪瓒合作建造的苏州名园

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从这些众多的私家园

林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造园宗旨将意境情趣作为其追求的最终目的。

(五)宋元时期

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文人园”日臻成熟,审美情趣偏于

细腻、婉约、写实,影响皇家园林的规模更趋小型化。经过唐代对园林意境的开

拓,又经过两宋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登入艺术大雅之堂,成为一

门独立的艺术品类,奠定了基础。

(六)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进入明、涛以后,从文人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园林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有《园冶》作者计成,《园冶》又名《夺天工》,

刊行于明崇祯七年(】634),这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造园学专著。在创

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

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

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

林从游赏到游居皆可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

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明清时代,皇家园林创建以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

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

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寄畅园”、“拙政园”等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地对这些构

景的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

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

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明、清

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成大器时

期。

到了清末,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经济崩溃等原因,造园理论探索停

滞不前,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巅峰,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

之奇观”。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

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目的,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创

作的基础上而有所创新,以此推动中国园林不断向前发展演变。它深含着中国文

化的内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体现,今天

仍是我们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绚丽事业。

三、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旅游价值

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

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

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旅游,在追求精神需求上是共

通的:是人们在旅行和游览中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对自然美和人

文美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达到在

美中愉悦,在美中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增长知识和才干。园林,是旅游的主要

载体。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

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旅游的动机是使旅游者对旅游的对象有吸引力,因此,以自然美学的理论来探讨和运用于造园,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重要

环节。旅游资源的存在,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园林的旅游价值

主要体现在:

(一)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

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

以苏卅『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

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

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

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

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二)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

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

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

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

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

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

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

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

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卅『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

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

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

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

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

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

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

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

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憩的生

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四、中国古典园林改进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古典园林修复规划的逐步落实。

古典园林作为苏州的第一品牌,政府应加大保护投资力度,使更多的古典园林能够保存下来。世界遗产的持续性保护,资金保障是修复规划工作切实落实的基础。因此,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继续开展修复工作,落实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近期,开展专业调研

轮苏卅『古典园林普查工作,提出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具体方案,对市区现

条件修复开放的可园、五峰园二期等古典园林,安排专项资金逐步修复开放。同时,

半园、瑞云峰、慕园、朴园、残粒园、万宅、塔影园、柴园等古典园林修复计划,逐步落实修复工作。

(二)加大依法保护力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城市发展的科学规

划,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

现特色。”依据《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

我们在做好修复保护工作的同时,按照保护法规的要求,对园林界址进行划定,

限定保护范围。执法部门应根据古典园林目录和保护要求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做

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坚决制止破

坏古典园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历史名园应保持原有风貌和布局,凡对原有风貌和

布局产生影响的建设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三)加强古典园林周边环境一体化保护工作

周边环境是古典园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中已经明确

列入保护范围。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园,遵照《保护世界文化自然

遗产公约》的要求,要严格加强外部环境保护工作。一是修复古典园林住宅部分,

加强宅园一体保护工作,体现古典园林保护的完整性。二是加大古典园林周边环

境整治力度、拓展古典园林的外联空间。注重园林环境的控制保护,通过保护性

开发建设,改善园林周边环境。缓解苏州古典园林高墙围合的“封闭感”,避免古

典园林“孤岛现象”的产生。三是将古典园林保护的概念扩大到城市的范围,与古

城保护工作结合起来,使古典园林记载的文化信息与苏卅『古城的文化一脉相连。(四)强化行业统一管理体系

保护世界遗产是苏州市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行业统

一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管理体系是科学、长效保护占典同林的行政手段。按照《苏

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等园林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对市区现存的各类古

典园林进一步叫确保护和管理单位,健仝、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逐步

建立相关台帐。组织市相关部门实行定期检查、成市专项保护基金,对保护管理

水平有显著提高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建立科学的占典同林保护管理监测体系

建立苏州古典园林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是深化和完善古典园林保护的基本保

障。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苏州古典园林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对现存的

苏州古典园林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古典园林的保护更具科学性、预防

性,并确保古典园林的真实性、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古典园林管理监测;社

会可持续发展动态跟踪;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与记录;景观环境保护监测等方面。

结合世界遗产研究教育中心的建设,设立世界遗产科研机构,与科研单位和大专

院校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依靠科学技术来加强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开展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公众教育,不断提高遗产管理者和人民群众对历史遗产

的尊重和热爱,以保证人类的优秀遗产世代流传。苏州市作为江苏省两个世界遗

产地之一,应更加注重社会公众教育工作,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

员会所推崇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要结合每年的6月28日“世界遗产日”,组织开

展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的纪念活动,并以此为契点,做好经常性、阶段性、

节日性的全社会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利形成尊重世遗、热爱世遗的

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式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的结晶,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它的

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我

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传岭,程春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中的价值挖掘安徽农业科学杂志[2】董晓璞,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山西建筑

[3】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南方农业

[4】百度百科,苏卅I古典园林bttp://baike baidu.corn/view/18352 htm [5】王宗湖,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浅析中国旅游特色

浅析中国旅游特色 xxxxxx 专业学生xxx学号xxxxxxxxx 伟大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辽阔的国土面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当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省内旅游常态化、国内旅游大众化、国际旅游趋势化。地域辽阔的中国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各具地理、气候、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各存明显旅游资源差异特征等客观现实,孕育了不同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一、中国旅游人文资源群星荟萃 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有记载的文明史已有4000年之久,而这期间的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遍布各地。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帝王陵墓数目众多,年代久远,文物甚多。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遍布全国。我国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大型现代建筑工程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从三皇到五帝,从唐诗到宋词,从恢宏殿宇到小桥流水的林园,从“四大发明”到各个医术典籍……都是文明的见证。如今,我国已有40处世界文化遗产,如: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附近寺庙、拉萨布达拉宫、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颐和园、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青城山和都江堰等等。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分布具有即集中又分散,体现出大杂居小散居,交错分布的特点。各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礼等方面存在风俗习惯差异。这种多民族长期共同繁荣发展所形成的众多风俗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这使中国处春节、中秋节等全国主要节日外,还有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等等,每年也都是盛况不比。 其中风俗特产品类繁多,如:1、织绣工艺品:刺绣,我国的刺绣有二三千年的历史,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织锦,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用彩色经纬提花织成各种图案花纹的熟丝织品,其中以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三大名锦最为著名。2、陶瓷器。陶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之一。陶瓷器制作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其制品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瓷器有畅景德镇瓷器、畅醴陵釉下彩瓷、畅德化白瓷、此外,山东淄博的美术陶

浅谈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

浅析中国自助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和潮流,自助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自助旅游在我国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发展仍然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对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针对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套的旅游方式,开始追求个性化旅游,所以对中国自助旅游现状以及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可以表述为“兴盛”。在今后几年中将会成为主流旅游方式,自助旅游涉及的其它产业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自助旅游将会走向国际化。所以热爱旅游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助旅游这种个性化的时尚旅游方式享受旅游,享受生活。 关键字:自助旅游现状发展趋势 一、自助旅游的简述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自助旅游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非常时尚和流行的旅游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很轻松的身处大自然之中,全程没有导游陪同并且表现个性化旅游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助旅游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精致和有特色的旅游形态,自助旅游这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追求体验和休闲的旅游新方式备受人们的青睐。自助旅游在方式上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自助旅游的自主性强,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独立自主的自由行动,自行的选择旅游的地点和时间以及方式。同时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旅途过程中根据爱好和心情随时调整行程或者改变行程,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其次是自助旅游有一定的计划性。在旅途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安排一切,是没有导游陪同的,所以说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度旅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助旅游和散客旅游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目的不一样,自助旅游比较注重纯旅游或消遣性的目的,不包括公务、商务和会议旅游以及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的旅游活动。 (二)自助旅游的类型 自助旅游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按照旅游目的划分,有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按旅游距离划分,旅游距离越长越远涉及的旅游产业越多,收入点越多,反之则少。还可以按照交通方式来划分,其中包括火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等各种方式。 (三)自助旅游的特点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学院、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陈冰洵 指导教师:冯军 完成时间:2014年 6 月

浅谈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以佛教为例 摘要: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文化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趋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旅游业的兴旺,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作用影响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一、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都是驰名中外的。由于佛教宗派众多,各有差异,加之,在一些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影响力较大的地区,非佛教朝拜目的的旅游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佛教信徒。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佛教信徒的节日,而且已经演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流行节日,因此,适当的利用佛教节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旅游文化的内容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除理论基础之外,旅游文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筑旅游文化。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走出去的学科,需要去亲身感受大量的优秀建筑。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应该走到哪,看到哪,不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浅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的数目也正在快速增加。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而一些旅游景区只是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模仿其他景区,造成了景观雷同,层次低的后果,而且这类景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建设尝试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把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如何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概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对策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Since 21st Century,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in China is developed and produced a lot .The number of tourist area is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culture, people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just a blind development, imitate other scenic spots, with result in a similar landscape. This type of scenic spots is graduall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tr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hus how to buil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tourism resource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一、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概述 (1)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 (1)

浅谈西藏文化旅游的开发【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西藏文化旅游的开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韦燕生在2006年1月《中国旅游文化》一书中提到: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他也提出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与旅游的本质一致。 创意产业也叫文化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笼统地谈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文化旅游业可以划入文化产业范畴,原因一在于它们同以创意为核心;二在于它们的概念同是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界定的。文化产业源自创意,并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文化旅游业亦是如此。 查理兹的研究表明,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反映出欧洲旅游需求的重大转变,虽然欧盟委员会并没有把遗产旅游以及文化旅游列为旅游发展战略的重点。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给西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对于古格王国,人们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少量的历史传闻,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反而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加上它只存在了数百年,它是如何消失的,为什么突然消失了,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人们想要了解的欲望也就越加的浓厚了,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9亿元,占当年GDP的12.7%。但是盲目的旅游不仅是对西藏资源的浪费,也没有满足旅游者期望的要求。所以,如何开发西藏的文化旅游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定义与发展趋势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张源海 摘要: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概念和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了解,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以青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为例,从青岛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到应该遵循的开发原则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并对民俗文化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中外民俗文化;发展模式;开发原则;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济南很多景区,纷纷策划推出与民俗有关的活动。工作人员为游客精心扎制香囊,并制作端午粽子美食,还组织划船比赛,邀请演艺团体进行歌舞表演等,庆祝古老的端午节[1]。可见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俗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解民俗文化内涵,致力于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2]。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出求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俗的娱乐性 [3]。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宏伟,会让游客

浅析中国旅游文化

浅析中国旅游文化 摘要:中国的旅游文化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 历史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源泉,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大泽、奇石绝壁以及中华民族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带给了中华民族旅游丰富多彩的生命色彩。中国的旅游文化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中国艺术、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历史文人界、中国山水文化、中国古代考古界和中国象征文化等。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山水文化;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宗教文化 一、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中国与中华基本通用,“居四方之中”“以己为中”“以人为外”。历史:广义指一切事物的过去的运动发展的客观过程。狭义指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文化即以往的文化遗存。 (一)形成的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文化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是中国地理环境最佳区域,因而成为夏、商、周三代中心。大部分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农业成为传统文化的物质基地。环境相对封闭,与西方隔绝,所以近代以前受外来文化

影响较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二)经济环境 1,农业,牧业,渔猎业 2,农耕,游牧两种经济对垒 3,保护农耕经济:长城 4,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5,农业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历史文化 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多元结构与文化的包容性;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 (三)社会制度环境: 1,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建邦国制;宗庙祭祀制。 影响: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 构“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2,社会结构定势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武力为先导;经济基础稳固; 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 4,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文化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旅游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序文: 旅游是一个朝阳产业,它的经济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社会文化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通常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但两者都是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方面,在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劳动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历史上看,任何文化都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传统,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精神面貌的特征。民族文化的交流,能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促使社会历史的进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旅游,曾在人类历史上起过这种作用。因此,透彻剖析旅游活动的文化职能,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旅游活动的这种文化职能,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

可磨灭的功绩。在我国当今旅游业中,必将进一步卓有成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正文: 一从历史上看,旅游是造就人才、创造发展民族文化的

特殊手段 自古以来,旅游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社会活动,那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那既陌生又诱人的异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古往今来曾拨动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弦,使之为之跋山涉水、赴汤蹈火。旅游是勇敢者的活动,特别是古代的旅行,是智慧、意志、胆略、体力聚合而成的拼搏。历史上无数的旅游先驱者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自己的那番壮举后,获得了知识,深化了思想,取得了成就,它们为本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着举世瞩目、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回顾我们祖先无数次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到:某个人的一生若能四处游历,经风雨,见世面,那不管他出走的原因如何,游历的意图如何,往往在人的一生中留有深刻的烙印,常起着磨练思想、意志,陶冶性情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事业上的方向和成败。纵观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人,哪一个没有到广阔世界闯荡过? 下面,让我们追寻孔子、司马迁、李白等几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有过贡献的祖先的足迹。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_文档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班级:数控S2010-7-09 姓名:陈亚军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

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旅游文化

山水景观欣赏 ----浅谈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交通学院工程管理一班何超091366012 内容摘要: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地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随着现代科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山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概念,是指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自然景观审美形态动态人文景观山水文化 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自然山水是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在我国浩瀚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巍五岳,有浩浩长江与黄河,有闻名中外的四大佛山,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庐山,黄山,还有横无涯际的洞庭湖和娟姐秀美的西湖··· 古时候,人们曾经尝试将这姿态万千的自然胜景,总结为几种比较典型的审美形态。清人许元仲说:“山水之胜,曰雄,曰奇,曰秀,曰丽。”当然,这种概括是相当简略的,不足以反映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根据现代的审美理论和今人的有关概括,我们把山水景观归纳为雄,奇,幽,险,秀,旷六种审美形态。 如被称为“天下之雄”的泰山,不仅因为它的高度,而且也因为它山体庞大,盘亘数百里,给人以厚重感和稳重感。著名思想家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登泰山后也唱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音。 秀,是与“雄”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一般指山水形象的秀雅,玲珑,柔和,如眺望青翠的远山,莽莽的林海和澄碧的江水。如举世无双的桂林山水,便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秀美,它有山色之青翠,也有水态之柔媚,古人李秉礼有诗赞云:“漓江下瞰静如练,水底倒插清芙蓉”。 奇,是相对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而言。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造成奇美的个性,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有“碧山丹水”、“奇美东南”的美名,人称武夷山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六六峰相对高度在100-300米,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有合掌礼拜的灵秀峰,有端坐莲台的观音峰,有拱手迎客的“接客僧”。 幽,会给人带来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它不同于奇险雄,给人以一种宁静平和的美感享受。具有幽美特征的景观通常包括深和静两种,幽深往往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景点的视域比较窄小,光量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深不可测之奥秘,无一览无余之直观。幽静主要指幽深的的背景里没有人迹人声,加上石径回环,小鸟偶尔鸣唱,更烘托出一个深邃宁静的神秘世界。如四川九寨沟,纵深四十余里,群山上覆盖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明珠一样,散落在这片僻静的空间里,游人步行其中真有一种隔离人世的幽深之感。

中国旅游文化 教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程教案 五、考核方式 考核的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40%)

六、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绪 论 一、教学目的:在初步掌握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旅游和文化互相依存关系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1)柳诒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甄尽忠主编.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七、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2.什么是旅游文化?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理解旅游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 化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提高山水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山水文化内涵 二、山水审美意识 三、山水审美形态 四、山水欣赏角度 第三节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 一、山地景观 二、水体景观 三、森林景观 四、大漠景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及鉴赏方法难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及形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中国山水文化》.陈水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七、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山水景观? 2.如何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 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色?

中国旅游文化小论文

学习《旅游与中国文化》有感 对于足不出户的我来说,对旅游毫无概念,也许只是个学生,父母也受社会和他们经历影响,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所以在寒暑假时,他们不是要我们学这个就是补那个。根本没有时间去玩,甭提旅游。现在上了大学,有了时间,但是资金成了我们能去旅游的最多问题。但是种种原因都无法阻止我对旅游的兴趣。恰好本学期有开设了本课程,在选课时我就对这课题有了疑惑,旅游就旅游,为何要与中国文化挂钩。带着对旅游的憧憬和对该课题的疑惑我选修这个课。不知不觉我已上这课有一个学期了,而我却对这门课有很多感悟。一、旅游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课老师就跟我们谈及旅游的注意事项,开始我想人出门在外不要招惹别人,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就好了。上完课我才明白,出去旅游要注意的不仅仅这些,比如要出门前要准备一个周密的计划,争取用最少的时间玩最多的景点,自己的证件是否带齐,还要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等;爱护古迹,不能在景点处乱涂乱画;切勿贪小便宜等;还要尊重当地的习俗,明白“入乡随俗”说到这我就不得不谈谈原来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有联系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于每个民族或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果我们不对它们有所了解,小则闹闹笑话,大则无法想象,比如我们在清真馆不能吃猪肉,不能饮酒,等等。二、要知道所要去的景点的看点 由于旅游经历少,在旅游前只有兴奋,感觉能出去走走就很高兴,也不在乎到那边能看到些什么了,上了这个课我才明白不是那样的,去一个地方旅游,要知道那个景点的看点,那样才不会留下遗憾,比如要看园林就应该到苏州等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去;要了解宗教艺术就要去拉萨等有这些特色的景点;去景德镇就该去看看那里的陶瓷,在课堂上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陶瓷以及它们的特点,让我们在旅游时看到陶瓷制品也能说上些什么,也不再是雾里看花。 三、旅游地方与宗教文化相关 有些旅游的地方就跟宗教文化息息相关,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而他们所在的地方却不同,他们手的姿势不同代表了不同含义,而这些都我以前不了解的文化,同时也解开我上这课前的疑惑,旅游跟中国文化是有联系的,也许有些地方没了中国文化的支持,就不再有今天的风光。 在这个课里学到的和我的感悟是这千多字的文章所表达不完了,只能拣点重要的来谈谈,总而言之,这个课对与我是有很大收益的,不仅扩大我的知识面,为我今后的旅游做了很多功课。 医药化工学院 10化学1 班 郑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