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

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 (1)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1)

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

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

2、区域地质概况 (2)

2.1地层 (3)

2.2构造 (3)

2.3岩浆活动 (4)

2.4区域矿产分布 (4)

3、矿区地质 (4)

3.1地层 (4)

3.2矿区构造 (5)

3.3岩浆岩 (5)

3.4混合岩化作用 (6)

3.5磁异常特征 (7)

4、矿床地质 (7)

4.1矿体特征 (7)

4.2矿石质量 (10)

4.3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11)

5、矿床成因 (12)

5.1成因分析 (13)

5.2成矿规律 (15)

5.3找矿方向 (21)

6、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通过对成因的分析总结,对把握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时空上的产出和分布特征有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进而利用成矿规律指导预测、找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地球物理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等,可作为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依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结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地壳的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矿体的形成过程,为矿山下一步的生产勘探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千马铁矿位于省秦青龙满族自治县拉马沟村,北距县城约3.7km,隶属青龙县青龙镇。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青龙县城,交通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4.1自然地理

矿区地处燕麓,为中低山区地貌,海拔高度270~474m,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坡度较陡,山谷呈“V”型,山顶呈圆锥形,地貌类型单一。山上有荒草、灌木等,植被发育。

本区四季分明,春季风沙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744mm,(最小475mm,最大1128.8mm),降雨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蒸发量达1528mm。无霜期约171天。年平均气温8.9℃,月平均气温以一月最低,八月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29.2℃,最大冻土深度1.09m。封冰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

1.4.2经济条件

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有玉米、谷类、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板栗、核桃等。区矿产以铁矿为主,次为金矿,采矿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力相对富余。电力较充足。

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本区地质工作开展较早,尤其是1958年以来,先后有地质队、地质院校及科研单位在区进行过工作,获得了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资料。

1、1970~1974年区测大队开展了1∶20万山海关幅区域地质测量,对区地层、构造和岩浆岩进行了系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工作,取得了较完整的资料,为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地质资料。

2、1973年冶金部物探公司航测一队进行过含本区在的冀东地区航空磁测,并编写了相关报告和1∶5万航磁异常图。

3、1989年青龙县地矿局对包括本区在的青龙县矿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汇编。

2、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次级构造的山海关台拱西南边缘。出露主要地层为太古迁西群、单塔子群。迁西群划分上川组、三屯营组、马兰峪组,位于迁西迁安县西北部。单塔子群位

于本区及迁安县以南广大地区,两群地层是冀东沉积变质铁矿主要含矿层位。

2.1地层

2.1.1迁西群:

是一套麻粒岩相变质的上壳岩系,由于构造变动、重熔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在许多场合下这套地层被搞得支离破碎。

2.1.2单塔子群:

是本区基底地层,由一套中-浅变质岩系组成。岩性以黑云变质岩、角闪变质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为主,夹少量钾长石变粒岩、绿泥片岩、碎裂状石英岩夹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

2.1.3元古界地层:

是本区盖层,分布矿区北、西北地区,与铁矿无成因联系,构成本区丘陵地貌。岩性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即石英岩状砂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

2.1.4古生界地层:

分布于矿区北5公里的武山及以西地区,形成低山地貌。岩性有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夹煤层。

2.1.5第四纪地层:

分布本区及以南广大地区,厚度10-120m不等。上部为粉质细砂层。中部为粗砂砾石层,夹砂质粘土层,底部有粘土层,常见与白庙子组地层直接接触。

2.2构造

本区位于山海关台拱西南,经历五台、吕梁、燕山等多次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强烈,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褶皱及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

2.2.1褶皱构造:

由于早期构造运动使北东太古界地层发生褶皱,轴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的紧密同斜倒转褶皱。晚期构造运动使褶皱轴向呈东西、西北倾的开阔褶皱,出露岩性为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保留有原岩(变质岩类)残留体。

2.2.2断裂构造:

区域上的东西向断裂,以压性为主,分布于迁西-卢龙县以北地区。昌黎至长凝北北东向扭性断裂,分布矿区南,对铁矿有较大的破坏作用。青龙至滦县北东向扭性断裂,在千马铁矿西邻通过。

2.3岩浆活动

区域上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在燕山期,呈岩基状、脉状侵入于老地层之中,岩性有中粗粒斑状花岗岩(昌黎岩体)、辉绿岩、正长斑岩等中基性岩脉,受晚期断裂侵入,规模较小。

2.4区域矿产分布

本区矿产主要有沉积变质铁矿及非金属矿,铁矿产于基底变质岩中。由于褶皱构造呈南北向分布。前千马铁矿位于马城—朱各庄紧密向斜的北端。铁矿有阎庄、马城、坎上、大贾庄、司家营等中大型铁矿。非金属矿有武山水泥灰岩矿、雷庄玻璃石英矿、开平盆地煤矿、粘土矿等。

3、矿区地质

3.1地层

矿区含矿地层为太古界单塔子群下部的白庙子组(Arb),岩性下部为黑云变粒岩,上部为角闪黑云变粒岩,经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其岩性特征如下:

3.1.1变粒岩:

以黑云变粒岩为主,次为角闪(透闪)变粒岩、钾长变粒岩,浅灰色,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弱片麻状构造,矿物粒度均匀,0.2—0.3mm,成分更长石占33%,石英20—25%,黑云母15—20%,副矿物有磷灰岩、锆英石、磁铁矿。

3.1.2绿片岩:

见于铁矿层夹层或顶底板地壳演化围岩中,厚度几厘米至数米,与矿层产状一致,岩石呈黑绿色,鳞片—柱粒状变晶结构,成分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绿泥石、阳起石、石英组成,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锆英石,榍石等。

3.1.3石英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