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举升理论第10讲有杆泵预测技术
人工举升理论分析PPT学习教案

第17页/共70页
射孔的表皮效应
图1-16 射孔表皮计算中所用的井的变量
第18页/共70页
射孔的表皮效应
平面流效应sspH、 垂sH向汇sV聚效s应wb sv和井筒效应
swb.。
第19页/共70页
p g sin
z 2 l H l g (1 H l )
p z
2
l H l
l (1
H l )g sin
第25页/共70页
加速压力梯度
p z 3 /
l
A )
d dz
(Gg /
g
A )
第26页/共70页
贝格斯-布里尔方法
dp dz
(G / A)v
1.新完钻的井,根据预测的流入动态曲线,选择完井方式、完井 参数 (如射孔完井的射孔密度),确定油管尺寸,选择合理生产压差。
第44页/共70页
可求解的问题
2.对已投产的生产井系统,找出影响产量 的因素,采取措施使之达到合理利用自身 压力,取得最大产量。
3.改善现有生产井的某些条件,预测产量 变化,例如,更换油嘴、油管后的产量变 化。
以有效 (或相对)渗透率比代 Hawkins可用于这种情况了。
替 K/Ks ,
则
第15页/共70页
部分完井和斜井的表皮效应
图1-15 部分完井的斜井构形
第16页/共70页
部分完井和斜井的表皮效应
所有引起流线变形的情况都会产生表皮效 应sc。和油气藏高度相比,射孔段越小,完 井的偏心度越大,则表皮效应越大。
Ps
Pwf ,real
稠油井有杆泵举升技术ppt课件

(83/95mm)/(83/95mm) 防气、防止井斜影响
往复对接自锁
二、技术原理(4)
脱接器 脱接器采用自锁式结构,由爪簧和锁套构成,释放时由释放接头强制脱开。经反 复改进完善,实现了对接轻松自如、可靠性明显增强,经实验验证,效果良好。
8000mm 10500/10500
镀铬 HRC67-71/HRC68 0.07/0.07-0.10mm
二、技术原理(3)
φ108、120、140mmSAGD大排量泵技术参数表
名称 柱塞总成长度 柱塞处理方法 柱塞表面硬度 柱塞处理层厚度 阀球直径(游动/固定)
辅助功能 脱接器工作方式
技术参数(设计/测量) 1300/1300mm
08-8-14Βιβλιοθήκη 08-8-15 08-8-16 08-8-17 08-8-18 08-8-19 08-8-20 08-8-21 08-8-22 08-8-23 08-8-24 08-8-25 08-8-26 08-8-27 08-8-28 08-8-29 08-8-30 08-8-31 08-9-1 08-9-2 08-9-3 08-9-4 08-9-5 08-9-6 08-9-7
三、现场试验情况
300
250
200
150
进口φ120泵
100
国产φ120SAGD
50
泵
0
1.杜84-兴平1-1
日产液 日产油
国产φ120SAGD 泵
2008-2-9 2008-1-26 2008-1-12 2007-12-29 2007-12-15 2007-12-1 2007-11-17 2007-11-3 2007-10-20 2007-10-6 2007-9-22 2007-9-8 2007-8-25 2007-8-11 2007-7-28
人工举升简介 PPT课件

(2)对欲转抽或新井,需确定下泵深度。 考虑因素:泵吸入口处的气液比、分离器的类
型和分离能力以及沉没度。
Fgl
(1
(1 f w )( Rgo Rs )Bg f w )Bo (1 f w )Rs Bg
fw
泵吸入口处气液比
2. 系统的设备装置 (1) 离心泵
离心泵是由多级组成的,其中每一级包括一个 固定的导轮和一个可转动的叶轮。
叶轮的型号决定了泵的排量; 叶轮的级数决定了泵的扬程和电机所需的功率。
叶轮有固定式和浮动式两种。
浮动式叶轮可以轴向窜动,每级叶轮产生的 轴向力被叶轮和导轮上的止推轴承承受。整节泵 所产生的轴向推力由保护器中的止推轴承承受。
固定式叶轮固定在泵轴上,既不能轴向窜动, 也不能靠在导轮的止推垫上。叶轮及压差所产生 的全部推力,都由装在保护器内的止推轴承承受。
(2)保护器
保护器是电泵机组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部 件之一。根据结构和作用原理不同,可将其分为连 通式、沉降式和胶囊式三种类型。
作用:
1)密封电机轴的动力输出端,防止井液进入电机 2)在电泵机组启、停过程中,为电机油的热胀冷缩
第十一章 其它人工举升方法
潜油电泵 螺杆泵 水力活塞泵 射流泵 气举 排水采气
第一节 潜油电泵采油
潜油电泵全称为电动潜油离心泵,简称电 泵,是重要的机械采油方法。 优点:排量大、自动化程度
一、 系统组成及设备装置
1. 系统组成
(1) 地面部分: 包括变压器、 控制屏、接线盒和特殊井 口装置等。
(2) 中间部分: 主要有油管 和电缆。
分离出的气体排走,油则流回储罐。一部 分油送到选油站,另一部分油滤清后再进入地 面动力泵,作动力液使用。
第十章 有杆泵采油9

F 4) 3 SK r ,用来计算光杆功率的量纲 的载荷; ) 用来计算光杆功率的量纲1的载荷 的载荷; 5)S p S ,用来计算活塞冲程的量纲 的活塞冲程。 用来计算活塞冲程的量纲1的活
EAr 1)计算基本参数, Wrf , K r , K t , N o , Fc , Fo ; K r = , L EAt Kt = , Wrl = Ar L ( ρ s − ρ l ) g ; N o = 15a L, Fo = ρ l gA p L; L K t 为油管柱未固定部分的 弹簧常数,等于拉伸 1cm所 需的负荷。 2)计算无因次量: Fo Krs ,N No , Wrf sK r
N N0
2) F0 SK r,无量纲液柱载荷。 无量纲液柱载荷。
Fo Kr =λ
,
Fo
sK r
=λ
s
Kr为抽油杆柱弹簧常数,K r = Ar E L (抽油杆长度 等于 为抽油杆柱弹簧常数, 抽油杆长度L等于 抽油杆长度 下泵深度Dp)。 下泵深度 。
量纲1的因变量 四、 量纲 的因变量
1) F1 SK r ,用来计算光杆最大载荷的量纲 的最大动 用来计算光杆最大载荷的量纲1的最大动 载荷函数; 载荷函数; 2) F2 SK r ,用来计算光杆最小载荷的量纲 的最大动 用来计算光杆最小载荷的量纲1的最大动 载荷; 载荷; 3) 2T S 2 K r ,用来计算最大扭矩的量纲 的扭矩; 用来计算最大扭矩的量纲1的扭矩 的扭矩;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的API 第九节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的API 11L方法 RP 11L方法 (自学)
1954年,美国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的有杆泵抽油研 究公司,由中西部研究院在模拟计算机上完成了 一系列研究。该方法是在归纳,总结电模拟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于1967年公开发表。 11L方法的计算内容包括 Sp,泵排量Q,光杆 方法的计算内容包括: 泵排量Q, RP 11L方法的计算内容包括:Sp,泵排量Q,光杆 最大载荷和最大扭矩,光杆马力和有效平衡值Ce. 最大载荷和最大扭矩,光杆马力和有效平衡值Ce. 基本假设 一、 基本假设
关于人工举升采油技术PPT课件

图5 偏轮游梁式抽油机结构图
第14页/共36页
特点如下: a、上冲时曲柄旋转195°,下冲程时曲柄旋转165°。 b、曲柄连杆存在15°极位夹角。 c、存在20°平衡相位角,上冲程加速度小,下冲程时,由于负荷扭距滞后,降低 负荷峰值。
第9页/共36页
二、人工举升采油技术
1—驴头;2—游梁; 3—横梁;4—连杆; 5—减速器; 6—吊绳及悬绳器; 7—曲柄销;8—支架; 9—曲柄;10—底座; 11—电动机;12—刹车装置
第27页/共36页
三、详述潜油电泵采油、气举采油
第28页/共36页
三、详述潜油电泵采油、气举采油
3 定向井下电潜泵注意的问题
a、在计算时,根据套管内径,电力潜油泵机组的长度和外径选择计算套管 最大允许曲率弧度能否通过机组。 b、要加电缆扶正器、电缆头保护器及机组扶正器。 c、电潜泵对气液比要求高,不得大于17m3/t。要选用高效井下油气分离 器(沉降式、离心式、涡流式)。
图4 异型游梁式抽油机结构示意图
第12页/共36页
二、人工举升采油技术 (5)偏轮游梁抽油机(游梁尾部装一个偏轮,六连杆)
特点如下: 在游梁尾部装有一个偏心轮,围绕偏心轮在游梁后面形成六连杆机构,以达
到调整悬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扭距等因素,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第13页/共36页
二、人工举升采油技术
第23页/共36页
二、人工举升采油技术
石油开发中的人工举升技术

石油开发中的人工举升技术石油开发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人工举升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开发方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石油开发中的人工举升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工举升技术的原理与分类人工举升技术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将原油从井底提升到地面的一种开采方式。
其原理是通过抽油杆传递动力,使油井底部的抽油泵将原油逐层推至地面。
根据抽油机的类型和工作方式,人工举升技术可分为抽油杆泵、潜油泵和螺杆泵三种。
1. 抽油杆泵抽油杆泵是一种常用的人工举升技术,它通过抽油杆连接井口和抽油泵,通过上下运动实现原油的抽送。
此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多种油井开发。
2. 潜油泵潜油泵是一种将抽油泵置于井底的人工举升技术,它通过电缆将电动机与井面上的动力系统连接,通过电能将原油抽上地面。
潜油泵具有适应深井开采、适应高含水量油井和气液井等特点,是一种高效、节能的人工举升技术。
3. 螺杆泵螺杆泵是一种利用螺杆的旋转运动将原油推送至地面的人工举升技术。
相比于其他举升技术,螺杆泵在高粘度、高含水量的油井开采中效果更好,操作简单可靠,节能环保。
二、人工举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举升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人工举升技术主要包括电力机械式举升技术、液压机械式举升技术和电力液压式举升技术等。
1. 电力机械式举升技术该技术使用电动机和传动机构,通过电能传递和机械杠杆原理将动力传输到井底,实现原油的提升。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智能化操作等优点,在现代石油开采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液压机械式举升技术液压机械式举升技术是将压力传动原理应用于人工举升中,通过液体的压缩传动动力。
这种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适应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各种油井开采。
3. 电力液压式举升技术电力液压式举升技术是将电动机与液压泵组合使用,通过电能的转换和液体的压力传递实现原油的提升。
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设备——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

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设备——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中,随着油井深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操作需要在井下进行。
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井下设备来支持操作。
其中,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什么是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Artificial Lift Screw Pump System)是一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井下泵,通过抽吸渗入地下油层的油水混合物,达到提升地下油水混合物的作用。
与其他井下泵相比,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具有结构简单、运作稳定等特点。
2.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的组成部分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转子转子是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金属螺旋桶,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圆柱形或螺旋形。
在运作过程中,油水混合物被吸入转子内部,并在旋转的过程中被推送到井口。
转子的设计与选择将根据钻完井的深度和油井的其他参数进行调整。
(2)泵筒泵筒是转子的固定部分,它包含从地下抽取的油水混合物并将其推到井口。
(3)抽油杆抽油杆连接油泵和地面的泵抽杆,传输转子的动力和控制运作。
抽油杆的长度将根据钻井深度和井内油井容量的大小进行调整。
(4)其他配件除了以上几个组成部分,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还需要一些其他的配件,例如密封件和弹簧,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作。
3.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的优缺点(1)优点a.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b.推动力强,能够应对深井采油。
c.运作稳定,效率高。
(2)缺点a.相比于其他井下泵,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的生产成本更高。
b.由于泵的结构限制,它的注入能力可能相对较低。
4.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的应用范围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泵主要应用于海外和陆上易于操作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场地,比如沿海盆地和低深度油田,以及不需要大规模水泵设备的地区。
它可以应对不同规模的油田,从小型油田到大型油田都能使用。
人工举升技术新进展

人工举升技术新进展关键词:人工举升技术新进展人工举升技术的发展使得石油开采难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开采效率,降低了开采成本,使得石油的产量逐年提高,而人工举升技术的新进展,必将再一次提高开采效率,人工举升技术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有杆泵采油装置,此种方式在几种方式中居于中心主导地位,有杆采油的新技术改进空间非常大,其次螺杆泵采油装置的使用,此种装置包含多种新技术。
最后气举采油装置的使用,气举采油新技术的种类也有很多。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技术的特点与改进,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技术发展带来帮助。
一、有杆泵采油技术的新进展1.凡尓罩的技术改进由加拿大hivac公司开发的新型凡尓罩,采用了固定技术,使得高井液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
而且这种技术还使得井液的填充方式得到改变,使得泵控可压缩流体的能力得到提高。
此种凡尓罩的产能也是以前产品的5倍之多。
此种凡尓罩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井液流入泵内引起大的压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二,在柱塞运动时,泵变得更安全;第三,使得溶解气的释放大大减少。
2.高压盘根盒上的技术与盘根技术改进由app公司开发的有杆采油井的新型高压盘根盒,主要由活塞内的压缩盘根,即开口环和预加弹簧组成,新型的高压盘根盒有如下特点:每当井液压力增加,自馈系统便会压紧盘根,此种盘盒活塞更加紧密,不会出现泄漏现象。
由fce子公司研发的盘根盒盘根使得ptee和橡胶之间的配合使用取得了比较好效果,ptee相比以前的材料来说,摩擦系数大大降低,使得运行更加稳定,减少了材质损耗,由于其不具有储备能量的特性,使得材料受到磨损后必须依靠橡胶来储存能量,ptee与橡胶的创意式配合使用摆脱了传统的弹簧机构,使得运行更加流畅。
而且此种盘根的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在任何一种锥形盘根盒上适配使用,减少了相应的改装费用,使其用途大大增加。
3.液压平衡盘根盒上的技术改进由trico公司开发的液压平衡盘根盒的工作原理是用储液罐中的控制液不停的浸湿初级密封的盘根,使得密封的盘根与采出液相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 有杆抽油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的主要采油方式。由于 其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系统的复杂性,直到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才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 有杆抽油系统行为预测,指在已知抽油机-抽油杆 -抽油泵系统和井下工况的前提下,对该系统各部分的静 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以便对该系统参数及各部分进行 设计计算和选择。
•底部受力为零
•在一、二级界面处的位移和力必须相等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根据四个条件,解波动方程就得出二级杆的位移方程: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x=L处的位移为
•x=0处的力为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杆柱顶部固定,底部受一简谐位移激励的情况,边界条件为 :
根据虎克定律得到抽油杆内力fr,并对时 间取一次偏导数可得:
式中:
——抽油杆速度,m/s;
——抽油杆内力,N;
——液体对单位长度抽油杆的阻尼力,N/m;
——液体对抽油杆接箍的阻尼力,N/m。
杆柱与液体运动力学模型
•液柱运动模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连续方程为 液体密度是液体压力的函数
式中:
——液体密度,kg/m3;
•六种边界条件模拟示功图
下面给出了针对游梁式抽油机、单级杆柱、泵充满系数为100%条件下的一 组无因次关系曲线。
无因次柱塞冲程曲线
无因次光杆马力曲线
无因次光杆最大动载曲线
无因次光杆最小动载曲线
•API方法和预测模型的应用对比
适用范围
API方法
预测模型
抽油机
常规式
无限制
电机 杆柱 泵况
低转差率电机 无限制
5、泵尺寸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大泵举升的液体质量更多,惯 性载荷与质量成正比,所以大泵 的液体惯性力较大。
63.5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2.3
44.5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1.8
82.6mm泵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3.0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6、液体压缩系数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压缩系数低的液体更近似于固体。在 压缩量不变的情况下,低压缩系数的液 体需要的体积比较大。泵的最大载荷与 静液载之比与液体压缩系数成反比。
•3)固定阀关闭,游动阀打开: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凡尔校验: ✓校验固定凡尔打开
✓校验游动凡尔打开
✓校验双凡尔关闭 如果以上两个校验都不满足,则说明双凡尔关闭。已经计算的值fr、 vr、pf和vf都是正确的。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1、液体粘度的影响:
•可以看出,泵冲程随粘度 的增加而下降。因为粘性阻 力耗散了一部分系统能量。
液体惯性对柱塞载荷的影 响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3、井深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浅井与深井对比,其作用于泵 上静压和杆柱重力都比较小,从 这个意义上讲,浅井的液体静压 和杆柱重力相比显得较大。
井深371.86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2.4
井深914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1.3
井深152.4m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2.8
•抽油杆柱运动力学模型
•上式经过数学变换及简化,可得下式:
•Gibbs方程
•式中
为井液对抽油杆阻尼系数。
•它是一个线性二阶偏微分方程(双曲型) 。
•方程的有限差分解:
•根据牛顿前差分公式:
•得出牛顿中心差分公式:
•方程的有限差分解:
•同理得:
•带入Gibbs方程,化简得到:
•有限差分格式
✓动载荷: •对悬点载荷,采用牛顿前插公式:
钢抽油杆
油管锚定、 液体充满
钢、混合杆、 加重杆
无限制
无因次柱塞冲程对比曲线
无因次柱塞冲程对比曲线
图中:a一S=3的四连杆运动;b一S=1.8的四连杆运动;c一有二次谐波的简谐运动 ;d一简谐运动;e一API曲线。
由对比曲线可知:(1)预测做出的曲线一般比API曲线偏高;(2)悬点运动规律的 改变较大地影响系统的工作状态,所以做出的曲线不重合;(3)无因次曲线b与c非常 一致或接近,这说明两者悬点运动规律近似,适当地加长连杆长度及减小曲柄半径,使 悬点运动规律更近似于简谐运动,从而可改善杆柱受力状况;(4)对应不同悬点位移 函数的数值模拟求得的无因次柱塞冲程曲线,均在N/N0=0.25处出现极值点。
考虑液体惯性的预测模型
•液体惯性对抽油系统运动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浅井 大泵大排量的情况下,影响较为明显。 •D.R. Doty和Z. Schmidt于1983年提出同时考虑了液体和 抽油杆运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基于三点假设: ➢油管锚定 ➢液柱不包含气体 ➢低转差率电机
•抽油杆运动模型:
由力的平衡可以得出
•针对该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S.G. Gibbs于1963年提出了 有杆抽油系统的行为预测模型,并于1977年进行了总结归 纳。
•预测有杆系统的行为包含描述杆柱运动的偏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包括 光杆运动条件及井下泵的抽汲条件)和初始条件。这构成了用以描述有 杆抽油系统动态的基本数学模型。
•杆柱运动偏微分方程为
•对泵处载荷,采用牛顿后插公式:
✓静载荷:
✓位移: •第i级杆下端的静伸长为: •第i级杆下端的静位移:
•泵处的静位移:
•收敛条件:
•令v=0,可得
•Hornbeck指出,有限差分解的Ui,j项的系数如果是负值的话,则其 解是不稳定的,所以有限差分解的收敛条件是:
•即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1、初始条件: •在确定初始条件时可以以静位移为初始条件,也可以假定任意的初始 条件例如零初始条件,一般经过3-4个循环就可以收敛到稳解。停止循 环的条件是
•在一、二级界面处的位移和力必须相等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根据四个条件,解波动方程就得出二级杆的位移方程:
•(二)多级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Ⅱ •x=0处的力为
•x=L处的力为
有杆抽油系统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测模型•通过数以万计油井的实践,证明API方法是可行的,但由 于该方法的诸多假设前提,使得在特殊情况(既不符合或 不完全符合假设前提)下的应用存在一定偏差。
•原苏联威尔诺夫斯 基根据振动理论推导 出考虑了抽油杆弹性 影响的悬点动载计算 公式,并计入了液柱 动载对振动的影响。
•美国“中西部研究所” 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完成了关于抽油杆模 拟计算的一些成果, 也就是目前的API方法 ,即1967年公布的API RP 11L“API有杆抽油 系统的设计计算推荐 方法”。
式中:
Dt——油管内径,m;
——液体压力,N/m。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1、初始条件: •选取驴头下死点为起始点,这时
2、边界条件: ✓地面边界条件 •地面边界条件有悬点速度vr(0,t)和油管压力pf(0,t):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井下边界条件 •1)游动阀和固定阀均关闭:
•2)游动阀关闭,固定阀打开:
•抽油杆柱振动特性分析:
•杆柱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有杆抽油系统的唯一重要因素。杆柱行为可以 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杆柱在顶部受正弦激励,底部自由; ➢杆柱在顶部固定,底部承受正弦位移。该位移的幅度和相位必须使泵 处的等效力和位移与简化前泵处的力和位移相等。如下图所示:
•杆柱运动的力学模型
•该力学模型可进一步简化为下图所示。
•力学模型的进一步简化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在不考虑重力和阻尼力的情况下,由力的平衡原理可以写出无阻尼波 动方程: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顶部边界条件为: •底部为自由端,其边界条件为:
•根据两个边界条件,可解得:
•——应力波(或声波)在杆中的传播速度,m/s。
•(一)直杆的振动特性 •情况Ⅰ •x=L处的位移为
vf——液体速度,m/s;
pf——液体压力,N/m2;
At——油管内孔面积,m2 ;
Ar——抽油杆面积,m2;
Fft——油管内壁对单位长度液柱的
阻尼力,N/m。
杆柱与液体运动力学模型
•阻尼力计算:
抽油杆的阻尼分为三部分: ✓液体对单位长度抽油杆(不考 虑接箍)表面的粘性阻尼力Frf; ✓液体对接箍(折合为单位长度 抽油杆)表面的粘性阻尼力Fcf; ✓油管对单位长度抽油杆的摩擦 力Frt。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4、泵速与液体惯性的关系:
高泵速产生较高的加速度,可 以发现泵最大载荷与静液载之比 与泵速成正比。
泵速8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2.3
泵速5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1.9
泵速10.66min-1时最大泵载与水力静载之比 3.0
•液柱对杆柱运动的影响:
2、上边界条件: •上边界条件可以根据抽油机几何运动特性求出。
3、下边界条件:
•下边界条件则以泵的抽汲特性给定: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当
时,有
这意味着井下泵自由,不受载,它是下冲程游动凡尔打开的状态。
➢当
时,泵的状态成为
这意味着泵在某个位置固定不动,它是在液体载荷传递过程时的状
态。 ➢当
时,泵的状态成为
•1963年,S.G.Gibbs提出了 杆式抽油系统的预测模型 。
•1987年,D.J. Schafer和 J.W. Jennings解决了多级 杆及混合杆柱的设计问题 。
•1983年,D.R. Doty和Z. Schmidt提出了同时考虑液 体运动和抽油杆运动的预 测模型。
•1989年,余国安等提出了 同时考虑抽油杆、液柱和
API方法
•中西部研究所将有杆抽油系统设想为如下图所示的近似机械系统,即弹簧-质量-阻尼 系统。弹簧模拟抽油杆的弹性,集中质量模拟抽油杆的质量,阻尼模拟作用于抽油杆的 摩阻。然后采用电阻、电感、电容和导线组成的电路模拟这个近似机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