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 第8单元《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统编(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 第8单元《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我曰非:生“而敏而知好之学者,,不好耻下古问,敏,是以以求谓之之者‘也文’。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为(w éi)
①做:有~|事在人~ ②充当;当作:四海~பைடு நூலகம் ③变成:一分~二|四海~家
✔④是:言~心声|十寸~一尺
⑤被:不~所动
为(w èi)
①帮助;卫护 ②替:~人民服务|~国捐躯 ③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这件事高兴 ④对;向:不足~外人道。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hào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统编统教编材教五材年五级年级上上册册第第八八单单元元
25.古人谈读书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论语》 学如不及(①赶上 ②遭遇),犹恐失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古代文化
hào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

《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

02
古人谈读书的背景介绍
古代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
官学制度
古代中国的官学制度是培养人 才的主要途径,官学提供的教 育主要面向贵族子弟,教学内 容以道德教化为主,而非实用
技能。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 重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史子集等传 统文化知识。
教育观念
古代中国的教育观念强调读书以明 理为主,而非实用技能为主,注重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倡导思辨、注重内心感悟的读书方法
VS
详细描述
《孟子》认为,读书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 辨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思考和辨析,形成 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孟子也强调读书 过程中的内心感悟,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书 中内容的含义和价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 己的知识和智慧。
《荀子》中的读书方法与感悟
总结词
提倡勤奋、注重积累的读书方法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总结古人的读书经验与启示
要点一
总结古人的读书经验
在《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总结了古人的读书 经验,包括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这些经 验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要点二
启示
从古人的读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例如读 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思维能力、拓展视 野、培养兴趣爱好等。同时,古人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也 提醒我们要有耐心、恒心和专注力,不要功利化地读书 。
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与目的
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否正确,是 否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例如,我们是否能够做 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读书方法?
反思自己的读书目的
我们还需要反思自己的读书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获 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还是其他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 的读书目的,才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 计划。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30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30张PPT)

学习活动我:会1.读独学:运用学古文的方法,默读第一则文言文 。
2.合学: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学习活动我:会1.读独学:运用学古文的方法,默读第一则文言文 。
2.合学: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学习活动我:会默读读课文,思考孔子通过这几句话向告诉我们该 怎么读书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评价标准:我能读正确。 我能读流利。 我能读出停顿。
知知之道/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同知“敏默我学知(智///非(z而而如”h/zī好识不生,hī学 之 及而智√z慧, , ,知h√ìz不 学 犹之hì耻者//)而 恐)下,也不 失之问好。厌之为。古,。,知诲敏之人/,以/不不求倦知之。为者也不。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评价标准:我能读正确。 我能读流利。 我能读出停顿。
观点是

最后,祝

①读到孔子的“

这句话,我想到了

②我很赞同孔子

观点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
我会背
知之
,不知
,是


,不耻 。

,学
,诲人

我非
者,好古,敏


,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 ,终夜
,以思,无益,不
如。
我会背
知之为知之,
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
我非生而知之者,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4张PPT).ppt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4张PPT).ppt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教的态度
喜欢古代文
天生
献或文化。 勉励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
是喜欢古代文献,通过勤奋的追
求而获得知识。
道理:没有天生就知道
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
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
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
是因为多听多记、勤奋
好学的缘故。
相似,如同
好像 不如;比不上 尚且仍然
读书需用心, 才能记得牢
语气词,意 为“吗”
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心到
三 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
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 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 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 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学法导读
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把握 停顿。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今 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 方法对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 课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睡觉
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 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 不如去学习。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 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 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 不能自满,不能患得患失。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8张PPT).ppt

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18张PPT).ppt
——【宋】朱熹
我会解释
说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 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 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 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 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 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 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 【为】是 【知】读zhi,同"智",智慧。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启示:学习不可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
课文解读之内容点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敏;【而】表并列,又;【好】喜好; 【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翻译:天资聪明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启示:我们学习要谦虚好学。
肆 技法闯关
学习了这么多知识, 这里有几道小问题想要考一考大家!
技法闯关
一、 说出下面标红字的意思.
敏而好学: 敏以求之者也: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聪敏 勤奋 以……为耻 满足 教诲,倦怠
技法闯关
二、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五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X)
心到最重要,因为心到了,眼和口也回到了。 启示:告知了我们读书的方法和要领。眼到指认真看。口到指认真读 心到指认真 体会。即读书要集中精力,眼看口诵心悟,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样才能有实实在 在的收获。
课文解读之融汇贯通
那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得差不多了,现在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通过学习这一 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什么?
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 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课文解读之人物介绍
朱熹(尊称:朱子,又称:紫阳先生、朱文 公),字元晦、仲晦,是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 集大成者。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7张PPT)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7张PPT)
“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 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 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 二首》。
源头活水和观书学习有什 么关系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 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余尝尝谓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随意。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口到
联系你的读书体会,你认为本段文字哪里对你有启发?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 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 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对待学习要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勤学、谦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 出节奏,用“/”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5张PPT).ppt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5张PPT).ppt

任务三:迁移运用共学习
我会诵读
拓展阅:《古人谈读书》一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①。 ——《论语》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 力学如力耕②,勤惰③尔④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⑤时。 ——[宋]刘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⑥;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
谢谢谢谢同同学学们们观观看看
地去探求知识的人罢了。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形 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 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任务一:借注释,品《论语》
任务二:巩固背诵来拓展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任务三:迁移运用共学习
任务二:巩固背诵来拓展
知之为( ),不知为( ),是( )。
敏而( ),( )下问。
默而识之,(
),( )不倦。
我非(
),好古,敏(
)。
学如( ),犹恐( )。
吾尝(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
《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 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 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一定,绝对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
我会认
chǐ zhì yǐ

耻识矣岂
多音字
zhì (博闻强识)
识 shí (认识)(识别)
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 zhì ),对事物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shí )。
我会写
chǐ
huì
wèi
耻诲谓
sònɡ

hénɡ
诵岂恒
kuī
jiē
quē
窥皆缺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 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 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 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 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 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成语,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 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坐井而观天, 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 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是从反面进行说明,突出强调了一个人要有 “识”的重要性。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 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否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打算去别处走一走,顺便 炫耀一下自己。去哪里呢?向西要逆水而行,河伯才不 愿费这个力气呢,干脆,顺流东下吧,又快又好还不费 劲。于是,河伯就懒洋洋地浮在黄河的水面上。他怕晒, 把身子埋到水里,水面上只露出个小脑袋,脸向着东方, 眯着两眼看着两岸的美景,一路顺水漂下,一直来到北 海。河伯睁开双眼一看,只见海水浩浩荡荡,四面八方 都看不到尽头。见此情景,河伯感到自己和大海相比, 真是既渺小又自大,心里非常惭愧。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 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志向
总体说
见识
恒心
绝对,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 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 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 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 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 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 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要紧,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 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思考探究
1.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段话指出了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读书时要专心一 致,一定要做到心眼口三者合一,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2.前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态度?哪些句 子谈的是读书方法?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代表作品有诗作《春日》《观书有感》、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本文出自《训学斋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满足
教诲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zhì,记住
倦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 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思考探究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这三句话都选自《论语》,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入 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谦虚、好学,不能不懂装懂,同时 在学习上要不满足。
曾经 说余尝谓:读书有Fra bibliotek到,谓心到、 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 是心到、眼到、口到。
这里(书本)
那么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 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 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清]曾国藩
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 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 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 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 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 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 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 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像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
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自我
满足 观,看 全,都
……的人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河伯观海
河伯是黄河之神,掌管着这里的一切。有一 年秋天,许许多多的大川小河都按时一齐注入了 黄河。黄河开始涨水,原来很窄的河面,一下子 变得宽阔起来。日夜东流的黄河水,浊浪滔滔、 水汽翻腾。于是,河伯开始得意起来,认为天下 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第一课时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
聪敏
以……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喜好
向地位、学问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 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读书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3)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1)默而识之。(2)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 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