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旅游学

合集下载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旅游的书,感觉就像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个假。

这本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亲切的朋友,把旅游的种种奥秘娓娓道来。

书里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旅游的本质和意义。

它让我明白,旅游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

真正的旅游,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对陌生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次去海边的旅行,目的地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渔村。

去之前,我想象中的海边,是碧海蓝天、细白沙滩,还有热闹的海鲜市场。

可当我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这个小渔村没有豪华的度假村,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

迎接我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路边是破旧的渔网和生锈的渔船。

当时,我的心里有点儿失落,觉得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

但是,当我放下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去感受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发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我住进了一家渔民开的小客栈,房间不大,但是干净整洁,从窗户望出去,能看到远处的大海。

老板娘特别热情,一口浓浓的当地口音,给我介绍了好多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海鲜。

第二天一早,我跟着渔民们出海捕鱼。

那是我第一次坐上那么小的渔船,在海浪中颠簸。

海风呼呼地吹着,把我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

我紧紧地抓住船舷,心里又紧张又兴奋。

看着渔民们熟练地撒网、收网,我也忍不住想帮忙,结果却帮了倒忙,把自己弄得一身水。

但是大家都没有责怪我,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当我们把网收上来的时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和虾,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海鲜。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这种喜悦是在城市里买现成的海鲜完全无法比拟的。

回到岸上,我们把海鲜拿到附近的餐馆加工。

那顿海鲜大餐,是我吃过最美味的一顿。

新鲜的鱼虾,简单地清蒸或者水煮,保留了最原始的鲜味。

我吃得肚子滚圆,还舍不得放下筷子。

下午,我沿着海边散步。

沙滩上没有细腻的沙子,而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01L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管理系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周学时:3 学分:3先修课程:管理学建议修读学期:3一、课程介绍《基础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有关原理为基础,探讨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根据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融会贯通所学理论知识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旅游产生的条件;熟悉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掌握旅游、余暇的概念。

教学重点1.旅游产生的条件2.旅游的本质和特征3.旅游的概念及与迁徙、旅行的关系教学内容1.1余暇、审美与旅游的起源1.1.1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余暇时间的存在1.1.2旅游产生的主观条件:自然审美意识的出现1.1.3旅游的产生1.2旅游的本质与特征1.2.1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1.2.2旅游的本质规定1.2.3旅游的基本属性1.2.4旅游的特征1.3旅游的概念1.3.1旅游的定义1.3.2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第2章旅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基本要求了解旅游的萌芽与发展;了解现代旅游的特点;掌握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综合应用现代旅游的特点分析问题教学重点1.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及旅游产业形成的社会背景2.现代旅游的特点教学内容2.1旅游的萌芽与发展2.1.1旅游的萌芽2.1.2旅行的发展2.1.3游览的出现2.2古代旅游的形式与特点2.2.1古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2.2古代旅游的主要形式2.2.3古代旅行的表现形式2.2.4古代旅游的特点2.3近代旅游的兴起与特点2.3.1近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3.2旅行社的问世与发展2.3.3近代旅游特点2.4旅游产业的形成2.4.1现代旅游社会背景2.4.2现代旅游特点2.4.3旅游产业地位的确定2.5我国旅游业的历史与发展2.5.1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2.5.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第3章旅游者基本要求熟悉旅游者的概念;熟悉旅游者旅游条件及其基本运动模式;掌握旅游流的概念;简单应用旅游需求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分析问题;综合应用旅游动机及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分析问题。

827《基础旅游学》

827《基础旅游学》

827基础旅游学考试内容范围考试目的:《基础旅游学》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重在考查考生对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的控制与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应认识并控制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特点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灵便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实证分析旅游学科的主要问题。

考试范围:教材中涉及控制和认识部分应为复习的重点,了解部分可简要概述,详细内容分章如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概况第二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1、认识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主意1、了解旅游学的研究主意第二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第一节旅游现象的历史考察1、了解自由时光的历史分布与结构特征2、了解审美意识的起源3、认识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特征1、认识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2、控制旅游的本质规定3、控制旅游的基本属性4、控制旅游的特征第三节旅游的概念1、了解旅游的几种典型定义2、认识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第一节旅游者1、了解旅游者的传统定义2、认识关于旅游者的系统定义3、控制对游客特征的描述第二节旅游资源1、控制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2、认识旅游资源的分类3、认识旅游资源的开辟原则第三节旅游产品1、认识旅游产品的概念与构成2、控制旅游产品的特征3、认识旅游产品价值量的决定4、控制旅游吸引物及其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关系5、控制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第四节旅游业1、认识旅游业的概念与特点2、控制旅游业的决定因素3、认识广义旅游业的行业构成第四章旅游的发生第一节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1、控制旅游需求2、控制旅游动机第二节旅游需求1、控制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2、控制旅游需求实现的客观障碍3、认识旅游需求的特点第三节旅游决策过程1、控制旅游决策的机会组合模型2、认识个体旅游者和群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第五章旅游体验第一节旅游体验的意义1、认识旅游体验的概念2、控制旅游体验的内容与特点3、控制旅游体验的质量第二节旅游赞赏1、了解旅游赞赏的概念和特点2、认识旅游赞赏的心理要素3、控制旅游赞赏的过程4、认识旅游赞赏对象中美的存在形态5、了解影响旅游赞赏效果的因素第三节旅游交往1、了解旅游交往的形式与特点2、认识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与终止水平3、认识旅游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及对待交往的原则4、了解旅游交往中的角色饰演与模仿行为第四节旅游消费1、认识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及其特点2、认识旅游者消费的构成3、了解旅游者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第六章旅游流及其运动第一节旅游流的概念及其特征1、认识旅游流的概念及其特征第二节旅游流的形成和运动模式1、认识旅游流的形成2、控制旅游流的运动模型3、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第三节旅游流运动的实证分析1、认识世界国际旅游流运动的区域空间格局2、控制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运动特征3、控制中国国内旅游流的运动特征第七章旅游效应第一节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1、认识旅游效应的概念2、控制旅游效应的类型第二节旅游的经济效应1、认识影响旅游经济效应因素2、认识旅游经济效应的表现3、认识旅游经济效应的评价第三节旅游的环境效应1、了解环境的意义及其与旅游的关系2、认识旅游的环境效应3、控制旅游环境效应评估第四节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1、认识旅游社会文化效应问题2、认识目的地社区的态度演变过程3、控制旅游与文化活动第八章旅游容量第一节旅游容量的概念和类型1、认识旅游容量的概念2、控制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3、认识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第二节旅游容量的测定1、认识旅游容量的测定根据2、控制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的测定3、控制生态容量的测定4、认识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5、认识旅游地容量的测定第三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控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及其宏观意义2、认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途径。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并对旅游实践加以指导的综合性科学。

它不仅关注旅游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非常关注旅游学科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多的选择,如何更加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如何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等等。

旅游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行为,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条件,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古代主要以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等为主,内容较单一;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现代旅游学的内容也日趋丰富。

目前,我国现代旅游学还只停留在对传统旅游学的概括和总结上,还缺乏系统的旅游学理论和应用方法,更缺少可操作的旅游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学的学科建设必将更具体化和专业化。

我们认为,可将旅游学分为基础旅游学和应用旅游学两个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学的学科建设必将更具体化和专业化。

我们认为,可将旅游学分为基础旅游学和应用旅游学两个层次。

基础旅游学主要是探讨旅游者和旅游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和知识,它包括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等。

应用旅游学则是以某一专题或某一特定旅游区为对象,对其开发、经营、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特定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生态条件、文化内涵、交通状况、景区规划、项目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战略、旅游安全、市场运作、经营管理等。

在旅游活动中,“吃”是很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已被公认。

旅游餐饮服务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旅游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旅游餐饮服务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对于如何进行餐饮服务,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丁德明在《旅游饭店餐饮服务》一书中归纳总结了我国餐饮服务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他还列举了国外旅游饭店餐饮服务的优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基础旅游学》课件

《基础旅游学》课件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总结词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
详细描述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 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 ,与实际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 导和实践支持。
02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
旅游市场结构是指旅游经营者之间的 市场关系,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类型。
旅游市场竞争
旅游市场竞争是指在旅游市场上,多 个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客源而进行的 竞争。
04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详细描述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景观、人文景 观、历史文化资源等。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旅行家的探险和商人的贸易活动, 这些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了解和探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旅游学 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
旅游学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旅游学开始受到关注,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现象 ,探讨旅游的本质和影响。
旅游业与就业
01
02
03
直接就业
旅游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 会包括酒店、旅行社、景 区管理和导游等。
间接就业
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 餐饮、零售、交通和娱乐 等,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
创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为创业者提 供了机会,如开设民宿、 旅行社或特色商店等。

《基础旅游学》旅游效应与旅游容量PPT课件

《基础旅游学》旅游效应与旅游容量PPT课件

2021/6/26
19
• 在很多发达国家,即使一些景点对外收取门票,但其价 格亦是普通民众所能承受的,而为了给低收入人群创造 与“世遗”接触的机会,法国卢浮宫等知名景点还开设 了“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并在这些日子免费 向游人开放。
• 当然不容回避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很 大程度上依靠基金会、企业的资助和志愿者的帮助,而 国内企业对公共景区的社会投入却是杯水车薪。加之政 府在保护方面的有心无力,保护和开发的悖论便愈发凸 显。
2021/6/26
11
• (二)旅游环境效应评价的程序
2021/6/26
12
• 张家界风景区修建电梯
2002年5月1日,百龙旅游电梯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 陵源核心风景区内修建观光电梯,许多媒体对该电梯经营方铺大 理石、种美国草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其破坏了武陵源区的和谐。 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亲自到武陵源区对其进行考察,最后,该电 梯被“叫停”。
• 与国内一些名景点竞相提价迥然不同的是,国外一些著名的世 界级景点却一直以开放、低价甚至免费的亲和面孔迎对世人。
• 有资料显示,世界极品建筑——法国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 奥地利美泉宫、意大利梵蒂冈大教堂都在免票之列,而莫斯科 的克林姆林宫、意大利斗兽场等著名建筑亦无围墙,划出部分 建筑实行对外开放。
• 调查显示,中国世界遗产目前的门票价格普遍高于一般旅游景点 的门票价格,加之景区内交通消费,游览一处世界遗产的消费通 常在200元左右。看来以往被奉为低价“样板”的北京世遗景点 此次亦似乎逃不过涨价的“宿命”。
• 在与世遗景点投入产出利益攸关的“有关部门”眼中,这些景点 涨价当属名正言顺。“门票价格不高,既不利于提高景点旅游接 待水平,也不能有效利用价格杠杆控制超负荷的客流量,对文物 保护十分不利。”

读旅游学有感

读旅游学有感

读《基础旅游学》有感鄂东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人联系6 谢彦君教授的《基础旅游学》一书, 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姿态, 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模式, 创建了一种新的结构, 说出了一些人所未言的话。

看完本书后,结合旅游现状的实际,从两个方面――深刻之处和不明之处,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一、深刻之处(一)逻辑性强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度一致。

做到了概念体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紧密结合。

作者对这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和界定令人耳目一新,对旅游需要、旅游需求、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等术语的界定也更规范化、专业化。

本书是作者以冷静、系统的眼光考察旅游现象,以审慎的理性思维研究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成果。

作者以“核心旅游观”(即纯粹旅游、核心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等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反思旅游业的过去和现在,剖析了我国表面繁荣的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危机(如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价值补偿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针见血,淋漓尽致。

(二)研究的平台广本书大量参考国内外(尤其是国外) 的研究成果,这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得以在世界的平台上进行,而不拘泥于国内。

在旅游的定义这个复杂难明的问题中, 作者理清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即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引用Bucart and M edlick (1985) 所说,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 但又是不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而技术性定义主要解决实践中的统计问题, 满足法律上以及行业管理上的需要。

技术定义的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实现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该书对旅游所作的概念性定义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这样就很好地满足了概念性定义的要求, 紧紧地把握住了旅游的本质——寻求审美和愉悦; 同时, 根据这个定义也能很好地将旅游与相似的概念(如旅行) 区分开来。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

《基础旅游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叫的书,嘿,这一读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吧,我对旅游的理解挺简单的,不就是出去玩嘛,看看风景,尝尝美食,拍拍照,发个朋友圈。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旅游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书里讲了旅游的各种方面,什么旅游的历史、旅游的动机、旅游的影响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的一次旅游经历,那真是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旅行。

那是去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一起去海边玩。

我们选了一个不太出名但据说很漂亮的海滨小城。

出发前,那叫一个兴奋啊,天天盼着,想象着在沙滩上晒太阳、在海里游泳的美好场景。

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我们背着大包小包,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咸咸的海风就迎面扑来,那感觉,真的太棒了!我们找了一家靠近海边的民宿,老板特别热情。

房间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从窗户就能看到大海。

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冲向了沙滩。

那沙滩,细得跟面粉似的,踩上去软绵绵的。

阳光洒在上面,金灿灿的,晃得人睁不开眼。

海浪一波一波地涌过来,发出“哗哗”的声音,像是在跟我们打招呼。

我们几个像孩子一样,尖叫着冲进海里,结果一个浪打过来,全成了落汤鸡,还呛了好几口海水,又咸又涩。

玩累了,我们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这时候我才发现,沙滩上有好多小螃蟹在爬来爬去,还有一些贝壳半埋在沙子里。

我们开始比赛捡贝壳,看谁捡的又大又漂亮。

到了晚上,海边的夜市可热闹了。

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儿,香味扑鼻。

我们吃了烤鱿鱼、烤生蚝、海鲜面,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我买了一个贝壳做的风铃,风一吹,就发出清脆的声音,好听极了。

第二天,我们租了自行车,沿着海边的公路骑行。

一路上,风景美极了。

左边是蓝色的大海,右边是绿色的山坡,微风拂面,别提多惬意了。

在这次旅行中,我也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当地的渔民们每天早早地就出海捕鱼,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战后,研究中心转向美洲,研究方法多学科渗透。
• 总之,国外旅游学研究的特点有三:
(1)从单学科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2)重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 (3)对国际旅游研究超过对国内的研究,对第三世 界的研究超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讨论例证)
2、国内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0世纪80年代初,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经济视角。著 作和教材在研究对象上受“三要素”观点的制约过深。
旅游的根本动机在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调 整。人类是具有适应能力的, 这种能力的表 现方式之一就是旅游,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又是从不合谐状态向谐调统一演进的, 人类 力求使自身更完善发展的意愿驱动着各种旅 游活动的进行, 旅游如同磨合剂、润滑油一 样使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欢快地旋转。
本质:事物内部的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的比较深 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
2、人类的休闲行为与娱乐方式
古人的休闲行为更贴近生产劳动,甚至直接地 就是生产劳动的某种复写。 现在可以推知的形式诸如散步、远足、跳跃、 角力、装饰、舞蹈、奏乐、绘画、作歌、景观甚 至思考等有出自寻求体力刺激的目的,也有出自 精神享受的愿望。
罗歇•苏把现代休闲活动分成四大类:身体娱乐、 实用娱乐、文化娱乐和社会娱乐。但上述分类中, 无法把旅游放在适当位置。 人类在自己设计的娱乐形式中获得的是某种愉悦。 古人从事的各种愉悦活动,有些可以给人单纯的 生理和心理快感;而有些会产生复杂的精神影响。 人类美感的产生应该属于后者。
3、审美意识的起源 人类审美意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们感知客观 事物和客观对象中美的成分,是因为这些事物、对象 中包含着与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联系 和关系,具有某种价值和意义。
这使得感知主体在对象上可以直观自己本身,从 而感到愉快和喜悦,即获得审美感受。
因此,审美意识就常常与生理欲念满足后的快感交 织在一起,缺乏独立的社会意义,从而也极难辨识。
3、旅游学研究的内容
• 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产业的活动两个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的界面。 • 从旅游者活动的角度来看,研究内容包括: 1)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2)旅游需要及其形成机制; 3)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的关系; 4)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5)旅游决策过程; 6)旅游体验过程; 7)旅游流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 8)旅游容量以及旅游容量管理。
基础旅游学讲授纲要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9世纪末,意大利的鲍迪奥,1899年,《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
• 此后,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出现从
事旅游研究的学者: • 马里奥蒂,罗马大学讲师,1927年出版《旅游经济 讲义》,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系统剖析和论证。 • 葛留克斯曼,柏林大学教授,1935年出版《旅游总
——对旅游的本质、动机、作用的再认识——由生态旅游引 发的思考,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8
李隆华认为,人类生活有两个基本样态——定居和 行走。在唯物史观看来,行走就是旅游的本义。行走 过程中探索着未知的领域,其中包含着享乐和游戏, 这种行走也就是旅游。享乐和游戏被凸现为旅游的主 要含义,只是一段历史时期中的现象。如今,知识经 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已使人类旅游重新展现出了行走 的本义。
目前,我们很多分支学科是其他平行学科的 简单移植,根源在于没有将对旅游的本质和特 征性的认识融会到这些学科当中去。因此,我 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 的全貌。图表2-3(P56)是描述这一观点的 示意图。在图中,由上至下各层级之间具有规 定或统辖关系,而由下至上则具有解释关系。
旅游的本 质
讨论题
1. 以实例说明不同学科在旅游学研究当中的作用。如何理解旅游是一个跨 学科? 2.为什么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被割裂为三要素或六要素?你对这种观点 怎么看? 3.找几本典型的旅游学教材,对其内容做一番比较,总结其异同,分析原 因并评价。
4.举例说明不同的旅游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5.对旅游学这样的跨学科,应该用什么逻辑主线来构筑学科体系的框架呢?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
作为一个学科还不成熟: 1)没有形成独特的语言系统(独有的概念); 2)缺乏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 3)学科标准不完备; 4)在研究过程没有公认的规则。 作为一门跨学科,旅游学需要学科间的协作,强 调在解决问题时的各学科的相互补充作用。
论》,认为旅游研究涉及形成基础、发生原因、运
行手段及对社会影响等,范围广泛,需用不同的学
科、不同的角度去研究。)
• 汉泽克尔(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与克拉普夫(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于 1942年出版《旅游总论概要》,认为旅游现象是众多要术等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 需要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旅游现象不具有经济性质,而认为更接近于社 会学的范围。
愉悦
社会性
休闲性
消费性
旅游的特征 异地性 旅游行为特征 暂时性
责任约束松弛 消费 攀高 道德 弱化
占有意识外显 文化 干涉 物质 摄取
旅游外部效应
2.旅游的本质规定
□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 即使旅游者根本不以审美为初衷,但在他做出旅游决策时,客观对象或环 境中的美的信息早已蕴于其休闲与娱乐活动的背景抉择过程中并影响着 决策。 □ 即使旅游者在目的上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纯生理快感,这种快感在实现过 程中必然要受种种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
2、作者的观点
□ 旅游学与旅游不是一回事,旅游学不仅研究旅游本
身,还要研究旅游所引起的现象和各种旅游现象之 间的关系 ,必须采用求其内核而舍其外相的认识方 法。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
生的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 外部影响。
——关于旅游本义的思考—— 从海洋看人类旅游,浙江海 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关于旅游的最初形态
(1)人类行迹开始说和迁徙说; (2)原始探险说(章必功);
(3)贸易商旅说(罗伯特•麦金托什);
(4)祭祀说和游览标志说(谢彦君); (5)消遣观光度假说(李天元); (6)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申葆嘉)
• 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相对还不够成熟:
(1)研究主流 :“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
(2)与国外的差距较大。
(3)喜欢作大文章,框架宏大,内容平常,缺乏科学
实证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三要素”和“六要素”的观点
(1)研究对象以过程为主线,以外在支撑体为着眼
点,无核心矛盾。 (2)认识根源是功利性的,从旅游业的视角来审视 旅游现象的。 总之,要素论将旅游活动的内部线索抛开,简单罗 列各构成要素,制约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赵新民认为, 旅游是随着人类定居性生活方式选 择的完成而产生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做为人类定居性生活方式的补充, 表现出异地性和 暂时性, 使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更趋完善。到工业 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旅游完成了其第一次历史 使命, 其作用更多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在人 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旅游将担负其第二次历史 使命, 其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人本身的完善方面。 或者说在人类逃离自然的过程中, 旅游做为重要手 段之一, 使人类得以建立和发展社会,当自然、人、 社会三足鼎立时, 旅游将再次助推三位成为一体。
其他学者的观点
文化论者形成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命题,如“旅游是一 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王柯平,1995)”;“旅游是一种 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 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沈祖祥,1996)”;“旅游是现代社 会中居民的特殊性生活方式(张永义,1990)”;“旅游是 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申葆嘉, 1999)”;“旅游在根本上 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 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 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谢彦君,1999)”等等 。这些观点 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触及并深化了对旅游本质的认识。
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生时间的结构性变化规律: 生理时间基本不变,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而闲暇时 间越来越长。富有的人往往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从历史上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上看,人类 社会解放生产力、增加自由时间、改变自由时间分布 模式的历程是使旅游现象从无到有、从近而远、从个 别到大众演进过程的最基本的保证。
4、旅游的产生 旅游现象最初参杂于其他活动之中,不管从内 部动机上,还是从外部特征上,都难以从功利性活 动中加以区分。
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当中的一种休闲行为。
旅游产生的时间,最迟也要在异地性审美活动 发生的时候,因为审美活动是最高层次的休闲活动。 如果考虑到出自其他愉悦性(休闲)目的而出 行,旅游产生的时间将更早。
在中国,旅游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然审美意识的分化和独立标志着审美意 识的完整化; 大众旅游增加了审美成分使旅游愉悦结构 趋于完整,有审美愉悦,也有世俗愉悦。 由此可以认为,比较大众性的山水旅游最 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
结论: 一、个别意义的旅游现象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人们已初具审美意识的历史阶段,或者更早 (出自其他非审美目的的休闲行为)。 二、完整意义的旅游现象在最迟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 此前发生的个别的旅行行为及此后发生的出自 非休闲、非娱乐或非审美目的的旅行都不是旅游, 充其量只能称为“准旅游”。
关于旅游起源的时间
(1)史前传说时期; (2)原始社会或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
(3)19世纪初及19世纪中(李天元、申葆嘉)
(4)诞生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旅行活动的发展, 中国旅游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成熟于魏晋南 北朝时期(王晓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