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合集下载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第一章总论 .......................................................................................................... - 2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 2 -1.1.1设计题目.......................................................................................... - 2 -1.1.2设计背景.......................................................................................... - 2 -1.1.3设计任务.......................................................................................... - 2 -1.2原始资料与水质分析................................................................................. - 2 -1.2.1设计水量.......................................................................................... - 2 -1.2.2地质条件.......................................................................................... - 2 -1.2.3气象条件.......................................................................................... - 2 -1.2.4原水水质及分析.............................................................................. - 3 - 第二章设计原则与净水工艺选择 ........................................................................ - 4 -2.1设计原则..................................................................................................... - 4 -2.2厂址选择..................................................................................................... - 4 -2.3工艺选择..................................................................................................... - 5 -2.3.1选择依据.......................................................................................... - 5 -2.3.2常见处理工艺.................................................................................. - 6 -2.3.3工艺选择.......................................................................................... - 7 - 第三章净水构筑物及其计算 ................................................................................ - 7 -3.1配水井......................................................................................................... - 7 -3.2混凝剂类型及加药间................................................................................. - 7 -3.2.1混凝剂.............................................................................................. - 7 -3.2.2混凝剂的投加.................................................................................. - 9 -3.2.3溶解池、溶药池设计计算............................................................ - 10 -3.2.4加药间及药库布置........................................................................ - 11 -3.3混合设施................................................................................................... - 11 -3.3.1混合方式........................................................................................ - 11 -3.3.2机械混合池.................................................................................... - 13 -3.4隔板絮凝池............................................................................................... - 15 -3.4.1一般要求........................................................................................ - 15 -3.4.2设计计算........................................................................................ - 15 - 3.5平流沉淀池设计计算................................................................................ - 20 -3.6普通快滤池设计计算............................................................................... - 23 -3.6.1已知条件........................................................................................ - 24 -3.6.2 设计计算....................................................................................... - 24 -3.7加氯设备................................................................................................... - 30 -3.7.1 加氯量的确定....................................... - 30 -3.7.2 加氯设备........................................... - 30 -3.7.3 加氯间............................................. - 31 -3.8 清水池设计计算...................................................................................... - 31 -3.8.1 平面尺寸计算....................................... - 31 -3.8.2 管道系统........................................... - 32 -3.8.3清水池布置......................................... - 33 - 第四章净水厂总体布置设计计算 ...................................................................... - 34 -4.1工艺流程布置设计................................................................................... - 34 -4.2平面布置设计........................................................................................... - 34 -4.3高程布置设计........................................................................................... - 35 -4.3.1各构筑物间连接管中流速计算.................................................... - 35 -4.3.2各构筑物间水头损失计算................................. - 36 -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给水厂水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给水厂供水量、用水量及水厂运行效率的计算。

3. 学生了解给水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给水厂运行中的计算问题。

2.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工具,完成给水厂相关计算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激发对水利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实际工程问题接触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引导学生了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 讲解给水厂水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 分析给水厂运行过程中涉及的计算问题,如供水量、用水量及运行效率等。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给水厂概述,介绍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 第二周:学习给水厂水量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公式。

- 第三周: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水厂计算问题。

- 第四周:总结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3. 教材章节及内容:- 第一章:水资源管理概述,了解给水厂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第二章:给水厂水量计算原理,学习相关公式及计算方法。

- 第三章:给水厂运行数据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计算能力。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1 设计水质要求及水量计算 (1)1.1 城市用水要求 (1)1.2 设计水量的确定 (1)2 给水工艺流程的选择 (1)2.1 原水水质分析 (1)2.2 给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2)3 药剂的选择及其投加方式 (2)3.1 混凝剂的选择 (2)3.1.1 固体硫酸铝 (2)3.1.2 液体硫酸铝 (2)3.1.3 硫酸亚铁 (2)3.1.4 三氯化铁 (3)3.1.5 聚合氯化铝 (3)3.1.6 聚丙烯酰胺 (3)3.2 混凝剂的投加方式 (3)3.2.1 重力投加 (3)3.2.2 水射器 (4)3.2.3 计量泵 (4)3.3 消毒剂的选择 (4)3.3.1 漂白粉 (4)3.3.2 液氯 (4)3.3.3 二氧化氯 (4)3.3.4 臭氧 (4)3.3.5 紫外线 (5)3.4 消毒剂的投加方式 (5)4 混合形式的确定 (5)4.1 水泵混合 (5)4.2 管式静态混合器 (5)4.3 跌水混合 (5)4.4 机械混合 (5)5 水工构筑物的确定 (6)5.1配水井 (6)5.2絮凝池 (6)5.2.1 隔板絮凝池 (6)5.2.2 折板絮凝池 (6)5.2.3 网格(栅条)絮凝池 (6)5.2.4 机械絮凝池 (6)5.3 沉淀池 (6)5.3.1 平流式沉淀池 (6)5.3.2 斜管(板)沉淀池 (7)5.4 过滤设备 (7)5.4.1 普通快滤池 (7)5.4.2 双阀滤池 (7)5.4.3 V型滤池 (7)5.4.4 虹吸滤池 (7)5.4.5 无阀滤池 (8)5.4.6 移动罩滤池 (8)6 水工构筑物参数设计 (8)6.1 加药间的计算 (8)6.1.1 溶液池容积W1 (8)6.1.2 溶解池容积W2 (9)6.1.3 投药管 (9)6.1.4 搅拌设备 (9)6.1.5 计量泵 (9)6.1.6 药剂仓库 (9)6.2 混合设备的计算 (10)6.2.1 设计管径 (10)6.2.2 混合单元数 (10)6.2.3 混合时间 (10)6.2.4 水头损失 (10)6.2.5 校核GT值 (10)6.3往复式隔板絮凝池计算 (11)6.4 平流沉淀池的计算 (12)6.5 V形滤池的计算 (13)6.5.1 冲洗强度 (13)6.5.3 池体设计 (13)6.5.4 V型槽的设计 (14)6.6 加氯间的计算 (14)6.6.1 投氯量 (14)6.6.2 储氯量M (15)6.6.3 加氯设备和附属设施 (15)6.6.4 加氯间尺寸设计 (15)6.7 配水井的计算 (15)6.8 清水池的计算 (16)6.8.1 有效容积 (16)6.8.2 平面尺寸设计 (16)7 平面布置 (17)8 高程布置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18)1 设计水质要求及水量计算1.1 城市用水要求给水处理厂出水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要求。

建6万m3_d自来水厂给水计算书课程设计

建6万m3_d自来水厂给水计算书课程设计

给水处理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述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湖北某县城原有水厂水厂能力已不能满足水质水量的要求。

为解决城市越来越严重的缺水问题,当地市政府部门研究决定新建一座6万m3/d自来水厂,以补充城市供水能力。

水源水质如下:(1) 水源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二级水质标准(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

)(2) 水厂设计规模为6万m3/d。

6(4)厂区地形:按平坦地形设计,设计地面标高51m。

(5)其他资料:1)拟定水厂区域内,地形较平坦,南高北低,标高在49~53.5m 。

2)水厂地质条件:水厂地表层为2.7m 的亚粘土,下部4.7m 的细纱,以下是基岩。

3)气象条件: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最高气温39.5℃,冬季最低气温-5℃,冰冻深度320mm 。

4)水源:取水水源位于水厂西南方向。

设计参考资料:(1)严煦世主编.给水工程(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严煦世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1,4,5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3,9,11,12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6)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7)李圭白、张杰主编.水质工程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8)范瑾初 金兆丰主编.水质工程(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二、方案比较水厂以地表水作为水源,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原水混 合絮凝沉淀池滤 池混凝剂消毒剂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图1 水处理工艺流程现拟定几个净水工艺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方案一:原水——→一级泵房——→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方案二:原水——→一级泵房——→回转式隔板絮凝池——→斜管沉淀池——→ V型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方案三:原水——→一级泵房——→往复式隔板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普通快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1)絮凝池的比较结果比较:综上所述,选用往复式絮凝池。

水厂设计说明与计算书给水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厂设计说明与计算书给水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厂设计说明与计算书第1章设计水质水量与工艺流程的确定1.1 设计水质水量1.1.1 设计水质本设计给水处理工程设计水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有害万分,使净化后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的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基础资料:1.厂区地形平坦无高差。

2.原水水质分析表原水水质分析表3.滤砂筛分资料(请改组成所需d10=0.5mm,K80=1.8的滤料)。

4.该水厂所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1.1.2 设计水量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以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

Q d=Q a*K d=60000×1.5=90000m3/d水厂自用水量主要用于滤池冲洗和澄清池排泥等方面。

城镇水厂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本设计取8%,则设计处理量为:Q=(1+a)Q d =1.08×90000=97200m3/d式中Q——水厂日处理量;a——水厂自用水量系数,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本设计取8%;Q a——平均日设计供水量(m3/d),为6万m3/d;Q d——最高日设计供水量(m3/d);K d——供水量日变化系数,取1.5。

1. 2 给水处理流程确定1.2.1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有关。

一般来讲,地下水只需要经消毒处理即可,对含有铁、锰、氟的地下水,则需采用除铁、除锰、除氟的处理工艺。

地表水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通常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

如果是微污染原水,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选择:1.原水→简单处理(如用筛网隔虑)适用条件:水质要求不高,如某些工业冷却用水,只要求去除粗大杂质时2.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适用条件:一般进水悬浮物含量应小于2000-3000mg/L,短时间允许到5000-10000mg/L,出水浊度约为10-20度,一般用于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

给水厂说明计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对给水厂进行计算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给水厂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给水厂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理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计算分析方法。

同时,学生将培养对给水厂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运行管理和计算分析方法。

首先,给学生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包括水的来源、水质指标、水的处理方法等。

然后,介绍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水预处理、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

接着,讲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包括生产调度、设备维护、水质监测等。

最后,教授给学生给水厂的计算分析方法,包括水处理过程中的数学模型、运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给水厂运行管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设备,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提供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

参考书将提供更深入的内容和案例分析。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水厂的实际情况。

实验设备将用于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对给水厂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将占总分的一部分,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给水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给水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目录1总论 (2)设计任务及要求 (2)大体资料 (2)2整体设计 (3)工艺流程的肯定 (3)处置构筑物及设备型式的选择 (4)3取配水构筑物设计计算 (4)菱形箱式取水头设计计算 (4)一泵站设计计算 (5)配水井设计计算 (5)4混凝构筑物和设备设计计算 (5)药剂调配池设计计算 (5)药剂投配设备设计 (6)混合设备的设计计算 (6)反映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7)5沉淀池设计计算 (9)平流式沉淀池平面尺寸的肯定 (10)穿孔花墙设计计算 (10)集水槽、放空管、排泥设备设计计算 (10)水力条件校核 (11)6滤池设计计算 (11)滤池平面尺寸的肯定 (11)滤池反冲洗系统设计 (12)滤池高度的肯定 (12)7消毒设备设计计算 (12)8清水池设计计算 (13)9水厂整体布置 (13)水厂平面布置 (13)水厂管线布置 (14)水厂高程布置 (14)10参考文献 (15)1总论设计任务及要求四川某县城自来水厂初步设计,要求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对主要处置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设计计算。

肯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管线布置图、各个单体处置构筑物的平面图、剖面图并对所用设备进行选型。

应做到设计合理、计算准确、图面清楚、语言精练、字体端正。

大体资料(1)现用水量:5×104m3/d(2)给水水源:桃河(3)水质资料:原不为穿城河流,取水口在城镇上游,水质较好,含砂量较低(平均含砂量0.4kg/m3),上游无工业污染和集中生活污水污染。

表格1原水水质资料A.拟建水厂区域工程地质钻探资料通过工程地质钻探,地层构造为:表层为~0.7m厚的耕土,以下均为密实压粘土,地下12m处才有基岩露头。

地下水位在地表8m以下,地下水无浸蚀性。

地基耐压力为15T/㎡。

B.该城镇地震资料据记载,该地域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据地震监测总的记录,该地域最大震级为6级,地震裂度为6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分析和计算。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和工作原理。

3.理解给水厂的运行方式和调节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分析和计算。

5.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给水厂相关数据。

6.能够进行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故障排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给水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介绍给水厂的工作原理、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2.给水厂的运行方式和调节方法:讲解给水厂的运行方式、调节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给水厂的分析和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分析和计算。

3.实验法:学生进行给水厂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加深对给水厂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给水厂实验所需的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论文)计算书课程水质工程学课题名称南京市六合区19000吨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设计院(系)专业姓名学号起讫日期指导教师年月日中格栅每天处理水量Q=10000+9×1000=19000m31.格栅计算Q max=0.22 m3/s,K总=1.50,计算格栅各部尺寸?设栅前水深h=0.4m,过栅流速v=0.9m/s,用中格栅, 栅条间隙e=20mm,格栅安装倾角α=60。

栅条的间隙数:n= Q/ehv=0.22 ×0.4×0.9)≈28.4栅槽宽度:用式B=S(n-1)+en,取栅条宽度S=0.01mB=S(n-1)+en=0.01(28.4-1)+0.02×28.4=0.9m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若进水渠宽B1=0.65m,渐宽部分展开角α1=20。

,此是进水渠道内的流速为0.77m/s, L1=(B-B1)/(2tgα1)=(0.9-0.65)/2tg20。

≈0.34m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 L1 /2=0.34/2=0.17m过栅水头损失:因栅条为矩形截面,取k=3,并将已知数据代入式h1 =kh0 =kξ(v2/2g)sinαh1 = kξ(v2/2g)sinα=3×2.42×(0.01/0.02)4/3×(0.92 /2×9.81 )sin60。

=0.103m 栅后槽总高度:取栅前渠道超高h2 =0.3m,栅前槽高H1 =h+h2=0.7mH=h+h1+h2=0.4+0.103+0.3=0.8m栅槽总长度:L=l1+l2+0.5+1.0+H1/tg60。

=0.34+0.17+0.5+1.0+0.7/tg60。

=2.42m每日栅渣量用公式W=Q max W1×86400/(K总×1000) ,取W1 =0.07m3/103 m3W=Q max W1×86400/(K总×1000)=0.22×0.07×86400/(1.50×1000)=0.9 m3/d采用机械清渣。

水泵房选用MS型多级离心泵,25MS×2型,扬程为12m,转速为1450r/min,功率为为0.75Kw,选用两台,一备一用.细格栅细格栅与沉砂池合建设计中选取两组格栅,每组设计流量为0.11 m3/s1.格栅间隙数×0.4×0.9)=28.4m2.栅格宽度:用式B=s(n-1)+en,取栅条宽度s=0.11mB=0.11×(28.4-1)+0.01×28.4=0.563.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Kβ(s/b)4/3×0.92/2g×sin60。

=0.26m3.格栅部分长度L=0.5+1.0+h1/tan60。

=1.91m每日栅渣量用公式W=Q max W1×86400/(K总×1000) ,取W1 =0.13m3/103 m3W=0.22×0.13×86400/(1.61×1000) =1.53 m3/d 采用机械清渣。

平流沉砂池设计中选择2组平流沉砂池,N=2组,每组沉砂池设计流量为0.11 m3/s1.沉砂池长度,取v=0.25m/s,t=30sL=vt=7.5m2.水经过断面面积A=Q/v=0.11/0.25=0.44 m23.沉砂池宽度,h2=0.40m每组沉砂池设两格B=A/h2=(0.44/2)/0.4=0.55取0.6m4.沉砂室所需容积V=QXT86400/106=0.22×0.75×30×2×86400=0.86 m35.每个沉砂斗容积,设计中取每个分格有两个沉砂斗,共n=2×2×2=8个V0=V/n=0.86/8=0.11 m36. 沉砂斗高度α>60。

H3’=3 V0 /[ f1+(f1f2)1/2+f2] =3×0.11/[0.6×0.6+(0.6×0.4) 1/2 +0.4×0.4]=0.43m Tanα= 2 H3’/(1.24-0.5) α= 60。

7. 沉砂室宽度h3= H3’+il2 =0.43+0.02×0.5×(7.5-2×0.6)=0.50m8. 沉砂池总高度H=h1+h2+h3=0.3+0.4+0.5=1.2m9.验算最小流速Vmin=Q min/n1A min=0.75×0.22×0.75/1×0.5×0.44=0.56m/s>0.15m/s10.进水渠道污水在渠道内的流速为V1=Q/B1H1=0.11/0.4×0.4=0.69m/s11.出水管道堰上水头H1=(Q1/mb2(2g)1/2)2/3取m=0.4 b2=0.6H1=0.139m=0.14m平流式沉砂池平面图平流式沉砂池剖面图厌_缺_好氧池设计参数1.水力停留时间A-A-O水力停留时间t一般采用6-8h,t=8h2.活性污泥浓度X V一般采用2000-4000mg/L,设计中取X V =3000mg/L3.回流污泥浓度X r =106r/SVI r-系数,一般采用r=1.24.污泥回流比X V =R/(1+R)×X r’R-污泥回流比, X r’–回流污泥浓度 X r’ =f X r =0.75×12000=9000mg/L 3000= R/(1+R)×9000 解得R=0.55.TN去除率e=(S1-S2)/S1=(38-25)/38=34.20%e-TN去除率S1-进水浓度 S2-出水浓度6.内回流倍数R内=e/(1-e)=0.342/(1-0.342)=0.5197R内内回流倍数, R内=0.52,设计中去60%平面尺寸计算1.总有效容积V=QtV-总有效容积Q-进水流量,按平均流量计t-水力停留时间设计中Q=19000 m3/dV=Qt=19000×8/24=6334 m3厌氧,缺氧,好氧各段内水力停留时间比值1:1:3,则每段水力停留时间厌氧t1=1.6h,缺氧t2=1.6h,好氧t3=4.8h2.平面尺寸总面积A=V/h A-总面积h-有效水深设计中取h=4.2mA=6334/4.2=1508.1 m2每组池面积 A1=A/N N取2A1=1508.1/2=754.05 m2每组共设5个廊道,第一个廊道为厌氧段,第二段为缺氧段,后3段为好氧段,每段宽取4.5m,每段廊道长L= A1/bn=754.05/4.5×5=33.52mL-每廊道长 b-宽度 n-廊道数进出水系统1.曝气池进水设计初沉池的来水通过DN400的管道送入曝气池首端的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 m/s.在进水渠道内,水流分别流向两侧,从厌氧段进入,进水渠道内水深为0.4m,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v1=Q s/(Nb1h1)式中v1-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b1-进水渠道宽度h1-进水渠道有效水深设计中取b1=0.5m, h1=0.4mv1=Q s/(Nb1h1)=0.22/(2×0.5×0.4)=0.55m/s反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F= Q s/(Nv2)=0.22/(2×0.4)=0.275 m2式中F-每座反应池所需孔口面积v2-孔口流速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25×0.25m,则孔口数N=F/f=0.275/(0.25×0.25)=4个2.曝气池出水设计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H=(Q/mb(2g)1/2)2/3式中H-堰上水头Q-每座反应池出水量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0.5b-堰宽设计中取m=0.4,b=4.5H=(Q/mb(2g)1/2)2/3=0.015m最大出流量为0.242 m3/s,出水管管径采用DN600,送向二沉池,管内流速为0.9m/s3.剩余污泥量W=αQ平S r-bVX v+L r Q平×50%式中W-剩余污泥量α-污泥产率系数,一般采用0.5-0.7b-污泥自身氧化系数,一般采用0.05-0.1Q平-平均日污水流量L r-反应池去除的SS浓度(kg/m3), L r=270×70%-30=159=0.159 kg/m3S r-反应池去除BOD5浓度(kg/m3), S r=168-30=138=0.138 kg/m3设计中取α=0.6,b=0.05W=αQ平S r-bVX v+L r Q平×50%=0.6×19000×0.138-0.05×19000/3×3+0.159×19000×50%=1573.2-950+1510.5=2133.7kg/d出水去二沉池曝气池1.原污水BOD(So)240mg/L,经厌氧,缺氧后,BOD按降低30%考虑,则进入曝气池的污水,BOD的值(Sa)为Sa=240×(1-30%)=168.00计算去除率,即BOD5=7.1bX a C eC e-处理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取值为30b-微生物自身氧化率,一般介于0.05-0.1之间取值0.09Xa-活性微生物在处理水中所占比例,取值0.4代入各值:BOD5=7.1×0.09×0.4×30=7.7mg/L处理水中溶解性BOD5值为:30-7.7=22.3 mg/L去除率η=(168.00-22.3)/168=86.7%2.BOD污泥负荷法计算(1)BOD污泥负荷率的确定拟定采用BOD污泥负荷率为0.3kg BOD5/(kgmlss·d),校验公式为:Ns=K2S e f/η, K2取0.0185, S e取22.3mg/L, η=86.7%,f=mlvss/mlss=0.75 代入各值Ns=0.0185×22.3×0.75/86.7%=0.36kg BOD5/(kgmlss·d)(2)确定混合液污泥浓度(X)根据已确定的Ns值,取SVI=100,根据式X=Rr106/(1+R)SVI,r=1.2,R=0.5代入X=0.5×1.2×106/(1+0.5) ×100=4000mg/L(3)确定曝气池容积根据式V=QSa/NsX,Sa=168mg/L代入得V=19000×168/0.36×4000=2217 m33. 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1)平均时需氧量的计算O2= a'QS r+ b'VX v, a'=0.5, b'=0.15O2=-0.5×19000×(165-30)/1000+0.15×4028×3000/1000=1311+1812.6=3123.6kg/d=130.15kg/h(2)最大时需氧量的计算根据原始数据 K=1.4代入各值:O2(max)=-0.5×1.4×19000×(165-30)/1000+0.15×4028×3000/1000=3648kg/d=152kg/h选用表面曝气法,根据需氧量选用安徽中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PE150型号的表面曝气机,叶轮直径为1500mm,电动机功率为30Kw,转速为44.5—63.9r/min,清水充氧量为30—82.5kg/h,提升里为6.06—17.9KN,重量为2.6t.二沉池选用两组斜板沉淀池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F=Q0×3600/q’×0.91Q0=Q/n式中 F-沉淀部分有效面积Q-设计流量Q0-单池设计流量n-沉淀池分格数q’-表面负荷设计中取Q=0.22m3/s, q’=3 m3/(m2h)Q0=Q/n=0.22/2=0.11 m3/sF=Q0×3600/q’×0.91=0.11×3600/3×0.91=145.06 m22.沉淀池边长α=F1/2 =12.04m3.沉淀池内停留时间T=(h2+h3) ×60/q’=(1+0.866) ×60/3=37.3min式中T-沉淀池内停留时间h2-斜板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设计中取1.0mh3-斜板区高度,一般采用0.866m4.污泥区所需容积V1=2(1+R)Q0X/0.5×(X+X r)式中V1-污泥部分所需容积Q0-污水平均流量R-污泥回流比X-曝气池中污泥浓度X r-二沉池排泥浓度V1=2(1+0.5) ×0.22×0.75×4000×3600/0.5×(4000+12000)=891 m3设计中采用两个2个斜板沉淀池,单池污泥容积V0=891/2=445.5 m35.污泥区高度二沉池采用刮泥机排泥,池底采用平底.污泥区高度H5=V0/F=445.5/145.06=3.07m6.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h5式中h1-沉淀池超高,一般采用0.3-0.5mh4-斜板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5-1.0m设计中取h1=0.3m, h4=0.7mH=h1+h2+h3+h4+h5=0.3+1.0+0.866+0.5+3.07=5.74m7.进水集配水井污水在集配水井中部的配水井平均分配,然后流进每组沉淀池.配水井的中心直径D2=(4Q/3.14×V2)1/2,V2取0.7m/sQ=Q+RQ0=0.22+0.22×0.75×0.5=0.303m3/sD2=(4Q/3.14×V2)1/2=(4×0.303/3.14×0.7)1/2=0.74m取0.75m配水井直径D3=(4Q/3.14×V3 +D22)1/2=(4×0.303/3.14×0.3 +0.752)1/2 =1.36m取1.35m 8.进水渠道V1进水渠水流速度>0.4m/s,B1=0.6m, H1=0.5m,Q0=Q/2=0.303/2=0.1515m3/sV1=Q0/ B1H1=0.1515/0.8=0.505m/s>0.4m/s9.进水穿孔花墙过孔流速V2=Q/B2h2n1, V2=0.05-0.15m/s,取B2=0.2m, h2=0.4m, n1=20个V2=Q/B2h2n1=0.1515/20×0.2×0.4=0.095 m/s10.出水堰沉淀池出水跌落进入进水槽,然后经出水渠. 出水堰采用双侧90度三角形出水堰, 三角堰顶宽0.16m,深0.08m,共300个三角堰. 三角堰堰上水深为:H1=0.7Q12/5=0.70(0.22/2×300) 2/5=0.0119m式中Q1-三角堰流量H1-三角堰上水深取三角堰后自由跌落0.15m,则出水堰水头损失0.181m,设计中去0.18m11.排泥装置沉淀池采用行式吸泥机, 吸泥机设于池顶,吸管伸入池底, 吸泥机行走时将污泥排出池外.出水总渠消毒处理后的出水利用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具有杀菌效率高,接触时间短,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等优点.水与紫外线接触时间一般为10-100s,即可起到杀菌作用,不需要设置反应池.水在紫外线消毒器中的流速最好不小于0.3m/s,以减少套管内的结垢.在处理大水量时,可将紫外线消毒器串联或并联安装,由于紫外线灯管的寿命通常较短,连续使用可延长寿命.在选用时应备用一些紫外线灯管,以便于及时更换.污泥泵房选用MS型多级离心泵,25MS×2型,扬程为12m,转速为1450r/min,功率为为0.75Kw,选用两台,一备一用.贮泥池1.贮泥池的计算贮泥池用来贮存来自初沉池,二沉池和中水沉淀池的污泥,由于污泥量不大,采用2座贮泥池.(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Q=Q1+Q2=113.325+2.14=115.47m3/d(2)贮泥池容积V=Qt/24n=115.47×8/24×2=19.25m3式中t--贮泥时间,取8h贮泥池设计容积V=a2h2+1/3h3(a2+ab+b2)H3=tana(a-b)/2式中V--贮泥池容积H2--贮泥池有效水深,取2mH3—污泥斗高度a--贮泥池边长,取3mb--贮泥斗边长,取0.6mn--贮泥池个数a--贮泥斗倾角,60度H3=tana(a-b)/2=2.08mV=a2h2+1/3h3(a2+ab+b2)=25.73m3符合要求.2. 贮泥池高度:H=h1+h2+h3式中h1—超高,0.3mH2--贮泥池有效深度H3--贮泥斗高度H=h1+h2+h3=0.3+2.0+2.08=4.38m3.管道部分每个贮泥池中设DN150的吸泥管一根,2个贮泥池互相连接,连通管DN200.进泥管采用DN200.贮泥池脱水机选用BAS型板框压滤机,BAS2/320型过滤面积2m3,板内尺寸为320×320mm,板外尺寸为375×375mm,滤饼厚度为25mm,框数为10,板数为9,有效容积为25L,工作压力为1Mpa,重量为475kg,外姓尺寸为1496×650×600mm.选用三台.中水泵房选用MS型多级离心泵,25MS×2型,扬程为12m,转速为1450r/min,功率为为0.75Kw,选用两台,一备一用.折板絮凝池中水水量19000×10%=1900m3/d,选用两组折板絮凝池.1.每个絮凝池设计水量Q=1900/2×24=39.59m3/h单絮凝池有效容积V=QT,T取12minV=QT=39.59×12/60=7.918 m32. 絮凝池长度L’=V/H’B,取有效水深H’=1.5m,单组池宽B=2 mL’=V/H’B=7.918/1.5×2=2.64m在长度方向上分三段,首段和中段格宽0.6m,末段格宽1.44m,隔墙厚0.15m.3.折板布置折板布置首段采用峰对峰,中段采用两峰对齐,末段采用平行直板(1)相对折板H1=0.5(v12-v22)/2g式中H1-折板渐放段水头损失v1-峰处流速,取0.14m/sv2-谷处流速,取0.27m/sH1=0.5(v12-v22)/2g=0.5(0.272-0.142)/2×9.8=0.00136mH2-渐缩段的水头损失F1-相对峰的断面积,0.56m2F2-相对谷的断面积,1.06m2H2=[1+0.1-(F1/F2)2]v2/2g=0.00082mHi-转弯或孔洞的水头损失,ξ—阻力损失系数,上转弯为1.8,下转弯为3.0V0—转弯或孔洞流速,为0.304m/sHi=1.8×0.3042/2×9.8=0.0048m(上转弯)Hi=3.0×0.3042/2×9.8=0.014m (下转弯)∑h=n(H1+ H2 ) +∑Hi=40×(0.00136+0.00082)+10×(0.00848+0.014)=0.312m(2)平行折板H=0.6V2/2g式中H—折板水头损失V—板间流速,一般采用0.15--0.25m/s设计中取V=0.16n/sH=0.6V2/2g=0.6×0.162/2×9.8=0.00084mHi=ξv i2/2g设计中取v i=0.203m/sHi=ξv i2/2g=1.8×0.2032/2×9.8=0.00378m(上转弯)Hi=ξv i2/2g=3.0×0.2032/2×9.8=0.0042m(下转弯)∑h=24×0.00084+8×(0.00378+0.0042)=0.084m(3)平行直板H=ξv2/2g v—平均流速,取0.101m/sH=3×0.1012/2×9.8=0.00156∑h=nH=6×0.00156=0.011m斜管沉淀池1.设计流量Q=Q设/24n沉淀池采用两个,n=2 , Q=Q设/24n=1900/24×2=39.583m3/h=0.011m3/s, Q为单池设计水量2.平面尺寸计算(1)沉淀池清水区面积A=Q/q式中A—斜管沉淀池的表面积q—表面负荷设计中取q=9m3/(m2h)A=Q/q=39.6/9=4.4m2(2)沉淀池长度及宽度设计中取沉淀池长度L=3m,则沉淀池宽度B=A/L=4.4/3=1.46m,取1.4m净出口面积A1=(B-0.5)×L/K1=(1.4-0.5) ×3/1.03=2.62m2 ,k1为斜管结构系数(3)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H5H1—保护高度,一般采用0.3-0.5mH2—清水区高度,一般采用1.0-1.5mH3—斜管区高度,斜管长度为1m,安装角度为60 度,则为0.87mH4—配水区高度,一般不小于1.0-1.5mH5—排泥槽高度,设计中取H1=0.3m, H2=1.0m, H4=1.0m, H5=0.83m H=H1+H2+H3+H4+H5=4.0m3.进出水系统(1)沉淀池进水设计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花墙,孔口面积A2=Q/v式中v—孔口流速,一般采用不大于0.15-0.20m/s, 设计中取0.2m/sA2=Q/v=0.011/0.2=0.055m2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15cm×8cm,则孔口为5个.进水孔位置应为斜管以下,沉淀区以上部位.(2)沉淀池出水设计沉淀池的出水采用穿孔集水槽,出水孔口流速v1=0.6m/s,则穿孔总面积A3=Q/ v1=0.011/0.6=0.018m2设每个孔口的直径为4cm,则孔口的个数N= A3/F F为每个孔口面积为0.001256m2N= A3/F=0.018/0.001256=14个设每条集水槽宽度为0.4m,间距为0.8m,共设4条集水槽,每条集水槽一恻开孔数为150个,间距为20cm,4条集水槽汇水到出水总渠,出水总渠宽度为0.8m,深度为1m, 出水的水头损失包括孔口损失和集水槽内损失.孔口损失∑h=ξv i2/2g=2×0.62/2×9.8=0.037m集水槽内水深取0.4m,槽内水流速为0.38m/s,槽内水力坡度按0.01计,槽内损失为∑h=il=0.01×3=0.03m, l=3m出水总水头损失为0.067m,取0.07m(3)沉淀池斜管选择选用长度为1m的斜管,管径为30mm ,斜管厚度为0.4-0.5mm.4.沉淀池排泥系统计算采用穿孔管进行重力排泥,每天排泥一次,管径为200mm5.计算草图6.核算(1)雷诺数Re斜管内的水流速度为:V2=Q/A1sinθ=0.011/2.62×sin60=4.85×10-3m/sRe=R V2/v=0.75×0.48/0.01=36<500,满足要求.(3)斜管中的沉淀时间T=l1/v2=1/0.48=3.44min 满足要求(一般在2-5min)V型滤池1.平面尺寸计算F=Q/nv式中F—每组滤池所需面积Q--滤池设计流量n—设计滤速设计中取v=10m/h,n=2F=Q/nv=80/2×10=4m2取滤池长度为4m,宽为1m.正常过滤时实际滤速v’=Q1/f’=(Q/2)/4=10m/h Q1为一组滤池的设计流量2.进水系统(1)进水总渠H1B1=Q1/v1式中H1—进水总渠内水深B1—进水总渠净宽v1—进水总渠内流速,一般采用06-1.0 m/s设计中取H1=0.2m, v1=0.6m/sB1=0.011/0.6×0.2=0.10m(2)气动隔膜阀的阀口面积A=Q2/v2式中Q2—每格滤池的进水量v2–通过阀门的流速,取0.6m/sA=Q2/v2=0.011/0.6=0.0019m2气动隔膜阀门的水头损失H1=ξv22/2g式中ξ--气动隔膜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取1.0H1=ξv22/2g=1×0.6×0.6/2×9.8=0.018m(3)进水堰堰上水头H2=(Q2/mb(2g)1/2)2/3式中H2—堰上水头m—薄壁堰流量系数b—堰宽设计中取m=0.5,b=0.5mH2=(Q2/mb(2g)1/2)2/3=(0.011/0.5×0.5×(2×9,8) 1/2) 2/3=0.046m(4)V型进水槽H3=(2Q3/v3tanθ)式中H3—进入进水槽的流速V3—进水槽内的流速,取0.6m/sθ—夹角,取50度H3=(2Q3/v3tanθ)=(0.011/0.6tan50)=0.124m(4)V型槽清洗小孔表面扫洗强度Q4=q2f/1000=1.8×4/1000=0.0072m3/s小孔总面积A1=Q4/ u(2gH3)1/2=0.0072/0.62×(2×9.8×0.124)0.00745m2小孔直径d=(4A1/πn2)1/21000=18.4mm设计中取q2=1.8L/(sm2),u孔口流量系数为0.623.反冲洗系统(1)气,水分配渠Q5=fq1/1000=4×5/1000=0.02 m3/sH2=Q5/ B2v5=0.02/1×0.1=0.2m式中Q5—反冲洗水流量q1—反冲洗强度,取5L/(sm2)H2--气,水分配渠内水深B2--气,水分配渠宽度,取0.1m(2)配水方孔面积和间距F1=Q5/v6=0.02/0.5=0.04m2n3=F1/f1=0.04/0.01=4个式中F1—配水方孔总面积v6--配水方孔流速,取0.5m/sf1—单个方孔面积,取0.10×0.10 m2n3—方孔个数(3)空气反冲洗时所需空气流量Q气=q气f’/1000=15×4/1000=0.06 m3/s式中q气—空气冲洗强度,去15 L/(sm2)空气通过圆孔的流速为0.06/0.0112=5.36m/s4.过滤系统滤料采用石英砂,粒径0.95—1.35mm,不均匀系数K80=1.0—1.3,滤层厚1.2m..滤层上水深1.2m 5.排水系统排水渠终点水深H3=(Q4+Q5)/B2v7=(0.0072+0.02)/0.1×1.5=0.18133m=0.19m式中v7—排水渠流速,取1.5m/s,B2取0.4m6.滤池总高度H=H5+H6+H7+H8+H9=0.88+1.2+1.2+0.12+0.3=3.7m式中H5—滤板下清水区的高度H6—滤层厚度H7—滤层上水深H8—滤板厚度H9—超高型滤池平面图型滤池剖面图清水池1.平面尺寸计算(1)清水池的有效容积清水池的有效容积V=kQ=1900×0.1=190m3式中K—经验系数,取0.1Q—设计供水量(2)清水池的平面尺寸清水池的面积A=V1/h=190/4=47.5m2设计中取h=4.0m取清水池的宽度B为3.3m,则清水池长度为L=A/B=47.5/3.3=14.39m,取15m 则清水池实际有效容积为15×3.3×4=198m3清水池超高取0.5m集水坑溢流管检查孔进水管出水管溢流管通风管进水管出水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