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分析——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分析——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合 在 一起 分 析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因素 的 实证 研 究 比较 少 。本 研 究 以西 部 地 区 制 造 业 为 例 阐 述 产 业 集 聚程 度 及 西 部开 发 战 略 的实 施 效 果 对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产 生
因 ; eo lse 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是造成 区域经 B lnF i r t eh
差异 ; 范剑勇 、 谢强强认为产业 集聚 的本 地市场效 应 只能促进产业集聚的产生而不会扩大地区间收入差距 ,
沿 海地 区产业 集 聚与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是 可 以兼 容 的 , 中 国的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的 原 因 是 劳 动 力 的 不 公 平 待 遇 造 成 的 区 域 收 入 的 差 异 ; 外 学 者 B sh a和 国 o m e Fekn rne 、 o h a M rn 等 利 用 进 化 论 的模 型 Bs m 和 ai e t
() 2 以新经 济 地 理 理 论 为 基 础 , 产 业 集 聚 视 角研 从 究 区 域经 济 发展 差 异 问题 。周 兵 、 勇 健 以 西 部 交 通 运 蒲
输业的产业集聚为例证 明了区域经济增 长与产业集 聚 呈正相关命题 ; 朱英 明认为产业集聚促进 了城市地区
的经 济增 长 , 成 了集 聚地 区与 不 集 聚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造
长, 即产业集聚和产业集 群的空 间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差异 的作用分析。
() 1 以经 济 理 论 为 基 础 的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因素 研
究 。Maa i ui shs r ja和 D p n u分 析 了 1 8 - 19 a t a e gH 9 5 9 4年

13626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13626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定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国内区域经济差异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其中,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反映在教育、交通等方面。

1.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2.1 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占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成功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1.2.2 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因人口基数小,缺乏人口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

1.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可以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策环境的稳定与公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发展路径和对策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探索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现有经济条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例如,内陆地区可通过发展物流业扩大市场,而沿海地区则应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和差异,尤其是欧洲大陆区域的经济差距不小。

例如,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可能发展的比较均衡,而东欧地区的经济相对欠缺竞争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2.2.1 地理因素国家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拥有发达港口和交通工具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发展世界贸易和物流业。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特殊过程的一个结果。

探讨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必须考虑到制度变迁。

(一)历史原因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

(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

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2004年东部投资达到11786亿元,中西部为10186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资本存量存在争议,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方 法[1],选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 ( 单
位: 亿元) 。
Y: 产出,选取 GDP 这一指标 ( 单位: 亿 元) 。
第 30 卷第 147 期 2014 年 2 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30 No. 147 Feb. 2014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耿康顺1 王 昆2
(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3、生产函数的选择
目前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有三种: 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CD 生产
函数)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CES 生产函数)
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1) CD 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
Yt =
ALat
K
b t
0 <a <1
0 < b < 1,a + b = 1
( 1)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 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 ( TFP) 提 高两个方面。其中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来源于 技术进步、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西方学者认 为,全要素增长率是产出增长率和所有投入要 素增长率的加权和之差,即 TFP 是一个余值, 它反映了所有投入要素无法解释的部分。随着 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TFP 将趋向 于 0 ( Jorgenson,1967) [6]。然而,在现有的经 济理论中,TFP 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必要指标之 一,它衡 量 的 是 技 术 水 平 和 规 模 报 酬 等 因 素, 即要素投入以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国内 对 TFP 的研究集中于对 TFP 的测算及其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这些文献的测算方法主要有指数 法和经 济 计 量 法,根 据 生 产 函 数 的 假 设 不 同、 样本区间的选择不同,得出的结果略有不同。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a + b = 1 表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CD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应用方便,由于数据
特性,其参数估计一般较为准确; 缺点是隐含
约束条件较多。
( 2) CES 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ra bibliotekYt =
A
[δK
- t
ρ
+
( 1 - δ)
L ] - ρ - 1 /ρ t
( 2)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ρ 表示要素替代弹性参数。特别是当 ρ→
0 时,CES 生产函数将退化为 CD 生产函数。
CES 生产函数的优点是放宽了替代弹性恒
为 1 的假定。
( 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份或自治区。
( 2) 变量选择
A0: 基期技术水平,令其为 1,则 ( 6) 式 中常数项为 0。
t: 时间变量,从 1 取到 27。
L: 劳动要素投入,选取就业人数这一指标
( 单位: 十万人) 。
K: 资本要素投入,在研究中通常使用永
续盘存法计算资本要素,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
确定基期资本存量,而具体到中国各省份的基
汇编》 和各地统计年鉴。东中西部各地区数 据
由其所属省份进行汇总计算所得。
其中,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按前文选择
的划分法,即东部地区包括: 辽、京、津、冀、
鲁、苏、沪、浙、闽、粤、琼 11 个省份或直辖
市; 中部 地 区 包 括 晋、吉、黑、皖、赣、豫、
鄂、湘 8 个省份; 西部地区包括桂、蒙、陕、
甘、青、宁、疆、川、渝、黔、滇、藏 12 个省
一般性; 其缺点是各变量之间共线程度较高,
不利于计量模型准确估计参数。
( 4) 模型中的生产函数
根据前文假定,中国的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而非希克斯中性。考虑到引入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以及参数估计问题,选用 CD 生产函
数并加以修改,以满足前文设定。
107
修改后的生产函数为:
Yt =

ALt )
a
K
b t
105
还 要 经 历 一 个 相 当 长 期 的 过 程[1]。 裴 怀 娟 ( 2004) 认为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主要由 资本投入差距引起,且各地区的全要素增长率 有所差异[2]。张新春 ( 2008) 分别从产出角度 和分配角 度 探 析 中 国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成 因, 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认为市场化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资本与人口因素是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差 距 的 重 要 原 因[3]。 潘 建 华 ( 2011)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将各地区经济增长 因素按影响力强弱进行排序,其中各地区影响 最强的因素都是人力资本因素,但东部和西部 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不显著、中部地区的政策 因素不显著[4]。李剑 ( 2013) 在分析中国东中 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时,选取了医疗、教 育、交通等六大民生要素指标建立空间计量回 归模型,认为民生要素呈现空间聚集性,即对 本地经济起促进作用,对相邻区域则具有负的 空间溢出效应[5]。
与已有文献的研究不同,笔者借鉴 TFP 分 解的分析方法 ( 陶建宏,2012 ) [7],将 TFP 增 长的来源 划 分 为 技 术 进 步 和 规 模 报 酬 两 方 面, 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中国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在 生产函数中引入相应类型的技术进步因子。在
此基础上对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相 关指标和参数进行经济计量学估算,以此来分 析各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
a
K
b t
( 5)
线性化后可得:
lnYt = alnA0 + art + alnLt + blnKt
( 6)
上式即模型中使用的生产函数,下文将根
据这一函数估计各参数。
4、样本与变量选择
( 1) 样本选择
选取中国东中西部 1985 - 2011 年间 27 个
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为 《新中国 60 年统计资料
106
年不变价计算所得,数据来源 《新中国 60 年统 计资料汇编》和各地统计年鉴) 。
图 1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劳动比 ( 单位: 亿元 /万人)
图 2 中国东中西部资本产出比 ( 单位: 亿元 /亿元)
从图 1 可以看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 的资本劳动比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在上世 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资本劳动比上升较为 平缓,甚至出现微弱下降; 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 来,该指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二、模型的设定 1、区域划分方法的选择 已有的文献中,对于中国东中西部有两类 划分方法: 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划分 ( 王小鲁,2004; 陈国阶,1997 等) ; [1][8] 二是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方法,按某一样本数 据 ( 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 将中国的 地区 划 分 为 若 干 个 层 次 ( 金 相 郁,2004 ) [9]。 笔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意义,结合地 理位置特征和 “西部大开发” 战略涉及到的省 份名单,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 东部: 辽 宁、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东、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 广 西、内 蒙、陕 西、甘 肃、青 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2、中国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类型 在经济理论中,技术进步通常有三种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 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希克斯的定义,假设要素的价格保持 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下降,则该 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 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 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不 变,则该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根据哈罗德的定义,假设利润率不变,若 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下降,则该技术进步 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 产出比上升,则该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 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不变,则该 技术进步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其中,哈罗 德中性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 图 1 和图 2 分别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资本 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的趋势 ( 图中数据为 1985
其一般形式为: lnYt = β0 + βKlnKt + βLlnLt + βKK( lnKt) 2 + βLL( lnLt) 2 + βKLlnKtlnLt ( 3) 其中 Y 表示产出,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投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优点是不受替代弹性
不变假设的约束,同其他生产函数相比更具有
,0

a

1,0

b

1
( 4)
其中 Y 表示产出、A 表示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L 表示劳动要素投入、K 表示资本要素
投入。由于规模报酬指标是笔者的研究内容之
一,所以没有在生产函数中约束规模报酬不变。
令基期技术水平为 A0,平均技术进步率为
r,则 ( 4) 式可以改写为:
Yt =

A0 ertLt)
·收稿日期: 2013 - 09 - 12 基金项目: 201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多重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分工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13CJL062) 作者简介: 耿康顺 ( 1986 - ) ,男,江苏扬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技术进步与 经济增长; 王 昆 ( 1983 - ) ,男,河南开封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分工与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