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1《曹操献刀》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1《曹操献刀》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一、阅读延伸三国之“脸”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哀伤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

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

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周瑜,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豪迈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

杨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挟天子以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关羽,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孤傲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分永远在你脸上体现。

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

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

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荆州,擅自出城,终在魏、吴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上抒写情怀。

公瑾之脸——智慧狭隘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

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

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徐徐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

2024年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二选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董卓试探曹操,曹操机智应对,最终获得董卓信任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鉴赏能力。

3.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和典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课文重要词汇、成语和典故的理解。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曹操与董卓的对话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曹操献刀的过程。

3. 课文讲解:分析曹操与董卓的对话,讲解重要词汇、成语和典故。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人物形象,讲解相关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2. 重要词汇、成语和典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成语和典故,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了解曹操的其他事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曹操与董卓的对话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的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和典故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曹操人物形象的题目。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才华以及古代官场的权谋斗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古代官场风气。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代小说的魅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勇双全、忠诚勇敢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曹操献刀》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预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官场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官场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梗概,检查预习情况。

3. 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详细讲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官场风气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作文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故事背景曹操献刀原因人物性格分析官场风气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谈谈你对忠诚、智慧、勇敢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献刀过程、献刀后的影响以及该事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掌握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3.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物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和历史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曹操献刀的历史情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过程,分析曹操、刘备、董卓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如曹操为何献刀、献刀的真正目的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献刀事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曹操献刀背景献刀过程人物性格特点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曹操献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1. 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曹操为取得董卓的信任,献上宝刀,实则意图行刺董卓,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2. 分析曹操献刀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曹操机智、果断、有胆识;刘备仁爱、谨慎;董卓残暴、多疑。

3. 讨论曹操献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曹操献刀事件加剧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为曹操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献刀事件,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了曹操献刀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探讨曹操献刀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等。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第二单元《三国演义》选段,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单骑献刀给董卓的经过,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理解其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曹操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其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献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故事插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曹操献刀》故事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情节,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如“曹操为何要献刀给董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在献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故事背景:三国时期,曹操为救父曹嵩情节概括:曹操单骑献刀,董卓赠马人物形象:曹操智勇双全,果敢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献刀》中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论述。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表现出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在面临困境时,他果断采取行动,利用智慧化解危机,最终成功救出父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曹操及其他人物形象,提高阅读兴趣。

曹操献刀 学案(学生)

曹操献刀 学案(学生)

曹操献刀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从动作、语言等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矛盾的多元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学习从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鉴赏人物形象。

三、学习难点:
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与矛盾的多元的特点。

四、探究思考:
(一)初步探究人物形象
1、《曹操献刀》中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罗贯中是如何刻画出曹操的形象的?
(二)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曹操的性格在文本中是否有发展变化?
2、曹操的性格在文本中是否有矛盾性?
3、阅读史料。

回答问题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裴注三国志》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书》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世语》。

思考:从《三国演义》塑造出曹操的形象以来,围绕是否给曹操翻案,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主张为曹操翻案,有人却反对为曹操翻案,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4、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从《不朽的曹操》、《谈曹操的美与丑》《曹操翻案之我见》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

不少于600字。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选修语文课程中《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一节,分析其背后的智谋与勇气;对董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曹操此举对其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智谋与勇气,理解董卓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曹操献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智谋和勇气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过程中的智谋和勇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对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人物:曹操、董卓3. 情节概括:曹操献刀,董卓性格分析,事件影响4. 重点语句:文章中的精彩描述和重要论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曹操献刀》中的智谋与勇气,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智谋和勇气的理解。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展现了极高的智谋和勇气。

他在危急关头,巧妙地利用董卓的贪婪,成功救出父亲。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具备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时,善于运用智慧,勇敢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二单元《古代人物描写》中的《曹操献刀》一文。

详细内容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曹操的智勇双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学会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曹操这一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曹操献刀的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描绘一个熟悉的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智勇双全)3. 写作方法: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2. 答案示例:我的妈妈,中等身材,眼睛明亮,嘴角总是挂着微笑。

她温柔善良,勤劳能干,总是为我操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是否掌握了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文章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预习自读】
一、读P2,了解《三国演义》,然后填空: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体小说,共回。

作者:,名本,号。

时期小说家。

2.该书描写了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的斗争。

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中的思想倾向。

3.书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被成为“奸绝”;被成为“智绝“;被成为“义绝”。

二、读《三国演义》卷首词,完成两道问答题: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推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

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以及你对三国人物的了解,说说它成立的理由。

(6分)
三、读《曹操献刀》,整体感知。

1.解词
弄权
..
2.梳理情节,概括内容:
(1)背景:
(2)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大意
借刀:
献刀:
遇陈宫:
杀伯奢:
【思考探索】陈宫是否会杀曹操?为什么?他该不该杀?为什么?
【拓展探究】读下列《三国演义》选段,解读曹操。

1.操幼时……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

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闻大喜。

——第一回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概括此段表现出曹操怎样的形象:
2.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概括此段表现出曹操怎样的形象:
3.(许)攸yōu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概括此段表现出曹操怎样的形象:
4.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概括此段表现出曹操怎样的形象:
5.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

为了实现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形象:
6.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形象:
7.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人,操先拜于地。

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形象:
8.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

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

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

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形象:
【拓展阅读】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易中天《品三国》
历史上的曹操:
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

精兵法,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