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学案一无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散文阅读》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现代文(散文)阅读试题的常考内容与形式。
2、掌握现代文(散文)的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总结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通过练习,掌握常见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解决相应题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德育目标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解决相应题目,总结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安全目标跑校生注意回家安全,路上注意红绿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加强练习,了解现代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二)教学难点:1、运用解题技巧解决相应的题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总结归纳平时容易出现的阅读题目,集中总结答题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四、教具准备:PPT、文字资料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三钟思想政治教育同学们,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和肥沃而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健康,为了生命,为了子孙后代,保护每一块绿地,爱护每一棵树木,节约点滴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希望每位同学都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第一篇: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能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二、能掌握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能完成一定量的对应散文阅读。
四、能积累一定量的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中考复习导学案散文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考试目标】阅读几种常见样式的记叙文,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说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了解作品中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突破】目标点击一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整体感知包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分析文题与内容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感情基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层意、段意、事件的内容、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
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也可采用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还可以自己写,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领悟内涵、概括主旨,不仅要从整体入手,从形象之间的关系、情节的联系和写法的选择等方面来整体关照,全面考虑,也要局部研读,抓住关键词语和文句(特别是抒情议论句),认真揣摩。
完整的中心概括包括“写了什么”和“表现什么”两部分内容。
与“概括内容要点,领悟文章中心”相关的题目还有标题的品味分析和拟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
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划分文学作品的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相承)等方面进行。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散文阅读》第一课时导学案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情2.明确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学习重难点】1.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课前演练】1.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2.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概括一下,以下四个题目分别考查散文阅读的哪一个方面吗?题目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题目二:请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题目三:文章第六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题目四: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问题二:以上四个题目分别涉及中考散文阅读的四个考点,你能对号入座吗?A.内容的提炼与归纳B.语言的品味与赏析C.段落的分析与把握D.情感的体验与启发。
问题三:在平时的散文练习中,对于散文的的语言你是从哪些角度品味和赏析的?【中考链接】问题一:从以下几道题目中,你能总结出中考对于散文语言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吗?1.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9日照)2.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019益阳)3.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二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2019兰州)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2019沈阳)【总结提升】【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所讲解题思路。
2.完成散文专项练习。
附导学案答案【课前演练】1.(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钻”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了春草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颂。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7讲散文阅读导学案

第十七节散文阅读一、预习目标1.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复习散文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 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4.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二、预习要点1、掌握并运用散文阅读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方法。
三、复习要点回顾(一)考纲要求:《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考试内容”,同时强调“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散文知识点回顾:散文定义: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散文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相当普遍,因此单独作为一章讲析。
1、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这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喻情于景。
2、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 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3、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7讲散文阅读导学案

第十七节散文阅读一、预习目标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复习散文的观点及有关知识。
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重点。
联系详细题目,介绍有关的答题技巧。
二、预习重点1、掌握并运用散文阅读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方法。
三、复习重点回首(一)考大纲求:《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指出精读评论是:“详细观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归纳、内容研究、作品感觉等方面的表现”,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考试内容”,同时重申“观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培育学生研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的能力”。
(二)散文知识点回首:散订婚义: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光景(意象,境界)表达思想感情。
散文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观察相当广泛,所以独自作为一章讲析。
1、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的资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的要旨,即贯串文章一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资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一定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睁开。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和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详细表达和描述为其突出特点,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重的抒怀成分。
抒怀散文指侧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觉,抒发生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这是以描述光景为主的散文,这种文章多是在描绘光景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怀,或是喻情于景。
2、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往常采纳记述和描绘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 ,象征等表现手法, 托物喻人。
2)抒怀散文:或借景抒怀(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感情,多采纳描绘和抒怀表达方式。
3)谈论性散文:以发布谈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谈论散文3、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察看的基础上,由目前的某一事物回想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从头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 散文的阅读理解复习学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理解复习学案(一)阅读《向泥土敬礼》,完成18—22题。
(19分)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
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
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
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
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
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
这是在推己及物想像蚯蚓的痛吗?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
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
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
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
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了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学案3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
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
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
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
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
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瞄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
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
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
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
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
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
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
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
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
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
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
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7版中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一)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一、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 (一)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2
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真题典例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3
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 桑葚 ①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 ②回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场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概括时要做到简洁、准确。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线,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感情。全文内容都与之相关,但它不一定是文章的中心。本文围绕桑葚展开情节,写了两个时间段:现在和童年。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儿时的梦:盼望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 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示例一)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紫紫的”写桑葚的颜色,“丰满着”写桑葚饱满的形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葚美丽诱人的外形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桑葚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了的桑葚”晶莹剔透的外形特点,从而由衷地表达了对桑葚的喜爱之情。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 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4分) 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起到了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 自主训练与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一样的爱 须一瓜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4
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A________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B________(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选自《青年文摘》) 1.联系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的空白处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相应成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A.垂头丧气 B.无地自容 5
2.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2分)(★) 欣喜若狂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渐渐释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线索的正确辨识和把握能力。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我们可以从文中找相关词语,还可以根据情节加以概括。参考答案:绝望自卑、惊恐焦虑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回答时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我们要先写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再揭示其深层含义,或者说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 4.文章结尾句说“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你是如何理解此句中“笑脸”一词的?(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一个词语的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作答。这里的“笑脸”有对“我”的态度的意思。参考答案:“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囚笼 [美] 米尔·哈斯恩 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 门卫对我说。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我姑姑叫阿加莎。”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联系。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我的后面等着。 “电话正忙。”门卫回答我。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