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经营
林下复合经营实施方案

林下复合经营实施方案林下复合经营是指在林木种植或保护的同时,利用林下空间进行其他农、林、牧、副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下复合经营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下复合经营的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林木资源,合理利用林下空间,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林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2. 多元经营原则,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实现多种农、林、牧、副业的有机组合,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林下复合经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长期效益,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林下复合经营的实施方案。
1. 林下种植,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和果树进行林下种植,如茶叶、药材、木耳、香菇等,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 林下养殖,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畜禽养殖,如鸡、鸭、兔、猪等,兼顾畜禽养殖与林木保护,实现农业与林业的协调发展。
3. 林下休闲观光,开发林下休闲观光产业,建设林下休闲农庄、生态农家乐等,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4. 林下养蜂,利用林下植物资源进行养蜂,生产高品质的林下蜂蜜,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 林下种植草药,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草药种植,如人参、当归、黄芪等,发展中药材产业,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6. 林下种植果树,选择适宜的果树进行林下种植,如柑橘、柿子、橄榄等,丰富果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7. 林下种植蔬菜,利用林下空间进行蔬菜种植,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8. 林下养鸡,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鸡的养殖,生产优质的林下土鸡蛋和土鸡肉,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三、林下复合经营的政策支持。
1. 资金支持,加大对林下复合经营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贴息贷款、项目补贴等政策支持。
2. 技术支持,加强对林下复合经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浅谈农林复合经营在林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6年12月防 护 林 科 技D e c .,2016第12期(总159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12(S u m N o .159)文章编号:1005-5215(2016)12-0055-02收稿日期:2016-11-08作者简介:商胜才(1974-),男,大学,工程师,从事造林和森防工作.浅谈农林复合经营在林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商胜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阜新123100)摘 要 农林复合经营是有目的的采用时空排列,把林木与农作物㊁蔬菜㊁牧草㊁畜禽等组合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相辅相成的作用㊂农林复合经营是在为人类提供大量林木㊁果品的同时,还可以提供粮食㊁蔬菜㊁牧草等其他农副产品㊂一些好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对于林业生产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㊂关键词 农林复合;有机结合;经营模式中图分类号:F 307.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6.12.018 林业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不仅有重要的生态效益,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㊂在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同时,开展以林业为主体的种植㊁养殖等林下复合经营,可有效促进林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可有效增加林农收益,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㊂1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农林复合经营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有目的的在单位时间与空间内木本植物与农作物㊁蔬菜㊁牧草㊁畜禽等组合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构成一个多产品㊁多类别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和经营的过程㊂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潜力,实现立体式多元化发展,可以保持生物与环境之间㊁生物与生物之间平衡的高效能复合生态系统㊂2 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农林复合经营不是农业和林业的简单相加,它的实质是在林间空地和幼林地内有目的的开展林下经营和作业,实现林㊁农二者的有机结合,在为人类提供大量林木㊁果品的同时,提供粮食㊁蔬菜等其他副产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新意的产业结构㊂这在系统学理论上将会产生增益效益,即是1+1大于2的效果㊂可以有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㊂3 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农林复合经营主要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和策略,充分利用不同类别的林地资源,在保护好树木的同时,开展不同类别的生产和经营㊂在具体生产实践中,采取的模式主要有:林业加养殖业模式,主要有林下养鸡㊁林下养鹅㊁林下养猪等模式;林业加农业模式,如林下间种豆类㊁薯类㊁花生㊁瓜果㊁蔬菜㊁花卉等㊂4 农林复合经营的重要意义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㊁可观的经济效益㊁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㊂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子㊁水土保持㊁土壤肥力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㊁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㊂还有研究表明,实行农林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㊁蔬菜等种植面积,有效增加单位农产品产量㊂4.1 生态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在水土保持㊁土壤肥力㊁防风㊁固沙㊁净化空气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侵蚀,同时枯落物也是土壤养分来源,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㊂通过林下经营,开展整地㊁施肥㊁除草㊁浇灌等人为措施,可降低抚育成本,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㊁稳定性和孔隙度,增强土壤渗透性,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从而改善林木的地上和地下生长环境,促进林木健康㊁快速生长,实现林木提前郁闭,发挥效益㊂4.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㊁社会经济可行性㊁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成㊁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的目标,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间种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㊁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㊂据初步估算,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以豆类㊁薯类㊁花生㊁瓜果㊁蔬菜㊁药材等矮棵作物为主的多种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可增加经营收入4500 ~7500元h m-2㊂4.3社会效益林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产生的作用和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实现了多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发展,促进了农㊁林㊁牧㊁副等相关部门的互利互惠,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㊂开展以林业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农民开展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动力和积极性,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单位土地上有较高的产出的目的㊂由此可见,生态效益㊁经济效益㊁社会效益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㊂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农林的有效结合使土壤肥力发生变化,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与养分含量,提高林地质量,有效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水源,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等指标来评价,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农民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接受程度㊁投入劳务的数量等指标来评价㊂以上所有的指标最终能转化成经济指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林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㊂参考文献:[1]王海涛.三北四期造林地复合经营龙芽葱木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10):101-102(上接第31页)4.4突出各个公园的观赏特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的5个公园中观花植物缺乏独特的观赏特点,除了6种观花植物应用频数在4次以上,应用频数较少的且观赏效果较好的也没有形成本园独特的观赏效果㊂因此,应该在观花植物的应用上注意形成各自的观赏特点,不致使 千园一面 ,且选择一种色彩为主题,这种大面积使用同一种植物可以给人以激动人心的效果[17]㊂例如万宝山公园和翠园㊁竹屿湖雕塑公园这种综合型和游乐型的公园,可以利用三角梅㊁紫薇㊁夹竹桃等花序大㊁花朵艳丽㊁花期长等适生观花植物营造主要的观赏点;针对森林公园这种生态型且占地面积大的公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合理配置不同的观花植物营造观赏性;龙凤头滨海公园由于邻近海滨,可以用有滨海特色的观花植物来营造,比如像海滨木槿㊁海滨月见草㊁厚藤等㊂参考文献:[1]吴泽胜.浅述深圳市开花植物的现状㊁问题与对策[J].大众科技,2006(3):197-198[2]张灵灵,张建,蒋细旺.江汉大学观花植物种类及造景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465-470[3]李定胜,石磊,陈国忠,等.舟山海岛园林植物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471-475[4]叶志勇.平潭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现代园艺,2015, 15:91-92[5]胡秀琴.福建东山岛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6]王国明,徐斌芬,王美琴,等.舟山海岛野生观赏植物的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48-51[7]盛成芬.十种具有海岛特色的乡土植物[J].浙江林业,2008 (11):21[8]林瑞芬,武艳芳,邢福武,等.香港东平洲岛植物资源及生态旅游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554-561 [9]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 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 (10):1964-1976[10]兰思仁.福建省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观花植物的观赏特性评价[J].中国园林,2010(12):63-67[11]廖绍波,陈勇,孙冰,等.深圳市观花植物资源调查及观赏特性研究[J].生态科学,2015(5):52-57[12]何仲坚.广州市乡土观花植物调查[J].广东园林,2010(3):75-77[13]王荣,成仿云.多季开花植物的研究及其育种概况[J].北方园艺,2007(9):138-141[14]陈信旺,林建丽.福建省多季开花植物及应用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7(1):44-52[15]黄芳,古俊伟.观花藤蔓植物在立体绿化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1):6-10[16]薛艳杰.上海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0(3):47-50,90[17]许汉珍.观花乔木在城市园林中的搭配和运用[J].科技信息, 2007(5):216,20265防护林科技2016年。
林学概论-第9、10章

林学概论本篇主要内容第八章人工林栽培第九章林农复合经营第十章封山育林与低效林改造第十一章城市森林营造林学概论第九章 林农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意义与特征p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结构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学习要求ü熟悉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ü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农复合经营也称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的目标是增加生产(包括生物量、食品、饲料、薪炭、工业原料等),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收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Ø协调林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Ø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Ø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Ø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u 复合性u 系统性u 集约性u 等级性u高效性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学概论p 林-农(果)复合型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p 林-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 林渔结合型。
p 林-农-牧(渔)多层复合型 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p 特种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1、物种组成结构乔木、灌木、农作物、牧草、食用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

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摘要总结了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认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一种土地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采用时空排列法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一年生作物或牧草等组合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构成一个生产多产品,充分利用土地潜力,保持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平衡的高效能复合生态系统。
由于科技含量的增加,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应用,使农林复合系统整体效益远远大于它所产生的直接地块效益,产生增益效益,即是1+1>2的效果。
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
1水土保持效应农林复合经营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涵养水源、降低水土流失。
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减少径流中泥沙的输移距离,腐烂的枯落物形成的柔软植被,能吸收和调节地表径流,储蓄了大量水分。
据测定,1kg枯枝落叶可吸收2~5kg降水。
实施农林复合经营后,水土流失量仅是对照小区的11.42%。
郭志民等研究了福建四都溪小流域生态农林复合系统,经1998年复查,该小流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830.3 hm2,比1991年的2 050.5hm2减少了1 220.2hm2,流失面积净减少59.5%。
2土壤肥力效应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地上和地下部的腐烂物形成有机肥进入土壤,能够改变土壤结构,增加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如胶茶间作后,胶、茶树落叶返还土壤,可起覆盖胶行和压青用;橡胶树落叶期间,茶树将落叶拦在胶园内,风吹不走,加上林中较高的温、湿度,加速了残枝、落叶的分解,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善。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出和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以短养长,以耕代抚,解决育林资金,扩大林业生产
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 缓解林农争地的矛盾
三、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内容
适合林农复合经营的优良树种(品种)的选育 林农复合系统复合增益机理研究 林农复合系统的优化组合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实施方案的制定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的研究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效益评定
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的时空合理搭配, 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多产业的人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定义二: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ICRAF)给林农复合经营下 的定义是:农林复合经营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把多年生木本植物 与栽培植物或动物精心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或时序的安排以多种方式 配置的一种土地利用制度。这个系统不同组分之间存在生态和经济方面 的联系。
营养结构:植物、草食性动物、食虫性动物、腐食性动物、微生物等
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与协调性,是优化农林复合模式、提高生态经济社会功能 及效应的关键。
五、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 系统性
复杂性
集约性 稳定性 高效性 可持续性
六、林农复合经营的生态经济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
共生互惠原理 生态位原理 界面层原理 边缘效应原理 食物链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第十六章 林农复合经营
本章授课内容
一、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概念 二、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 三、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五、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六、农林复合经营的经济生态学原理 七、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
八、农林复合经营的规划设计
浅议农林复合经营的重大意义

农 林科 研 IlI
浅议 农林 复合经营 的重 大意义
杨玉 香
( 黑龙江省 齐市泰来县城镇建设管理处 , 黑龙江 泰来 12 0) 640
摘 要: 农林复合 经营是一 个很好 经营方式, 在实践 中已经被应用 , 林复合 经营在 经济、 农 生态与社会 效益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林 区发展 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 农林复合 经营; 用; 义 应 意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 业产业不 林 断转产 , 多种经营不断发展 ,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出一些好经营方式和模式 ,促进了林 区经济不 断繁荣与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也是 一个很好 经 营方式 , 在实践 中已经被应用 , 农林复合经 营在 经济 、 生态与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 对 于林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l 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在 山区既可 获得粮食 又可发展商品经济 山区因山高坡 陡,粮食生产 十分困难 , 加 之商品经济不发达 。 难以摆脱贫 困。 其根本 出路 是打破封闭 的自然经济 , 改传统林业 的单一生 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 , 制宜利用林地 、 因地 灌丛 地套种 间作 , 生产 更多 的粮 、 、 油 瓜果 、 、 、 茶 菜 药、 的大量商品 , 杂 甚至生产一些出 口创汇的产 品, 大大增加经济 收入 。 这样也就有 了发展加工 业 的基础 。我国山区现在 已建立 了大量的经济 沟, 农林牧果副综合发展 , 山区人民得以脱贫 使 致 富, 就是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果。 2立体种植 。 多层利用
Ab ta tAc odn o p o cin e d , d v lp d a lcrc a sr c : c r ig t rdu to n e s e eo e n ee t h mme,te i r h me h nc l ein s e sn b e lw ma ua trn o t smpe c a ia d sg i ra o a l, o n f cu ig c s, i l
农林复合经营实施方案

农林复合经营实施方案农林复合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中,通过相互补充和协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林复合经营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林复合经营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调查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等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其次,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林业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比如,可以在农田周边种植果树、竹子等经济作物,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另外,还可以在林地中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施方案中,还需要注重技术支持和培训。
农林复合经营涉及到农业和林业两大产业,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施农林复合经营。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林复合经营的科学研究,推广适合当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提高农林复合经营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林复合经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比如,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林复合经营。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林复合经营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林复合经营的认识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农林复合经营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农业和林业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农复合经营Agroforestry

特种农-林复合系统special agriculture-forest system
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林木混交型。(2)林-药间作型。(3)林 -食用菌结合型。(4)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structure of agroforestry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也就是该系统内的物种 成分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组合形式。农林复合 经营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结构、空间结构与时间 结构3个方面的内容。
四川盆地林-竹-草模式forest-bamboograss mode in Sichuan basin
农林复合经营的意义importance of agroforestry
经济意义 生态意义 社会意义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agroforestry
复合性 系统性 集约性 等级性
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groforestry
林农复合经营Agroforestry
喻方圆
林农复合经营Agroforestry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意义与特征 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其结构 我国主要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农林复合经营的效益评价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concept of agroforestry
1950年,Smith著的“树木作物:永久的农业” 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专 著。 King(1968)首次使用术语“agri-silviculture”。 1977年成立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林复合经营综述摘要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人们又称为农用林业、混农林业或农林业。
是指为了一定的经营目的,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包括牧业、渔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以多种方式配置在一起,并进行统一、具有序管理的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劳动密集型集约经营方式,有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高效性、尺度的灵活性等特征[1]。
现代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初始于20世纪50 年代,经过50 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现已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结合各类农林间作模式带网片点合理配置,多林种和多树种有机结合,时间上有序列空间上有层次,三大效益兼备的农林复合体系[ 2, 3,4]。
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 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5]。
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 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5]。
还有研究表明,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战略措施[6]。
1 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当今世界各国正面临“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危机。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毁林种粮、弃林从牧等现象,导致农林争地的矛盾日趋严重,造成林业资源被过度消耗,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迫在眉睫。
如何高效、集约经营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1.1 国外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农林复合系统研究在国外历史悠久。
1950年Smith 著的《树木作物:永远的农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农林复合的概念,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专著,但实际上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缅甸是第一个实践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的国家, 1806 年在该国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此系统是将农作物或用材林实行间作。
1873年,塔亚系统被引入爪哇;1887 年引入南非;1890 年被印度和孟加拉国所采用; 20 世纪被引入泰国。
此后这种系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7]。
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在亚非洲国家兴起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开始对农林复合经营开展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用途树种(MPTS)筛选以及经营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促进了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发展,并形成了全球的研究网络,这些网络使农林复合经营形成了一个从研究到推广的完整体系,促进了各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研究水平的提高[8 -9]。
1.2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现状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可分为原始农林复合经营传统农林复合经营和现代农林复合经营3个阶段。
农林复合经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类型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而林粮间作是最普遍的类型,据初步估计在林粮间作中采用的树种已有 150 种以上,其中以泡桐、枣树、杨树为突出的代表,特别是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不论其应用范围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0- 11]。
农林复合经营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在我国有了蓬勃的发展,如国家级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都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客观水平上应用的光辉典范。
70年代末,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发展林-胶-茶间作模式,该模式在 80 年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在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发展松茶、乌桕-茶间作和泡桐-茶间作等。
80年代,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发展了林-渔-农复合经营系统。
90年代,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的等高植物篱技术———在坡地沿等高线布置灌木或矮化乔木作为植物篱带,带间种农作物,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他地区如东北的林参间作、华北的果农间作,各地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也有很大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3 ]。
2 农林复合经营效益评价2.1 生态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风、净化CO2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从而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同时枯落物也是土壤养分来源之一,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稳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改善林下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12-14],袁正科等[15]采用径流小区定位法观测丘陵区不同板栗复合经营模式内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冠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流失量,其效果随着林冠生长而不断增强。
2.2 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社会经济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标,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间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同时对林下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抚,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也可降低抚育成本。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16]。
2.3 社会效益首先,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可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在收购、运输、批发、零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可使大量人员短期就业,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此类经营不但能够增加长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短期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再次,农林复合经营还培养了大批的农业和林业的科技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农林复合的经营技术,弥补了技术人员短缺的缺陷。
另外,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产过程中,为国家增加了税源和一定的税值,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17-18]。
3 农林复合经营问题与建议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地利用途径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是农林复合经营在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6]: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不够、农林复合经营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种群互作、化感作用及养分循环机理等。
缺乏区域的最优化模式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个区域内现有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而缺乏对当地最优模式的探讨。
社会经济学与生态学等理论研究不够林农复合经营在农村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学(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不完善,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的总体效益,对生态效益、生态环境效应也研究较少,因此建立客观的总体效益评价指标至关重要。
缺乏品种和无性系层次上研究。
缺乏立地生产力长期变化及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林农复合经营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等,但这一结论并未没有长期跟踪研究的试验证据。
针对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6]:(1)加强最优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其研究在理论上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整体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出合理布局、立体间套、用养结合、互生共利的最优模式。
在配套技术方面通过研究各模式内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来探讨最适的管理技术,从而提供各模式相应简明实用、合理先进简化高效的技术体系。
(2)转变研究方式和改进研究手段。
林农复合经营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涵盖了林学、农学畜牧学、草学、渔学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式应注重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间的联合和渗透,以发挥整体研究优势,实现研究、教育、推广、生产一体化,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林农复合经营的生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需注重试验研究和模拟研究相结合。
(3)要广泛开展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技术的研究。
从单项技术研究向组装配套技术研究转变,完善和制定复合经营规范规程和标准,探索经营的最优模式,解决农林复合经营工作中的问题,使复合经营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4)深入研究农林复合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问题(立地生产力、基础理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强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实现从短期经营向可持续经营转变。
[1 ]胡荟群.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及类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2 ]姜志林.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兴起[ J] . 林业科技开发,1998, 12(3):54 - 56.[3 ]梁玉斯,蒋菊生,曹建华.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567 - 569.[4 ]刘俊杰,陈瑶. 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J]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 28(2):30 - 33.[5]单宏年.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年第 6 期1007- 5739( 2008) 06- 0203- 02[6]汪立三,汪志勤,张金荣,葛恒兵.沭阳县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经济效益分析.《现代农业科技》 2008 年第 11 期1007- 5739( 2008) 11- 0091- 0[7 ]王玲玲,何丙辉. 农林复合经营实践与研究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 2002, 21 (6): 448- 452.[8 ]Nainan R J,Decamps H,Pollock M. The role of riparian corri-dors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biodiversity[J] .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3,21: 209 - 212.[9 ]Kumar M,Singshi S,Singh B. Screening indigenous tree speciesfor suitable tree- crop combinations in the agroforestry system ofMiaoram,India[ J] . Estonian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57(4):269 - 278.[10] 祝海福.池杉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初探[C].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88.[11] 黄宝龙,黄文丁.林农复合经营生态体系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1(3): 27- 32, 40.[12]林开敏,俞新妥,洪伟等.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林业科学, 2001, 37(S1):94 - 98.[13] Moreno G,Obrador J J,Gracia A. Impact of evergreen oaks on soil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 in intercropped dehesa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7,119: 270 - 280.[14] Schoeneberger M M. Agroforestry: working tree for sequesteringcarbonin agricultural lands[ J] . Agroforestry Systems,2009,75: 27 -37.[15]袁正科,袁穗波,姚敏等. 板栗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流失规律[ 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4):115 - 118.[16]程鹏,曹福亮,汪贵斌.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年5 月.第34 卷第3 期[17]程鹏.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M]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8]高英旭,刘红民,张敏等. 辽西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经营的效应[ 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1):31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