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名作欣赏 / 求同寻异 >《包法利夫人》 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张静怡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摘 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堪称世界性的悲剧经典之作。
安娜与艾玛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不同的出身,相似的性格,同样的结局,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深入探究二者悲剧命运的原因,引起读者的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 艾玛 安娜 平行比较我国比较文学学者杨乃乔曾说:“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
”a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虽然两部作品的作者没有直接的事实联系,但两部作品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都讲述了女主人公不满现存的婚姻,努力抗争却又失败的悲剧命运。
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性格、婚姻以社会比较,探析二者悲剧的原因。
一、叛逆的意识之比较19 世纪文学巨匠福楼拜和列夫· 托尔斯泰塑造了两位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艾玛和安娜。
不幸的婚姻是牢笼,情感的压抑是枷锁,为了追逐浪漫爱情,她们不顾一切逃离,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一个服毒自杀,一个卧轨自杀。
或许,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一)大胆的语言 艾玛出身于农场主家庭,当包法利医治好艾玛父亲受伤的腿时,父亲卢奥老爹索性将女儿嫁给了医生包法利。
包法利生性愚钝,加之启蒙较晚,参加两次考试后才获得行医资格证。
艾玛聪明伶俐,喜欢精致的生活,诸如购买小巧的装饰品、放置琉璃花瓶以及漂亮的剪纸,这与众不同的心思本无可非议,这些给包法利带来了浓浓的幸福感。
与前妻冰冷的双脚相比,艾玛足以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其实,包法利根本不了解艾玛,这种婚姻就像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当命运突然赐予艾玛第一个惊喜,即安德威烈侯爵邀请她和包法利一起去沃比萨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包法利想要吻她的肩膀,她以弄皱衣服为由,愤怒地驱赶他。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
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
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
“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命运——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摘要: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为我们描述了爱玛的故事,她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
在同样的时代,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了,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
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沼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
本文将通过介绍爱玛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死亡悲剧,进而对爱玛与安娜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如何建立幸福的爱情与婚姻。
关键词:爱玛;安娜;爱情;婚姻;死亡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也为我们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
对这两个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也就成为了文学评论永恒的主题。
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她们虽有着自己不同的国度和经历,但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悲剧结局。
她们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为爱情抛弃一切,但最终却被爱情抛弃。
从而我们知道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要从她们的悲惨命运中吸取教训,不要成为下一个爱玛或安娜。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导致安娜与爱玛悲惨命运的原因,提醒我们这些现代女性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爱情和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爱情悲剧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就人的本性来说,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各种欲望,无不向往别处生活的精彩和新奇,而每次的欲望的满足又为下一次的欲望埋下了种子,于是世界才有了无穷无尽的痛苦。
爱玛与安娜正是为了自己认为的幸福爱情,为了在当时的道德律法下不能实现的欲望而铤而走险。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比较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比较第一篇: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比较浅谈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写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的社会生活情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
资产阶级的入侵,打破了原来的封建的社会制度,无论是俄国和法国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一个国家女性的地位展示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在转型期,女性的命运则是作家要深刻探讨的。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也不例外。
他们都将视角聚焦到了女性的解放与救赎之路上来。
包法利夫人(以下简称艾玛)与安娜都是时代变革下的女性,她们不同于以往的封建制度下的保守的女人,也不同于现代的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她们是历史生存在历史夹缝中的畸形儿。
下面我们将全面的对比一下安娜和艾玛。
一、社会背景《包法利夫人》:资产阶级全面胜利后的法国。
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并没有建立,相反还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俄国横冲直撞的年代。
小说开头就说到“奥布隆斯基家的一切都乱了”,这里的乱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乱,而是暗示整个俄国都乱了。
这两部作品的社会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处在新旧的交替时代。
一方面旧的封建制度还没有全面推出历史的舞台,新的资本主义的制度还不成熟。
从两部小说中都可以看出贵族的式微。
虽然贵族们还保留着高贵的身份,但内里已经渐渐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
但是这些贵族们还并没有觉醒,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但封建制度的衰弱让他们只能勉强维持体面而已。
比如奥布隆斯基就需要靠欠债和卖妻子的陪嫁来维持正常的奢侈生活。
资本主义除了对贵族体制的冲击外,还带来了新的自由、平等的新思潮。
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了安娜和艾玛的命运。
假如她们还是封建制度束缚下的循规蹈矩的女人,那么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二、人物概况爱玛是农场主的女儿,从小接受经院教育,但她并不接受这种教育。
安娜艾玛-比较

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于自身,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
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像亦在背后推波助澜。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最后的时间里,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她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这才叫餐厅’,爱玛心想,‘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
’”由此我们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就像我们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剧的责任归结为今天的社会一样事实上,安娜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所畏惧的,她比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甚至在丑闻暴露之后,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只是那与其说是一种勇敢,不如说是一种无知。
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舆论的谴责。
所以,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探讨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探讨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安娜和艾玛是两位不同年代的女性,但他们的悲剧命运让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
对于人们而言,他们的故事是令人心碎的,但同时,也是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安娜生于19世纪的俄罗斯,她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她常常深深地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她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思想也对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她的34岁生日当天,她因患病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
她的死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在思考她去世的原因和她的遗产应该如何处理。
艾玛则生于20世纪的法国,她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女儿。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的满足感。
她尝试过寻找爱情和事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她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安娜与艾玛的生命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女性,他们都对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都影响着很多人,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认知。
其次,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生命,同时也感到了生命的无奈。
他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性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憧憬和无奈。
他们都曾经历过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面对他们的烦恼。
最后,他们的死亡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和留下的遗产将永久留存在人们的心灵中。
安娜与艾玛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宝贵和独一无二。
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境遇中,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资源,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同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奋斗。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让我们一起缅怀他们,也一起为自己的生命拼搏奋斗。
自然主义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分析内容摘要: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领导追求,有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但具体社会环境和家庭地位、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引起悲剧的主要原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的悲剧爱玛和安娜的结局都是自杀,爱玛在破产的绝望中服毒自尽,安娜在对爱情的绝望中卧轨。
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社会的冷漠,爱玛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
福楼拜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他们将爱玛推向死亡,小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情》,他为我们展示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虚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药剂师奥梅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
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福楼拜自己就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在另一个层面上,福楼拜也通过爱玛的浪漫理想的破灭埋葬了浪漫主义,昭示了浪漫主义的末路。
与之相比,安娜的悲剧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是对无能为力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安娜·卡列宁娜》描绘的是俄国“一切都犯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风貌,安娜的故事是其中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是列文的一系列矛盾和探索。
同《包法利夫人》一样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然而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社会批判的同时,更可贵的是他深入微观世界,审视人的灵魂,有些评论说安娜无力对抗上层社会虚伪的道德压力,又无法脱离贵族社会,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下走向自杀。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别产生在19世纪的法国和俄国。
两部小说刻画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境遇和命运,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平行比较。
首先是主人公人物塑造的区别。
《包法利夫人》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艾玛的妇女,她生来富贵,但心里空虚,为了寻找快乐,开始了一系列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则是安娜,她文静而温柔,却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放弃了家庭和社会地位,最终导致自己的悲惨结局。
其次是小说主题的不同。
《包法利夫人》的主题是婚姻不幸与社会道德问题,通过艾玛的遭遇揭示了19世纪中层阶级妇女生活条件的艰辛和现实的束缚。
《安娜·卡列尼娜》更强调人性的冲突,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然后是文体表现上的异同。
《包法利夫人》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描绘了艾玛多情纯美、想象狂放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诗意描写和叙述,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艾玛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安娜和列文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医生列夫和斯快尔宾家庭的生活以及描绘贵族生活的奢华与腐败等,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主义风貌。
最后是小说结局的分别。
《包法利夫人》的结局非常悲惨,艾玛的不道德行为导致她的丈夫自杀,她自己也因自杀而结束了生命。
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有悲惨结局,安娜最终自杀身亡,但小说在结局上更加复杂,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总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主题和文体表现,却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当代读者仍然充满了启示和教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安娜 卡列宁娜》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本书主要描写了在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在不彻底的改革下人们思想的不合理性。
同时代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揭示了法国浪漫主义思想害人之深。
安娜与爱玛分别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不同国家里。
她们的悲剧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所处背景上。
两个主人公都是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女人,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高贵,有风韵,并向往那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爱情。
爱玛所生活的背景正是法国浪漫主义思想风靡的时候,贵族门槛的降低,爱玛的父亲正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大家闺秀,所以才把爱玛送入了修道院,这正是爱玛悲剧的起根源之一。
安娜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依然不成熟。
安娜追求真爱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人们病态的思想对安娜行为是不理解的。
(2)在爱情方面。
爱玛与安娜的思想都是十分开放的。
爱玛总是渴望浪漫的生活,渴望如火如荼的爱情,与之相似,安娜也是为了追求真爱,才走上了偷情的不归路。
她们都在婚姻的“围墙”中苦苦挣扎,对自己父母所包办的婚姻及其的不满意,渴望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两人对现实都有着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的愿望。
不同点:(1)生活的社会阶层不同。
爱玛本是农民出生,本身内在的粗俗是不可改变的,生活中,她奢侈浪费,用丈夫的钱任意挥霍,撒谎成性,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
安娜出身王室贵族,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上流社会女子,是美丽的典范,行为举止不失高雅,在生活中是一个爱孩子,充满智慧的女性。
爱玛与安娜的地位的不同,使得她们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很多的差别。
(2)对爱情的追求理解不同。
爱玛的爱相比较而言,更加的粗俗,鄙陋,放荡,是人性的堕落。
她的肉欲的成分更多一些,更多的是为了所谓的浪漫,以换得偷情的刺激感。
安娜对爱的追求显得更高尚一些,虽然都是偷情,但是安娜是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比爱玛为了浪漫和刺激感而爱高尚的许多。
爱玛对爱情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想入非非的品质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她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爱情中,爱情是她的宗教,她向往的爱情是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虽浪漫却糜烂,毫无“理性”可言。
与之相比的安娜则有所不同,安娜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它所追求的是人们都应当拥有的纯粹的高尚的爱。
(3)结局不同。
福楼拜把爱玛的一生写的是十分悲惨的,作者甚至连爱玛的死因都写得十分低俗,爱玛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
然而安娜则更有诗的味道,她的死是一种对纯洁爱情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