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赏析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斯图尔特·范德维尔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浮华与虚妄,以及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坎坷遭遇。
在阅读这本小说过程中,我不仅被故事中种种的情节所吸引,还被其中几个人物形象和所传达的思想所触动。
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对《包法利夫人》的读书感悟。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包法利夫人所深深打动。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摆脱了出身的贫困,成为了一个富有和受人敬仰的人物。
她以自己的勇气和非凡的毅力在社会上打拼,不依赖男人,不依附于男人,以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命运。
她的形象给予了女性更多的启示和勇气,告诉我们女性可以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不必局限于家庭和家庭角色的设定,可以拥有自己的未来和权力。
其次,小说中对于社会的批判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通过描写巴黎的浮华和虚荣,展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功利的一面。
社会上的人们不断追求名利和财富,我们不禁要问自己,这样的追求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小说中揭示了社会中的假面具,人们在表面上追求荣华富贵,但内心却是空虚和孤独。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不要盲目追求虚荣和权力,而是要追求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
此外,小说中的雅各布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雅各布是一个贫穷的画家,他对于艺术有着无比的热情和执着。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物质所动,一直在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努力着。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想起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梦想追求。
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直到实现。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感触动。
小说中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这使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种种不公和对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艾玛·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人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小说中,艾玛·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然而,在她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她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开始寻求激情与冒险。
作者通过艾玛的内心独白和行为,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我对艾玛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貌。
通过艾玛的生活经历,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艾玛所处的环境让她感到窒息,她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情无法得到满足。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我对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如包法利先生、赖昂等。
他们与艾玛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社会环境,使得小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艾玛的形象让我深思,她在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却最终走向了悲剧。
她的命运让我反思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篇《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它以复仇、爱情为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以下是四篇读后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探讨。
一、复仇与正义《包法利夫人》主题鲜明,以复仇为线索展开了整个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因被背叛而受到了不白之冤,为了让背叛他的人付出代价,他策划了复仇计划。
这个复仇计划不仅仅是个人的报复行为,更是对法律正义的呼声。
小说中的复仇行为虽然看似私人行为,但是却是对法律正义的一种补充。
爱德蒙·唐泰斯受到不白之冤,法律无法为他伸张正义,因此他只能自己行动,用复仇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并让那些违法的人付出代价。
这种复仇行为虽然冒犯了法律,但是却是对法律不完善的一种补充。
正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才让复仇这种私人行为在小说中显得如此正义。
二、爱情与背叛《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和梅赛德斯的爱情故事是这部小说最为动人的一部分。
爱德蒙·唐泰斯深爱着梅赛德斯,但是却因为无辜被囚,使得他们的爱情受到了背叛和考验。
梅赛德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而嫁给了费尔南德·蒙德戈。
虽然在小说中,梅赛德斯曾试图阻止这场婚姻,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这场婚姻使得爱德蒙·唐泰斯和梅赛德斯之间的爱情带上了不可逆转的背叛色彩。
爱德蒙·唐泰斯提出的复仇计划,更是间接地让他和梅赛德斯之间的爱情走向了终结。
三、人性的复杂《包法利夫人》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生动鲜活。
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方面是正直善良,一方面是阴险狡诈。
这种复杂的人性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思考价值。
爱德蒙·唐泰斯和费尔南德·蒙德戈这两个主角,正是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他们同样都受到了背叛的伤害,但是他们对待这种伤害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爱德蒙·唐泰斯选择了复仇这种私人行为,而费尔南德·蒙德戈则选择了放弃和宽恕。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深刻反映19世纪英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婚姻观念的小说。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被主人公爱玛的角色所感动。
她是一个具有热情和自信的年轻女性,但也因为自负和势利而导致了许多错误的决定和痛苦的后果。
通过爱玛的命运和成长,我思考了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束缚,以及自我认知和成熟的重要性。
另外,小说中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每段关系都承载着权力、亲情、友情等多种因素,给我带来了对人际交往和情感纠葛的启示。
总的来说,读完《包法利夫人》让我对社会、人性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反思。
这部小说强调了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现,以及在复杂社会中如何保持真实、坚强和善良。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六篇)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一、灵魂的澎湃与生活的死寂包法利夫人无疑是个躁动的女子。
她的欲望强烈,正如书中所说——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
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丈夫老实善良,女儿健康可爱,生活并不窘迫,不用她撸起裤脚下地干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盐,那么她到底在“作”什么呢?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点,相貌稍微丑陋一点,或许她就不会整出那么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样,淹没在尘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丽与寂寞无人能懂,所以她对镜自怜,抑郁不欢。
她的灵魂澎湃着激情,生活却如死水一般,搅不起来波澜。
这是一种人生悲剧。
包法利夫人在怀孕的时候曾盼望要一个儿子,她觉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
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
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二、我们身边的包法利夫人姥姥这位岁月美人,在即将步入七旬的时候突然抑郁起来。
她要么独自坐在阳台上迎着温热的阳光一言不发。
要么就是垂泪与我们抱怨她的生活有多么苦累,日子多么煎熬。
姥姥姥爷感情不好,姥爷年纪大了,脾气也有些怪,吃饭总是挑三拣四,只要不高兴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听不得姥爷说她的不好,两个人免不了口舌之争。
争吵是烦恼的来源。
农村妇女一辈子埋头于家庭琐事之中,年纪大的,很多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
眼下手机电脑普及,舅舅舅妈包括表弟都端着手机看电视刷新闻,姥姥几次三番与他们搭讪,他们也只是敷衍两句。
没人能了解姥姥的孤独。
那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蔓延出来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刚擦黑就躺在床上。
我在一旁写字,总是到八九点时她坐起来,眼直直地望着墙壁发呆,有时试图与我说两句话,我分不开神,她就叹一口气,躺下来依旧睁着眼。
三、有的人安于稳定,有的人贪恋风浪当得知顺利入编事业单位的时候,姐姐连连做了几天噩梦。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的深度剖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杰作,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乡村社会现实主义小说。
作品以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现实的矛盾。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不禁对爱玛的命运、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其背后深层含义产生了诸多思考。
一、爱玛的悲剧命运爱玛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女子,渴望过上不平淡的生活。
然而,在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她的梦想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婚姻并未给她带来期望的爱情,反而使她陷入更为深刻的失望与痛苦。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爱玛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走上绝路。
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浪漫与爱情,另一方面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既需要金钱,却又无法通过工作获得。
这种矛盾使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国度。
当时的法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步兴起。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在这个特殊时期,爱玛的命运无疑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
她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个人的选择与困境,更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使得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爱玛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变得愈发困难。
而作品中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面。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法国乡村社会的画卷。
通过爱玛的命运,福楼拜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它让我们反思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思考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价值。
《包法利夫人》阅读感想

《包法利夫人》阅读感想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饱含着深深的同情。
他将她的结局设定为服毒自杀,生前夙愿未偿,死得凄惨。
这表明作者本身也认为,包法利夫人的人格特质是没有出路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和结局并非三观正的代表。
然而,对于作品的批评,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
批评一个作品的三观,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但如果仅仅因为不喜欢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就将其一概而论地打上三观不正的标签,这是不恰当的。
福楼拜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稍有姿色却出身平凡的女子,她接受了典型的女子教育,但所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大用。
她嫁给了中产阶级出身的丈夫,却不满足于此,幻想着通过嫁给贵族来实现阶级跃升。
除了美貌,她缺乏其他一切手段和条件,这使得她在郁郁不得志的空虚中,通过买买买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陷入了消费贷的陷阱,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
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女孩们不需要学习太多实用的技能,只要年轻美貌,就能找到一个好归宿。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消费主义的盛行,让许多人陷入了无尽的物质追求中。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思想的牺牲品。
福楼拜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有相似之处,他听闻过类似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因此将她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他通过描写包法利夫人的死亡,想要传达给人们一个信息:仅仅依靠美貌和幻想,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对于女孩子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才是更为重要的。
关于女权主义的批评,我认为也有其合理性。
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她过于天真和无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自己的野心和想法。
她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她们需要面对性别歧视、职业机会受限等问题。
因此,对于包法利夫人这样的角色,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读罢《包法利夫人》,心里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沉闷又压抑。
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书中所描绘的种种,实在是太过真实,真实得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儿。
故事的主角爱玛,一个充满了浪漫幻想的女子,却被困在了平庸琐碎的生活之中。
她渴望爱情,渴望激情,渴望那种如同诗中所描绘的绚烂生活。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
想想看,爱玛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姑娘。
总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却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勇气去真正追求。
她嫁给了包法利先生,一个老实巴交的乡村医生。
这婚姻一开始,或许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包法利先生木讷、无趣,根本满足不了爱玛那颗充满幻想的心。
记得书中有个场景,爱玛精心打扮,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和丈夫有一个浪漫的夜晚。
她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裙子,还特意梳了一个别致的发型。
可是包法利先生呢,一回家就倒头大睡,完全没注意到爱玛的用心。
那一刻,爱玛眼中的失望简直要溢出来了。
我仿佛都能看到她那紧咬的嘴唇和微微颤抖的双手,心里肯定在想:“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爱玛开始不安分了,她四处寻找着自己心中的爱情。
先后与两个男人有了纠葛。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罗多尔夫,另一个是年轻帅气的莱昂。
和罗多尔夫在一起的时候,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爱。
他们在树林里幽会,在月光下倾诉衷肠。
爱玛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却没想到罗多尔夫只是把她当作一时的玩物,最后无情地抛弃了她。
那段描写爱玛被抛弃后的场景,真的让人心疼极了。
她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以泪洗面。
原本娇艳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眼神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真心,却换来这样的结局。
这时候的爱玛,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小兽,独自躲在角落里舔舐着伤口。
后来,爱玛又遇到了莱昂。
刚开始,莱昂还对爱玛充满了热情,可时间一长,他也厌倦了爱玛的无理取闹和过度依赖。
爱玛再次陷入了绝望之中。
为了维持自己所谓的“爱情生活”,爱玛不停地借债,购买昂贵的衣物和首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昆德拉有一句话,是站在一个宽广的角度上,评价了《包法利夫人》,大概是这样说的:“直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出现,小说的成就才赶上了诗歌的成就。
”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它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艾玛一生的悲剧。
艾玛是法国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
少年时深受宗教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
长大后,她与平庸老实的医生包法利结了婚。
她不满家庭生活。
幻想追求理想的爱情。
她涉足上流社会。
那种靡烂生活和庸俗卑劣的环境腐蚀了她的灵魂,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和肉体上的需要使她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终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道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那些飘渺的东西。
那些东西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月亮”,你如何也捞不到,就如同屋里看花般的虚假。
资本主义的本质,便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当你认为爱情需要物质过多的装潢,便使爱情搭上了太多利益的勾当,只会让你看瞎了双眼,牺牲掉原有的平静生活。
于是,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社会里的艾玛不幸成为了一个迷失了自己的祭品,她的犹如鸿沟般的欲望最终将她吞噬消灭。
福楼拜曾说:“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
”究其根本,艾玛的悲哀在于,她的身份,思想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艾玛的悲剧在于,来自修道院失败的教育,来自男权注意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而这些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
艾玛处于浪漫主义之风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然退灭,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平庸现实。
可以这样说:艾玛代表了浪漫主义之风,她的死亡象征着浪漫主义之风的终结。
而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给了福楼拜灵感,他开始运用实证主义的手法,其作品无不带着浪漫和唯美的气息,但是,其主题却多是批判的是平庸鄙俗的现实社会。
另外,如果我们按照宿命论的说法,艾玛顶多算一个不认命的女子,她不满足现状,只可惜,智商与情商都不够高超。
于是,她不屑于查理般的唯唯诺诺,也不大可能拥有罗道尔夫和勒赫的世故精明,更谈不上莱昂的自由,最不会有郝麦的市侩。
那么,这样不认命的人在那个俗不可耐的年代,也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艾玛是可怜的,艾玛也是无知的。
首先,她接受传统的修道院式的教育,盲目的笃行教会思想,毫无自我反省的自觉性。
可怜的艾玛在传统教育下,做到了不独立自主思考,甚至没有分辨出什么才是她想要的。
她就像一个瞎子一样,错把小说里的爱情当成现实爱情的常态。
她的迷茫只是带给她不断的幻影,而她实现这些幻影的方式却是渴望一个男人能真正地拯救她,拖她离开这个苦闷的泥潭,找寻她认为的“自由”。
她这种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的做法,完全是无知者且无畏的表现。
如果,我们还认为她这一点是天真的话,只能说她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是如此的奇葩与另类了。
在她的头脑的幻想世界里,罗道尔夫一直爱着她,莱昂从未忘记她,就算是公证人对她的所作所为也没能让她清醒过来,依旧认为,找到“真爱”就是通往拯救生活的圣路,她自始自终追求的是真正的光明,美好和优雅的未来。
那么,让我们回到那个平庸的年代,猜想一下,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拿到“幸福”的面包呢?查理吗,虽然在他将艾玛作为其信仰的实体时,他是幸福的,不过,结局也是最悲
惨的。
老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甚至与人偷情,还留下一个拖油瓶自杀了,并且从未真正意义上爱过他。
可是,从现代社会看,查理是一个四好男人,爱老婆,爱父母,好工作,黄赌毒不沾。
除了闷了点,不失为一个好老公的选择。
但是,福楼拜却犀利的用笔点出爱情和婚姻,不是你对她好就是一切了,艾玛照样出轨。
那么,赢家大概是奸诈狡猾的罗道尔夫与道貌岸然的莱昂。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洞悉了人性的龌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要的是什么。
罗道尔夫擅长伪装,是一个写分手信还假惺惺地扔几滴水装作离别的眼泪的“伪君子”。
莱昂呢,在刚开始,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羞涩腼腆的小男孩,经过巴黎的洗变,他蜕变成为了一个成长中的罗道尔夫。
与艾玛的旧情复燃,一方面是圆了当年的惋惜,满足了今日的肉欲。
当其发现形势不对,立马调转马头勾搭上流社会的名媛,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借位上势的“漂亮朋友”。
艾玛和查理作为无知者且无畏的代表的结局必定是悲惨的,而罗道尔夫与莱昂的光鲜亮丽,啃着“幸福”的面包大概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而我们还轻易的从福楼拜精心刻画的四年里,看到一个“小人当道”的社会。
像查理这些勤勤恳恳,没有理想,犹如一个社会的统一化的齿轮,安分守己的活在自己的卡位上的人。
不过是福楼拜年代的大部分人的缩影,他们的风烛残年活的苟延残喘,却毫不知情。
最后,我们来到临终前的艾玛身边,看到这位渴望上帝救赎其灵魂时却听到的是瞎子的低俗歌声。
不得不说是福楼拜玩了一手高超的讽刺艺术。
艾玛的一生就像一个瞎子一样,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连累没有思维活动的“石头”查理,仅仅靠着那点稀薄的幻想过日子。
受到别人的愚弄却全然不知,还把别人的三两句的花言巧语当作了金玉良言,真是可怜且可悲。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
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
完全不尽然,因为包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倘若生命可以重来,我们是该怎选择扮演的角色,又该如何生活?
(此篇为期中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