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语言风格谈论文

合集下载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

试论亦舒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特征言情小说一直是小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言情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作品及作者都如同昙花,真正能够长时间的留在读者心中的经典屈指可数,亦舒就是为数不多的奇葩之一。

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现实与浪漫之间,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区别于其他作家而自成一格就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亦舒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独特的女性题材亦舒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她提倡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女子,如果想得到尊重,必需先自重。

如果身无长物,那真是可悲的事。

在亦舒的《玫瑰的故事》里,男人追着女人,“我会原谅你的”,女人却义正辞严:“我有什么要你原谅?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的伟大原谅才能重新做人,你以为你是谁?”这个女人已经29岁半,竟有这么大的胆子对待未婚夫,这来自于她心理上的自立,更来自她经济上的自立。

“我是个有本事有能力的女人,我自己双手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她有权利要求真正的爱与尊重,若他不给,她不必迁就他。

这简直是标准的女性主义的姿态了。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亦舒小说里,女主角最终却是迁就的。

两个人都作一点让步,合作愉快。

也许这是亦舒的局限,也许正是她的聪明所在。

人们说,男女真正平等还要等一千年,我不怀疑这话,因为人们花了几千年来制造它。

那么,与其苦等千年,倒不如抓住点实惠的东西。

所以,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记者尽管年少气盛调子颇高,然而当她在对女演员姚晶死因的采访中发现,所谓女人成功的灿烂背后,竟是如此凄凉不堪,立即去抱男朋友的大腿:“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

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

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我希望孙儿结婚时与我商量。

亦舒作品的风格

亦舒作品的风格

亦舒作品的风格,大体属于飘逸空灵的风格,情感细腻,文字优雅,既娓娓道来,又能紧紧地吸引住读者,让读者的心灵感受到震撼,给读者以美感。

同时,也给予读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

看亦舒,是一个断然转身,有情枉似无情。

在书里看起来就要成为一对的男女,到了某一个关头,还是会分开。

比如《迷迭香》里面的余芒和爱慕他的两个男子。

总不像琼瑶那样,结局总是天长地久,只拿一些小吵小闹作调剂。

她写起爱情来总是尖锐,并不认为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终成眷属。

“爱情原是锦上添花的事,男女互相为对方倾倒,糊里糊涂那么一刻两刻时分,便视为爱情,等到看清楚之后,不外是那么一回事,双方可以容忍的,便相处下来,不能够的,便立刻分开。

”她写起生活来十分犀利,的确有点鲁迅的风采。

“我们都长大了,要得到的东西都拿不到,要什么没什么,诸般的不称意,抬抬手便伤害了别人,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么的寂寞。

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多余的日子了,却还忙着互相伤害。

将来的日子是蜡,现在的日子是黄金,为什么要拿黄金去换痛苦。

”犀利如此,甚至带点玩世不恭。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人永远又小又笨,需要怜惜照顾,可是假使你不喜欢她,她立刻变得老谋深算,是只妖精,必须好好提防。

”“假如有人来问姜喜宝:女人应该争取什么?我会答:"让我们争取金钱,然后我才告诉你们,女人应当争取什么。

””亦舒的笔下有无奈,也有无奈下的坚强,受的教训太多了,慢慢演变成冷静的客观。

挑个老实人,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不要追求虚无飘缈的东西。

”“我不喜欢夫妻俩做同一事业,最好谁也不要沾谁的光,女人自己站得住脚,毋须夫唱妇随,拉拉扯扯,互相辉映。

”亦舒的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里。

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对太执着的悲哀,对看不透的悲哀,对得不到的爱的悲哀,对无可奈何的悲哀。

即使是大团圆的结局,也是含泪的微笑,浸在悲哀的影子里。

亦舒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识与创新精神-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亦舒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识与创新精神-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亦舒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识与创新精神-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亦舒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识与创新精神【绪论】亦舒都市言情小说特征探究绪论【1.1】亦舒与故事新编创作【1.2】亦舒小说内容的显性沿用与拓展【1.3】亦舒故事内容的隐性承接与呼应【2.1 2.2】建立女性主体意识【2.3 2.4】时空背景的现代化与都市化【第三章】文体形式的挪用与创新【4.1 4.2】故事新编书写史中的亦舒小说【4.3】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影响和启示【结语/参考文献】亦舒故事新编小说的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亦舒是现代都市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广泛而长久的影响力。

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是通过对一些先在文本再创造式地继承与革新,创作出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新文本,包含着亦舒独特的思想意识和创新精神。

论文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亦舒的创作概况,指出她的部分小说是采用独特的故事新编手法创作的,并对本文使用的故事新编概念进行说明。

接着考察国内外对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创新意义。

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分别从情节内容、主题意蕴、文体形式和价值意义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章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文本生成,探讨亦舒创作的新文本对前文本故事内容的继承和拓展关系。

亦舒具有敏锐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创作冲动支配下,对所接受的文本进行故事新编式再创造;亦舒的新文本通过显性的沿用和拓展、隐性的承接与呼应等方式,革新了前文本的表达空间,实现从文本到文本的再生产.第二章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对前文本主题意蕴进行的消解与重建。

亦舒行使言说的话语权,从作者层面到故事层面双重树立女性主体意识。

亦舒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书写婚姻爱情,消解了婚姻爱情的神话。

都市化的时空背景使新文本具有现代思想文化的立场和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亦舒语言风格谈论文

亦舒语言风格谈论文

亦舒语言风格谈一、绪论(一)研究亦舒小说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亦舒与琼瑶作为港台言情小说的代表被同时引进地,而后发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琼瑶一炮而红,她的小说简直成了青少年的必读书,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在大陆掀起了收视狂潮,而亦舒的小说却少有人问津。

直至1999年,钟晓毅的《亦舒传奇》才标志着大陆亦舒小说研究的起步。

亦舒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问其究竟,徐子东说“一般来说,通俗文学的目的与功能就是“娱乐”,给读者提供休闲、趣味和快乐”。

亦舒已经潜移默化的引领着都市女性去面对生活、工作。

作为言情小说,亦舒作品用其独特的笔触,描写了处于崛起时期女性心的苦闷、矛盾与挣扎,从而揭示了独立后女性所面临的寂寞,无奈与空虚。

亦舒言情小说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又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因而,她的小说颇受读者的欢迎。

用亦舒自己的分类法,她的小说是属于说故事的,而且又只是说爱情故事的,也就是一般说的言情小说。

“有琼瑶,有亦舒。

”有人这么说。

从作品之多,读者之众,而主要又是写爱情故事来说,是可这么说的。

有人换了一个说法,说亦舒是的琼瑶。

不过,琼瑶在已经不怎么热了,至少不像早一阵大陆上一度流行的“琼瑶热”那么热,而亦舒在,却似乎还是其热未灭。

另外,亦舒不愿意自己的小说被列入流行小说当中。

当别人问她小说是不是可以分为严肃和流行的两类时,她宁愿说只有两个潮流,一是谈人生哲理的,一是说故事的,每一潮流又可以分为许多等级,有好有坏,有高有下。

如果用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既有坏的严肃小说,也有好的流行小说。

因此,她的小说已经流行了二十多年之久。

(二)语言风格的介绍“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特定的语言风格是综合运用非语言风格要素和语言风格要素的结果,是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形成的表达特征的物质体现,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风格是语言风格学的核心术语,是语言风格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读亦舒,浅谈女性文学

读亦舒,浅谈女性文学

读亦舒,浅谈女性文学论文导读:女性文学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文学是指女作家的一切创作。

亦舒是香港“女性文学”作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透过对女性婚恋、情感纠葛的分析,进而深入探讨女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关键词:亦舒,女性文学以前,很少有以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通常把与世抗辩作为一种写作姿态,那种与世抗辩的姿态也改变了女性形象在传统文学中的缺席地位,而“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评论界出现于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大量使用。

在这些作品中,将女人塑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独特的角色,文学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视角上,用有别于男权审美标准的独特的女性审美来诠释女性。

女性文学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文学是指女作家的一切创作;狭义的女性文学则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的文学文本,可以称之为“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作家有张洁、张辛欣、残雪、陆忆敏、萨玛、王小妮、伊蕾、翟永明、张烨等等,不胜枚举。

论文参考。

亦舒是香港“女性文学”作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透过对女性婚恋、情感纠葛的分析,进而深入探讨女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她的作品多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我”这个人称代词以女性居多,从而对女性的心理得以细致的剖析。

真实地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面对出现松动与裂痕的男权价值体系时心理、生理上的抗争与矛盾。

在塑造了都市众生相的同时,亦舒小说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它有别于其它言情小说的最主要原因。

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可以依靠的,终归只有自己。

”。

她认为女性只有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才能被社会、被他人所认可,才能跳出传统社会给女性定义的枷锁。

社会生活中,安逸的生活会使女性的思维麻痹,例如其作品《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天天吃喝玩乐,做医生太太”、《流金岁月》中的蒋南孙家境富足,努力向学,却频频被祖母讽刺说“女孩子,至要紧是嫁个好人,读那么多书作什么?”,这些长久以来的社会文化标准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使女性将自己自身的价值取向有了模式化的定义,从小又因受到的教育使女性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讨好男人的一种群体。

论文 -亦舒2

论文 -亦舒2

四、泼辣直率“泼辣,即有胆量、有魄力、大胆泼辣;直率,言行坦率、爽朗,直来直去,不是转弯抹角的。

”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以委婉沉静的笔调来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

但亦舒不同,其语言鲜活机智、独具特色,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都市男女的人生观百态,其对人生剖析透彻、运笔精湛,令人称道。

在她的小说中常借人物之口鞋出对人对事对物的观点,通常都是对虚伪道德无情的揭露。

人类有掩饰自己真正性情的本能,她就把这种种掩饰揭开来,写出真正的人性。

因此,亦舒小说语言的泼辣直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词语方面亦舒在词语方面运用合理,词语的运用使亦舒小说含义深刻,富有美感,而且某些词语的使用还能在人们评论或叙述中起到幽默生动、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以下几个例子:(1)大姐振一振精神,“怎么,还打算在家享福,当心骨头酥了。

”我不出声。

大姐责问道:“宝琳,你脸上老挂住那个苍凉的微笑干什么?”我一愕,“我几时有笑?”“还说没有?一坐下来就是那个表情,双目空洞,嘴角牵动,象是四大皆空,万念俱灰的样子,干什么……?”《蔷薇泡沫》(2)情海变幻莫测,情可载舟,亦可覆舟。

可是请问,谁又愿置身一池死水之中,永无波澜。

(《玫瑰的故事》)(3)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蔷薇泡沫》(4)爱一个人,不见得就可以与他厮守一生,人家不爱我们呢,怎么办,不得不黯然离去,假如每一对都你爱他,他爱你,团圆结局,美其一生,世上焉得那许多不愉快事件,世上何来独身人,寡妇与鳏夫。

《灵心》(5)读书就是这样好,无论心不在焉,板着长脸,只要考试及格,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你试着拉长脸到社会去试一试。

这是一个卖笑的社会。

除非能够找到高贵的职业,而高贵人职业需要高贵的学历支持,高贵人学历需要金钱,始终兜回来。

《喜宝》例(1)连续用了四个词语,“双目空洞”、“嘴角牵动”、“四大皆空”、“万念俱灰”写出了主人公当时处在的尴尬处境,道出了当时的无奈。

谈谈我心里的亦舒

谈谈我心里的亦舒

亦舒亦舒是一位一直以来我很想尝试写点什么的作家,当初看到她的书,不消一刹那便偷笑不已,原来真的有人可以用她的笔写出我的心理话,贴切到让你误以为她是另一个更了解自己的我.这般喜欢,即使已经阅读了不下100部她的书,还是不敢放声自己是她的粉丝,在她的书面前只有惭愧自卑,心底黑暗面以及明亮面被人一把揪出的惊愕.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

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

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

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这么官方地介绍了她,是因为我们明显地发现她的书里面,香港,英国,加拿大都是马上能安身立命的家,那种归属感一览无余.好似原来亦舒一直以来写的是自传,才可以那么传神。

酸溜溜地自我安慰而已,认定因为是自传所以流畅,可是,她是真的可以信手拈来用着同样的几个普通名字(家明,玫瑰。

)翻来覆去写着每个轮回。

亦舒,一个太聪明的女子。

因为聪明,所以她宿命也向上。

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她的悲哀只藏在骨子里。

即使是痛入骨髓的感情也仅点到即止,轻描淡写,全然是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桑过后的平淡,波澜不起,生活依旧继续。

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亦舒笔下的人物仿佛就在自己身边或许就是自己,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很爱她.爱她的有把握,爱她的人不自爱又怎能奢求别人爱你,看过令人为之一振,绝不敢再丝毫借故堕落。

她的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她强烈的女性意识。

(这一点在此文中也占了主要版面,也许,谈她的文字,拐几个弯都还是得回到这点,女性意识。

)我一直以来认同一个观点:从小说中学到的东西有可能比从巨著中学到的更多。

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

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

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
詹秀华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6)004
【摘要】香港著名作家亦舒小说的成功要素之一即是她独具的语言魅力.综观其小说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极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受众营造了充分的阅读想象空间;第二是她在小说行文过程中揉进了古语词和方言词,既提高了语言表现力,也增加了阅读情趣;第三是作为女性,亦舒的小说语言渗透了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直觉,而与此同时,丰富的职业历练又使她的文字具有一针见血式的犀利老辣.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詹秀华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5284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
【相关文献】
1.《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超短文本的语言特色探析 [J], 杜嘉
2.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 [J], 覃春华
3.沈从文湘西小说语言特色的成因探析 [J], 吴世娟
4.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劳伦斯小说语言特色探析 [J], 覃春华
5.《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超短文本的语言特色探析 [J], 杜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舒语言风格谈论文一、绪论(一)研究亦舒小说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亦舒与琼瑶作为港台言情小说的代表被同时引进内地,而后发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琼瑶一炮而红,她的小说简直成了青少年的必读书,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在大陆掀起了收视狂潮,而亦舒的小说却少有人问津。

直至1999年,钟晓毅的《亦舒传奇》才标志着大陆亦舒小说研究的起步。

亦舒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问其究竟,徐子东说“一般来说,通俗文学的目的与功能就是“娱乐”,给读者提供休闲、趣味和快乐”。

亦舒已经潜移默化的引领着都市女性去面对生活、工作。

作为言情小说,亦舒作品用其独特的笔触,描写了处于崛起时期女性内心的苦闷、矛盾与挣扎,从而揭示了独立后女性所面临的寂寞,无奈与空虚。

亦舒言情小说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又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因而,她的小说颇受读者的欢迎。

用亦舒自己的分类法,她的小说是属于说故事的,而且又只是说爱情故事的,也就是一般说的言情小说。

“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有人这么说。

从作品之多,读者之众,而主要又是写爱情故事来说,是可这么说的。

有人换了一个说法,说亦舒是香港的琼瑶。

不过,琼瑶在台湾已经不怎么热了,至少不像早一阵大陆上一度流行的“琼瑶热”那么热,而亦舒在香港,却似乎还是其热未灭。

另外,亦舒不愿意自己的小说被列入流行小说当中。

当别人问她小说是不是可以分为严肃和流行的两类时,她宁愿说只有两个潮流,一是谈人生哲理的,一是说故事的,每一潮流又可以分为许多等级,有好有坏,有高有下。

如果用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既有坏的严肃小说,也有好的流行小说。

因此,她的小说已经流行了二十多年之久。

(二)语言风格的介绍“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特定的语言风格是综合运用非语言风格要素和语言风格要素的结果,是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形成的表达特征的物质体现,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风格是语言风格学的核心术语,是语言风格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手段形成的诸特点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它“是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与气氛。

”亦舒的语言风格比较独特,在简洁的描写中渗入泼辣的笔调且混杂着充满艺术性的气息。

没有运用任何多余的联接和铺陈,其中蕴藏的沧桑和痛楚,往往令懂得体会的人感同身受,看不懂的人觉得觉乏味、无言。

这种介于悲喜剧之间,描述灰暗故事,以灰色调子渲染的方式.是亦舒的魅力。

在亦舒的语言中我们最能清晰的看到三个主要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简洁凝练、泼辣直率、艺术性的笔调。

二、亦舒介绍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

哥哥是香港作家倪匡。

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并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

1973年,亦舒赴英国曼彻斯特攻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随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佳艺电视台编剧。

现时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事实上,亦舒早在十四岁便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首部个人小说集《甜呓》则在1963年出版。

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等,亦曾改编为电影。

除小说外,亦舒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亦舒用简洁凝练、泼辣直率,富于艺术性的笔调自成一家。

亦舒的作品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

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和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

与其他言情小说家不同的是,亦舒不粉饰生活,不美化现实,而是如实地描画出现代都市众生相。

她的文字,既生动传神,又变幻多姿,充满着现代精神和城市味道。

三、简洁凝练亦舒的小说,真实细腻的倒非那些故事情节,而是她笔下人物心理和感觉的描写,用的是精炼简洁的语言,细读下来,感同身受。

简洁明快是亦舒小说最突出明显的特色,其文字如行云流水,风行纸上,绝不拖泥带水。

亦舒是香港人,香港人说话做事比较快节奏,亦舒文字上的干净利索与现代香港人那种步履匆匆,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节奏十分吻合,正如香港小说家倪匡所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

因此其快简洁快节奏的笔调比较突出,简洁凝练是亦舒写作中特有的笔法。

香港文学评论家胡菊人说过,亦舒小说“行文如流水,对话精彩生动。

”她的文章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紧凑简练,言简意赅,在她的文章中一个词语、一个短句、一个对白、一段简短的话语都可以从中感悟到其中的真谛。

亦舒是真正懂得如何叙述一个爱情故事的人,她的语气一贯的简洁平淡。

文非常的精炼,没有任何多余的联接。

其中蕴藏析沧桑和痛楚,是让懂得体会的人看的。

看不懂的人只觉乏味。

看的人会无言。

似乎再也没也没读过有另一个女作家写得如小说那样的俏皮。

你会欣然发现她的语言多么简单干净明快,犹如一条汩汩欢唱的小溪。

简单的句式,简单的描写,简单的对话,却生出一派不简单人传神,轻松幽默犀利。

亦舒的文章中,其喜欢用其特有的简单生动的笔法来描述文章,在句子和段落方面尤为明显。

(一)句子短翻开亦舒的小说,我们大都会眼前一亮。

其文章短小精悍,让人读起来不会有负担。

一个个简短的句子,给人想象的空间。

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亦舒在描写时追求的是简洁,无需多重描写。

亦舒小说追求现代化、现实化,其小说描写虽常无一字,整体形象却分外鲜明。

另外,亦舒的小说的常于字里行间流出睿智的警句,并不象时下的一些言情小说只以情节哗众取宠,很有哲理在其中。

虽然你可能不赞同其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一些人的人生观,但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及你欣赏的,如果没有,那一定是你没有好好用心研读。

亦舒的作品并不至于通俗的言情小说,我想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浅白的哲理书来读的,语言冼练但绝不生涩,仔细读来,齿颊留香。

例如下面句子:(1)利壁迦剪了头发,像日本小男孩歌星似的,全部拨在耳后,于是眼睛更黑,下巴更尖,她穿一件双襟睛雨衣,站在一个花档前。

(《曾经深爱过》)(2)他是个很英俊的男人,年轻,好打扮,左颊有一深深酒涡,带来三分脂粉气,但不讨厌,身上配件齐全而考究,是有家底而出来玩的那种人。

(《胭脂》)以上两个例子是亦舒小说中关于主人公形貌的描写。

在(1)中,描写的是一个年轻女性的外貌,但是亦舒用墨极少,仅仅使用了一个比喻就说明了利壁迦新剪发后的清新、活泼、可爱。

例(2)是对一个男性的描写,“深深酒涡”这几个字轻轻一点就抓住了这个男人的形象特征。

将这个男人与一般富家子弟区分开来,语言简洁如线条,寥寥几笔,小说人物就“立于纸上”。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亦舒的小说就是这样,在人物描写的整体上给人感觉是着墨不多,简洁明快,但描写的很到位。

(3)世事有什么公道可言,爱则欲其生,恶则欲其死,越是与众不同,越得人厌憎,所以都说平凡是福。

(《她比烟花寂寞》)(4) 人就是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到一切被剥夺,也只得默默忍受,再给他丁点甜头,就乐得飞飞。

(《流金岁月》)(5)生活中无论有什么闪失,统统是自己的错,与人无尤,从错处学习改过,精益求精,直至不犯同一错误,从不把过失推诿到他人肩膀上去,免得失去学乖的机会.《阿修罗》(6)"我们总算活了一场,见过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新的事呢,爱的故事也是相似的,恨的故事也是相似的,没有什么好看呢。

也许到那一日,我们见了面,少不免大笑一场——竟苦苦的活了这么些年。

" 《烈火》亦舒的小说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简短的语句来揭示一些生活中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以上四例就是以简短语句表达作者的感受。

(3)中,亦舒写到“爱则欲其生,恶则欲其死,越是与众不同,越得人厌憎”通过四个短句反映出世间没有什么公道可言,不需要什么强烈的情感,点出平凡才是幸福。

(4)中作者写了人们不懂得享受现有的幸福,当人们一无所有时,人们“默默”忍受,当人们得到一些甜头时,人们的反应却是乐得“飞飞”。

从(5)中我们看到,作者在总结生活中的闪失时,连续用了“与人无尤”“精益求精”这样的词语来省略过长的篇幅,让人读起来很舒服。

(6)中,亦舒使用了十个简短的句子写出了人活在世上事情的相似,爱也好,恨也好,都很相似,从“竟苦苦活了这么些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字里行间中的无奈。

这就是亦舒通过简单的句子,就使我们有所感悟,有多启迪。

(二)对话短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除了直接或间接描写外,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即“言为心声”,因而人物对话或独白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对话,而人物对话也有其自身个性化和口语化特征。

当前一些言情小说家总喜欢将自己小说中的人物用细腻的语言来表现,她们更注重的是如何用美妙华丽的词汇去描绘小说中的语言。

而亦舒则不同,她用自己独有的风格去描绘,相对细腻的语言,她更欣赏简单凝练的话语,虽简洁但不失其中的哲理韵味。

在她短小的人物对白中,我们能体会到其小说中中表达的真理。

例如下面句子:(1)."多谢夸奖。

""之珊,几时考试?""准备得怎样?""我尚有小聪明。

""之珊,在公司几天,我发现惊人真相。

""是什么?"之珊转过身来。

"公司根本全由甄某操纵,员工全是他的心腹,杨汝得已经许久不理公事。

”"甄可有亏空?""这倒没有。

"之珊已经略为安心。

(《这样爱拖一天是错一天》)亦舒作品中在短对话的描写方面情有独钟,翻开她的任何一本小说作品,我们所见最多的便是大量的人物简短的对话。

在例(1)中,作者运用了十个短句子,组成了一个短对白。

在这个对白中我们看出她的文没有多交待时代背景,没有具体的描绘社会环境,也没有过多的刻划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世界,几乎全依靠简短的对白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留下诸多空白及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紧追慢赶,欲罢不能,也亦会使读者有所领悟和思索。

(2)小姨沉默一会儿“,要不要报警?”“太笑话了。

”“也许有意外。

”“什么意外,整套箱子都搬走了。

”“她会回来的。

”“我也知道她会回来,可是这算什么。

”“暂且莫告诉爸妈,免他们担心。

”小姨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