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与训练(带答案)
【高分阅读】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技巧(阅读技巧+例文分析+阅读讲义)(含答案)

阅读理解专题讲解——专题二提取信息阅读技巧一、阅读技巧❖一般指代词(在原文中能够找出的答案)一般指代词就是用来指示或标识人或事物的代词。
如:小明学习非常刻苦,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这”是指示代词。
常见的近指代词“这/这些”;远指代词“那/那些”;程度指示代词“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基本原则是指代文中出现的名词或事件,只要指示代词出现,那么就一定能在文中找到它所指代的对象。
❖一般答题技巧:①定∶文中定位②搜:先前在后③代入:代入符合文意二、阅读训练(一)1.尽管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意大利文化部门还是决定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
这项工程的目的之一是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
佛罗伦萨博物馆的负责人说:“这项工程并不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
”意大利文化部长已经排除了干洗的可能性。
“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的“此”指的是( )A.《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B.这项工程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C.决定用蒸馏水清洗《大卫》雕像D.要除去这座高达4 .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参考答案】C(二)雨中的树林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
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
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穿一串项链。
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1.文中写了雨中的树林里的、、落花和。
2.文中最后一句话把落花比作地毯,说明;把青蛙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青蛙的。
3.文中的“童话世界”指的是。
4.你喜欢雨中的树林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雨珠、蜘蛛、青蛙。
2.落花很多、很软;欢快。
3.雨中的树林4.喜欢,因为雨中的树林里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每棵树都给人很多喜悦。
(言之成理即可)(三)狮子和狐狸①狮子老了,已经无力捕捉野兽,于是它想靠狡猾的诡计来混日子:它钻进一个山洞里,躺着装起病来。
许多野兽到洞里来探望它,它就把野兽都吃掉。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规那么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开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初中语文根底知识点归纳第一局部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局部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学1-6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附练习题+答案)

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C、照应题目D、照应开头E、照应全文F、引人深思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写作技巧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题技巧和例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解题技巧和例题题型:一、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的作用技巧:1、题目的含义(表层和深层)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2、题目的作用1.点名故事发生的地点2.交代环境3.交代描写对象4.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5.点明线索6.揭示主旨[例]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南京市《田野上的白发》[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线索) ; “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 ;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再分别从结构,内容上作答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本身: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照或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中间段落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 内容上、结构上作答: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a.上承(或照应). 下启(或呼应)b.总括上文,为下文_ 作铺垫c.文章由转为●结尾段落1、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2、内容上:①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的观点。
②含蓄类--a、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b、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十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四、线索题(可以在分析主旨,或赏析题目,或分析故事情节发展时用到)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阅读题的回答技巧一、给文章加标题我们经常把题目称之为文章的题眼,题目应该是文章主线的关键所在。
一个小技巧:读完一篇文章后,你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然后看一看文章的头尾,一般写文章都会在开头和结尾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题目就是中心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在头尾里找到线索。
且给文章命名要文学化一些,艺术化一些,既要点明中心,又要精而巧。
(我们自己在构思也文章时也可以借鉴)二、题中的看音写汉字、换词、将词语补充完整,写近义词、反义词等这类题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是否有“请在文中”这样的字眼,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文章当中找到答案,二就是平时的积累。
三、解释文中的词语要从几个层面进行作答。
先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这个词在文章当中的意思。
比如这次毕业考试题中的“木然”这个词。
先写出本意“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然后再联系文中答“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所以“木然”最合适的解释为: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需要解释的词=本意+文中意思四、理解、品味词句题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品味词语、句子含义: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写人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含练习和答案)

写人文章阅读指导【故事导入】丘吉尔妙回议员在英国,有些国会议员曾一度对首相丘吉尔的政绩略有微词,意思是首相做事情“不够尽善尽美”,这一点使他们不够满意。
丘吉尔听到这类批评的议论后,并未做直言反驳,也没有进行自我辩解,他仅仅讲了一个小故事:在普利蒂斯港口,有一位船员,冒着生命的危险,竭尽全力救出了一个失足落海、即将溺死的少年。
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个船员:“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是的,太太。
”船员答道。
“哦!我找你找了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阅读点拨】写人文章阅读: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及思想感情的文章。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知识讲解】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
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
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
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
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
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
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回忆鲁迅先生萧红①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②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③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④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⑤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⑥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⑦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⑧“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⑨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⑩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⑪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⑫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⑬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在介绍答题技巧之前,先看个图片,了解一下一般的文章的结构。
这是一棵树,树由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
树干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树枝相当于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而树叶都在树枝上,主要是解释树枝的。
这是普遍规律,仔细研究历年中考阅读材料,也基本上能体现上面的结构特点。
下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杀死了贝多芬
晚上临睡前,女儿给我出了个题目: 如果你知道一个女人怀孕了,并且她已经生了8个小孩,其中有3个耳朵聋, 两个眼睛瞎,还有一个智能不健全,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病在身,请问,你会建 议她生下这个孩子吗? 女儿的问题太过简单了,我当然会选择让女人放弃生下这个孩子。想想 都太可怕了,若是再多一个残疾孩子,真不敢想象这个女人怎么能承受得住! “那么,你杀死了贝多芬!那个女人是贝多芬的母亲。”女儿摊开双手, 遗憾地摇着头。 我吃了一惊,为自己如此轻易地杀死了贝多芬叫屈!我不服气地 说:“若是不知道结果,你会怎么选择?”女儿说:“我已经选择过了,而且班 上大多数同学跟我选择的一样:建议她生下来!在此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答案!” “为什么?”我忽然感觉这个选择题很有趣,忍不住要和女儿探讨一下。 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的理由非常简单:给予这个可怜的母亲多一点儿希望—她 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残疾孩子,万一这是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呢? 我怔住,继而热泪盈眶。还有什么比如此充满人性、充满希望的答案更 正确的呢?
)
) ) ) ) 谁又能
7.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对的打上“√” 安逸(miǎn yì ) 狂(妄 忘)自大 黯(hēi àn) 然无光 告(诫 戒) 埋没(mò méi) (志 自)高自 大
1.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找出短文中和它意思相近 的一段话。 如果你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闪光的金子,谁又能埋没你呢? 2.“沙里淘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 从沙子里淘出黄金。比喻费力大而 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 3.填写近义词 安逸( 悠闲 ) 埋没( 埋藏 ) 淘洗( 清洗 ) 骄傲( 狂妄 ) 告诫( 劝诫 ) 感叹( 感慨 ) 自高自大( 自傲自大 ) 沙里淘金( 浪里淘沙 ) 4.用横线划出表明本文中心的句子 孩子,当你与大地融为一体时,你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了. 5.下面三个疑问句中,与其他两个都不同的一句是( A ) A 你为什么埋没我呢? B 谁又能埋没你呢? C 谁又能发现我呢? 6.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一粒黯然无光的沙子 一颗闪光的金子 7.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对的打上“√” 安逸(miǎn yì√ ) 狂(妄√ 忘)自大 黯(hēi àn√)然 无光 告(诫 √ 戒) 埋没(mò √ méi) (志 自√)高自大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健全: 本文指强健 没有缺陷 叫屈: 诉说收到的 冤屈 怔住: 愣住了,呆住了。 探讨: 研究讨论 2. 为什么称贝多芬的母亲是“可怜的母亲”? 因为她自己有病在身,生了那么多残疾孩子,所以…… 3.“我”为什么选择“让女人放弃生下这个孩子”?用 “——”划出有关的句子。 想想都太可怕了,若是再多一个残疾孩子,真不敢想 象这个女人怎么能承受得住! 4.女儿“建议她生下来”是 给予这个可怜的母亲多一点 儿希望 你觉得这个女儿是一个 善良 有爱心 的小孩。 5. “给予这个可怜的母亲多一点儿希望—她已经有了那 么多的残疾孩子,万一这是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呢?”本句中 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B ) A. 表示话题转移 B 表示解释说明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健全: 叫屈: 怔住: 探讨: 2. 为什么称贝多芬的母亲是“可怜的母亲”?
3.“我”为什么选择“让女人放弃生下这个孩子”?用 “——”划出有关的句子。 4.女儿“建议她生下来”是 ( ) 你觉得这个女儿是一个 的小孩。 5. “给予这个可怜的母亲多一点儿希望—她已经有了那 么多的残疾孩子,万一这是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呢?”本句 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话题转移 B 表示解释说明
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 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 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 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 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 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 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 能准确解答。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 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 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 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 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 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 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 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 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
沙子和泥土
一粒沙子安逸地躺在大地上,骄傲地对泥土说:“喂,你没有发现吗? 我是一粒多么伟大的金子啊!” “你是一粒伟大的金子,这怎么可能呢?”泥土说。 “你没有听说过“沙里淘金”这句词语吗?那些闪光的金子,都是从我身 上淘洗出来的。”沙子自高自大地说道。 “如果你不能淘洗掉自己身上那些贪图安逸、狂妄自大、只会空想的坏心 理,你永远只是一粒黯然无光的沙子。”泥土告诫道。 “你为什么埋没我呢?”沙子问泥土。 “如果你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闪光的金子,谁又能埋没你呢?”泥土对 沙子说。 “生为一粒小小的沙子,落入大地,谁又能发现我呢?”沙子感叹道。 “孩子,当你与大地融为一体时,你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了。”泥土说。 一堆沙子,被一阵大风吹得七零八落。 “我们这些苦命的沙子,为什么总经不起“风吹雨打”呢?”沙子叹息道。 “为什么不试着寻求别人的帮助呢?当你与水泥联为一体时,就能成为坚 不可摧的混凝土了。”泥土说。
1.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找出短文中和它 意思相近的一段话。
2、“沙里淘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 3.填写近义词 安逸( ) 埋没( ) 淘洗( 骄傲( ) 告诫( ) 感叹( 自高自大( ) 沙里淘金(
4.用横线划出表明本文中心的句子 5.下面三个疑问句中,与其他两个都不同的一句是( A 你为什么埋没我呢? B 谁又能埋没你呢? C 发现我呢? 6.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一粒黯然无光的沙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 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 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 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 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 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 迅速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