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论文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的创作年代资料追溯可至唐代。
它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传统琵琶曲较流行之一,。
其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陶渊明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
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项羽。
如果华夏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
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
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
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
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
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
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
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作者: ————————————————————————————————日期:ﻩ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ﻫ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ﻫ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ﻫ《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ﻫ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以下是十面埋伏古曲赏析,欢迎阅读。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
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
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
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
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
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
再次,不懂得怎样欣赏。
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分13段: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持;3、点将;4、排阵、走队;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争功;12、凯旋;13、回营。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
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琵琶曲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
《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的场面,全曲结构完整,演奏技巧丰富音乐特性突出。
分析《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无疑对加深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简介传统琵琶乐曲分为文曲与武曲,《十面埋伏》属于武曲。
《十面埋伏》所描绘的是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战”,主角是刘邦。
“垓下之战”无疑是我国历史中极为有名的一次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完美地通过琵琶艺术表现出了这场经典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将刀光剑影的楚汉之争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十面埋伏》与一些文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风格不同,其节奏多变、激昂壮丽,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
《十面埋伏》流传至今已有十余个版本,不同流派版本在艺术特征以及技法上也略有差异,其中以浦东派、重名派以及汪派流传最为广泛。
作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古典艺术中的瑰宝。
时至今日,《十面埋伏》在演奏了几千年后,仍然是琵琶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
二、《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十面埋伏》所使用的是我国传统大型套曲结构模式,全曲共有三大部分、十三段,第一大部分为“战前准备”,其主要包括“擂鼓”“号角”“吹打”以及“放炮”等,此四小段将士兵列阵、旌旗满布的战争准备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
第二大部分为“战争过程”,主要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以及“呐喊”,用激昂壮阔的音乐色彩将战场上互相厮杀、万马奔腾的场面展现出来,同时在“大战”部分中也描绘出了“四面楚歌”背景下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使此段更显凄美悲壮。
第三大部分为“战争结束”,内容包括“凯旋”“收兵回营”等,描绘的为刘邦胜利之后率领军队凯旋的战争场面。
此部分表露出了胜利后欢乐和平的气氛,节奏与前两部分相比较为舒缓。
总体来看,全曲三大部分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特征。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赏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十面埋伏》最早称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样,四面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将原本四面改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种战场用兵制敌战术。
《十面埋伏》中,为了表现气氛的紧张激烈,大量运用了扫拂、推拉弦和满轮技法,将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现得生动形象,彷佛置之实境。
在《琵琶行》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描写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扫、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十面埋伏》是以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垓下大战为背景,刘邦听从谋士张良计策,在垓下设下埋伏,引项羽深入埋伏圈。
其中汉军通过唱楚歌来扰乱楚军军心,项羽军心尽失,大败已是必然。
大战中楚军败局已定,项羽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自尽,项羽痛失爱姬,突围无能,遂拔刀自刎吴江,刘邦取得了胜利。
《十面埋伏》是从汉军角度出发,记录了这一旷世之战。
二、《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虽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掺杂了些许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既有兵马嘶鸣,又有柔肠寸断、生离死别。
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通过在对大战中激烈的场面描绘来衬托,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烘托战争的无情。
在历史的洗练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风格方法上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东派中《十面埋伏》曲目为分析乐曲。
浦东派《十面埋伏》分为十八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子,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第二部分为战前准备,分别是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战,从第九段的小战到第十六段吴江;第四部分是乐曲最后两段,为战后凯旋,分别是凯旋、收阵回营两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这四段为人们营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阵容,鼓角争鸣,蓄势待发的场面。
以轮拂为开头拉开乐曲序幕,开头彰显快节奏强有力的紧张氛围;随后通过拂轮描绘出汉军擂鼓吹角先声夺人的场面,将战前军阵肃穆紧张强悍的氛围渲染出来,一声声战鼓响彻天空。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由古琴演奏的古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十面埋伏,曲调悠扬而古朴,给人一种沉稳而深远的感觉。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曲的内涵和意境。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古朴而悠扬的曲调。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她的音色清亮悦耳,能够深情地表达诗情画意。
《十面埋伏》的曲调起伏自如,仿佛在描绘着一幅幅战争的画面,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紧张与激烈。
这种曲调的特色在于其充满内涵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曲式和演奏技巧上。
这首曲子的曲式严谨而复杂,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琴艺和音乐功底。
古琴演奏需要运用指法、换弦、按弦等技巧,配合各种手势和表情,才能将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琴演奏还注重气韵和神韵的表达,这种表演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和内在的表达,要求演奏者颇具情感和内功。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音乐情感和意境上。
这首曲子以十面埋伏这一军事策略为题材,音乐中融入了对这一战术的理解和表达。
在曲子的演奏中,可以听到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如悲壮、豪迈、慷慨等。
这些音乐情感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战争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和感慨。
曲子的意境也十分深厚,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遐想和对古代战争的感悟,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古朴悠扬的曲调、严谨复杂的曲式和演奏技巧、丰富深刻的音乐情感和意境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这首古曲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曲,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作出积极的贡献。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三、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四、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五、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六、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七、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八、结论正文:【引言】“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古曲,源自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琵琶演奏的经典之作。
乐曲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勇士们的英勇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十面埋伏进行详细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十面埋伏原名“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事迹。
乐曲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在古时,此曲主要用于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十面埋伏共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
引子以激昂的旋律为基调,描绘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氛围;主体部分通过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展现了战争的波澜壮阔;尾声则以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战争胜利的喜悦。
【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十面埋伏的旋律激昂、高亢,富有力量感。
在演奏过程中,琵琶手需运用多种技巧,如弹、挑、扫、拂等,使乐曲表现出丰富的音色和层次。
同时,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快速的拨弦,也有慢板的抒情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十面埋伏时,琵琶手需具备较高的技艺。
如引子部分的快速拨弦,需要熟练掌握琵琶的基本技巧;主体部分的连续跳跃音,则需运用扫弦和拂弦等高级技巧。
此外,演奏者还需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乐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艺术魅力。
通过聆听十面埋伏,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雄壮气势,又能领略勇士们的英勇精神。
在我国音乐史上,十面埋伏堪称一部传世之作。
【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琵琶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琵琶曲€十面埋伏》鉴常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严刘邦说& 口彼可取而代之严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
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
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杖。
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哦跟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在鸿沟平分了天下。
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 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
两军对垒, 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 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 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
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
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
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
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音画。
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战场。
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
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
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
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
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
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
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
幽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
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瓦解了楚军的阵营。
大势已去,项羽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儿女情长。
生死关头,项羽依然不能割舍的是美人和骏马。
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亦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英雄的爱,灼痛了她的心,沸腾了她的血。
她泪飞如雨,她拔出了利剑。
美人含泪舞剑,该是怎样的一种凄楚别致的妩媚。
血溅利剑,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敢无畏的壮美。
美人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
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那个凄婉之夜,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
从垓下到乌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二十八名坐骑,有多惨?单调的乐声,反衬出曾经的辉煌,驰骋的蹄声,仍不免让人挂肚牵肠。
“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
江水浩淼、江涛拍岸,流淌着默默然升华的诗意。
江边,一只小船来接应项羽,也许,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会重写,然而,面对最后抉择,项羽拒绝渡江。
那位亭长只好遵嘱将乌骓马牵上船去,摆渡到对岸。
望着如蝗而至的刘字旌旗,眺望含憾而去的一叶小舟,英雄的自尊比锋刃还利。
于是,24 岁起兵,曾以霸气叱咤风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
一代英雄,血洒乌江之滨,年仅31 岁。
这时,已登上彼岸的乌骓马远见自己的主人持剑自刎,悲伤欲绝。
这是一匹骁勇善战、英气勃发的马,也是一匹有感情能思考的马。
失去自己的主人,无异于去死。
它发出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哀鸣,撕心裂肺地跳起,滚地而亡。
女儿有侠骨,坐骑具肝胆,英雄垂千古,琵琶以一个级进的旋律和长音滚弹的复调,描述了英雄自刎前慷慨激昂的心情。
最后,四弦猛“划”后断然“急煞”,声如裂帛,音乐戛然而止。
天意兴刘,人心慕项。
“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首表现汉军庆贺胜利的牌子曲一般不奏。
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断了项羽的归路。
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
明代王猷定在所著的《四照堂集》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琵琶名手演奏此曲的情景:“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英雄血,染红了千年的舞台,而背景上的乌江,亦漩成台下英雄的情结,绵延不绝。
多少年后,一个幽婉的女子,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思慕英雄项羽,便又禁不住眉头有些酸热,心头不由得涌动柔情,感叹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琵琶声声,吟吟咽咽当江涛含恨离去,已停止了在大地宽广的胸襟上的哽咽时,琵琶曲《十面埋伏》依然在弹奏、在诉说,仿佛一滴英雄泪,永久地洇润在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