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学案 教科版 (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仪器和药品
橡胶棒、纸片、梳子,毛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魔术表演。(老师事前双手摩擦产生静电)。
采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在联系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把抽象的转化为实际能理解的生活现象,即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
课题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名称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什么是静电现象,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并且能够去运用静电产生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知道什么是电荷流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反思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四)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了,就请同学们举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说说他产生静电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正确,再请同学们举一个生活中用到流动的电荷工作的电器,并说说他是怎么运用流动的电荷的?
生:自由回答
布置作业
回家后做个小老师把今天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产生静电的两个当都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时,两个物体就会互相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上不同的电荷时,就会相互吸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四年级下册科学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案 教科版2

教师介绍让电荷流动起来的意义和条件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①摩擦可以产生静电 ②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③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④电荷在电路中流动形成电流。 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子元件等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 本课知识点多,实验任务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静电现象进 行合理的解释。花了不少时间,虽然拖堂了,但是我认为值得。 如果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紧凑些,可以在发梳的静电实验上压缩,因 为即使这一部分实验课内完不成,也可移到课外学生自行补位完成。
2、晚上睡觉脱衣服的时候,会听到啪啪声响,这
是怎么回事?
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和碎纸屑,头发
和碎纸屑为什么会吸起来?
4、说明这是静电现象。物体经过摩擦后产生了静
电,就把轻小物体吸起来了。
体验静电现 象
二、学生实验 1、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①摩擦橡胶棒,用橡胶棒靠近碎纸屑,观察产生的 现象。 ②摩擦玻璃棒,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观察出现的 现象。 ③。用发梳梳理头发,再把梳子靠近碎纸屑,观察 出现的现象。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负电荷。由于正、 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电性。
科学上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 荷。 5、学生实验。 ①同种电互相排斥 ②异种电互相吸引 6、交流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 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 似,概括起来说就是: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 相吸引。
四年级静电教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四年级 下册
执教者
第一周
学科 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学案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学什么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2.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流的形成。
[二]怎么学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四]重点提示
(一)体验静电现象
1.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梳子会吸引纸屑。
2.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观察到的现象是:梳子会吸引头发。
3.发生上述现象是由于静电的作用,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
即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冬季里,女孩在摘掉毛线帽的瞬间,头发竖立起来”
(2)“在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
(3)“闪电”。
5.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有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量与周围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表现为电中性(不显示带电)。
2.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带电呢?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那么紧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例如,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时,梳子带负
电荷,头发就带上了正电荷,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就产生了静电现象。
3.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充气的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气球会吸引头发。
4.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两个气球会相互排斥
5.通过对上面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的整理和分析,如何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的步骤如下。
(1)假设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当用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相互吸引)头发可能带什么电荷?(正电荷)
(2)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相互排斥)(3)结论: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即当两个物体带相同电荷时(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就相互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不同电荷时(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就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和我们了解的磁铁的两极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三)让电荷流动起来
1.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电源(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二是电路(供电荷流动的通道)
3.电源:电池、发电机等。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电器元件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