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2.3海冰

2.3.1 海水温度 2.3.2 海 冰
2.3.3 海冰分布概况
3.1
海 温
(Sea-water Temperature)
海 温:表示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海水温度, 简称海温。
表层海温:表层海水的温度。一般指海表面到0.5米 水深的平均温度。 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太阳辐射、海面蒸发、海气热 交换、海洋热平衡和大陆径流等。
§7.2 海温
3.2
海水盐度
(Marine Salinity)
• 盐度是海水中含盐浓度的一种量度,是描述海水特
性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含盐量是指1kg海水中各种
溶解盐类的总克数,单位为g/kg,盐度的符号为 S‰。通常影响海水盐度大小的因素为海流、结冰
或融冰、蒸发或降水等。
• 因此,大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 差的分布相当一致。赤道地区盐度较低(约为 35‰),随着纬度增加,盐度加大,在副热带海区 盐度最高(36~37‰),向两极又逐渐降低,极地 地区盐度最低(约为34‰以下)。
§7.3 海冰
3.5
一、大洋冰况
• 北太平洋
海冰分布概况
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勘察加半岛以东海湾、北 海道、阿拉斯加和渤海、黄海北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 小冰山活动范围仅限于阿拉斯加湾沿岸较近海域。日本海和 鄂海的浮冰,2-3月最盛,4月完全消失。 • 北大西洋: 波罗的海和哈德逊湾,常年有固定岸冰。 冰山的活动仅限于大洋的西部,在格陵兰东南海域和纽芬 兰东南海域最多。4-6月为冰山盛行期,冰界限有时可达 31N或以南。 §12.4 海冰分布概况
海水温度的日年变化
1. 日变化:大洋表层水温的日变化甚小,一般为
0.4℃左右,在平静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可达1℃。 最高出现在14-15时,最低出现在早晨6时。 • 日较差: 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 1-2个月,北半球最高在8-9月,最低在2-3月。 • 年较差: 低纬小于中高纬。
课时作业2:第4讲 考点二 海水的性质

考点二海水的性质考点精练(2020·山东省新泰二中月考)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若一艘考察船由60°S向60°N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A.一直减小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所以①是海水密度曲线。
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③为海水温度曲线。
盐度和降水量、蒸发量密切相关,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少,但是蒸发量大,成为盐度最高的纬度区域,因此海水盐度变化是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④为海水盐度曲线。
选A。
第2题,“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海水密度曲线,据图可知由60°S 到60°N,海水密度先变小,后变大,所以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先增大,后减小,选D。
(2020·山东济宁期末)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影响带鱼在我国边缘海域季节性游动,北方带鱼在黄海和渤海之间作越冬游与繁殖游;南方带鱼沿东海西部边缘作越冬游与繁殖游。
带鱼在南、北游动的过程中形成鱼汛。
下图为“我国近海2月与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A.最低值出现在黄海B.夏季长江口比周边略低C.冬季南北差异较大D.季节变化从南向北减小4.能够在我国边缘海域形成带鱼鱼汛的有()①北方带鱼春季向北游②北方带鱼秋季向北游③南方带鱼春季向南游④南方带鱼冬季向南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3.C 4.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渤海,A错;根据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夏季长江口表层海水温度比周边略高(长江口处表层海水温度介于27~28 ℃),B错;冬季,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C正确;对比2月和8月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更大,南方地区较小,D错。
黄、东海水温季节变化特征

外海处的暖舌结构由于黑潮表层水入侵的减少而大大削弱。春季和秋季则表现为过渡形式,春季为升温,秋季为降
温。垂向上,黄、东海的水温分布很好的体现了对流混合的演变过程。冬季,等温线整体呈竖状分布,海区内上下
层海温几乎一致,可见对流混合很剧烈;夏季,等温线呈密集水平向分布,海水层化厉害;春季和秋季则表现为过
第 16 卷 第 11 期 2016 年 11 月
中国水运 China Water Transport
Vol.16 November
No.11 2016
黄、东海水温季节变化特征
张 虹 1,蒋志婷 1,刘恩旭 2
(1.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宁 314400)
渡形式。最后通过 EOF 分析表明海水温度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影响,海水越浅则温度的季节变化越大。
关键词:黄、东海;温度分布;季节变化
中图分类号:P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167-04
一、引言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后习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2022广东惠州期末)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
气团移动至海面,若气温低于海温时,易形成蒸发雾;若气温高于海温时,易形成冷却雾。
下图示意该地一年的雾日里气温与海温的关系。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该地最容易出现雾日的时间段( )A.12月至次年2月B.2—4月C.5—7月D.10—12月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气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B.当气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C.当海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D.当海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3.关于两种雾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蒸发雾:海面蒸发水汽遇冷空气凝结②蒸发雾:出现大气逆温,扩散条件较差③冷却雾: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凝结④冷却雾:水汽受冷海面影响凝结成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下列叙述中,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相悖的是( )A.海-气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交换B.海洋决定着大气中的水热变化C.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D.海洋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信风减弱,使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份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6.在厄尔尼诺年份,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
下图是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单位:℃)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海水温度距平值分布说明( )A.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B.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C.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D.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8.图中海水温度的异常,可能导致( )A.南美洲西部飓风活动减弱B.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降水增加C.东南亚地区出现暴雨洪涝D.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明显减少9.读中国近海水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_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能够根据图表归纳出海洋表层平均温度、盐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并概括出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3、能够利用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判断三地的纬度及垂直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现代海洋意识,使之初步建立保护与合理开发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图表、材料概括出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授法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一位老板在中国买了一批货物准备运往欧洲,为了了解货物在路上是否有损失,在吃水线上画了条线。
经过数天奔波,到达红海的时候,发现原先画的那条标志线露出了水面,比吃水线高了许多!不好,轮船变轻了。
老板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清查货物的损失……损失的货物哪里去了?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1:读“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东海夏季和冬季水温有什么不同?(2)归纳我国的四大海区由南向北表层水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3)台湾岛东西两侧海域的海水温度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一、海水的温度1.时间分布规律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2.空间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高; 洋流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低原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2:读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太平洋170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请判断三个观测站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①<②<③,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垂直分布规律根据课本图,总结海水温度随深度垂直变化的规律。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水深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保持低温)(反馈检测)1、看图回答问题8月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1)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不同?(南半球比北半球平直)(2)图中A、B、C、D四处等温线是如何弯曲的?为什么?(“暖高寒低”)2、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和“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一、海表层水温分布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
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
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
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
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
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中国近海

5.潮差的分布 外海潮差小,近岸潮差大;湾口潮差向湾顶递增。
第六节 海洋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1.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1)概况 A.鱼的种类多 B.高产鱼种类少 C.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D.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E.分布比较集中 (2)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以鱼类、头足类、虾蟹类为主
第五章 中国近海
第一节 海域
一.渤海
1.范围 以老铁山角和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开,面 积7.7万平方千米。
2.平面轮廓 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平均水深18米。
3.地貌 海底地貌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 峡倾斜。
4.水文特征 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
二.黄海
1.范围 以启东角和济洲岛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 积38万平方千米。
第五节 近海水文
一.海流
1.两大海流系统 (1)外来洋流系统:黑潮暖流主干及其分支 黑潮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东北方 向流动的一支强大且稳定的高温、高 盐海流。 (2)就地形成洋流系统: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A.沿岸流:在沿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 合形成的冲淡水性质的海流。 B.季风漂流:是路径、方向和强度均随 季节交替而改变的海流。
四.海水的盐度
1.分布特征 表层低、底层高,近岸低、外海高;盐度值自北向南、 自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大;年变化北大南小。
2.成因 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海流 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
3.四大海区的盐度
(1)渤海:盐度最低,等盐线与海岸平行,内低外高。
(2)黄海:等盐线的分布与海流的走向直接相关。 (3)东海:取决于高盐的黑潮水及低盐的沿岸水的消长。 (4)南海:盐度最高;近岸受沿岸水影响,盐度较低,变化
5 第五章世界大洋温度分布

夏季南海比渤海、黄海和东海更 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C。
•冬季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 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海 域,水温都在24-26C上下,水 平梯度很小
铅直分布
• 冬半年在偏北风向季风的吹掠下,海洋失热加剧,混合增强 •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深水区也可达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水平分布:数字统计
有什么错误吗?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2
水平分布: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大洋环流
主要因子:太阳辐射 和大洋环流。 在极地海域,还有结 冰和融冰
深层水平 分布:
第一节 大洋温度分布及变化
2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迅速减弱,环流状况也与表层不同
深层水平分布:经向梯度减小、南北温差减小、水 温趋向均匀
赤道区: 均匀低盐层-盐度最大
层-盐度跃层-盐度最小 层-缓慢增加。
副热带海区: 均匀高盐层-盐度跃层
-盐度最小层-缓慢增加 。
极地海区:均匀低盐层缓慢增加。
第二节 盐度分布及变化
3、变化
日变化:
大洋表面盐度日变化较小,通常小于 0.05; 下层可受内波影响而比较大
影响盐度的要素
蒸发降水 结冰融冰 河流的淡水输入 海流的介入
世界大洋的底层水
主要源地是南极大陆架 上的威德尔和罗斯海盆 等。
大西洋 太平洋
盐度垂向分布的原因: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不同海区 15
表层辐聚下沉而来的,而其形成源地的盐度性质是各不相同 的。
副热带
副热带
中高纬 南极陆架
太平洋
副热带
副热带中高纬 ຫໍສະໝຸດ 极陆架大西洋第二节 盐度分布及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
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
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
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
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
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
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
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
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
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图12—3a)。
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
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
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
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
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南海严格说来并无真正的冬季,所以,这种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其北部海区虽然尚属明显,但远没有上均匀层厚度的区域差异那样突出,更不要说广阔的南海中、南部海域了。
即使当北半球隆冬降临之时,这里的上均匀层深度也不大,大约只有50m左右。
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
由于上层的增温、降盐、减密,形成稳定层结,不利于热量的向下输送,故使下层海水仍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温特征,因而在渤、黄、东海的陆架海域,底层大都有令人注目的冷水区。
黄海槽内约25m 以深至底层,均为冷水盘踞,至盛夏,上层水温高达25~27℃,底层水温在北黄海仍可低于6℃,南黄海也可低于9℃,而且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这种三层结构异常醒目。
渤海春、夏季水温断面亦有类似分布特征,东海深水区则不然,如图12—5为跨越东海黑潮主流断面的水温和盐度分布,显见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
春、夏之交在黄、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
在济州岛附近及浙江近海一带,也有“冷中间层”或“暖中间层”出现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例如,自3000m至4000m,水温约上升0.06~0.07℃,这主要是因绝热增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