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公开课教案_5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2.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四、教学方法课前预习划重点课堂讲解提问、评点五、教学过程提问:散文的定义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提问: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的时期(一)先秦时期(二)两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唐宋时期(五)元明清时期(一)先秦时期提问:中国古代散文上的“第一”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提问:《尚书》的意义《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提问:先秦散文的类别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2. 诸子散文提问:诸子散文出现的背景以及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提问:各家代表作的特点《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课件PPT-推荐优秀PPT

什么叫骈文呢?
•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 清 “桐城派” 方苞、姚鼐 注重“义理”和“考据” 等。
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谁?
《荀子》论证缜密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盛行于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散文 ( 记事)
(春秋战国 哲学家、 史学家)
• 你知道出自《尚书》的名言吗? • ‘满招损,谦受益’……” • 玉石俱焚”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逭,音“换”,逃跑的意思)
•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 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 先秦 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 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 散文集,是 我国记言文字之祖。《春秋》据传为孔子 所作,开启了私人著史的先例,是我国第 一部编年史。《尚书》和《春秋》为我国 史书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第二个时期以《左传》和《国语》为 代表,前者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史,后者 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左传》和《国 语》分从记言、记事两方面将《尚书》、 《春秋》的文字简约古奥变为繁富通畅, 这样就使先秦 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
《春秋》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 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 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 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 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
解释《春秋》的书有哪些?
• 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第一至五章)第一章:先秦散文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散文产生的原因。
1.2.2 代表作品:讲解《左传》、《战国策》、《论语》等先秦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1.2.3 特点:总结先秦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及思想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先秦散文的特点和价值。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1.4.2 讲解代表作品:分析《左传》、《战国策》、《论语》等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1.4.3 总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先秦散文的语言、结构和思想特点。
1.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先秦散文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汉代散文2.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汉代散文的起源背景,分析其与先秦散文的传承关系。
2.2.2 代表作品:讲解贾谊《过秦论》、杨雄《太玄经》等汉代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2.2.3 特点:总结汉代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及思想内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汉代散文的传承和发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介绍汉代散文的起源背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4.2 讲解代表作品:分析贾谊《过秦论》、杨雄《太玄经》等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4.3 总结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汉代散文的语言、结构和思想特点。
2.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汉代散文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散文3.1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其主要代表作品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起源和发展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散文的起源背景,分析其与汉代散文的传承关系。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讲述

西汉 赋文 东汉
林》
扬雄 《甘泉》《河东》 梅乘 《七发》 京都赋 班固《两都赋》张
衡《二京赋》 小赋 张衡《归田赋》等
安家通 书之古 ︾言今究 ︶︒之天 ︵变人 ︽︐之 报成际 任一︐
——
年 派 作 代 系 者
特 色
关键 索引
西 汉 代 司 史 马 传 迁 汉 文
人物描写:准确到位, 鲁迅评价:史 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 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 我国第一部纪 鲜明。 传体通史。 文章结构:极具匠心。 以人物为中心 有时单线发展,峰峦起 再现历史画面。 伏;有时则用并列结构 人物描写与结 构艺术对后世影 和网式结构。 响深远。 语言:精确生动,文气流 语言对唐宋古 畅疏朗,曲折自如。具 文运动及桐城派 有鲜明的节奏感与气势。 有巨大影响。
的赋文
文流畅
先 秦
《荀子 先秦 《 荀子 咏礼 诸子 荀 (况 篇 散文 子》 ) 》
朴实深 厚,说 对后 理透彻, 世有 取辟精 深远
年代
派系
书名
作者
代表文章
特色
关键索引
先 秦
《 严峻 先秦 韩 销刻, 诸子 非 韩 《初见 深挟 散文 子》 非 秦第一》 隐微
对后 世有 极大 影响
年 代
先 秦
概
述
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 别于韵文、骈文, 凡不押韵、不重 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经、传、史 书在内,一律称 之为散文。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 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说教学课件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宗的“
元“新
、韩乐 刘孟府 禹诗运 锡派动
、”” 贾
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李清照、姜夔、
: 婉
辛弃疾、岳飞等。
约
、豪ຫໍສະໝຸດ 放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 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 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兵 车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说教学讲课文档

第一页,共40页。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 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 表现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
• 《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 各
个方面,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辉起点。
第二页,共40页。
风格。
第十五页,共40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第十六页,共40页。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兵 车
哭声直上干云霄。Βιβλιοθήκη 行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歌 谣的基础上创造了 “楚辞”这一新形式 的歌谣。其句式参差 错落,多带“兮”字, 宜于自由地抒发不同 的情感,适于表现更 复杂的内容》。代表
作《离骚》。
第三页,共40页。
大诗多言 飞事家是中素了的深从的
的 推 动 作 用 。
歌样 的, 发对 展中 具国 有古 很典
第十三页,共40页。
田园诗
• 孟浩然在徜徉山水中寻找自己的
过故人庄
乐趣,是唐代少有的布衣终老的
孟浩然
一位诗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本诗笔墨清淡,饶有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自然欢娱中流露出与田家亲 密无间的友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十四页,共40页。
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等奖课件) (27)

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
• 曹植 《洛神赋》 • 向秀 《思旧赋》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唐宋散文
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
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骈体文在形式上过分束缚 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 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 伤害,从政教需要来看,
诸子散文风格
《论语》精练简洁,含意深刻 《孟子》言辞雄辩, 比喻精当 《庄子》善用寓言, 想象奇特 《墨子》富于逻辑,议论透彻 《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 《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
历史散文
《尚书》、《春秋》、《左传》 《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 ——《春秋》《左传》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
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是:议论文与叙事文
先秦 散文
诸子散文 议论文 (说理)
历史散文 叙事文 (记事)
二、汉代散文
快速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 题(5分钟)
• 1、汉代散文主要分为哪几类?代表人物与 作品有哪些?
•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 3、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有什么
特色? • 4、汉赋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陶渊明
南朝 鲍照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 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 “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 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 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 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 而起。
布置作业
预习后面四部分内容 完成学霸必练题精练一篇
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44张+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0
• 2.古代散文的常见类别——⑶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
奏章--属议论文体:
•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论积贮
疏》(贾谊)。
• ②表: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奏章。《陈情表》(李
• 1东晋著名的散文家有谁?我们学过他们什么作品?
• •
2《东世晋说王新羲语之》、是陶一渊本明怎样的书籍?笔 南记 朝小 刘说 义的 庆先 。驱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 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 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年年1贾((公公谊元元《22过33))秦共共论2222》99年年《的的论断断积代代贮历历疏史史》。。《共共治11安0000策篇篇》,,8800余余万万字字。。 •《《2晁苏苏错武武《传传论》》贵乃乃粟遣遣疏武武》以以中中郎郎将将使使持 持节节送送匈匈奴奴使使留留在在汉汉者者。。 •匈匈3王奴奴充单单《于于论为为衡了了》不 不乃(让让徙东苏苏武汉武武北)回回海去去上,,无提提人出出处,使牧羝2的的1 ,荒荒羝谬谬乳条条乃件件得。。归
•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20
又称《太史公书》,创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二十四史之首,体例分为
本史《者•纪”(周,。、亚备二与世夫他《家)、军盗两列细之传汉》柳出、并散入》表称、与《文为书史非陈:。学常涉与“(也世《双前。家璧2”》》《0。6、《廉~与《鸿公颇门元蔺》宴2相并3、》如年称《所“列~史2以传5界》遣~》两合2将均司称2马守0之“年”前关二,)四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散文的发展及作家作品。
方法与过程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散文及其分类1.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2.据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3.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的常见类别:⑴记: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清.范阳洵《重修袁家山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狱中杂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左忠毅公逸事》。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梦溪笔谈》。
⑵古议论文体: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
《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宋玉《九辩》。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马说》、《师说》《爱莲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六国论》。
⑶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又称奏章、奏议。
《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
《陈情表》(李密)《出师表》(诸葛亮)。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治安策》(汉·贾谊)《教战守策》(宋·苏轼)。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序、跋:《送东阳马生序》。
⑸史传: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项羽本纪》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陈涉世家》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刺客列传》《游侠列传》。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2.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
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
《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3.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
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
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
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
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
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二)两汉时期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政论文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
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史传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
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2)《汉书》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
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
《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
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
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3.赋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
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
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