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学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学知识要点疫苗绪论疫苗(Vaccine) :疫苗是将病原微⽣物(如细菌、⽴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减毒、灭活或利⽤基因⼯程等⽅法制成的⽤于预防传染病的⾃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 :⼀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度结合。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使⽤的⼈群不同:⼀般药物主要⽤于患病⼈群,疫苗⽤于健康⼈药物的性质:⼀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物药物,⽽疫苗均为⽣物药物。
药物作⽤:⼀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疫苗的成份和特点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
(疫苗效果)佐剂:⼜称⾮特异性免疫增⽣剂。
本⾝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于防⽌外来微⽣物的污染。
⼀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适宜的防腐剂。
⼤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醇、氯仿等。
保护剂或稳定剂: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疫苗中常⽤的乳糖、明胶、⼭梨醇等。
灭活剂: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法除了可⽤物理⽅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化学⽅法灭活。
常⽤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体有⼀定毒害作⽤,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缓冲液、盐类等⾮活性成分。
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免疫原性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机体后引起抗体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2024年预防接种知识培训课件

2024年预防接种知识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预防医学》教材第四章“疫苗与接种”,具体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作用原理、接种程序、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特别是2024年推荐的疫苗接种计划及新疫苗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疫苗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疫苗的接种程序及适应症。
2. 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认识到预防接种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3. 学会分析和处理疫苗接种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疫苗的种类、接种程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难点:新型疫苗的应用及其免疫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疫苗接种日程表、疫苗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的数据,引出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展示数据(2分钟)学生思考讨论(5分钟)2. 理论讲解:疫苗种类与作用原理(15分钟)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10分钟)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8分钟)3. 实践情景引入:案例分析:展示疫苗接种中的典型不良反应案例(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案例,提出处理方案(15分钟)4. 例题讲解:挑选疫苗接种相关典型题目进行讲解(10分钟)学生随堂练习,解答疑问(10分钟)展望未来疫苗接种趋势与挑战(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疫苗种类、接种程序、不良反应三大要点。
2. 板书右侧:展示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及新型疫苗简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我国2024年推荐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表。
描述三种常见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附录)(根据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预防接种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课后,学生应通过查阅资料,关注疫苗接种领域的最新进展,如mRNA疫苗、D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动态,增强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同时,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基因工程疫苗

时间
12世纪 1721年 1796年 1870 1884年 1885年 1901年 1909年
1909年
1933年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表5-1 疫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事件
中国开始用人逗接种预防天花 人逗接种传入英国
E. Jenner为James Phipps接种牛痘,疫苗接种正式开始 L. Pasteur发明了第一个细菌减毒活疫苗——鸡霍乱疫苗 L. Pasteur发明了第一个病毒减毒活疫苗——狂犬病疫苗
学科领域
生物技术
作用和影响
遗传学
基因工程和DNA重组(包括基因 克隆和表达,DNA测序,DNA 合成,核酸内切酶和工具酶,
PCR,全基因图谱)
抗原鉴定和抗原分离 测定抗原的可变性 蛋白质抗原的基因工程
基因突变和减毒 重组微生物作为载体
多肽合成
鉴定抗原表位 研制多肽疫苗
化学
蛋白质结构 糖结构
计数及估测T和B细胞表位 多糖疫苗
15世纪中期我国的人痘苗接种法传至中东,后经改革进 行皮下接种。 1721年英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将此法又传至英与欧洲 各国。 人痘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2000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出版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 学与预防学》第6版,在这本被誉为疫苗学权威手册首页的 “疫苗接种的里程碑”中,第一项即是“12世纪中国开始 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见表6-1)。这是对中国首先开始 使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最早的免疫接种形式的肯定。
到19世纪末,人类在疫苗学领域里已经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包括2个人用病毒减毒活疫苗(琴纳的牛痘, 巴斯德的狂犬病),3个人用细菌灭活疫苗(美国 Salmon和Smith、法国Chamberlai和Roux的伤寒、霍 乱和鼠疫),以及疫苗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如 Metchnikoff的的细胞免疫(1884年),Ehrlich的受 体理论(1897年)及毒素-抗毒素作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第一章:免疫学简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反应的科学。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细胞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细胞免疫是机体通过T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脾细胞、抗原物质、细胞培养基等。
2. 仪器:细胞培养箱、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脾细胞。
2. 将小鼠脾细胞与抗原物质共同培养。
3. 观察和记录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细胞培养后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章:体液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体液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体液免疫是机体通过B细胞产生抗体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体液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
疫苗研究中的的反向疫苗学 共66页PPT资料

-molecular dynamics
-SCORE
- Geng M, et al. Chin Sci Bull
2019;48(18):1962
–Lin Z, et al. J Comput biol 2019;11(4):683
-( submitted) -( submitted)
Th cell epitope prediction-
二、天然表位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免疫病理学研究 表位特异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如:病毒清除/肝损害
三、如何克服对天然抗原的免疫耐受
-“天然抗原加倍”失败 “通过模拟抗原(mimogen)克服对天然抗原(antigen)的耐受”
四、如何考虑疫苗组分(含改造天然表位)
-CTL表位的异质性与分类 -天然表位的缺陷与改造(APL)
疫苗研究中的的反向疫苗学
Reverse Vaccinology in Vaccine Research
Jenner策略:模拟自然感染过程
-病原体的致病性和保护性可以分离
病原体
灭活病原体 减毒病原体 交叉病原体 抗原 多肽
基因 反向疫苗策略\技术
*容易模拟 *免疫致病 *免疫致敏
临床试验
Rappuoli,R., Covacci,A. Science 2019; 302(5645): 602
-
-
-
10
+
+
+
24
-
+
+
11
+
+
+
25
-
-
-
12
+
+
+
26
-
-
-
13
+
+
疫苗学知识点

疫苗学知识点序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疫苗已成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疫苗学作为一门研究疫苗的学科,涉及了疫苗的原理、制备、接种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疫苗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以增进大家对疫苗的了解。
1. 疫苗的定义和分类疫苗是指通过给予人体或动物免疫原,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的一种制剂。
根据免疫原的来源和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灭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经过灭活处理制备而成,如灭活狂犬病疫苗、灭活流感疫苗等。
1.2 温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培养并杀死后制成,如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
1.3 亚单位疫苗: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产物或其代表性抗原制备而成,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1.4 构建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原基因插入其他生物体表达,如HPV疫苗、SARS-CoV-2疫苗等。
2. 疫苗的原理和作用机制疫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模拟感染引起免疫应答,进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
它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1 细胞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通过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引发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并诱导生成记忆性T细胞,以实现对感染和肿瘤的清除。
2.2 体液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复制。
3. 疫苗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疫苗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从病原体的培养、灭活或减毒、纯化和稳定性测试等多个环节进行。
同时,为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造商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质检。
3.1 疫苗制备:疫苗的制备包括病原体培养、灭活或减毒、抗原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原材料的选择和确保制备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3.2 质量控制:疫苗的质量控制包括种子病毒的检测、活性测定、纯度检验、稳定性评价等环节。
其中,活性测定是疫苗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动物免疫试验、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
反向疫苗学在疫苗研制过程中作用

反向疫苗学在疫苗研制过程中作用11720695 杨骁疫苗是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传统疫苗(活苗、死苗、亚单位苗)在人畜疫病的防制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世界范围内唯一被消灭的天花.痘苗的发展及应用功不可没[1]。
但传统疫苗研究存在以下限制:(1)部分病原微生物不能在体外或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梅毒螺旋体和乙肝病毒等;(2)疫苗研发周期长,往往需要近10年的时间才能研制出一种安全的新产品;(3)不同血清型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性,无法抵抗异源病毒的侵袭;(4)不少疫苗存在免疫效果差、安全性不高及毒力变异等问题。
目前,疫病的流行朝着突发性、高传播性、高致病性发展,这对传统的疫苗研究产生了极大冲击,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捷、高效的疫苗研发途径[2]。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科学从基因组学(Genomics)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新的研究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疫苗研究也开始改变过去从表型分析人手的思维方式。
而是从全基因水平来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候选抗原[3]。
这种以微生物基因组为平台,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毒力因子、分泌及表面相关抗原;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外膜抗原;应用体内表达技术(in vivo expession,IVET)、信号标签诱变技术(signature mutagenesis,STM)、DNA芯片等寻找侵袭及毒力相关抗原。
对上述抗原基因进行高通量克隆、表达、纯化重组蛋白。
然后,再对纯化后的抗原进行体内、体外评价,筛选出保护性抗原,进行疫苗研究。
这种以基因组为基础来筛选蛋白质抗原的疫苗发展策略,称为反向疫苗学(Reversevaccinology)。
相对于常规或传统的疫苗研究方法,反向疫苗学具有如下优势:第一:便捷,整个过程从分析基因组序列开始,不需要培养微生物;第二:宽泛,基于将所有的蛋自质看做是潜在的具有免疫原性的思路,整个过程从芯片法分析基因组序列开始,适用于所有微生物所有微生物疫苗的研究;第三:安全,可以对一些危险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操作,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第四:病原在不同时期和环境表达的蛋白质抗原都会被分析用来作为候选抗原,即使在对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和免疫应答了解不多的情况下也可运用[4]。
免疫疫苗学

获得性免疫涉及以下几种细胞类型及其功能: • 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 T-细胞:有多种类型的T-细胞,每种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例如,辅助T-细胞帮助或协调免疫应 答中的其他细胞,如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毒T-细胞杀死感染的病原体细胞。 • 吞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状突细胞)吞噬抗原和已有的小肽片段使之形成一 种辅助T-细胞能够识别的形式。 【获得性免疫原理】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能力。 抗原
5 内部培训材料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或抗原后形成的免疫力。是对病原体或抗原产生的 特异性反应,该反应可在机体再次接触感染微生物时起保护作用。被分为主动免疫与被动 免疫。 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四项基本特征: 特异性:对识别的病原体或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封闭能力。该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 疫(抗体产生)和(或)细胞介导的免疫(例如:T-细胞应答)。
免疫学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能回答: 人体有哪些免疫器官?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有什么区别? 抗原和抗体有什么区别? 获得性免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什么是二次应答?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群体免疫? 免疫学是阐明机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应答不良后果的学科,涉及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成对 抗感染的防御体系的免疫系统器官和组织有骨髓、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免疫细胞: T、B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K细胞、NK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成熟 在骨髓成熟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9 内部培训材料
淋巴细胞克隆扩增 不成熟淋巴池 (每个都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
疫苗接种好处
脊灰 - 世界范围
60
40 EPI implemented
20
报告病例 (000s)
报告病例 (000s)
1980
1990
2000
白喉 – 英格兰和威尔士
60
40
使用疫苗 20
1940 .
1950
1960
21
免疫
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
主动
被动
被动
主动
继发于感染
从胎盘转移抗体 注射抗体
.
12
细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细胞形态:
形态
名称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
例如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球菌
白喉 破伤风
霍乱弧菌
13
细菌与疾病
细菌引起的疾病:
• 通过入侵
– 有能力在体内繁殖和快速播散
• 通过产生外毒素
– 新陈代谢过程中在细胞内合成后(活菌)分泌到菌体外 的 蛋白质
• 通过产生内毒素
– 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
原免疫规划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新疫苗替换
原免疫规划疫苗
原免疫规划疫苗
麻腮风联合疫苗
基础疫苗学
.
1
内容
13
传染性疾病
2
基础疫苗学
.
2
传染性疾病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 传播的一类疾病。
.
3
传染病的特点
有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 感染后伴有免疫应答
.
4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病毒 细菌
形态
结构
生存繁殖
敏感
纳米 微米
出来 非蛋白质
.
14
流行病学三要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15
传染源
病原体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在体内生长、繁殖, 然后排出体外,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其他 人或动物,这些能将病原体播散到外界的人或动 物就是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均可成为 传染源。
.
16
呼吸道
传播途径
.
8
病毒感染的特征
局部 例如 流感
全身 例如 麻疹
• 病毒在侵入部位复制
• 在感染的1-3 天出现局部症 状和体征
• 病毒通过全身播散 • 感染器官和组织 • 在1-3周出现全身症状和体征
.
9
细菌的结构
胞浆
细胞壁
细胞膜
基因物质 (DNA)
.
10
细菌的结构
荚膜
.
鞭毛
纤(菌)毛
11
细菌的繁殖:二分裂法
.
34
佐剂
抗体浓度
原始反应
2
4
6
疫苗
.
8
10 星期
35
.
36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
疫苗种类
预防传染病种类
备注
1 乙肝疫苗
1 乙型病毒性肝炎
2 卡介苗
2 结核病
3 脊灰疫苗
3 脊髓灰质炎
4 百白破疫苗(基础) 4 百日咳
5 白破疫苗(加强)
5 白喉 6 破伤风
6 麻疹疫苗
7 麻疹
以上为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0.51
WHO 血清阳转标准
0,1
狂犬病危险区域需要被动免疫(RIGs)
0,01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42天
在疫苗能够产生可检测到的抗体之前(7-10天) 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患者被感染后的第一周提供被动保护。
.
24
被动免疫
缺点是:
• 保护时间短 • 花费 • 安全性
抗体浓度
4
8
12
16
20 星期
注射免疫球蛋白
.
25
免疫接种
抗原(疫苗) 给个体接种
受体
.
26
免疫接种
优点是:
• 长期保护 • 花费少 • 安全性
抗体浓度
4
8
12
16
20 星期
注射疫苗
.
27
疫苗接种的好处
疫苗接种:
• 保护个体—免受疾病侵袭 • 保护群体 – 构建免疫屏障 • 能够根除疾病—牛痘疫苗 • 节省巨大的花费——与疾病治疗相比
无细胞结构
寄生活细胞
核衣壳包裹遗传 核酸复制:吸
物质,仅含单一 附、侵入、脱
的遗传物质
壳、蛋白质大
DNA/RNA
分子合成、病
毒的装配与释
放
干扰素
有一定的细胞结 二分裂 构,即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
抗生素
.
5
病毒的结构
病毒核心
(DNA或RNA)
衣壳
(蛋白)
病毒外膜
(蛋白, 糖蛋白 或脂蛋白)
.
6
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3.脱壳病毒脱去外壳 4.转录mRNA的合成 5.翻译
6.加工糖蛋白修剪和糖基化
7.复制 单股副链RNA 整合到新的病毒核心
.
组装
穿入 病毒进入细胞
吸附 受体与病毒结合
-宿主细胞受体 出芽
完整病毒排出
7
病毒与疾病
病毒能够:
• 损害和摧毁细胞
– 例如:狂犬病病毒能够摧毁神经细胞
• 干扰细胞生长
– 例如 : 肿瘤
粪口
接触
血液
.
垂直
17
传染 源
病原体
传染途径
易感人群
呼吸道、粪口、 接触、血液、 垂直
免疫缺陷
免疫力低 (老人、儿童)
.
18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传染 源
隔离与清除 阻断
Route
易感人群
.
保护
19
基础疫苗学
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过程,并可 抵御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这一类制剂总称为疫苗
.
28
疫苗种类
Ø 减毒活疫苗 脊灰 Ø 灭活疫苗 狂犬 Ø 多糖疫苗 HIB Ø 亚单位疫苗 流感 Ø 重组蛋白疫苗 乙肝 Ø 联合疫苗 三联、四联、五联 Ø 新型疫苗 肿瘤、高血压、
.
29
减毒活疫苗
此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病毒)在人工 训育的条件下,促使产生定向变异,使其极大程 度地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 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如麻风腮疫苗
病毒在适宜条件下生长
被纯化…
…在热和化学因素 下作用 …
… 以便被灭活,但仍有 免疫原性
.
32
灭活疫苗
优势
• 没有致病性 •安全
劣势
• 注射针次多
.
33
佐剂
免疫佐剂:在疫苗制剂中加入的能够增 加疫苗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
常见佐剂:铝佐剂,磷酸钙佐剂,MF59(角鲨
烯)。
进入临床实验的新佐剂:
QS21(皂角素),免疫刺激复合物,类脂体, ISA720(油包水),SAF(水包油),细菌 内毒素类脂A,细胞因子类等。
免疫接种
.
22
被动免疫
免疫球蛋白注射给 无免疫个体
从免疫个体获得 免疫球蛋白
供体 (免疫个体)
.
被动免疫个体
23
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的原理
GMT (IU/ml)
在第 0,3,7,14,28天使用单剂量狂犬病疫苗后狂犬病毒抗 体滴度的变化
100
安全区 (active immunization)
10
野毒株在不良条件下 进行细胞培养
过程被重复很多回…
生产不能致病的减毒株
.
30
减毒活疫苗
优势
• 模仿自然感染 • 产生大的抗原性刺激 • 提供长期保护
劣势
• 可能保留致病性 • 可能恢复毒力
.
31
灭活疫苗
利用化学、物理等方法,使病毒失去在人体内生长 复制的能力,完全丧失对原来靶器官的致病力,而 仍保存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如甲肝疫苗、狂犬病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