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神经内科专科人才培训计划

神经内科专科人才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神经内科专科人才培训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神经内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学员掌握神经内科专业知识,具备临床诊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神经内科专科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培训内容1.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等相关知识,为学员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神经内科临床诊治技能培训:包括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神经内科手术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学员掌握临床诊治技能。
3. 神经内科临床实践:学员将参与神经内科临床工作,通过临床实践提升自己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处理能力。
4. 专业知识学习: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临床诊治及最新进展,同时深入了解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病因、诊断与治疗的最新技术及新药研发方向。
5. 临床病例讨论:学员将参与神经内科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讨论,通过分析和讨论提升自己的病例分析和处理能力。
6. 学术交流与讲座:组织学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讲座,使学员了解最前沿的神经内科知识和研究进展。
三、培训方式1. 线下课堂教学:集中安排专家授课,依托医院的教学资源,开设神经内科专业课程。
2. 临床实践:安排学员到相关医院神经内科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带教学员参与临床诊治工作,提升学员的临床操作能力。
3. 病例讨论:定期组织病例讨论会,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员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4. 学术交流与讲座:组织学员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讲座,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
四、培训效果评估1. 考核:定期进行学员的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对学员的学习和实践进行评估。
2. 考核标准:学员需要在知识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处理能力。
3. 指导老师评价:由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临床表现等方面。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神经系统学⼀、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理知识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见下图1.1。
脑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神经系统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共有12对,采⽤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神经,Ⅷ位听神经,Ⅸ⾆咽神经,Ⅹ迷⾛神经,Ⅺ副神经,Ⅻ⾆下神经。
除Ⅰ、Ⅱ对脑神经外,都与脑⼲互相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配头⾯部的运动和感觉。
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脊髓的各段⾯。
期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成。
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如乳头线为胸4,脐为胸12,腹股沟为腰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分为⼤脑、间脑、和脑⼲和⼩脑。
①⼤脑:表⾯为⼤脑⽪质所覆盖。
⼤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及⾼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与⼤脑半球。
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命中枢相关联,当脑⼲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脏骤停;脑⼲的传导功能⼀⽅⾯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中枢,另⼀⽅⾯⼜将⼤脑⽪质的兴奋性传导⾄脊髓和经脑神经⽀配的效应器官;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
是脑⼲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
神经内科的老年人健康讲座有哪些题目

03
老年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
老年痴呆症的预防与治疗
老年痴呆症的定义和症状
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老年痴呆症的预防措施
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建议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治疗原则:预防、治疗并发症、康复等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神经内科疾病的基础知识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
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神经元与突触的基本概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结构
自尊心受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自尊心受损,产生自卑感。
应对方式不当:患者可能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否认等。
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心理教育:向患者传授疾病知识和应对策略
心理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应对能力
家庭社会支持:鼓励家庭和社会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降低并发症风险
早期发现潜在疾病
及时干预和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神经内科疾病的措施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神经内科学习计划安排

神经内科学习计划安排导言神经内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
在神经内科学习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神经科学知识、临床神经学、神经病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和辅助诊断技术。
本文将围绕神经内科学习计划安排展开讨论,对神经内科的学习进行详细的规划。
一、理论学习部分1. 神经科学基础知识神经科学是神经内科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神经元的生理功能、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等基本概念。
为了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神经科学教材,例如《神经科学》(作者:K. Andés P. Kandel)等。
2. 临床神经学临床神经学是神经内科的实践基础,为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学生可以阅读《临床神经病学教程》(作者:涂国敏)等书籍。
3. 神经病理学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学生可以阅读《神经病理学》(作者:周逸成)等著作,系统地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特点。
4.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神经内科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例如CT、MRI、PET等。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神经影像学课程,掌握这些知识。
5. 神经内科学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内科学也在不断更新,学生需要关注神经内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可以通过定期阅读相关研究论文和学术期刊,了解神经内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动态。
二、临床实践部分1. 参加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门诊是学生接触患者的最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神经内科门诊,观察和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
2. 参加神经内科病房轮转在神经内科病房轮转期间,学生可以接触和管理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了解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处理方法。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1. 化学调节
2. 自动调节
3. 神经调节
4. 代谢调节
.
8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一 ) 神经痛 指由于周围神经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引起 的投射至其支配部位的疼痛.
临床分类:1. 枕神经痛 2. 颈神经痛 3. 胸腹神经痛 4. 躯体神经痛 5. 骨痛 6.灼性神经痛 7. 疱疹后神经痛 8. 痛性麻木 9. 中枢性疼痛
2.失写:手部肌肉无瘫痪,但不能书写,抄写能力仍保存。
3.失读:失读和失写常同时存在,患者不能阅读,不能抄写, 不能自发的书写。
4.发音困难:发音不清而用词正确。
.
14
(七)肢体瘫痪
临床类型:1.根据瘫痪性质分为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2.根据瘫痪的部位 (1)单瘫 (2)偏瘫 (3)交叉性瘫痪 (4)截瘫 (5)四肢瘫 (6)局限性瘫痪
觉,震动觉) (3)复合感觉 (形体绝,触觉定位绝,两 点辨别觉) 4. 运动系统检查:姿势和步态,肌营养,肌张力,肌力。 5. 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
18
(十)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包括
(1)颈强直 (2)克尼格征 (3)布鲁金斯基症
.
19
.
20
临床表现:1. 全身性抽搐 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主要表现,典型为癫痫大发作, 表现为突然意识模糊或丧失,全身肌肉强直,继而四肢阵挛性抽搐,呼吸不 规则,二便失禁,发绀。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2. 局限性抽搐 以身体某一局部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手足,口角或 眼睑。
.
11
(四)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指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神经内科临床技能项目

神经内科临床技能项目神经内科临床技能项目神经内科临床技能项目是指在医学教育中,对神经内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和评价。
它涵盖了神经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等方面,旨在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神经内科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基本理论1.1 神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是神经内科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掌握各种解剖结构的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特点,以便进行正确而精准的诊断。
1.2 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调节机制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了解各种病因对于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表现。
1.3 神经病理学神经病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一门基础科学。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了解各种神经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临床实践2.1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它包括了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特殊检查等内容。
医生需要掌握各种检查技能,如肌力测试、感觉测试、脑脊液检查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2 神经内科诊断神经内科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程度和预后。
医生需要掌握各种诊断技能,如鉴别诊断、辅助检查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3 神经内科治疗神经内科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手段,对患者所患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医生需要掌握各种治疗技能,如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手术操作等,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技术操作3.1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检查方法。
它通过记录头皮上的脑电信号来了解人体大脑的活动情况,以便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医生需要掌握脑电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信号解读技巧等。
神经内科科室学习培训计划

神经内科科室学习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神经内科科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脑炎、脑肿瘤、帕金森病等。
针对神经内科医生的学习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为神经内科科室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二、培训内容1.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学习:包括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帮助医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
2. 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培训:包括CT、MRI和脑电图等先进检查技术的操作培训,以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学习。
3.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临床实践操作,培养医生的临床技能,包括重症监护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4. 新技术和新疗法学习:跟进神经内科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疗法,包括深部脑刺激术、无创脑电刺激术等。
5. 专业知识更新:每年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让医生紧跟科学研究进展,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6.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增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三、培训方式1. 理论学习:组织医生参加各种神经内科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拓宽医生的学术视野。
2. 实践操作:开展神经内科的模拟操作培训,提高医生对各种医疗设备的操作技能。
3. 临床实习:安排医生到其他医院或者国外著名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提高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在职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到医院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
四、培训计划1. 培训周期:每年进行一次大型综合培训,分别包括专题学术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2. 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2.1 专题学术交流:每季度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进行相关课程培训。
2.2 理论学习:每月一次,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系统学习。
2.3 实践操作:每季度至少两次,模拟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培训。
2.4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每季度至少一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
神经内科业务培训计划

神经内科业务培训计划1. 培训目标神经内科是内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头痛、脊髓疾病、神经感染性疾病等。
神经内科业务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医生对神经内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全面提升医生在神经内科领域的临床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2. 培训内容(1)神经内科基础知识教授神经内科基础知识,包括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培训者打下扎实的神经内科理论基础。
(2)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介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包括中风、脑炎、颅脑外伤、帕金森病、肌无力、脑膜炎等。
(3)神经内科临床诊断技能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和模拟患者讨论,培训者学习神经内科临床诊断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和操作等。
(4)专业技能提升包括脑电图、脑血管超声、神经影像学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
(5)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医生与患者合理沟通,加强医患信任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3. 培训方法(1)专题讲座邀请神经内科专家授课,介绍神经内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2)病例讨论组织培训者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病例讨论,帮助培训者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3)临床实习安排培训者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亲身参与诊疗工作,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4)模拟操作利用模拟病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习脑电图、脑血管超声等专业技能。
(5)自学培训者自学相关神经内科专业知识,通过阅读书籍、学习资料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
4. 培训计划(1)第一阶段时间:3个月内容:神经内科基础知识、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诊断技能的提升。
(2)第二阶段时间:3个月内容:专业技能的提升、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临床实习。
(3)第三阶段时间:3个月内容:综合应用和实践、临床案例讨论、模拟操作。
5. 培训效果评估(1)理论考核结合培训内容组织理论考核,考察培训者对神经内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学一、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知识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见下图1.1。
脑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神经系统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共有12对,采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除Ⅰ、Ⅱ对脑神经外,都与脑干互相联系。
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
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
期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成。
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如乳头线为胸4,脐为胸12,腹股沟为腰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和脑干和小脑。
①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
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
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相关联,当脑干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
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
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
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损害后的表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损害后的表现。
名称功能损害后表现下运动神经元将椎体系统、椎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周围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上运动神经元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程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萎缩锥体外系统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和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神经系统包括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组成。
人体内各系统器官在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下,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调控生理过程,是调控身体内一切器官生理活动的主导。
如:心跳加快有两种作用机理:(1)神经系统本身(交感、副交感)作用于心脏,使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当心跳加快时就是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脏。
(2)神经系统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其进入血液循环后进心脏,使心跳加快。
而呼吸系统促进此活动,消化、生殖、泌尿系统抑制此活动,以上都是神经系统协调的。
神经系统功能:(1)协调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活动(2)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3)大脑皮质是高度进化的,不仅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神经具有不确定性,神经系统作用于不用人表现可能不同。
如:见到熊,有的人拔腿就跑,有的人吓的腿软。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1.按照位置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高级中枢)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低级中枢)。
周围神经部包括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1)脑神经共12对,从颅腔出入:筛孔,嗅神经;视神经管,视神经;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展神经;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2)脊神经共31对,在椎间孔(C1~C8、T1~T12、L1~L5),骶管裂孔(S5、Co),骶前、后孔(S1~S4)出入(3)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的不同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黏膜、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神经功能:完成意识性感觉,随意运动和信息的处理与整合。
2.按照功能划分:感觉神经(传入神经、上行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下行神经)。
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运动神经是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
3.内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将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导至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的神经。
因其支配的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负责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故又称植物神经。
植物人只剩这些功能。
其支配的肌肉有幽门括约肌、心肌等。
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两种。
他们到达同一位置,但作用相反。
例:到达胃,副交感神经使胃蠕动加快、胃酸分泌增多,交感神经使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减少。
吃饭后副交感神经兴奋;空腹时交感神经兴奋。
关键看是什么器官在什么时候什么功能主导。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1.含有两种细胞成分: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
2.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中枢系统神经元有1000亿个。
神经元是成熟细胞,损坏后不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人的神经元数目自出生起就固定了,只能减少不能增多。
(2)27岁后神经元开始衰老死亡,死亡达到一定量后记忆开始出现问题,嗅觉、视觉、听觉减退,被人打岔后忘记本来的事情。
不常吃肉、鱼、鸡蛋会使神经原衰老速度加快。
35岁后大概是每秒一个,与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状态有关。
3.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绝缘(把神经元比作铜丝,则神经胶质细胞就是外面的皮,以防电导彼此交通)、协调神经传导等作用。
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5倍到10倍。
4.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1)胞体分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
这是一般细胞形态,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不同之处在突起。
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如果突起截断,则脱离胞体的远侧端将会变性、坏死;连在胞体上的近侧端可能存活,在周围系统存活性大,在中枢神经系统存活性小。
周围系统的神经断了再接能再生,中枢系统突起损伤有研究表明可诱导再生。
(2)突起分树突和轴突。
○1树突:数量较多且较短(几十μ到几千μ),和胞体成分差不多,发出分支再分叉。
功能:感受刺激,将神经冲动向胞体方向传导。
○2轴突:一般是一根且长(能达1m),但也有短的(十几个μ),末梢分叉,连接骨骼肌或其它神经元。
末梢连接的部分称终扣。
功能:把神经冲动自胞体方向传出。
5.神经元分类:按形态学分类:(1)多级神经元:最典型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形似向日葵、蒲公英、蜘蛛+蜘蛛网。
大部分属于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位于脑、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内。
(2)假单极神经元:自胞体很快分叉为两支,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
是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内。
(3)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个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
是感觉神经元,位于视觉、听觉器官和嗅黏膜内。
按功能分:(1)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3)联络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占所有神经元的99.99%,联络越多,功能越复杂。
在中枢部,位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对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储存、整合、分析,再把这些信息传到其它部位。
做一件事越复杂,联络神经元参与数目越多。
按照神经元所释放化学递质分:(1)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2)单胺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3)氨基酸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谷氨酸(4)肽能神经元:肽类物质(如:生长抑素、P物质、脑啡肽等)6.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轴突及长的周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为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分为两种:若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称有髓纤维。
若仅为神经膜所包裹,称无髓纤维。
(3)神经纤维中的轴突越粗,髓鞘越厚,郎飞结(相邻两髓鞘节段间的区域/神经纤维被某一段被两段被膜包裹中间所留下的裸露部分)间距越大,其传导电信号的速度就越快。
如:无髓纤维,2~3m/s;厚髓鞘有髓纤维,120m/s;薄髓鞘有髓纤维,15m/s7.突触:(1)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
是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部位。
(2)只能单向传导神经冲动(3)分类:根据连接方式分为:○1轴-树突触:大多数○2轴-体突触:大多数○3轴-轴突触:少○4树-树突触:少根据传递方式分为:化学突触(靠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进行冲动传递,在人体神经系统内占大部分)和电突触(以电位扩布的方式进行传递,在低等动物中占大部分)(4)化学突触有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5)按突触前、后膜厚度是否相等分:○1对称性突触:前后膜等厚,是抑制性突触○2非对称性突触:后膜厚,是兴奋性突触(6)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周围形成6万个突触,突触越多,思想越多。
(7)抑制:○1反馈抑制:胞体侧面发出突触与抑制神经元连接○2前反馈抑制:一个神经元传导(兴奋)到抑制神经元,该抑制神经元再发出神经连接胞体○3去反馈抑制:一个神经元传导(抑制)到抑制神经元,该抑制神经元再发出神经连接胞体四、活动方式:反射1.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2.分类:按形成过程分:○1非条件反射:先天,如:婴儿的拥抱反射,吸吮,眨眼○2条件反射:后天,如:望梅止渴按参与器官分:○1躯体反射:皮肤、骨骼、关节、肌肉,例:膝跳反射(伸肌比屈肌的躯体反射现象明显)○2内脏反射:例:呕吐、胃充盈时有饱腹感、排尿按感受器深浅分:○1深反射:感受器在肌腱内。
是伸肌反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
参与神经元少。
(仅是同侧)1)原理:叩击肌腱,造成肌腱牵拉,肌腱内感受器,感受器做出反应,将冲动传向脊髓,再到传出神经元,使伸肌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