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张作霖
论张作霖治理东北——读《张作霖传》有感

张作霖治理东北——读《张作霖传》有感提起张作霖的名字,首先映入脑海中的就是“东北王”这个称号。
虽然张作霖也曾短暂的进驻北京,圆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梦,但是他长在东北,发在东北,也死在东北,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东北王”。
张作霖的出身贫寒,早年曾混迹于社会。
生于乱世,他一生经历无数,早年做过兽医、当过匪头、接受过清军点编,再到后来的镇安将军、东三省巡阅使。
“一介武夫,起于草莽,风云际会,终成一代雄才。
”若想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分得一杯羹吃,没有些谋略是万万不行的。
历史学家对张的评价是:文化程度不高,但智慧超群,机敏异常。
可以说,张作霖从一个无名小卒做到奉天省督军的过程就是一部很好的谋略史。
他能抓住革命起义之机智进省城,残忍诱杀革命党人张榕以攀附赵尔異,取悦袁氏成为师长,排挤张锡銮驱逐段芝贵,最后直取奉天省督军,可谓是平步青云。
然而,他的野心仅非如此浅显,他有更大的目标,紧接着便兼并黑龙江,吞并吉林,然后抓紧了形势,投靠了当时在东北地区势力强大的日本人。
至此,张作霖便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今天,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张作霖应该就是一个土财主的形象,一个盘踞东北的旧军阀,然而他实际是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人,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其统治期间也是有所作为的,并非残暴之极。
他的一件小事令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在帅府试用新买回来的迫击炮,虽然已提前通知了演习,但没想到迫击炮的威力太大,造成了集市的混乱。
卫队把情况报告给了张作霖,他立即下令停止演习,对张学良说:“真没想到这小小的迫击炮有这么大的劲,让百姓受惊了。
快下去看看伤人没有,损失、毁坏的东西,咱们如数赔偿。
”后来也都如数做了赔偿。
我觉得这说明张作霖在其执政期间还是心存百姓的。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于东北的感情是绝对真诚的,他不是从一开始便把东北当作他进军中原的跳板,而是着实当作自己的家来精心地经营。
张作霖为人大方,义气,且善于拉拢人才。
他建设东北就是依靠着手下这些贤才志士。
张作霖的人情世故的经典句子

张作霖的人情世故的经典句子张作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和政治家,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略成为东北军的统帅,并在北洋政府和东北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情感、政治和军事上的波折和挑战,他的人情世故的性格也给他赢得了许多赞誉和批评。
以下是一些张作霖的经典句子,我们借此了解他的思想和品格。
1、“离开乡土,就离开了本质。
”这句话表达了张作霖对家乡和家庭的深情关怀,他认为一个人离开自己的乡土和家庭,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
在张作霖的心中,家乡和家庭的意义是无法替代的。
2、“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张作霖强调了一个人在做事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能随波逐流,跟风走。
他认为只有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
3、“兵不厌诈,将不厌权。
”这是张作霖在战争中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他认为在战争中,兵不厌诈可以先发制人,将不厌权则是要以实力来压制敌人。
4、“凭知识吃饭,凭钱出洋。
”这是张作霖对社会人才的评价标准。
他认为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同时也强调了金钱在某些方面的重要性。
5、“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这句话揭示了张作霖在生活和政治中的智慧。
他认为有时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强行干预。
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事情才能顺利解决。
6、“零星不成棋局,棋局也要零星布。
”这是张作霖对军事战略的一句警言。
他认为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小小的失误会导致大的败局。
因此,不管是在军事战略上还是在政治决策上,都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
7、“实权在人,人在情。
”这句话表达了张作霖对权力和人情的看法。
他认为权力是由人掌握的,只有以人为本,注重人情,才能赢得人心,掌握更多的权力。
张作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情世故的品格和智慧贯穿他的一生,也提供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思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天津革命人物事迹

天津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有着许多杰出的革命人物和其事迹。
以下是一些在天津活跃并对中国革命事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其事迹:
1.冯玉祥:冯玉祥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曾在天津担任过职
务。
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张作霖:张作霖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在天津曾担任要职。
他是
东北军的首领,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赵登禹:赵登禹是天津地区的革命志士和民主活动家,他积极参与了早
期的中国民主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4.林伯渠: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天津参与过许多革命
活动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贡献。
这些人物在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政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张作霖人物资料

张作霖人物资料寄语:民间认为,张作霖从一个出身地微农民起家,苦心经营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是令人尊敬与钦佩的。
还有些人认为。
张作霖因未答应《日张密约》而被日本人为炸死,属于民族英雄。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并不代表不可能。
而且,张作霖制家很严,子张学良受其影响很大。
还有一些证据表示,张重视旧教育,尊敬孔儒。
对张作霖的评价贬褒不一,读者你怎么认为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张作霖人物资料,欢迎阅读。
张作霖简介张作霖,字雨亭,北洋军阀。
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自小出身农家。
张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
1928年被蒋介石战败,退回东北途中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时年53岁。
史学界关于张作霖祖籍主要有两说:一为山东说。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中写道:“公讳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远祖居山东,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
祖发业农,称素封。
”“行状”是过去死者家属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纪念文体。
该文称“远祖居山东”,主山东省说。
一为河北说。
河北中又有大城、高阳、河间三说。
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雨亭神道碑》写道:“公讳作霖,字雨亭。
其先为直隶人,清末迁奉天海城。
”这通碑文是督军署参谋长臧式毅领衔,又有8位处长署名的,载于《张大元帅哀挽录》。
文中明确地说“其先为直隶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说。
从有关历史记载看,张作霖的祖籍是诸说并存,多数学者主河北省说。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多次自称祖籍是河北省大城县。
据《大城县志》记载及当地老人记述,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曾回到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冯庄认祖,但由于族中老人反对(族人认为其年轻时当过“胡子”,有辱门风,担心奉系失败牵连族人)而未能归宗,张作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关于这两种说法均无确切文字记载。
但《河间县志》记载:在明清时期河间为府衙所在地,管辖着大城、任丘、肃宁、献县等县,所以大城是河间府属地,才有了河间之说。
对于大城说,笔者详细查阅了《大城县志》和大城堤北冯庄《张姓家谱》等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据《张姓家谱》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赵扶段决堤,大水淹没数百里,造成房屋倒塌,农田颗粒无收。
七君子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七君子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张作霖,汉族,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逝世于1928年6月4日。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早年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也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喜欢别人以“张大帅”称呼,号称“东北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史称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身受重伤,回到奉天后身亡,子张学良接掌东北军政。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生,“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之父。
1916年起任奉天督军,依靠日本,长期统治东北三省。
1920年把持北洋军阀政府。
1922年被直系打败,退回东北。
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
1927年在北京组织军政府。
1928年被蒋介石战败,退回东北途中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
七君子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2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1.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3.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5. 曾国荃: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张作霖

四· 张作霖与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成立之经过: 目的:一为解决张学良的读书问题,二乃培养军事人才。 原因:民国11年的直奉战争,直胜奉败,张作霖大受刺激。
招生范围:东北三省及平津一带均有。 结果:共办有第21期,人数一度达3200人,军队质量有所改 变。
两次直奉战争
• 第一次:直胜奉败,直系取胜后,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 策,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曹遭到国人反对,加之内部各 派争权夺利,财政濒于破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 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 第二次:奉胜直败。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 华民国执政府与善后会议以取代国会,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总 统与总理之职,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 评价 • 军事意义上,直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海军、空军参加并取得重大作用的内 战,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纷纷登场,重炮、重机枪、地雷的使用均为之前战争所罕有, 死伤特别惨烈。政治意义上,直奉战争以奉系胜利而告终,从此直系军阀基本退出 中国历史舞台,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奉天军权的统一:张为奉天督军后,仍为第27军师长,27师第53旅 ,汤玉麟为旅长,第54旅,孙烈臣为旅长。汤粗鲁,孙精细,故第 27师事务,多为孙烈臣主持。 汤部由于纪律问题,常和奉天警务处长王永江发生纠纷。王素为张 激赏,奉命对27师军纪,多有报告。汤乃与王多有纠纷。 汤认为张氏既偏袒王,又提拔孙,将来27师师长与己无分。遂联络 团营长,酝酿叛变。事败,张作相奉张命率骑兵追击,不料28师55 旅旅长张景鹏竟率骑兵一营掩护汤逃。张作相不愿27师与28师出现 正面交锋,汤事结束。
1912年,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张作霖被任命
张作霖

卖国求荣的军阀
常城在1980年出版《张作霖》 常城在1980年出版《张作霖》 1980年出版 一书的前言中说: 一书的前言中说:“对张作霖 这样的反动军阀, 这样的反动军阀,既不能称之 豪杰之士’ 为‘豪杰之士’,也不能看作 为反日的‘英雄’ 多年来, 为反日的‘英雄’。多年来, 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投 靠日本帝国主义, 靠日本帝国主义,大搞军阀混 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 ……他绞杀杰出的共产主 灾难……他绞杀杰出的共产主 义战士、 义战士、党的发起人李大钊同 志,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 行”。 .
恰在此时, 恰在此时,张作霖开始向在东 北占有特殊优势地位的日本靠 1912年 26日 拢。1912年1月26日,张作霖 亲赴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 亲赴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拜 访总领事落合谦太郎。 访总领事落合谦太郎。
在双方晤谈中, 在双方晤谈中,张作霖表示 革命党人以奉天为策源地, “革命党人以奉天为策源地, 并不足惧;而今人担忧者, 并不足惧;而今人担忧者,实 为日本国之暗中庇护。”“目 为日本国之暗中庇护。”“目 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 之中, 之中,断不容革命党之类南方 人任意蹂躏,如北伐军之类, 人任意蹂躏,如北伐军之类, 何足挂齿。 何足挂齿。”
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充分考虑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 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充分考虑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近代中 国的对外交涉,整体上是处于弱势状态。 国的对外交涉,整体上是处于弱势状态。张作霖统治东北时 在两大强邻的欺压之下,交涉谈判多处于被动地位, 期,在两大强邻的欺压之下,交涉谈判多处于被动地位,这 妥协让步是不可避免的。 样,妥协让步是不可避免的
直奉两 战
1922年 1922年4月,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 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 作霖挟“东三省议会” 作霖挟“东三省议会”推举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 司令,宣布东北自治。在二次直奉之战前, 司令,宣布东北自治。在二次直奉之战前,作为 序曲,爆发了江浙战争。 序曲,爆发了江浙战争。 牵一发而动全身。江浙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江浙问题,已经引起全国的关 注。至10月13日,由于众寡悬殊,卢永祥战败, 月 日 由于众寡悬殊,卢永祥战败, 逃亡日本。后辗转来到奉天。 逃亡日本。后辗转来到奉天。
在逆境中放弃的历史人物

在逆境中放弃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有很多逆境中放弃的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张之洞: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曾积极
参与政治改革,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然而,在庚子之乱爆发后,张之洞看到国家陷入混乱,内外交困,最终在不少人的期待中选择离
开政坛,放弃了政治事业。
2. 张作霖:张作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曾是东北抗
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然而,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张作霖意
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和自身力量的不足,他在内外夹击之下做出了一系
列让步和调整,放弃了原有的抵抗计划,导致东北的抗日斗争陷入低谷。
3.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现代化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曾出任多个重要职位,并参与制定
了日本的宪法。
然而,在遭到暗杀未遂事件后,伊藤博文意识到自己
所主张的改革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于是放弃了激进的改革主张,开始倾向于温和保守的政策。
4. 约瑟夫·斯大林: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领导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战后的时期,他逐渐陷入权力斗争中,对一些重要政策采取保守态度,对国内
的经济困难也缺乏有效解决方式。
最终,斯大林的一系列决策导致了
苏联的经济衰退和国内的混乱,他没有能够有效地应对逆境,被迫让
位于其他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作霖的功过评述
摘要:张作霖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也是近年来史学界试图重新进行评价的热门历史人物之一。
随着对张作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围绕张作霖的功过是非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打破过去评价历史人物时惯用的人为格式化,对张作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固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我们认为,在评价张作霖这个问题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当客观公正地将历史上真实的张作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察。
关键词:奉张集团,日中关系,社会背景,两分法
一、前言
张作霖以土匪起家,在壮大过程中却非常注意吸收各种人才为己所用,如后来陆续加入奉系军阀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文士出身的王永江等。
这些人都特别为张作霖所倚重,成为张作霖势力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张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为了重用王永江甚至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绿林兄弟汤玉麟闹翻,致使汤为此带兵出走。
张作霖由一个土匪头目变成北洋军阀的一个派系首领,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张作霖极具钻营能力,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于玩弄手段。
张也因此养成了曲意逢迎,阳奉阴违,出尔反尔,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性格。
张作霖与鲍贵卿的关系就是其例证。
二人之间关系颇有戏剧性,两人童年就相识,并且曾对门而居。
后来鲍在陆军学堂毕业后投入军界,北洋军阀武将出身,是段祺瑞的旧属,并非张作霖嫡系。
然而张作霖在夺取黑龙江与吉林的统治权力时,限于自身的实力,需要鲍的协助,遂与鲍结为儿女亲家,对其进行拉拢利用。
然而,鲍的背景为张所不能接受,在张完成了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后,鲍就逐渐被张所疏远,淡出了奉系核心层。
这还表现在张与袁世凯的关系上。
1915 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上演,张作霖适时对袁表示“忠心”。
1916年2月,袁处在四面楚歌之中,张称
愿带兵出征平息叛乱,袁于是大感欣慰,对张提出补充军械的要求慨然应允。
然而张作霖拿到军械之后,指使奉天省商会等团体向袁请愿要求张师长留防奉天,张便以此为借口拒不出兵。
另外,张作霖在自身实力壮大过程中,对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
1915 年,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对中日正在交涉的“二十一条”持强烈地抵制态度,令“二十一条”中涉及东北之条款全部停留在了纸面上。
1921年12月5日,张作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博士的采访中说到:“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连一条也未实行得了啊。
不是我吹,你们实地考察。
”可以看出,张作霖对于权力的获取并不是不计代价,有自己不容逾越的底线,在事关民族利益的实质问题上,张作霖毫不妥协。
二、理论介绍
历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自古有着一个优良传统,即重视历史人物研究,尤其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视,注意品评人物,明辨是非,褒贬善恶。
重视对历史人物研究相关成果的搜集、考订、分析和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努力探寻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与方法,更为深刻的把握史学与哲学思想。
同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进行充分的搜集、考证和解读,以使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更为准确和深入。
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构成社会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
为了认识历史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就必须掌握阶级斗争理沦这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私有制社会历史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历史研究方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人物,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从要素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所要研究的历史现象。
所以,我们在对任何历史现象进行阶级分析的时候,不能只是孤立地考察这个历史现象本身,而必须把它当作社会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分析要素本身的成份、结构和特性,分析这个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的
相互关系,分析要素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它的阶级关系,认识它的阶级实质。
三、张作霖与日本
要分析张作霖,躲不开的话题便是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
张作霖称霸东北,问鼎中原,掌控北京政府这一辉煌历程,除了张作霖才识过人之外,更多在于张获得日本支持但张作霖并非完全亲日,在事关民族主权问题上,张作霖运用灵活策略抵日,往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导致双方积怨加深,日本侵占东北阴谋破产实际上,张作霖与日本关系呈现一种双重面相,非简单“亲日”所能描述。
张作霖借助日本力量,大肆扩展军备,开始了与直皖等北洋实力派的角逐通过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源,使其一方面取代皖系角色,成为日本在华代言人;另一方面,其势力也由东三省向京津扩展张作霖入关不久,与日矛盾日趋尖锐日本原以为支持张作霖取得北京政权,其一定顺从日本,解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满蒙悬案,张作霖则认为稳掌北京政权,仅靠日本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取得更多国家支持所以,张作霖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借助英美势力,牵制日本,以减轻来自日本的压力。
四、张作霖与直奉战争
1920 年的直皖战争,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起来打败了皖系军阀,战争胜利后,奉系与直系两派共同出面在北京组织了中央政府。
但遂后两派在权力的纷争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军阀的失败而结束,张作霖不得不退回东北。
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
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
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建立了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联合段祺瑞、孙中山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把持的政府,张作霖最辉煌的时期在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其率领奉军占领半个中国。
张作霖管理一个东北还能勉为其难,管理一个国家就露出了马
脚。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通电倒戈反奉战直系军阀重掌中央政权后,宣布免除张作霖的一切职务。
然而,由于在战争中奉军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失,张作霖仍然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在实际上控制着东北。
五、张作霖评述
张作霖执掌东北军政十余年间,恰逢国内政局频繁变动,他能在日俄两大强邻觊觎间,苦于周旋,维护主权,确实难能可贵因其所据区域的特殊性,张作霖与日关系较为复杂,二者既有矛盾斗争,也有互相协作这种朦胧色彩,多给后人留下不良印象张作霖满足日本要求,多次镇压东北抗日运动,在经济交往中也有诸多妥协,但在涉及重大主权问题上,张作霖不畏强权,坚决抵制日本,最终被日本所害满足日本要求或对日妥协,张作霖可能并非出于本意,或许是在日本强大势力下,权衡利弊得失的一种选择正如加文麦柯马克所言,与日本比较,张作霖的地位是脆弱的,只有在自甘冒险时,他才能够不理睬这个事实。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奉系军阀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得到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之下,张作霖调整对日外交策略,果断采取多种举措摆脱日本控制,抵制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在政治上以夷治夷,经济上发展地方实业,军事上广开渠道,教育上大力办学,不仅对抵制日本在东北的进一步扩张起到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东北的近代化进程。
作为一个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地方军阀,张作霖在实施以上举措时虽是为维护其军阀统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他竭力保国为民,维护主权,并进而对东北迈向近代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讳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在不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且为东北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侃侃. 张作霖乱世称雄史实考辨[J]. 理论界, 2011, (9): 108-110
2.加文, 麦柯马克. 张作霖在东北[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1-58
3.康艳华. 张作霖抵制日本控制的举措与东北近代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4(166): 177-179
4.吴相湘. 张作霖与日本关系微妙[J]. 传记文学, 2011, 44(6): 120-120
5.申晓云. 四一二前后的蒋介石与列强[J]. 历史研究, 2000, (6): 96-106
6.王海晨. 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J]. 历史研究, 2002, (2):
154-158
7.王晓华, 张庆军. 一代枭雄张作霖的功过评说[J]. 北京农业, 2010, (5): 35-40
8.张文俊, 申晓云. 论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双重面相[J]. 历史教学, 2009,
(8): 38-43
9.刘东. 关东军与张作霖[D]. 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