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产业发展初探

合集下载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安徽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9)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 (19)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立方米)占总值比重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立方米/人)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2018 5.40% -4.95%。

安徽省水资源形势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安徽省水资源形势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2020.519一、安徽水资源现状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长江、淮河和新安江贯穿全境。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38.1亿m 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0.6亿m 3,地下水资源量77.5亿m 3。

从分流域看,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47.73亿m 3、423.25亿 m 3和67.15亿m 3,分别占全省多年平均总量的33.56%、57.34%、9.1%。

长江、淮河年均过境水量8887亿m 3,其中淮河155亿m 3,长江8731亿m 3,是安徽省沿淮、沿江地区的重要水源。

201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835.78亿m 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66.67亿m 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03.67亿m 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9.11亿m 3。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321.68m 3。

二、近年来安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趋势1.2018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18年全省用水总量均为285.81亿m 3,万元GDP 用水量95.2m 3(扣除直流式火电冷却用水为77.9m 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8.1m 3(扣除直流式火电冷却用水为33.3m 3),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52m 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65.9m 3。

分行业看,其中农灌用水量144.87亿m 3,占用水总量的70.5%,林牧渔畜用水量9.1亿m 3,工业用水量91.04亿m 3,城镇公共用水量8.75亿m 3,居民生活用水量25.37亿m 3,生态环境用水量6.68亿m 3。

水质情况:全省省级以上参与评价水功能区227个,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达标水功能区占81.1%。

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69.3%、86.8%、96.0%。

2.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趋势(1)全省用水总量逐年增加用水量由1980年的116.57亿m 3增加到2018年的285.81亿m 3(见表1),其中地下水开采量由10.78亿m 3增加到29.82亿m 3。

安徽水运发展报告

安徽水运发展报告

安徽水运发展报告1. 前言安徽作为中国重要的内陆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和广泛的水运网络。

水运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告将对安徽水运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安徽水运资源概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上游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省内涵盖长江、淮河、沿江工业航道以及一系列内河航道,总长达xxxx公里。

这些水运资源为安徽省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安徽水运发展现状3.1 水运货运情况水运货运是安徽水运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省水运货运总量为xxxx万吨,同比增长x.x%。

其中,xxxxxx占据了绝大部分,其次是xxxxxx和xxxxx。

水运货运量的增长表明了安徽水运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3.2 水运客运情况除了货运,水运客运也是安徽水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省水运客运量为xxxxx人次,同比增长x.x%。

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水运客运航线的不断完善以及旅游水运的兴起。

3.3 水运设施和港口建设安徽省近年来加大了水运设施和港口建设的力度。

目前,安徽省水运设施包括xxxxx个港口,xxxxx个堤防码头等。

这些设施和港口的建设为安徽水运发展提供了保障,并提高了运输效率。

4. 安徽水运发展的优势与挑战4.1 优势安徽作为内陆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水运发展在推动安徽经济增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一体化发挥重要作用。

4.2 挑战然而,安徽水运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安徽的水运设施和水运航线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水运安全、环保和节能等问题也需要关注和解决。

5. 安徽水运发展的未来展望未来,安徽水运发展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发展:5.1 加大投入,完善水运设施政府应加大对水运设施和港口建设的投入,加快推进港口和码头的建设,提高水运能力和效率。

5.2 推动水运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水路、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徽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和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中国水情安徽水情以及新中国治水成就新时代水利建设水文化等内容(一)

中国水情安徽水情以及新中国治水成就新时代水利建设水文化等内容(一)

中国水情安徽水情以及新中国治水成就新时代水利建设水文化等内容(一)中国水情与安徽水情中国水情简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水情指的是中国全境范围内的水资源分布、供需状况、水环境状况等情况。

安徽水情概况•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其水情状况备受关注。

•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汇处,水情受到长江、淮河等大型水系的影响。

安徽水情问题•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水资源差距。

•安徽的一些地区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新中国治水成就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作。

•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包括水库、灌溉渠道等。

•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有效改善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状况,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中国水利系统在水资源管理和治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的水利技术,提高了水利设施的效率和可靠性。

•科技创新也改进了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提升了水利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

新时代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保护成为新时代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了水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水文化建设•新时代水利建设不仅关注技术和设施建设,也注重水文化的传承和建设。

•中国注重培养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倡导节水理念,推动水文化建设。

•同时,加强水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

结语•中国水情与安徽水情的发展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推动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祖国的江河湖海,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让我们共同努力,珍爱水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安徽省淮北地区水利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加快安徽省淮北地区水利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探索与交流 l l
加快安徽省淮北地区水利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安 徽 沿 淮 淮北 地 区包 括 淮 北 、 亳 程 措 施 州 、 州 、 埠 、 阳 、 南 6市 及沿 淮 宿 蚌 阜 淮
部 分 县 ( )人 口约 3 4 市 , 22万 , 占全 省 1 点解 决平原 洼地 治理 除涝 问题 . 重 加快 新一轮治 理淮河工 程建设 ,
的地 位 举 足 轻 重 。

洼地治理外资项 目、沿淮洼地治理应 安 全 问题 。按 照 省 政 府 出 台 的农 村 饮 水
急 工 程 和淮 河 一 般堤 防加 固工 程 。要 安全工程实施 方案的要求 ,到 2 1 年 , 01 的农 村 饮 水 安 全 问 题 。 要 利 用 好 国 家 和 策 ,进 一 步 解 决 好 农 村 人 口 的饮 水 安 全
水 ,淮河 安徽 主要 站 点超 警戒 水 位 除 险加 固规 划 内 涉 及 沿 淮 淮 北 地 区 3 助 投 资 1 亿 元 。仅 去冬 今 春 , 北 地 区 . 3 淮
2 ~2 1 9天 ,王 家 坝站 超保 证水 位 达 4 市 7县 的 4 座病 险水 库 , 全 面启 动 共完 成各类水 利兴修 投资 1 . 4 1 要 75亿元 、 开

制约淮 北地 区发展 的水 利 问题
新 中 国成 立 之初 ,国 家就 开展 了 全 面 推 进 淮 河 行 蓄洪 区及 滩 区居 民迁 将 再 投入 1 . 亿元 ,解 决 剩 余 2 4万 人 11 2
大规模 的治淮 , 经过多年建设 , 安徽沿 建 工 程 。 淮 淮北 地区水利条 件逐步得 到改善 。 候条件 ,安徽沿淮淮北地 区依然存在
着 较 为 突 出 的 水 利 问题 。 1洪 涝 灾 害频 繁 .

安徽省会经济圈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初探

安徽省会经济圈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初探
调 查 与 评 价
安徽省会经济圈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资源保护措施初探
夏守 先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 子为总磷 、 氨氮 、 学需 氧量 。派河肥 化


巢湖市 : 裕溪河 、 兆河 、 皋河 、 柘 白石
撑, 水资源质量的优劣 , 一定程度上制 西上派段 , 多年平均汛期为 Ⅳ类水 , 非 天 河 、 西河 、 江 和 县 段 、 江 无 为 段 、 长 长 牛
价范围为合 肥 、 巢湖 、 六安 3市境内的 化 状态 。 几乎 每年夏季均 有不 同程 度 般 , 主要污染 物为总磷 、 总氮 。营养 化评 南淝河 、 裕溪河 、 杭埠河 、 史河 、 淠河等 的 蓝 藻 发 生 。 共3 O多条主要河流 ; 巢湖 、 瓦埠湖 、 董 分值 为 5 5 , 0— 5 呈轻度富营养化状 态。 目
水质较好 。 众兴水库及店埠河上段 、潭 冲水 多年水质为 Ⅱ一Ⅲ类 , 六安市 : 史河 、 史河 干渠 、 沣河 、 沣西
渠 、 河 、 东 干渠 、 西 干 渠 、 东干 汲 汲 瓦 淠 3 镇 污 水 资 源化 . 城
合肥市 : 南淝 河 、 埠河下段 、 店 板 库和瓦埠湖长丰片分 别为肥东 、肥西
20 07年 C D 和 N N 人 河 总 量 比 总量进行控制 , O H一 如果某一区域 的污染物 的生活污水用 于城 镇园林 、绿化 花木用
20 06年分别减少约 7 %和 5 %, 0 0 基本 排放源 比较密集 , 即便所有排放源都达 水 , 以及进入 中水系统 冲刷 厕所 、 冲洗马
差, 多年平均为劣 V类水 , 主要超标 因 质均为 Ⅱ~Ⅲ类 , 水质较好 。 和总入 河量 总体 呈 下 降趋 势 ,但在 必须加强和健全计量 、 监测手段 , 使总 20 0 6年 以 前 , O N N 的人 河量 量控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 础之上 。 C D、 H一 远超 出水功 能区的纳污能力 ,0 6年 20 后 C D、 H一 O N N的人 河量 显 著 削减 ,

关于安徽省水权水市场建设的思考

关于安徽省水权水市场建设的思考

源配置的基础 工作 , 对 高效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 目前 尚未建立水权 水市场 , 本文 以安徽省水 资源管理现状 为
依据 , 探 索了适应安徽的水权水市场制度。
【 关键词 】 安徽
水权
水市场
配方 案》 《 淮河干 流水 量分配方案 》 等, 正在 编制《 滁 河水量
分配 方案》 , 开展淮北 地区地下水 安全开采量 研究等 , 为初 始水权 的确立提供了技 术依据 。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j l
关 于 安 徽 省 水 权 水 市 场 建 设 的 思 考
张梦 然
( 安徽省 ・ 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蚌埠
【 摘
2 3 3 0 0 0 )
要】 安徽省地跨 长江、 淮河和钱塘 江三 大流域 , 水资源量相对不足 , 水资源供 需矛盾严重 , 水权水 市场 建设是优化水 资
如用水水源总量不足时 , 由政府牵 头关 停一些企业 , 扶
工业化 、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 需水总量仍将呈现持续增 长趋势 , 水资源供需矛盾 日益加剧 , 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大 制约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如何将产权的概念引入水资源 管理当中,如何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的水权水市 场制度 , 将是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 , 加强节约和保护的重要内 容之一 。 但是 , 由于水具有流动陛、 流域 f 生和不可替代性 , 涉水 事务复杂 , 加之时空分布不均等诸多因素问题 , 安徽省的水权
1 . 落 实和 规 范取 水 许 可 制 度
关于水权水市场的研究 , 安徽省还处于起 步阶段 。 水权 转让涉及上下游 、左右岸 ,涉及原有工程 的权 益人 和用水
权、 收益权。有许 多问题需要解决 。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2 安徽水资源特点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温、平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分别为14~17 ℃、1 800~2 500 h、200~250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6-06-25。

安徽省水产业发展初探郑平建 林玉标(安徽滁州师专地理系 239012)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安徽省水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水产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水产业 安徽省分类号 中图法 F326 2(54)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QUATICINDUSTRIES IN ANHUI PRO VINCEZ HEN G Ping -jian LIN Yu -biao(Dept.of G e ogr a phy,Chuz h ou T ea chers Tr a inin g Colle ge,A nhui 239012)Abstract T he present paper gives a tent 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aquat ic indust ries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 ing favourable conditionsand major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id indust ries in t he province.Key words: Aquat ic industries;A nhui Province安徽历来就是全国重点淡水渔区之一。

195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0 7 104t,仅次于江苏、湖北,居全国第三位。

但是到了60、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安徽水产业发展缓慢,以致其在全省大农业结构比例中无足轻重(1992年安徽水产业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 6%)。

其在全国的位次也一再后移,1992年居全国四大内水省(皖、鄂、湘、赣)中的末位。

为充分合理利用安徽水产资源,促进全省水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作些探讨性研究。

1 水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1 1 气候条件优越安徽省地处东经114 54 119 37 ,北纬29 41 34 38 ,季风盛行。

全省除淮北平原为暖温带季风气候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省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20卷第3期1998年5月资 源 科 学RESOU RCES SCIENCE V ol.20,No.3M ay,1998418 68 544 2kJ/cm 2,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000 2500h 之间,年平均气温14 16 ,无霜期200 250d,年降水量750 1800mm 。

可见,这里的水热条件非常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

1 2 水面广阔在地貌上,安徽省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加上气候的共同影响,安徽省境内河湖众多,水库、塘坝星罗棋布。

据统计,全省大小河流2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km 2以上的河流381条;全省大小湖泊587个,合计35 104hm 2,以巢湖为最大;到1982年止,全省属国家直接投资及地方集资兴建的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95座,小型水库4149座,合计11 5 104hm 2;全省池塘90 4 104口,合计23 47 104hm 2;另外,全省尚有河沟35 47 104hm 2。

这样,各类水面总计达105 33 104hm 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是全国内水面最大的省份之一。

其中,可养水面53 33 104hm 2,相当于全省耕地的12 07%。

1 3 水产资源丰富安徽自古生代以来,就有水产动物繁生,至新生代第三纪,水产动物已遍及全省江、湖,品种繁多,现已查明的全省水产动物中,仅鱼类就有170多种。

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有: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鱼、鱼、鳊鱼、鲫鱼、鲟鱼、鲴鱼、银鱼、鳜鱼、鲥鱼、刀鱼、黄鳝、河豚等50余种;鲸类中有:白鳍豚、江猪等;两栖类有:大鲵、黑斑蛙、虎文蛙等;两栖爬行类中有:扬子鳄、龟、甲鱼等;甲壳贝类有众多的虾、蟹、蚌、螺、蚬等;其中长江的中华鲟、白鲟、刀鱼、河豚、白鳍豚、江猪等;水阳江、青弋江的扬子鳄等均为该省名贵珍稀的水生动物,在经济和科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安徽的水生植物也很丰富,据统计约120余种,其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有90余种,如作为人们食用的菱、莲藕、慈姑、荸荠、茭瓜、芡实等;作为轻工业原料的芦苇、蒲草、荻柴等;作为鱼饵和绿肥的水花生、水浮莲、满江红、水葫芦、苦草等。

丰富的水产资源无疑为安徽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 4 劳力资源充裕安徽省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

据统计,安徽省每年仅农村剩余劳力就达600 104左右,约占全省农业劳动力的1/3。

这为安徽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后备军。

1 5 经济地理区位良好 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安徽省毗邻沪宁杭工业区,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对甲鱼、蟹、黄鳝等高档水产品十分青睐,有利于安徽水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据统计,安徽省1991年人均占有淡水鱼5 8kg,与江苏省人均占有12 0kg 相比,低1 06倍,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水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所以安徽水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 水产业发展尚存在的问题2 1 水产环境资源退化安徽水旱灾害频繁,出于防洪抗旱考虑,在50 60年代,全省掀起了兴修水利、筑闸建坝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沿江地区共兴建大中型闸坝22座,沿淮地区共兴建大中型闸坝6920卷第3期郑平建等:安徽省水产业发展初探70资 源 科 学20卷第3期30座。

这些闸坝的兴建,对防洪,排涝和灌溉固然起着很大作用,可是一些河湖也因此被隔断,阻挡了鱼虾的迥游,影响了许多水生动物的生长繁殖。

文革期间,在 以粮为纲 错误路线的影响下,全省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一下子使水面急剧减少,破坏了鱼、虾的繁衍栖息场所。

据调查,明光市女山湖原约有2 7 104hm2,截止1976年,共围垦33处,面积达1 58 104hm2,占原湖面积的59%;全椒县70年代共改塘种粮2870个,面积达353 3hm2。

8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大量排放污染物,致使渔业水质日趋恶化,从而严重破坏了水产业的生态环境。

另外,许多地方的植被长期遭到破坏以后,水土流失加剧,结果造成河湖塘坝不断淤积变浅,水面缩小。

而安徽又是典型的 梅雨 、 伏旱 区,每年6 9月,正当鱼类生长最佳时期,不是遭洪涝就是遇干旱,洪涝令渔塘内外一片汪洋,夹秋旱使渔塘 放夏花,吃大片 ,导致一些地方的渔业生产显得十分脆弱。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1995年渔业受灾面积23 104hm2,损失总额近6 108元。

2 2 水面利用率不高,生产水平低安徽省虽然自然条件优越,水产资源也很丰富,但是水产业的潜力一直没有发挥出来。

主要表现在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利用的水面生产水平低,水产品总产量不高。

据统计,1991年,全省放养鱼水面37 47 104hm2,只占可养水面的69%,有的地方利用率更低。

如皖南一些地方的利用率不足30%,而且经营粗放,基本上还处于 顺其自然、 无所建树 的生产状态。

1991年,全省平均每公顷只有808 2kg。

2 3 产业软环境不够优化据调查,近年来制约或阻碍安徽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因素也不少。

主要有水产税收较重,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等等。

另外,安徽省目前的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

3 水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3 1 转换观念,提高认识多年来,安徽水产业在大农业中之所以一直是产量少、比重小、效益低、发展慢,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抓农业,就是抓种植业,种植业抓好了,问题就算解决了,而水产业的发展似乎无关大局。

其实,发展水产业不仅是对全省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而且还可以缓解该省日益显露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城乡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可以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等等。

据长丰县 珍珠大王 王吉鹏和定远县养鱼专业户王家斌介绍,他们所经营的水面,每公顷年收入可达4 5 15 104元。

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发展水产业大有可为。

今后全省上下应彻底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提高认识,要像重视耕地的利用一样,重视水面的开发,要像抓种植业一样抓水产业。

3 2 努力改善水域环境,充分发挥水产业优势3 2 1 要使水产业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就应努力改善水域环境,充分发挥水产优势。

应深入细致地查清全省不同水域的环境条件、资源状况、发展特点和发展潜力等,按照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利用方向。

对有养殖基础的地方,着重解决鱼种、饲料等关键问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单产;对农村分散塘坝,主要解决鱼苗供应和技术辅导,改精放为粗养,进一步提高产量;对大型湖库,重在保护资源,增殖、种植、养殖结合,提高总产;对新建渔业基地,要加强设施配套和技术培训,尽快发挥效益。

3 2 2 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在山地丘陵区,应结合 农业综合开发 、 农业示范区建设 等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尽量使下游湖库,塘坝的泥沙淤积能有所遏制。

对已围垦的湖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做好退田还湖工作。

在沿江沿淮地区,对部分圩地和洼地,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造成水位稳定的养鱼基地;而对另一些明显不宜养鱼的沼泽性浅水湖泊、沼泽地、河湖滩地以及水位不稳定、养鱼不保收的池塘、河沟等应大力种植芡实、莲藕、菱角、芦苇、蒲草等经济水生植物,这不仅是对现有水面的充分合理利用,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经济水生动物,特别是有利于水产业结构的改善。

另外,该省池塘面积虽然较大,但大部分为农用过水塘或季节性蓄水塘,达不到养鱼池塘的标准。

今后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整修、挖深挖平、增加蓄水量,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精养高产。

而对有调蓄灌溉任务的养殖湖泊、池塘、水库,要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养鱼水位线,兼顾渔农两用。

3 2 3 针对水域污染问题,应认真贯彻执行 渔业法 等有关法律,依法制渔,对向渔业水域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令采取相应措施,终止其污染;对已污染水域,应强制染源单位治理,直至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从而保证全省水产业能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

3 24 基于安徽水热条件优越,水产资源丰富,水稻田面积广大的实际,今后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发展水产业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稻田养鱼的推广力度。

3 3 开拓思路,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安徽水产业长期一直不受重视,所以加大资金投入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