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安徽省六安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精品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必要性 (2)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2)二、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三、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第二章市场需求和潜力分析 (5)一、油茶的市场需求分析 (5)二、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7)第三章规划的总体思路 (8)一、编制依据 (8)二、指导思想 (8)三、基本原则 (9)四、发展目标 (9)五、规划期限 (10)第四章建设范围和建设内容 (10)一、建设范围 (10)二、油茶林基地建设 (10)三、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12)四、油茶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3)第五章油茶加工与产业相关体系建设 (15)一、油茶加工业 (15)二、油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6)三、油茶市场监测和监管 (16)第六章油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17)一、油茶林早实丰产技术措施 (17)二、病虫害防治 (20)第七章资金筹措与效益简析 (20)一、资金筹措 (20)二、效益简析 (22)第八章保障措施 (23)一、组织保障 (23)二、种苗保障 (24)三、投入保障 (25)四、科技保障 (25)五、政策保障 (25)附表:附表一:全省油茶产业情况统计表 (27)附表二:全省油茶适生区可造林地情况统计表 (28)附表三:全省油茶林基地建设任务规划表 (29)附表四:全省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任务规划表 (31)附表五:全省油茶科技支撑保障体系任务安排表 (32)附件: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名单 (34)附图:1、全省油茶适宜栽培区域示意图 (42)2、全省油茶产业规划布局图 (43)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前言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安徽省特色名茶介绍

安徽省特色名茶介绍九华佛茶:属绿茶类。
为历史名茶。
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
主产区位于下闵园、黄石溪、庙前等地。
为了加快池州市茶叶经济的发展,扩大池州茶叶知名度,提高池州茶叶市场竞争力。
2003年成立了池州市茶业协会,对池州市的茶叶进行品牌整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九华佛茶”证明商标,制定了“九华佛茶”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九华佛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
九华佛茶制作工艺流程是: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拣剔、包装。
其独特之处是做形,利用理条机分二次理条,期间摊凉加压,手工压扁,理条机理直,达到九华佛茶独特外形。
在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池州市茶业协会如何在茶叶产业化中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茶园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产后服务和管理中,促进九华佛茶发展,将是应该关注的新课题。
黄山绿牡丹:属绿茶类。
为新创名茶,创制于1986年。
主产区位于歙县北乡大谷运的黄音坑、上杨尖、仙人石一带。
采摘标准为谷雨前后采1芽3叶。
制茶工序是:杀青轻揉、初烘理条、选芽装筒、造型美化、定型烘焙、足干贮藏。
黄山绿牡丹外形似花朵状,似银丝穿翠玉片,冲泡时或浮或沉,茶形花影娇媚悦目,徐徐舒展,像一朵花瓣绿色的盛开牡丹花,茶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饮用价值。
黄山绿牡丹由歙县人汪芳生发明和开发,产品生产量已由初创时的16千克,发展到1996年,已达到15万千克。
后又相继开发出“海贝吐珠”、“锦上添花”等,形成了花型名茶系列。
黄山绿牡丹1986年评为安徽省“具有独特风格”的创新优质茶。
1987年评为中国商业部“既有宜人的饮用价值,又有感人的观赏价值”的创新优质茶。
老竹大方:属绿茶类。
为历史名茶。
创制于明代。
产于歙县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一带。
老竹大方的品质特点为外形扁平匀齐、挺直、光滑,似龙井,但较肥壮。
安徽六安市成立茶叶机械合作社

因此 获得 了陕西省名牌产 品和 “ 中
国 名 茶 之 乡 ” 号 , 为 西 北 地 区 称 成
的名茶大县 。 近几年来 , 紫阳县委 、 县政府致
力 于 富 硒 茶 叶 产 业 开 发 , 资 2 8 投 80
80公顷 , 0 年繁育茶苗 面积 3 O多公
力度 , 目前 , 茶 叶种 植 面积 已达 全县
陕西紫阳县
建成名茶大县
本 刊讯 经 过 几 年 的 不 懈 努
动 , 自省 内摄影 、 来 新闻 、 游 、 旅 文
化 等社 会各界 的 4 0多 名人 士相 5 约虎邱 , 参与 这一 盛会。本次活动
为 期 两 个 月 , 由安 溪 县 委 宣 传 部 、 福 建 省 青 年 摄 影 家 协 会 主办 , 邱 虎
人 自愿 结 成 的 非 营 利 性 社 会 组 织 ,
共有会员 8 3名。 茶叶是凌云县 的优
势 产业 , 年 来 , 县 围绕 “ 造 中 近 该 打
春 ”、 仙 华山” 等 8大 知名茶 品 “
( 名不 分 先 后 ) 排 。 ( 陈彬峰 )
国白毫茶生产基地 ” 的总体要 求 , 不 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由江苏无锡市茶叶行 桃 等 2 0多名制茶女工通过 了茶叶 0
杯 ”名 茶 评 比活 动 , 4月 2 日圆 于 5
满结束 。 这次名茶评 比中, 无锡市雪
浪葛埭茶场精制的 “ 太湖翠竹 ” 高
随着闽台经贸 、农业等合作步 伐的加快 , 台商纷纷到漳平永福 、 官 田等乡镇投资种植高 山茶 。 目前 , 永 福镇 “ 台湾农 民创业园”有高 山茶 园 10 0 0多亩 , 茶厂 2 0多家 , 工人近 千名。今年 3月 以来 ,漳平市阳光 办、 永福镇政府牵头组织 , 邀请茶叶 职业培训学校来 到永福镇 “ 台湾农
林农收入稳步增长的期盼——关于六安林业改革发展的调研

经营权 、 实的处置权 、 落 有保 障的收益权 ” 及其衍生 的而又被群
众 现 实 体 验 的 “ 承 权 、 转 权 和 担 保 抵 押 权 ” 且 一 定 数 十 年 乃 继 流 ,
产业 、 蚕桑产业 、 药 ) 食( 用菌产业等传统产业 方兴 未艾 。林业产 业在相 当范同 内支撑着林农收益的稳步增长。随着林业改革的
开 发 的逾 六 成 , 业 产 业 促 进林 农 增 收 的后 劲 正在 形 成 。 林
青山镇余店村今年群众拿 出数年积蓄 自购 毛竹母 3万 多株 ; 全
军乡熊家河村方 田组今春一次性营造 杉木林 4 0 亩 ;就连地 0余 处平原 的霍邱 、 寿县今春也涌现 出了百亩 以上造林 大户 16户 , 8 造林面积近 4万亩。近两年全市造林 面积 累计达 2 0多万 亩 , 是
荣 ,到去年底全市 已开辟绿色旅游线路 8 ,A以上景区近 2 条 2 0 处, 年接待游 客达 到 4 2 6. 9万人 次 , 直接收人 2O 亿元 , .8 旅游综 合产值 2 .亿元 , 53 由此带动 了旅游产业 的发展 , 全市 已有旅行社 3 6家 ( 中国际旅 行社 2家 )旅游农家乐 3 其 , 6家 , 旅游产 品加工 企业 2 8家 , 旅游从业人员达 1 8万人。而 良好 的生态环境又成 . 6
的 总 和 。 目前 全 市 已 有 油 茶 、 栗 、 桃 、 叶 、 园 等 经 济 林 板 核 茶 桑
展 决策提供参考 。
一
、
六安 林 业 发展 现 状
54 4公顷 , 40 经济林果收益近 1 亿元 , 8 是木材及采运收益 3 . 9亿 元 的 46 , .倍 一个以实行 良种 、 良法 、 良园 、 良策 、 良效“ 良” 五 配套
油茶林肥料选择及科学施肥技术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4期摘要油茶是六安市的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其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当地油茶生产实践,对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施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指导六安市油茶的丰产栽培。
关键词油茶;肥料选择;施肥技术中图分类号F79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14-013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油茶林肥料选择及科学施肥技术刘召平(舒城县林业局山七林业工作站,安徽舒城231300)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目前在各地广泛分布[1]。
我国从2008年开始高度重视油茶的发展,之后油茶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六安市是我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栽植面积和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前人们对油茶林的管理过于粗放,随着油茶林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逐渐开始实施高效益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中一个必需的措施即为加强施肥管理。
通过针对性地科学施肥,可以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有效增加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油茶的产量。
现结合六安市油茶生产的实际,对油茶林肥料选择及科学施肥技术进行简要总结,以供种植户参考。
1油茶林肥料的选择1.1肥料选择遵循的原则肥料按照性质分,包括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无机肥又可分为氮、磷、钾大量元素肥和一些中量、微量元素肥。
油茶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元素肥(氮肥有助于油茶高、径、冠幅等指标的生长,磷肥对油茶花芽分化、根系伸长等比较有利,钾肥有助于提高油茶果实中的含油率等),合适的中微量元素也是必需的[2]。
对各类养分进行合理搭配可为油茶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其健壮生长,以提高产量。
研究表明,氮、磷、钾各类养分配合施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各个单一元素的累加效应。
目前,在油茶的施肥配比上,各地学者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2003年,潘晓杰等[3]的研究表明,油茶幼林施入的氮、磷、钾、硼、锌肥分别以250、1000、125、20、2g/株左右为宜;2005年,胡冬南等[4]的研究表明,油茶幼林内氮、磷、钾肥的比例控制在1.0~2.0∶1.0=1.3~2.6为宜;2007年,陈永忠等[5]发现,油茶成林氮、磷、钾肥的比例控制在5∶1∶5为宜,连续施3年;幼林氮、磷、钾的比例为2∶1∶2,隔年施入即可。
六安市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

六安市情概述六安市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
南依长江,北靠淮河,东邻省会合肥60多公里。
全市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0万人。
在全省16个市中面积第一,人口第三。
全市现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金安、裕安两区,以及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安产业承接示范园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六安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全市耕地面积660万亩,可养水面150万亩,山场1100万亩。
盛产110多种名特优农副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油料、麻类、茶叶、蚕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木竹等产量名列安徽前茅。
霍邱铁矿储量全国第五,金寨钼矿储量亚洲第一。
六安素有江淮粮仓、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旅游天堂之美誉。
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甲称全国,享誉世界。
六安区位显要,交通便捷。
六安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西安-南京铁路、上海-武汉-成都高速铁路、合肥-九江铁路、阜阳-六安铁路(在建)穿境而过,上海-西安、合肥-武汉、合肥-阜阳、合肥-安庆、济南-广州(在建)、济南-祁门(在建)高速公路以及312、206和105国道纵横全市。
即将竣工的新桥国际机场到六安仅40公里。
境内淮河等7条较大河流,水运通航里程1100多公里,周集港区年吞吐量达200万吨以上,水陆空交通十分方便。
目前,六安到上海3个半小时,到南京、武汉1个半小时,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半个小时左右。
- 116 -六安环境优美,亮丽宜居。
中心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
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安徽省最宜居地市”的美誉,现正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当前六安正在实施120平方公里、120万人口的远景规划蓝图,围绕凸显“滨水、绿色、文化、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自2000年设立省辖市以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靳艳(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摘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条件,阐述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n和发展现状,细致剖析了当前安徽省乡村发展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牌建设薄弱、宣传推广力度较小,基n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智力支持不足等突出问题,在此基n上提出了丰富乡村旅游产™、强化™牌建设、完善基n设施、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安徽省;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旅游需求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趋势明显,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大幅增长[1]。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魅力,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进而上升为促进美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支持6000个以上试点村发展乡村旅游[3]$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总收入持续攀升,在2018年达到8000亿元,同比增长&1%⑷。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适宜安徽省乡村旅游实际需要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1.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5]$安徽省历史悠久,农业基础深厚,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在农业生产礼仪、自然风光、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文章编号:2095-7211(2021)04-0045-05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较早。
DB 34T 237-2011 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

ICS67.140.10X 5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T 237—2011代替DB 34/T 237-2002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Lu'an Guapian tea2011-09-13发布2011-10-13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与 DB34/T 237-2002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自然环境和生产、术语和定义中部分内容等章条;增加了附录 A 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附录 B 栽培技术;分级调整为六级(增加了精品级);水浸出物指标值由 36.0% 调整为 34.0% ;用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代替卫生指标。
本标准由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六安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六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金寨县齐福有机茶厂、六安市冷水冲有机茶厂、安徽蝙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六安市黄府茶业有限公司、金寨县金龙玉珠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和参加起草人:张正福、黄世启、陈苏亮、曾胜春、储照伟、姚皖湘、曾雪鸿、武卫权、陆本坤、岳虎、程守才、董燕。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237-2002。
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和生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六安瓜片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本科
论文题目:安徽省六安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我国作为茶发源地,一直以来,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茶叶的
贸易大国。我国主要茶产地主要有福建、四川、浙江、安徽等。而作为中国产
茶大省的安徽省,拥有者极为丰富的茶叶资源。其中,安徽省六安市茶产业发
展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在历史上便有“六安
茶”闻名天下,其中最负有盛名的是六安瓜片。“六安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
之一,也是绿茶系列中的一种,更在绿茶家族中占据首要位置。尤其是在茶产
业盛行的明清时代,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
茶,为茶之极品”。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为
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可见,六安瓜片一直中国的名茶史上占有重要位
置。六安除了六安瓜片还有霍山黄芽、黄大茶、毛峰等著名茶叶。
六安市是皖西山区重要的产茶市,六安茶区主要分布在霍山、金寨、舒城、金
安、裕安等县区的多个乡镇。截至2016年底,六安茶园总面积61.3万亩,较
上年增长5.1%,茶产业总量2.6万吨,较上年增长10.1%。近几年,六安市的
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比重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随着六安茶产业的发展,
茶叶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茶叶种植和加工在各个县区已经开始逐渐显现
出产业集聚效应。并涌现出了“一笑堂”、“徽六”、“金六”、“舒绿“等
一批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加工、销售、网络,在六安茶产业中起着龙头作
用。六安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9
年底,六安茶产业能够实现一年产值30亿元,年出口额8000万美元,综合年
产值100亿元,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8000元的目标。
尽管如此,在发展过程中六安市的茶产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安全上,存在
农药残留隐患,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六安茶树良种化程度低,性系良种茶园比
例仅为16%,低于全省20%和全国5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先进地区;在集约化
程度上,产业集中程度低,链较短。虽然六安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不断扩大,
但茶谷涉及的范围较广,产品分散,不利于统筹管理;在品牌意识上,茶叶品
牌意识差,开发合力有待增强。茶商在出售茶叶时的定价标准主要是茶叶产地
和炒制技术,品牌意识单薄。对于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研究六安市的茶产业
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对于促进六安市的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二、国内外茶产业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Mamati(2010)在对茶产业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化茶园与小规
模农户间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并认为政府应该对所有的茶园与农户就其经营
状况给与足够的关注,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特点提供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方
面的支持。Anne Tallontire在她的研究中分析发现茶叶产业供应链过长且
弱,茶叶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容易丧失竞争优势。Mitei和Zakaria
(2011)通过对肯尼亚小农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的研究,立顿红茶与
肯尼亚茶叶发展局的合作,以鼓励小农茶叶产业种植户能继续茶叶的生产并从
中获取可喜的利润。这一研究为乡村地区茶叶的种植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