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城市进入报告2018

合集下载

安徽六安市房地产项目整体市场调研报告

安徽六安市房地产项目整体市场调研报告

安徽六安市房地产项目整体市场调研报告六安城东商业市场调研报告10.17六安城东商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商业市场格局(一)整体概述随着六安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逐步升级,六安商业市场的格局和业态也逐步发生变化:目前六安市的商圈主要集中在皖西大道和解放路沿线,沿皖西大道两旁的商业主要有:西都商圈、六安大市场商圈;解放路沿线的明珠广场步行街商圈;二院附近由义乌小商品市场、顺达大市场和光彩大市场形成的专业市场商圈;此外还有政务区佛子岭路沿线生活商圈。

在业态上,从以前以社区类商业和百货商场为主的零售形态逐过渡到连锁超级市场、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等多样化形式并存的体验型销售模式。

(二)各商圈特点1、明珠步行街商圈位于市中心繁华商圈核心,以大众化、多样化、休闲化为基本特色,经营品种包括中低档服装、饰品、鞋帽类为主,多种业态兼有,人流量较大;主街道店面以品牌店为主,经营状况较好,内街铺整体档次不高,规划定位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2、西都广场商圈位于皖西路商业繁华地段,包括有浙东商贸城、红街、西都广场和新都会沃尔玛等特色商业街和百货商场,是六安市最主要商圈的之一,辐射范围达六安市及周边乡镇,经营品种以黄金珠宝、高档化妆品、中高档服装、箱包鞋帽、数码产品等为主,规模较大、品种齐全,档次较高,经营状况较好。

3、六安大市场商圈已成功创办了2.5万㎡小商品综合市场和3万㎡皖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牌最全的家俱、灯饰广场。

主营时尚百货、品牌箱包、服装鞋类、婚庆、食品批发等小商品,但档次较低,购物环境较差,经营状况较好4、义乌市场商圈该商圈以经营家具、建材、灯饰为主,少量宾馆和酒店。

义乌小商品市场种类多而杂,档次较低,整体经营情况较差;顺达大市场和光彩大市场为建材专业市场,经营品种专业性较强。

5、佛子岭路商圈住宅底下临街商铺,一般为单层,局部为两层,经营业态以特色餐饮、生活超市、便利店、理发干洗店等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要,业态较为落后,缺少精品百货和大型超市,未来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调研报告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调研报告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调研报告六安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东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六安也积极跟随发展潮流,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对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进行调研,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介绍六安六安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该省的一个中心城市。

它地处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个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六安的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

2. 经济发展六安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六安的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现在,六安已经建立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六安的主要产业包括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六安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

3. 城市建设六安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得到了高度重视,城市景观的提升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大量的投资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得到了大力推广,这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六安的市容市貌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更加现代化、多样化。

4. 教育与科技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六安城市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六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流教育资源的城市。

现在,六安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安还注重培育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六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六安也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举措为六安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通过对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进行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六安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与科技、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市主要指标统计:GDP固定资产外商投资房地产社会消费品进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市主要指标统计:GDP固定资产外商投资房地产社会消费品进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
合肥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淮南市 六安市 滁州市 桐城市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 土地面积(平方 年末户籍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445.1 4049 6026.1 5532.3 15450.8 13516 1546
758 229.1 388.9 389.7 588.6 453.7 75.4
445.2
196.7
523.1
424.4
220.7
930.1
810.2
26.3
193.7
174.6
摘编自《合肥统计年鉴2019》
建筑业
752.7 116.6 190.8 85 98.7 119.9 20.6
第三产业
3933.1 803.3 1434.9 483.1 568.3 650.9 80.4
财政收入(亿
1378.3 270.7 603.1 173.9 205.2 324.5 28.8
固定资产投资
7.1 10.1 9.7 2.4 13.4 15.4 12.7
工业投资增长
17.5 46 20.1 -3.5 9.1 8.8 4.1 10.4 11.4 11.9
23.11
1.55
1.31
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机构人民
32.3 24.85 29.16 2.85 5.03 13.92 0.08
13646.7 1620.4 3408.1 1435.2 1846.9 2045.3 272.8
金融机构人民
15338.5 2182.9 3692 2073.9 2680.8 2556.7 435.8
7822.9 1918.1 3278.5 1133.3 1288.1 1801.7 300.4

《关于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

《关于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

关于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
一、引言
六安市,位于中国安徽省的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六安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甚至赶上去,成为了六安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六安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1.经济结构单一:六安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相对滞后,这
制约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2.人才流失: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六安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这无
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六安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其他发达城市还存在较大
的差距,特别是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经济结构:六安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以实现经济多元化,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2.吸引和留住人才:六安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
策,同时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六安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交通和信息基
础设施,以提升城市的硬环境。

4.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增强六安的科技创新能力。

5.加强区域合作:六安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结论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实现不掉队赶上去的目标。

希望本调研报告的建议能对六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08•【字号】六政办〔2022〕27号•【施行日期】2022.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六政办〔2022〕2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7月8日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2年7月目录一、前言二、规划背景(一)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二)“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回顾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二)面临的挑战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五、重点任务(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四)提升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五)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六)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七)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发展(九)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十)巩固健康脱贫成果(十一)优化人口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六、组织实施和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投入机制(三)强化监督评估(四)加强宣传引导附表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一、前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在全市“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15〕1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15〕1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毕小彬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现将《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以市“两会”精神为动力,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加快幸福六安建设而努力奋斗。

2015年1月30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0日在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毕小彬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幸福六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91亿元,增长7.5%;财政收入142.1亿元,增长1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78元,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4元,增长11%。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策落实,稳定经济增长。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88亿元,减免缓抵各项税费17.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户、总数达1010户;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10%。

六安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安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安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全省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自然景观优美。

近年来,六安市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六安可行性研究,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分析六安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2.探讨六安市在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可行性发展方向。

3.制定具体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为六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六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主要从GDP、产业结构、就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六安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调查六安市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向及潜在优势。

3. 六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主要调查六安市的文化景点、旅游资源及发展潜力。

4. 六安市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主要调查六安市的环境污染情况、环境保护政策及绿色发展模式。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六安市的经济、产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 实地调研法:对六安市的产业、文化、环境等实地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3. 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专家对于六安市的发展建议和意见。

五、研究结果分析1. 六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GDP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 六安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3. 六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六安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4. 六安市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六、研究建议1.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六安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六安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坚决实施环境保护政策,保护好六安市的环境资源。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

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的再调研再思考调研报告一、引言六安,位于安徽省中部,自古就是“文化之邦,雄都之庙”的美誉之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六安也面临着如何不掉队赶上去的挑战。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二、背景介绍1. 六安的现代化进程六安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皖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多年来,六安在农业、旅游业、制造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 不掉队赶上去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掉队赶上去意味着六安需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更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状况六安经济总量较大,但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 社会发展现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发展较好,但城乡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

3. 生态环境状况六安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四、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问题传统产业占比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六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城市功能单一、乡村资源浪费等问题制约了六安城乡一体化发展。

3.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保护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思考与建议1. 产业升级与转型六安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城乡一体化发展倡导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节能减排,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六、总结与展望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广大市民要积极参与,企业要积极投身于产业发展,共同推动六安实现现代化目标。

随着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相信六安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案
24728元。
省会经济圈区域范围
2008年-2030年六安规划城市整体 结构为“一环两心、三轴四区”重点 建设裕安区级行政机构及配套商业服 务设施,推动城市向5西南方向发展。
城市基本面—城市规划
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心、三轴”
一环
西环路---长安北路---佛子岭路为环 依托城中区外围道路,便捷联系城市各区,
而行,同时距离合肥新桥机场仅40公里,使得六安成为长三角地区通往中西部地
区的枢纽。
行政划分——六安市下辖三区: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四县:霍邱县、霍
山县、金寨县、舒城县。
城市基本面—城市能级
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 代化宜居城市;城市产业向东向北发展对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利好因素。
两轴两片一心
• 两轴:沿312国道的横向城市发展轴,沿新城大道 的纵向城市发展轴
• 两片:居住功能片、工业功能片
• 一心:规划范围片区中心块状公园绿地旁的公共服 务中心,以行政管理、商业服务、科技研发为主要 功能;远期规划范围北部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商务 办公、商业金融服务、文体医疗为主要功能
新城大道发展轴
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新城核心区
➢ 发挥地缘优势,协调肥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与合肥 的无缝对接,合作发展
➢ 协调合肥“一核五轴”空间结构,加快发展合六产 业带,带动产业提档升级
➢ 与合肥市的协调产业发展,采取“产业配套模式”、 “联合开发与研发模式”,加强与合肥高新区产业 对接,最大限度借用合肥的发展及辐射作用,引导 产业协调和联动发展
作为展开城市空间发展构架的基础
两心
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 将打造商贸、文化娱乐、金融综合服务
中心
三轴
东西发展轴:大别山路--皖西大道为轴 规划新城大道为轴
南北打造轴:梅山南路、梅山北路为轴
四区
城北区 城西区
城东区(东部新城) 城中区(含政务新区)
城市基本面—城市规划 东部新城
发展策略
• 区域空间格局转变为合六工业走廊,合六城镇带 •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产城融合新格局 • 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 打造水活城绿新特色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 om/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
目录
PAGE DIRECTORY
城市基本面及发展 房地产市场表现和驱动力 各版块城市地图
一、城市基本面及发展
城市概况 城市能级 GDP指数 三产结构 人口发展 交通发展 城市发展
城市基本面—城市概况
安徽西部城市,文化积淀浓厚,交通便利,市区辖属三区四县。
济南
六安 武汉
合肥
南京
上海
城市区位——六安地处安徽西部,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是国家级皖
2016年第三季度集团营销工作总结
安徽省六安市城市地图
集团营销管理部
合肥公司营销管理部
•1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 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 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 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 om/sucai/
➢ 发展规模:建设用地130k㎡;人口120万人
六安经开区
三十铺镇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杭淠干渠
宁西铁路
区域范围:市区以东,东至六安与合肥交界,北至沪蓉高速,南至合武铁路,西至安丰路
东部新城包括:市经济开发区和市示范园区
城市基本面—城市规划 东部新城
空间结构形成“两轴两片一心”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 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规划定位及发展目标
➢ 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 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
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东部新城远景目标
➢ 规划范围面积:230k㎡;城区范围面积:85k㎡; 发展备用地范围:45k㎡;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 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 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 m/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产业方向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发展金融、商贸服务及商务休闲等
现代现代服务业
城市基本面—城市规划 东部新城
经济开发区 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一体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和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
城市基本面—城市规划 东部新城
集中示范园区 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综合服务配套齐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规模及范围
规划以三十铺镇及周边15平方千米,目 前区域总人口约6万人
区域规划总人口规模为10.9万人左右 区域规划就业人口将达到7.5万人左右
功能定位
合六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产业承接与转型升级的先导区 六安市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城市,安徽省会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国家
级交通枢纽城市。
历史人文——汉朝时已取名六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浓厚
,城市人民生活幸福感较强。
交通环境——312国道穿市而过,淠河总干渠横贯其中,宁西铁路(宁波-杭州-
西安)、沪汉蓉高速铁路(上海-武汉-成都)、沪陕(上海-西安)高速公路沿区
城市职能: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 市 ; 全国陆路交通枢纽 ; 六安市域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人口和规模:到2016年末,
常 住 人 口 477.2 万 , 其 中 城 镇 人 口
六安
209.9万,乡村人口267.3万
省会经济圈规划:六安经济发展
目标到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1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