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生平与功过
慈禧简介

慈禧太后慈禧生平简介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姓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
次年又晋封懿贵妃。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大清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又让他心力憔悴。
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同治帝登基,尊为圣母皇太后,号为慈禧太后。
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故称西太后。
)咸丰时期1851年慈禧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
1856年生子载淳。
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
慈禧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
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
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
同治时期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
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字文绮,是清朝晚期著名的皇后和摄政太后。
她于1835年出生在北京,原是一个普通的宫中女仆,后来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作为其皇后和母后,开始对国家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慈禧是一个聪明伶俐、精明强干的女性,她在位期间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慈禧执政期间,清朝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变革,尤其是在外交和经济领域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她还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保护了许多文化艺术遗产。
然而,慈禧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她残忍地对待政敌,经常施行清洗和迫害。
她还因为专横跋扈和贪污腐化而备受诟病。
慈禧的统治也是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898年甲午战争后,慈禧曾一度退位,但不久后又回到皇权的核心位置。
然而,1908年她在慈禧太后垂危时,坚持“不传位”而去世,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
慈禧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政治手腕和历史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慈禧是一个在历史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她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在她
的统治下,清朝发生了许多改革和变革,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社会不满和矛盾。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慈禧的一生中看到许多历史的启示和反思。
总的来说,慈禧是一个既优秀又存在争议的统治者,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
要地位,无论是她的政治手腕还是对时代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理解慈禧的一生,不仅可以了解清朝末期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演历史的错误。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852年5月(咸丰二年),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咸丰四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1856年(咸丰六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22岁,晋懿贵妃。
1860年(咸丰十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十一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元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同治四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
1888年(光绪十三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光绪十九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败。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慈禧太后的政变辛亥革命的推手

慈禧太后的政变辛亥革命的推手慈禧太后的政变:辛亥革命的推手在中国历史上,慈禧太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清朝末年的统治者,她通过一系列政变和权力斗争,扭转了清朝的弱势局面,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以慈禧太后的政变为主线,探讨她对辛亥革命的推手作用。
一、慈禧太后的崛起与政变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原名孝丰豪格,出身于一个辽宁的满族贵族家庭。
她于1852年进入紫禁城,成为咸丰皇帝的侧福晋,并为咸丰生下了一个儿子——同治皇帝。
咸丰皇帝驾崩后,同治还未成年,慈禧太后成为摄政。
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又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成功登上了帝位,成为居于真正的统治者。
慈禧太后的崛起与政变与她独特的个人魅力、睿智和权谋手段密切相关。
她利用自己与光绪皇帝之间的争权夺利,借助廷臣之间的互相排斥,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范围。
同时,她擅长以礼尚往来的手法讨好勋贵,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通过这样的手段,慈禧太后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展开了一系列政变。
二、慈禧太后的政变对清朝的影响1. 改革尝试的失败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清朝开始尝试进行一系列改革。
她通过挤压廷臣的权力,强化皇权,试图推动现代化改革。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官僚体制的固化以及康有为等改革派人物的反对,这些改革尝试很快陷入了停滞。
慈禧太后并没有从失败的改革中吸取教训,反而陷入了更加保守的统治之中,使得清朝的衰落不可避免。
2.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慈禧太后的政变和权力斗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中,慈禧太后的支持粉碎了群众的反抗,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同时,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些因素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并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三、慈禧太后在辛亥革命中的推手作用1. 直接导火索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时期。
当时,慈禧针对梁启超等改革派的反对意见,决定解散戊戌水陆大会,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善良的慈禧太后

善良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是中国清朝的一位重要统治者,也是咸丰帝(道光帝的儿子)的寡居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嫡长寿命连封三代的皇太后。
虽然慈禧太后在历史上有着争议,但她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善良的一面。
一、慈禧太后的保护文化遗产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对于宫廷文化非常重视,她积极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据历史记载,慈禧太后在宫廷中设立了许多机构和工厂,例如珐琅厂、绘画院和烧瓷厂等,用以维护和发扬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她还大力支持著名的瓷器烧制工艺,其中著名的景德镇瓷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发展和传承的。
慈禧太后对于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支持,可以说是善良的表现之一。
二、慈禧太后的慈善行为慈禧太后不仅在宫廷内展现了慈悲的一面,她也在宫外进行了一些慈善行为。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位期间时常兴办赈灾活动,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
她会动用国家财政资金,组织粮食和物资的调拨,为受灾地区提供救济和帮助。
此外,慈禧太后还大力资助一些教育机构和慈善机构,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
这些善举表明慈禧太后对于贫苦人民和社会福利的关注,也体现了她慈悲善良的一面。
三、慈禧太后对外交事务的关注慈禧太后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也展现出她的善良。
她时常接见来自各国的外交官员,积极参与和监督对外交涉事务的进行。
慈禧太后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誉非常重视,她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权益。
她在与外国使节的谈判中,多次表现出宽容和善意,尽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慈禧太后对外交事务的关注,显示出她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
总结:尽管慈禧太后在历史上有着争议,但从她几个方面的行为来看,她也展现出了善良的一面。
她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慈善行为以及对外交事务的关注,都反映了她的宽容和善良心性。
当然,慈禧太后的治理也不乏批评意见,但我们在评价她的同时,也应该在历史的背景下全面看待她的行为,理解她作为一位统治者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压力。
慈禧(近代史PPT)

•
慈禧——车舆
• • 慈禧出行,除传统的皇舆、凤辇、御船外,还增加了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其 中有东洋车、火车、汽车。 慈禧常坐东洋车出游,“车制绝精美。其把手处盘以金龙二,作昂首遐观状。 二轮为橡皮所制,轻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宫监在前曳之,又有一宫监则在 后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极以为快”,但慈禧说,还是不如乘轿舒服。 火车除慈禧曾改造了一列专车乘之赴奉天外,紫禁城内也设有短距离轻便轨 道,起于宫门入口,终点为慈禧寝宫之外。车上一切设备俱全,只比平常者 略小。然慈禧不喜欢坐火车出游,觉得机车声音过于震荡,车座又太狭窄。 大内所有汽车不下十余辆,都是清朝出洋官员进呈以博慈禧欢悦的。其中有 一辆为黄色,绘以双龙,玻璃室内设宝座,是慈禧的御用汽车。但慈禧从未 坐过,因为驾驶汽车的车夫须坐于慈禧之侧,就中国传统而言,此大为不敬! 又怕有意外危险,故宫中诸人商量甚久,终莫能决。虽慈禧极欲一试为快, 终为他人谏阻。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现今停放着一辆袁世凯作为祝寿贡品献给慈禧的中国头 号老爷车。这辆古典汽车是敞开式黑色木质车厢,两轴四轮,车轮车辐条均 为木质,轮胎实心,铜车灯,酷似四轮马车。横置式气缸、10马力汽油发动 机巧妙地置于座席之下,最高时速为19公里。据说,此车慈禧曾乘坐过一次, 司机名叫系福龄。
革新与守旧
洋务运动一开始, 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 反对。在洋务派与顽 固派的斗争中,慈禧 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 平衡策略,一方面, 支持以奕为首的洋 务派,另一方面,又 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 务派。
主战与求和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 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 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 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 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了咸 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 中法战争爆发后 ,慈禧谕令对法 宣战,后又转向求和。中日战争爆 发 ,开始时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 。 后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 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 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 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 战派。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带着 光绪,仓皇出逃,把战争的责任推 到义和团身上。为了尽快地达成和 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慈 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 朝廷起居大致可分为两种:垂帘听政时期,早5点至6点即 起,有时4点即起,夙兴夜寐,常恐王公大臣说闲话;还 政时期,常驻中南海和颐和园,每天早过8点起,晚过子 时睡。 • 慈禧爱遛弯儿。据冯剑茹《慈禧爱遛弯儿》一文介绍,慈 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了一个强身健体的独特方法:每 年二月惊蛰一过,即顺应节令,开始遛早弯儿。早晨梳洗 完毕,吃一小碗百合银耳,走出寝宫,由李莲英陪伴、崔 玉贵跟随,带着四个侍女排成两行遛弯儿。这时太后几乎 不说话,静悄悄地数着脚步走,不愿有任何事情打扰她的 宁静。一边遛,一边还有规律地摆首、停步、吸气、调气。 同样,晚膳后,太后也必绕寝宫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 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参与政事,执掌政权长达四十八年之 久,与她懂得强身健体之法并旷日坚持锻炼有很大关系。
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太后简介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慈禧太后简介,欢迎阅读。
慈禧太后简介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的第七个皇帝咸丰的妃子,第八个皇帝同治的母亲,俗称西太后。
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
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慈禧太后与翡翠的故事慈禧太后珍爱翡翠与历代的统治者相比是空前绝后的。
她把成色好的翡翠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
慈禧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很多。
慈禧爱玉,被当时的满、汉达官贵人所知晓,于是他们向太后进贡宝玉,来博取慈禧的赏识,得以提拔重用。
慈禧太后有一枚高质量的翡翠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玉料的色彩形态,雕琢成精致逼真的黄瓜形戒饰。
她的满族头式中,全由翡翠及珍珠镶串而成,制作精巧,能使每一颗翡翠或珍珠单独活动。
慈禧手腕上戴的是玉镯,手指上套着10厘米长的玉扳指。
饮茶用的是玉碗,用膳用的是玉筷、玉勺、玉盘。
慈禧拥有13套金钟、13套玉钟,作为皇宫乐队的主要乐器,玉钟悬挂于8尺高、3尺宽的雕刻精巧的钟架上。
1900年,义和团起义,慈禧逃离北京避难时,所带的珍宝主要是精美的玉器。
她死后,大量的翡翠制品和红蓝宝石也一同殉葬。
慈禧如此喜爱翡翠,在民间也自然少不了留下一些故事: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四面摆着檀木方橱,盛着**小小的玻璃锦盒,都是些用绣缎包裹着、装潢精致的盒子。
那里边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珠宝,金银、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数也数不清。
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
这翡翠西瓜是在昆仑山自然生成的,瓜皮翠生生、绿莹莹,还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瓜籽、红瓜瓤还能影影绰绰的看得见。
慈禧的故事有哪些

慈禧的故事有哪些慈禧即孝钦显皇后,是晚清代实质的统治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中国历代皇后徐之最。
下边是收集整理的慈禧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 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攻下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促逃到西安。
她一边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讲和大臣,签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合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使北京城获取了临时的沉静。
这天,她一时髦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趁便到古庙相国寺降香礼佛。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
当时他向知府恳求,只需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宁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
知府因利乘便答应了。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
智清跪地献宝。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尽是皱纹的老脸立时乐开了花。
智清让两个强健的和尚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边前。
木桶内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目瞪口呆。
慈禧立时震怒。
然智清不慌不满道:“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
”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
在场的大小官员以及开封知府吓得魂不守舍,全身像筛糠同样颤抖。
慈禧内心愤慨,心中杀机骤起。
到达大雄宝殿,慈禧发现大殿门上方高挂着一块匾额,上边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
于是假装问道:“智清你知罪吗 ?”本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 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
却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依据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禁止民间私自使用,假如与名字同样,一定用其余的字取代,这叫避忌。
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主犯了慈禧的名字。
一心想要弄死智清的慈禧二话不说,命令他投池赐死。
智清也不答话,纵身跳进池内。
然不多久他又从池中爬起,正当慈禧愤慨令人将其砍死时,智清不慌不急道:“非我不想死,而是先帝不让我死。
想当年乾隆盛世,天下升平,黎民安乐,朝臣皆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的生平与功过
班级:电气123 学号:08060112333 姓名:徐慧
作为一个工科学生,自从高中分科以后就没有怎么接触历史了,所以对历史人物了解的也不多。
这次因近代史作业要求去阅览了一些慈禧的生平。
知道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个中等旗籍官员之家的女儿,通过选秀女,进入清朝皇宫,成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兰贵人。
她知道只凭着自己外表的美丽,侍应得体是不能确保得到皇帝的专宠的。
只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才能吸引皇帝的关注的喜爱。
子嗣兴旺是龙脉延续的保证,这是每位皇帝都渴望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这时候咸丰皇帝还没有一儿半女。
咸丰帝是一个子嗣不兴旺的人,(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夭折)。
慈禧深知,后宫佳丽如云,想要留住皇帝的心就要生下皇族血脉。
可想是没有用的,慈禧没能怀上皇子,除了因为咸丰帝子嗣不兴旺以外,也可能与她自身疾患有关。
经过太医的调理,咸丰五年六月,慈禧怀孕,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下皇子载淳。
皇帝及后宫所有人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咸丰帝的长子,也是皇帝迄今为止的唯一继承人。
慈禧生下了咸丰帝的唯一皇子。
母凭子贵,由后宫五级的嫔,而为四级的妃,而被册封为为三级的贵妃,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乖巧伶丽和对权力的渴望怎样一步步走上清朝政治的大舞台。
她千方设法将自己儿子推上位,可怎么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甚至经常跟她对着干,更要命的是载淳英年早逝。
这样看来,后面慈禧变得视权如命,可能也是想着靠人不如靠己吧。
对于慈禧,她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有功有过。
其实我认为历史发展成这样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她。
就算换男的做皇帝,掌控朝政,中国就会躲过这一劫么?能躲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吗?她将国家命运掌控于股掌之中,面对朝政驾轻就熟,可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判断、决策一误再误,最后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是个绝对聪慧的女子,但对权力的渴望使她的做法、想法疯狂,人也近乎变态。
也因她在使用权力中的种种行为,不得不遭后人谴责、谩骂。
起初,她和东太后慈安皇太后一同垂帘听政,但慈安对朝政没有想法,这使慈禧的权力又一次极大的满足。
而后她的两次听政都历时较长。
在两位皇帝已到晚婚年龄时,她仍然不肯放手,对自己的权力和朝政依依不舍,所以同治、光绪两位皇帝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背后依然有慈禧布置了大臣。
当年,慈禧仍为皇贵妃与皇帝众宾妃在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共宴时,不料天津已失守,当时皇帝软弱无能,唯有她显示了冷静、沉着,敢作敢为,与咸丰帝截然不同。
从那时起,她已逐步暗争皇权,可见她作为当时的一名女性所具有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心、工于心计、临危不惧、敢作敢为,这些专制帝皇应具有的品质,为她日后的掌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慈禧也是个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人,主要表现在重建圆明园对于当时国力日渐薄弱的清政府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此时正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慈禧不顾众大臣的反对,硬是拿本可以用来制造枪支巩固边防的资金满足她个人需求,而置人民安危于不顾。
后来慑于广大百姓的舆论,放弃了她的美好幻想。
然而就在她六十大寿的时候,她决定一定要风光风光,甚至想超过康熙大寿时的盛况。
这真是慈禧最自私、无能的一次。
庆寿当天,寿辰还没到,就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国土沦丧重镇失守,民众惨遭杀戮,而慈禧庆典照开,礼物全收,宴席照摆,而且还连续三天。
这到底是个怎样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和怎样败落的政府啊!其实看到这两件事也就可以理解人们对慈禧愤恨的原因了。
她的种种行为、做法确实是令人不可理喻,丧权辱国。
不过,看人并不能只看一面,慈禧其实也有可怜之处。
享年七十四岁多,慈禧风光大葬。
然而死后的她没有在皇陵里好好的安息,皇陵遭到军阀孙殿英的洗劫,尸体还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
这位一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只留下孤独的陵墓任后人评说。
慈禧的一生让我想起了唐朝的,也是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同是一个对权力的欲望极大的女子,她不顾亲情杀死亲儿,只为尽享富贵,掌控大权的皇帝。
她是冷酷的。
在历史上,对她也有不少的唾骂,不过她还是个好的女政治家,武后善治国、重视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
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只是她篡夺皇位的方式太残暴无情了,这也使我们无法接
受。
相比之下,武则天功大于过,在与慈禧相比,或许她好一点,在政治上还是个成功人物。
【摘要】:
慈禧生下了咸丰帝的唯一皇子。
母凭子贵,由后宫五级的嫔,而为四级的妃,而被册封为为三级的贵妃,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乖巧伶丽和对权力的渴望怎样一步步走上清朝政治的大舞台。
重建圆明园对于当时国力日渐薄弱的清政府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此时正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慈禧不顾众大臣的反对,硬是拿本可以用来制造枪支巩固边防的资金满足她个人需求,而置人民安危于不顾。
后来慑于广大百姓的舆论,放弃了她的美好幻想。
然而就在她六十大寿的时候,她决定一定要风光风光,甚至想超过康熙大寿时的盛况。
这真是慈禧最自私、无能的一次。
庆寿当天,寿辰还没到,就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国土沦丧重镇失守,民众惨遭杀戮,而慈禧庆典照开,礼物全收,宴席照摆,而且还连续三天。
【关键字】:走上政治舞台垂帘听政圆明园六十大寿甲午战争
【参考文献】:《说慈禧》作者:隋丽娟
《乱世:民国多少事》作者:谢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