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合集下载

儒家天道观

儒家天道观

儒家天道观儒家天道观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天道是指宇宙的规律和道德原则,而人道则是人类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遵循天道,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天道观的核心思想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

在儒家的世界观中,天道被视为宇宙的伦理规范。

天道包含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人类在宇宙中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

儒家主张人类应当符合天道的规律,与宇宙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儒家天道观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

儒家强调人类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与天道的一致。

只有通过修德养性,人们才能达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中。

儒家认为,君主应当以道德为基础进行统治。

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仁政”、“德治”的理念,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统治者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和社会的安定。

此外,儒家天道观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即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主张人们应当依据各种不同的关系,如父子、兄弟、夫妻等,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儒家天道观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

儒家并不是宗教,儒家并不强调个人对神灵的崇拜或者对来世的追求。

然而,儒家的天道观与宗教中的神灵或至高存在有所类似。

儒家认为天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支配者。

总之,儒家天道观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遵循天道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完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天道观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塑造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孔子的智慧哲学 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孔子的智慧哲学 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孔子的智慧哲学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孔子的智慧哲学及其对我们的启发孔子,即孔丘,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智慧哲学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智慧哲学以及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一、孔子的人性观点孔子的人性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和良善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一个人的背景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他们的潜力和人性的善良,给予他们机会去发展和成长。

二、孔子的修身观点孔子提倡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三、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圣人,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德性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此外,孔子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四、孔子的政治观点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领导者应该以仁爱和道德来治理社会,关心民众的福祉,以此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五、孔子的社会观点孔子的社会观点认为社会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主张孝道、礼仪和忠诚,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男女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和睦、友情互助、尊重师长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孔子的智慧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人性观点、修身观点、教育观点、政治观点以及社会观点都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孔子曾提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标志着他对人性的理解:孔子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他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善恶的倾向。

他认为善良和恶心
有一定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只要善的倾向被放大到一定程度,那么
恶的倾向也会表现出来。

他用当时的三种典型的行为来说明这一点:
饥饿导致抢夺,有钱导致贪婪,有势力导致暴行。

他同时强调,在人
性中混合着善恶元素,善良可以产生恶行,恶行也可以促成善行,这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把“德”视为善恶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德”不具有普世性,而是视情况而定的。

他强调,在社会中,善恶紧紧相关,很容易出现“善”滋生“恶”的局面,德也随之变形。

总而言之,在任何情况下,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是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的基
本条件。

从孔子的人性观来看,善恶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也高度反映了孔子对人的美好期望,他希望人们的心灵拥有善良和正义,而不仅仅是执行一个或另一个功利的行为。

因此,孔子教导我们,善恶混存的人性,可以培养我们的智慧,可以
控制我们的行为,可以调节我们的冲动,让我们自然优雅地实现“仁”
的精神,从而实现一种美好的人生。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他将人的地位到一定高度,并要求人具有“君子”人格,从而达到仁。

孔子要求人知天命,并且强调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天命,而且上天是有道义的。

孔子要求人敬畏天命又要求人有自己的品格,这处于向天人合一思想过渡的时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天道人性前言周取代商之后,“帝”的神圣地位也被“天”取代了,周人宣扬“天命糜常,以德配天”,经过六百多年的统治,周的统治也岌岌可危了。

在那动乱的年代,孔子深感靠上天不足以拯救天下大道,他所追求的道就只有加紧自身的修养,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君子,那么恢复周的礼制统治就有望了。

在这个层面上人的地位就提高了,人在上天面前就不不会那么无能了。

孔子对天的理解有带有意志的天命、宇宙的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对人以立身为出发点,要求人具备“君子”人格,如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安贫乐道,遵守正义等等,人应通过下学而上达,知天命。

一、天的涵义(一)上天:宇宙的主宰者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

”(《八佾篇第三》13)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

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灵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

”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

”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

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

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

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

”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28)朱熹解释说: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

孔子的“性与天道”

孔子的“性与天道”

为至善道德本原的三代宗教观念进行创造性的人文转化, 籽 天” 演 绎为“ 天 道” , 从‘ 德” 中衍生 仁 、 义、 礼、 智 等 伦理 观念 , 确立了 ‘ 性 与 天道 ’ ' 本原 一 体为 形上基础和核心原则的儒学价值信仰体系。 《 论语・ 公冶 长》 记载: “ 子贡日: ‘ 夫子 之 文 章 , 可 得而 闻也 ; 夫子 之 言 性与 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 性与天道 语, 确立 了儒学形上道德信仰和教 化、 纲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石 , 成为 中国 占典哲学与传统文化 的一个基本问 题 。后 世儒 家关 于 人类 道德 本原 的探 索与 阐释 , 多沿 循这 一 理 论思 路 发挥 展
占, 其 所走 的 乃是 一 条 如 现代 新儒 家 所 ‘ 道德 的 形 上学 ” 之进 路 , 即通 过 个 体 的道德修养来实现 内在超越。 井‘ 仁者静” , 翟‘ 静’ . 之前他强谢 ‘ ” 的主观 道德 修养 ,把 心性 修 养和 虚静 体认 相 辅 统合 。后 世 儒家 对 此 皆非 常重 视 , 《 巾 庸》 云: “ 大哉圣 人 之道 ! 洋 洋 乎发 育万 物 , 峻 极于 天 。 … … 故君 子尊 德性 而 道 问
为“ 真我” 、 “ 真吾” , 意思是真实的自我。西哲那句有名的“ 认识你 自己” 正是指 儒家的性、 心本体而言。如此我们可以理觯, “ 性与天道” 四字为何在孔 l r 儒学 与 中 国文化 中具 有如 此 崇高 的地 位 ,其 体现 了中 国古 圣先 贤 对宇 由本 真 与 人 生 真 实的不 懈追 求 。 但 心性 对天 道本 体 的超越 把握 并 非仅 是单 纯 主观 的 内在体 验 ,从 根 本 而
科学发展
科掌尚麟
孔 子 的“ 性与天道 ’ ’

第四章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的问题

第四章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的问题

第四章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的问题《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字仲尼, 姓孔氏”。

根据《公羊》《穀梁》的记载,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 而卒于哀公十年(纪前五五二———四七九) , 这正是《春秋》的“ 所见世”。

而《论语》许多观念, 几无不与春秋时代一般贤士大夫间所流行的观念有关。

孔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 此亦其一证。

但孔子自身, 已由贵族下降而为平民; 较之当时贵族中的贤士大夫, 可以不受身分的束缚, 容易站在“一般人”的立场来思考题; 换言之, 由贵族系谱的坠落, 可以助成他的思想的解放。

也可以这样说, 周初是少数统治者的自觉,《诗经》时代末期及春秋时代, 则扩展为贵族阶层中的自觉; 孔子则开始代表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

由当时孔子徒众之多, 对孔子信服之笃 , 正可以证明这一点。

再加以他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的无限地“下学而上达”的努力过程, 其成就毕竟不能以春秋的时代作限制。

所以《论语》中每一个与春秋时代相同的名词、观念, 几无不由孔子自己一生工夫之所到, 而赋予以更深化纯化的内容。

中国正统的人性论, 实由他奠定其基础。

在未谈到他的人性论以前, 先根据《论语》上的材料, 应略述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不过, 一直到现在为止, 人与人相互之间, 谈到人自身的现实问题时, 有的仅是适应现实的环境而说的; 有的则是直就应然的道理而说的。

在适应现实环境中所说的话, 对于应然的道理而言, 常常须要打许多折扣。

直就应然的道理以立论, 便常须突破现实环境, 与现实中既成的势力相冲突, 因而便常常不能畅所欲言。

在现实环境中所作的改良性的主张, 这是孔子的“大义”。

不考虑现实环境, 而直就道理的本身立说, 这是孔子的“ 微言”。

同时, 一样的话, 说的对象不同, 表达的方式也常因之而异。

有的仅适于某一特殊对象: 有的则可代表一般原则。

如何理解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和对人性的修养开发

如何理解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和对人性的修养开发

如何理解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和对人性的修养开发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在他的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他对人性的把握和对人性的修养开发具有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孔子认为,人性是具有善恶之分的,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孔子把这种善良的天性称作“仁”,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和关爱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把内在的善良天性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孔子也认为人性是有局限性的。

人有时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因此,开发和修养人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逐步开发并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二、孔子对人性的修养开发孔子认为,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关键。

他强调,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良好地生活和行为。

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是有计划、系统性的,必须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

孔子还提倡自我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开发出更好的人性。

他的自我修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其中,“修身”是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即要求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具有修养的人。

三、孔子对人性的思考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正是这种精神不断地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如何发扬人性、提高人性?孔子的思想提供了一条明路。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通过自我修养、关注他人,确实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情感和修养。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把这种信念融入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和对人性的修养开发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他将人的地位到一定高度,并要求人具有“君子”人格,从而达到仁。

孔子要求人知天命,并且强调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天命,而且上天是有道义的。

孔子要求人敬畏天命又要求人有自己的品格,这处于向天人合一思想过渡的时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天道人性前言周取代商之后,“帝”的神圣地位也被“天”取代了,周人宣扬“天命糜常,以德配天”,经过六百多年的统治,周的统治也岌岌可危了。

在那动乱的年代,孔子深感靠上天不足以拯救天下大道,他所追求的道就只有加紧自身的修养,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君子,那么恢复周的礼制统治就有望了。

在这个层面上人的地位就提高了,人在上天面前就不不会那么无能了。

孔子对天的理解有带有意志的天命、宇宙的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对人以立身为出发点,要求人具备“君子”人格,如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安贫乐道,遵守正义等等,人应通过下学而上达,知天命。

一、天的涵义(一)上天:宇宙的主宰者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

”(《八佾篇第三》13)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

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灵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

”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

”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

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

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

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

”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28)朱熹解释说: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

其见恶人,固请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

⑵⑴《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30页⑵《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九一页孔子在见美貌风流无比的南子时,子路不赞同,孔子发着誓说如果我干了什么不对的事,天也会讨厌我的。

在他们眼中,这个天还是具有神圣地位的,它监督着人的言行,给人的言行以指导意义。

另外子路所不理解的孔子的言行,那是大圣的行为,有着自己的坚持,不会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而降低自己的格调。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第十四》35)朱熹解释说: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⑶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

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⑷这时的上天是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的体现,保留在孔子的思想言论中,这是不可否认的孔子并不可能完全抛弃天的主宰地位,若是那样便和唯物思想没有两样了。

但是,孔子在谈到人格化的天神时,多是涉及日常生活的事,而且已不是西周时期那种威严可畏的神灵,而是具有更多人性的、可以与之亲近的神。

天虽然还是神,但已经人性化了。

(二)天:自然界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篇第八》19)天是最高最大的,也只有尧能够学习天。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篇第十九》25)孔老夫子的德行是不可以赶得上的,就像青天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一样。

自然之天的提出是最具意义性的,但仍然保留着某种神圣性。

(三)天命:上天的意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第二》4)朱熹解释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⑸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篇第十六》8)朱熹解释说:畏者,严惮之意也。

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

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⑶《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五七页⑷《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177页⑸《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五四页自有不能已者。

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

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

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

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⑹二、孔子的天道与人性(一)孔子的天道有的学者(如余英时)认为,孔子及其儒家是以“人道”代“天道”,其所谓道,主要是指人道。

还有些学者(如葛瑞汉)认为,孔子对天道的问题并不感兴趣。

如果说,像西方哲人那样探究自然界的构成、结构、机械原理和本体、因果关系等等,那么,孔子确实不感兴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第七》6)朱熹解释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问所当行者也。

⑺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所“志”之道,不仅仅是人道,而是天道无疑,由道而德,由德而仁。

道与德相比,更具有根本性,德是道的内在化,道产生德仁。

(二)性与天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篇第五》13)朱熹解释说: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⑻这句话说对于孔子文献方面的学问经常听到,而关于人性与天道方面的学问却听不到。

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对于这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⑼但我们认为“性与天道”是不能直接言说的,而是需要“默而识之”、“下学而上达”,即直觉体验的。

所以孔子讲求要多学知识,多看文章,从而来体验“性与天道”。

对于人性也只有一句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第十七》2)这句话意思很明显,说人的性是很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了。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篇第十七》19)对这句话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这一命题“含有能言而不言之意”(《中国哲学史)第四章,《全集》第2卷第304页),实际上是“无为而治”的意思。

否则,这句话便无意义,就如同说石头不言、桌子不言一样,石头、桌子本来就不是能言之物,就不必说石头、桌子不言了。

但是,冯先生在后来的《中国哲学史试稿》中做了修改,认为孔子对于天的看法,“标志着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过渡”(《全集》)第7卷第107页)。

在晚年的《三松堂自序》中,谈到天地境界时,认为这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集》第1卷第225页)。

另一种解释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孔子心目中的⑹《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七二页⑺《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九四页⑻《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七九页⑼《试论孔子》杨伯峻天只是自然,或自然界中的理法”(《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⑽孔子的这一命题,既不是“能言而不言”的意志之天,也不是完全不能言说的自然界,而是以“行”与“生”为言说的自然界,这是孔子对天的又一个创造性见解。

“天道”何义?以何者为“道”?就不能用今人所谓自然规律之类去解释,而是以“生”为道。

“生”者生命及生命创造。

今人所谓自然,完全是接受西方哲学文化之后的说法,是指没有生命的、机械论的、还原论的、因果论的,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的自然,是人之外并与人相对而存在的那个自然。

而孔子所说的天即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而人的生命存在则是与之息息相关的,不是二元对立的。

“万物生焉”之“生”,就是生命创造,自然界在其自身运行中不断创造生命,这就是“天道”。

这里所说的“生”,不仅指生出人的形体生命,而且指生出人的德性。

天道是指向人的,是由人的德性来实现的,至于如何完成德性,则是人自身的事,天并不能保证人人成为道德君子。

人如何成为道德君子呢,孔子则致力于立身,对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1、仁爱之心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2)朱熹解释说: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

⑾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下。

2、孝顺之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第一》11)朱熹解释说: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⑿孝道不仅仅是奉养父母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先人的志向和言行,不能随随便便更改,父母殁,守孝三年,这是孝的传统。

3、忠恕之心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第四》15)“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⒀⑽《新解读孔子的天人之学》蒙培元⑾《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三三页⑿《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五一页⒀《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42页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⒁4、自重自律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1)朱熹解释说: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⒂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5、安贫乐道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第七》16)朱熹解释说: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

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⒃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卫灵公篇第十五》2)朱熹解释说:愚谓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