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用具】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导语激趣】[设置目的:横向导入(结合前篇小说,使两篇小说合理过渡),纵向拓宽(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的对比,思维与视野空间得以拓展] 侧重《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的桥梁---“生活”【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知识拓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1.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2.字形积累(听写)【创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制作人:王伟审定领导: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情节,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法学法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

2、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3、比较研究法:通过《祝福》和《故乡》中人物描写的相同之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背景储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政治知识,以及阅读过的鲁迅或同时期作家的作品,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状。

二、知识储备: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2.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中心,通过和的描写,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3、叙述的顺序有哪些?并试着从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所举一例。

三、字词的梳理储备:1、重点字词整理:2、预习检测(见幻灯片)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1、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3、根据祥林嫂年谱和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五、局部探究4.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5.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6、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7、“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

《祝福》导学案63108

《祝福》导学案63108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梳理情节。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3.激情投入,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2.背景简介:《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 1881 年,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

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祥林嫂》等。

散文:《朝花夕拾》等。

杂文: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个人特色(四)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让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三要素及⼩说情节结构。

2. 分析⽂中的⼈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过程与⽅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变化的原因,进⼀步理解⽂章的主题。

3.师⽣、⽣⽣合作,探讨《祝福》⽂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描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课时⼀、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伟⼤的思想家、⾰命家、⽂学家和诗⼈,创作的⼩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有《朝花⼣拾》,散⽂诗集《野草》,杂⽂集有《坟》《且介亭杂⽂》《⽽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部⼩说集。

1926年8⽉初版。

收⼊1924年⾄1925年所写的⼩说ll篇,《祝福》是第⼀篇,展⽰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的⾁体上的痛苦,⽽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的悲惨命运。

⾟亥⾰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农村的劳动妇⼥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新人教版课题《祝福》 (一) 姓名组名学号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智慧火花【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自主学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合作探究】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祝福》教学教案

《祝福》教学教案

《祝福》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理解《祝福》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讨论小说中的主题、象征手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祝福》的复印件或电子书。

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话题: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引出“祝福”的概念。

提问激发兴趣:你们对“祝福”有什么理解?在什么场合下会给予或接受祝福?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她的命运如何?三、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命运及其成因。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的主题,如封建礼教的压迫、人性的冷漠与麻木等。

分析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想要表达的社会批判意义。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祝福”的双重含义。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对话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四、拓展延伸观看与《祝福》相关的视频片段或电影改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以祥林嫂或其他人物的视角重写故事片段。

五、总结归纳归纳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学评论,表达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积累基本的字词。

2、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3、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2、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指导与使用说明】

借助工具书和文本注释,积累基本字词。

2、
通过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导学】
、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
环境)。

2、作者:
鲁迅,原名
,字豫才。

其小说集

、。

《祝福》选自。

3、“四书”包括。

4、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

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
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允许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

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
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
都被视为“罪人”。

(4)
封建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要,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这种人,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自主学习】1、注音、释词:
监生
寒暄
烟霭(

镯(
)子
朱拓(

瘦削(

间或
诧异(

悚然(

踌蹰()
谬种()
尘芥()
形骸模样()
新正()
俨然()
荸荠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蹙缩诡秘怔怔
再一强炮烙
窈陷
惴惴
抵当
歆享
醴酒
陈抟()老祖拗不过瓦楞()
不更事()
呜咽()
敛(

渣滓()
瞥(

拗不过(

门槛(

寒暄:
尘芥堆: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2、结合《新新学案》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3、课前自己概括复述故事。

【合作探究】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说的序幕和尾声可否删掉?为什么?
【当堂检测】
【课后反思】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