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12个答题模板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破题致胜微方法(求函数解析式):12.利用周期性求函数解析式 Word版含解析

高中数学破题致胜微方法(求函数解析式):12.利用周期性求函数解析式 Word版含解析

利用周期性求函数解析式周期性是函数的一种性质,当我们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够判断函数是周期函数时,再相关性质,求函数的解析式,就能简单一些了。

今天我们就根据实际例子,看看如何利用周期性,求函数的解析式。

先看例题例:设f (x )是定义在区间(,)-∞+∞上,且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k Z ∈,用k I 表示区间(21,21)k k -+,已知当0x I ∈时,2()f x x =,求f (x )在k I 上的解析式解:由已知,当k =0时,0(1,1)I =-我们利用区间转移的方法,如果k x I ∈即0(21,21)2x k k x k I ∈-+⇒-∈ 121x k ⇒-<-<则有:2(2)(2)f x k x k -=-又因为该函数以2为周期,所以有(2)(),f x k f x -=所以函数在k I 上的解析式为:2()(2)f x x k =-一般规律:区间转移:将未知区间上的自变量加(或减)周期的整数倍后,转化到已知区间。

进而求出,该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再看一个例题加深印象练:设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其图象关于直线x =1对称,当[]2,0x ∈-时,()22.f x x x +=当[]2,4x ∈时,求f (x )的解析式首先通过题目条件,证明函数为周期函数因为函数关于x =1对称,且函数为奇函数所以有()(2)()f x f x f x +=-=-又因为(2)()f x f x +=-所以:()()(4)(2)[]f x f x f x f x +=-+=--=所以函数为周期函数,且周期T =4因为函数在[]2,0x ∈-上的解析式已知,所以由[]2,4,4[2,0],x x ∈-∈-可得:()22(4)2(4)(4)68.f x f x x x x x ----==+=+ 总结:1.根据题目条件,判断、证明函数为周期函数.2.将未知区间上的自变量加(或减)周期的整数倍后,转化到已知区间.3.根据题目条件,以及函数性质,确定所求区间上的解析式练习:1.设f (x )是在(-∞,+∞)上以4为周期的函数,且f (x )是偶函数,在区间2,3]上时,f (x )=-2(x -3)2+4,求当x ∈1,2]时f (x )的解析式.若矩形ABCD 的两个顶点A 、B 在x 轴上,C 、D 在y =f (x )(0≤x ≤2)的图象上,求这个矩形面积的最大值.2.已知函数y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周期函数,周期T =5,函数y =f (x )(-1≤x ≤1)是奇函数,又知y =f (x )在0,1]上是一次函数,在1,4]上是二次函数,且在x =2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5.(1)证明:f (1)+f (4)=0;(2)试求y =f (x ),x ∈1,4]的解析式;(3)试求y =f (x )在4,9]上的解析式.答案:2. (1)证明:∵y=f(x)是以5为周期的周期函数,∴f(4)=f(4-5)=f(-1),又y=f(x)(-1≤x≤1)是奇函数,∴f(1)=-f(-1)=-f(4),∴f(1)+f(4)=0. (2)解:当x∈1,4]时,由题意,可设f(x)=a(x-2)2-5(a≠0),由f(1)+f(4)=0 得a(1-2)2-5+a(4-2)2-5=0,解得a=2,∴f(x)=2(x-2)2-5(1≤x≤4).∴当0≤x ≤1时,f (x )=-3x ,当-1≤x <0时,f (x )=-3x ,当4≤x ≤6时,-1≤x -5≤1,∴f (x )=f (x -5)=-3(x -5)=-3x +15,当6<x ≤9时,1<x -5≤4,f (x )=f (x -5)=2(x -5)-2]2-5=2(x -7)2-5. ∴f (x )=⎩⎨⎧≤<--≤≤+-)96( 5)7(2)64( 1532x x x x .。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12个(最新)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12个(最新)

高考数学答题模板12个选择填空题1.易错点归纳九大模块易混淆难记忆考点分析,如概率和频率概念混淆、数列求和公式记忆错误等,强化基础知识点记忆,避开因为知识点失误造成的客观性解题错误。

针对审题、解题思路不严谨如集合题型未考虑空集情况、函数问题未考虑定义域等主观性因素造成的失误进行专项训练。

2.答题方法:选择题十大速解方法:排除法、增加条件法、以小见大法、极限法、关键点法、对称法、小结论法、归纳法、感觉法、分析选项法;填空题四大速解方法:直接法、特殊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

解答题专题一、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1、解题路线图①不同角化同角②降幂扩角③化f(x)=Asin(ωx+φ)+h④结合性质求解。

2、构建答题模板①化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Asin(ωx+φ)+h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

②整体代换: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y=sin x,y=cos x的性质确定条件。

③求解:利用ωx+φ的范围求条件解得函数y=A sin(ωx+φ)+h的性质,写出结果。

④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专题二、解三角形问题1、解题路线图(1) ①化简变形;②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③变形证明。

(2) ①用余弦定理表示角;②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③确定角的取值范围。

2、构建答题模板①定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注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

②定工具:即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转化的工具,实施边角之间的互化。

③求结果。

④再反思:在实施边角互化的时候应注意转化的方向,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全部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二是全部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恒等变形。

专题三、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1、解题路线图①先求某一项,或者找到数列的关系式。

②求通项公式。

③求数列和通式。

2、构建答题模板①找递推: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即找数列的递推公式。

(文末附答案)(Word版含答案)高中数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经典大题例题

(文末附答案)(Word版含答案)高中数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经典大题例题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Word版含答案)高中数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已知U=R,M={x|x≤2},N={x|−1≤x≤1},则M∩∁U N=()A.{x|x<−1或1<x≤2}B.{x|1<x≤2}C.{x|x≤−1或1≤x≤2}D.{x|1≤x≤2}答案:A分析:先求∁U N,再求M∩∁U N的值.因为∁U N={x|x<−1或x>1},所以M∩C U N={x|x<−1或1<x≤2}.故选:A.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3∈N B.14∈Z C.0∈{0}D.12∉Q答案:C分析: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解.根据常见的数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知,√3∈N,14∈Z,12∉Q不正确,故选:C3、等比数列{a 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 n,设甲:q>0,乙:{S n}是递增数列,则()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当q>0时,通过举反例说明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当{S n}是递增数列时,必有a n>0成立即可说明q>0成立,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即可选出答案.由题,当数列为−2,−4,−8,⋯时,满足q>0,但是{S n}不是递增数列,所以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若{S n}是递增数列,则必有a n>0成立,若q>0不成立,则会出现一正一负的情况,是矛盾的,则q>0成立,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故选:B.小提示:在不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举反例说明,但是在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给予其证明过程.4、对与任意集合A,下列各式①∅∈{∅},②A∩A=A,③A∪∅=A,④N∈R,正确的个数是()A.1B.2C.3D.4答案:C分析:根据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交并运算可判断.易知①∅∈{∅},②A∩A=A,③A∪∅=A,正确④N∈R,不正确,应该是N⊆R故选:C.5、已知集合M={−1,0,1,2,3,4},N={1,3,5},P=M∩N,则P的真子集共有()A.2个B.3个C.4个D.8个答案:B分析:根据交集运算得集合P,再根据集合P中的元素个数,确定其真子集个数即可.解:∵M={−1,0,1,2,3,4},N={1,3,5}∴P={1,3},P的真子集是{1},{3},∅共3个.故选:B.6、设全集U={−2,−1,0,1,2,3},集合A={−1,2},B={x∣x2−4x+3=0},则∁U(A∪B)=()A.{1,3}B.{0,3}C.{−2,1}D.{−2,0}答案:D分析:解方程求出集合B,再由集合的运算即可得解.由题意,B={x|x2−4x+3=0}={1,3},所以A∪B={−1,1,2,3},所以∁U(A∪B)={−2,0}.故选:D.7、已知集合A={x|1x>1},则∁R A=()A.{x|x<1}B.{x|x≤0或x≥1}C.{x|x<0}∪{x|x>1}D.{x|1≤x}答案:B分析:先解不等式,求出集合A,再求出集合A的补集由1x >1,得1−xx>0,x(1−x)>0,解得0<x<1,所以A={x|0<x<1},所以∁R A={x|x≤0或x≥1}故选:B8、设集合U ={1,2,3,4,5,6},A ={1,3,6},B ={2,3,4},则A ∩(∁U B )=( )A .{3}B .{1,6}C .{5,6}D .{1,3}答案:B分析:根据交集、补集的定义可求A ∩(∁U B).由题设可得∁U B ={1,5,6},故A ∩(∁U B)={1,6},故选:B.9、命题“∀x <0,x 2+ax −1≥0”的否定是( )A .∃x ≥0,x 2+ax −1<0B .∃x ≥0,x 2+ax −1≥0C .∃x <0,x 2+ax −1<0D .∃x <0,x 2+ax −1≥0答案:C分析: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判断即可.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所以“∀x <0,x 2+ax −1≥0”的否定是“∃x <0,x 2+ax −1<0”.故选:C10、已知“命题p:∃x ∈R,使得ax 2+2x +1<0成立”为真命题,则实数a 满足( )A .[0,1)B .(-∞,1)C .[1,+∞)D .(-∞,1]答案:B分析:讨论a =0或a ≠0,当a =0时,解得x <−12,成立;当a ≠0时,只需{a >0Δ>0或a <0即可. 若a =0时,不等式ax 2+2x +1<0等价为2x +1<0,解得x <−12,结论成立.当a ≠0时,令y =ax 2+2x +1,要使ax 2+2x +1<0成立,则满足{a >0Δ>0或a <0,解得0<a <1或a <0,综上a <1,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根据特称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属于基础题. 多选题11、设全集U={1,2,3,4,5},集合S={1,2,3,4},则∁U S的子集为()A.{5}B.{1,2,5}C.{2,3,4}D.∅答案:AD分析:根据补集和子集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因为C U S={5},集合{5}的子集有:∅,{5}.故选:AD.12、对任意实数a,b,c,给出下列命题,其中假命题是()A.“a=b”是“ac=bc”的充要条件B.“a>b”是“a2>b2”的充分条件C.“a<5”是“a<3”的必要条件D.“a+5是无理数”是“a是无理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ABD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性的推出关系,判断各选项中条件间的关系,即可得答案.A:由a=b有ac=bc,当ac=bc不一定有a=b成立,必要性不成立,假命题;B:若a=1>b=−2时a2<b2,充分性不成立,假命题;C:a<5不一定a<3,但a<3必有a<5,故“a<5”是“a<3”的必要条件,真命题;D:a+5是无理数则a是无理数,若a是无理数也有a+5是无理数,故为充要条件,假命题.故选:ABD13、已知下列说法:①命题“∃x∈R,x2+1>3x”的否定是“∀x∈R,x2+1<3x”;②命题“∀x,y∈R,x2+y2≥0”的否定是“∃x,y∈R,x2+y2<0”;③“a>2”是“a>5”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④命题:对任意x∈R,总有x2>0.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CD分析:①根据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即可判断;②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即可判断;③根据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概念即可判断;④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①,命题“∃x∈R,x2+1>3x”的否定是“∀x∈R,x2+1≤3x”,故错误;对于②,命题“∀x,y∈R,x2+y2≥0”的否定是“∃x,y∈R,x2+y2<0”,正确;对于③,“a>2”是“a>5”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错误;对于④,当x=0时x2=0,故错误.故选:ACD.14、对任意A,B⊆R,记A⊕B={x|x∈A∪B,x∉A∩B},并称A⊕B为集合A,B的对称差.例如,若A={1,2,3},B={2,3,4},则A⊕B={1,4},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A.若A,B⊆R且A⊕B=B,则A=∅B.若A,B⊆R且A⊕B=∅,则A=BC.若A,B⊆R且A⊕B⊆A,则A⊆BD.存在A,B⊆R,使得A⊕B=∁R A⊕∁R BE.存在A,B⊆R,使得A⊕B≠B⊕A答案:ABD解析:根据新定义判断.根据定义A⊕B=[(∁R A)∩B]∪[A∩(∁R B)],A.若A⊕B=B,则∁R A∩B=B,A∩∁R B=∅,∁R A∩B=B⇒B⊆∁R A,A∩∁R B=∅⇒A⊆B,∴A=∅,A正确;B.若A⊕B=∅,则∁R A∩B=∅,A∩∁R B=∅,A∩B=A=B,B正确;C. 若A⊕B⊆A,则∁R A∩B=∅,A∩∁R B⊆A,则B⊆A,C错;D.A=B时,A⊕B=∅,(∁R A)⊕(∁R B)=∅=A⊕B,D正确;E.由定义,A⊕B=[(∁R A)∩B]∪[A∩(∁R B)]=B⊕A,E错.故选:ABD.小提示:本题考查新定义,解题关键是新定义的理解,把新定义转化为集合的交并补运算.15、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A.拥有手机的人B.2020年高考数学难题C.所有有理数D.小于π的正整数答案:ACD分析:根据集合元素的性质可判断.根据集合的概念,可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得选项A、C、D中的元素都是确定的,故选项A、C、D能构成集合,但B选项中“难题”的标准不明确,不符合确定性,不能构成集合.故选:ACD.16、下列条件中,为“关于x的不等式mx2−mx+1>0对∀x∈R恒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有()A.0≤m<4B.0<m<2C.1<m<4D.−1<m<6答案:BC分析:对m讨论:m=0;m>0,Δ<0;m<0,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解不等式可得m的取值范围,再由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即可.因为关于x的不等式mx2−mx+1>0对∀x∈R恒成立,当m=0时,原不等式即为1>0恒成立;当m>0时,不等式mx2−mx+1>0对∀x∈R恒成立,可得Δ<0,即m2−4m<0,解得:0<m<4.当m<0时,y=mx2−mx+1的图象开口向下,原不等式不恒成立,综上:m的取值范围为:[0,4).所以“关于x的不等式mx2−mx+1>0对∀x∈R恒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有0<m<2或1<m<4.故选:BC.17、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y),x∈A,y∈B},设A={√2,√3},B={1,√2},则()A.当x=√2,y=√2时,z=1B.x可取两个值,y可取两个值,z=(x+y)×(x−y)有4个式子C.A⊗B中有4个元素D.A⊗B的真子集有7个答案:BD分析:根据集合的定义可求出A⊗B,从而可判断各项的正误.A⊗B={z∣z=x2−y2,x∈A,y∈B}={1,0,2},故A⊗B中有3个元素,其真子集的个数为23−1=7,故C错误,D正确.当x=√2,y=√2时,z=0,故A错误.x可取两个值,y可取两个值,z=(x+y)×(x−y)共有4个算式,分别为:(√2+1)(√2−1),(√3+1)(√3−1),(√3+√2)(√3−√2),(√2+√2)(√2−√2),故B正确.故选:BD.小提示:本题考查新定义背景下集合的计算、集合子集个数的计算,注意不同的算式可以有相同的计算结果,另外,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于集合表示的影响,本题属于基础题.18、已知全集为U,A,B是U的非空子集且A⊆∁U B,则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x∈U,x∉A且x∈B B.∀x∈A,x∉BC.∀x∈U,x∈A或x∈B D.∃x∈U,x∈A且x∈B答案:AB分析:根据给定条件画出韦恩图,再借助韦恩图逐一分析各选项判断作答.全集为U,A,B是U的非空子集且A⊆∁U B,则A,B,U的关系用韦恩图表示如图,观察图形知,∃x∈U,x∉A且x∈B,A正确;因A∩B=∅,必有∀x∈A,x∉B,B正确;若A∁U B,则(∁U A)∩(∁U B)≠∅,此时∃x∈U,x∈[(∁U A)∩(∁U B)],即x∉A且x∉B,C不正确;因A∩B=∅,则不存在x∈U满足x∈A且x∈B,D不正确.故选:AB19、设全集U={0,1,2,3,4},集合A={0,1,4},B={0,1,3},则()A.A∩B={0,1}B.∁U B={4}C.A∪B={0,1,3,4}D.集合A的真子集个数为8答案:AC分析:根据集合交集、补集、并集的定义,结合集合真子集个数公式逐一判断即可.因为全集U={0,1,2,3,4},集合A={0,1,4},B={0,1,3},所以A∩B={0,1},∁U B={2,4},A∪B={0,1,3,4},因此选项A、C正确,选项B不正确,因为集合A={0,1,4}的元素共有3个,所以它的真子集个数为:23−1=7,因此选项D不正确,故选:AC20、下列命题中,是全称量词命题的有()A.至少有一个x使x2+2x+1=0成立B.对任意的x都有x2+2x+1=0成立C.对任意的x都有x2+2x+1=0不成立D.矩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答案:BCD分析:判断各选项中命题的类型,由此可得出结果.A选项中的命题为特称命题,BCD选项中的命题均为全称命题.故选:BCD.填空题21、已知集合A={−1,3,0},B={3,m2},若B⊆A,则实数m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0分析:解方程m2=0即得解.解:因为B⊆A,所以m2=−1(舍去)或m2=0,所以m=0.所以答案是:0∈Z},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则A=__________.22、已知集合A={x∈Z∣32−x答案:{−1,1,3,5}分析:根据集合的描述法即可求解.∈Z},∵A={x∈Z∣32−x∴A={−1,1,3,5}所以答案是:{−1,1,3,5}23、已知p:x>a是q:2<x<3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2]分析:根据充分性和必要性,求得参数a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得结果.因为p:x>a是q:2<x<3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集合(2,3)为集合(a,+∞)的真子集,故只需a≤2.所以答案是:(−∞,2].11。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公式总结默写版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公式总结默写版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2)必需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3)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合二、函数1、若会合 A 中有 n (n N ) 个元素,则会合A的全部不一样的子集个数为______,全部非空真子集的ax2 bx c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______________,极点坐标是 ___________。

1、二次函数y个数是 ______。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分析式时,分析式的想法有 3 种形式,即 ____________________,2、若A I B A A U B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值表2、f ( x) ax2 bx c 0恒建立的充要条件是pq非pp或qp且q_________________;真真 f ( x) ax2 bx c 0 恒建立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假 f ( x) ax 2 bx c 0 恒建立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假真f ( x) ax 2 bx c 0 恒建立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假假4、常有结论的否认形式3、单一性单一增: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结论反设词原结论反设词单一减: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是起码有一个一个也没有4、奇偶性(1) 前提:(2) 奇函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图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不大于起码有 n 个至多有( n 1)个偶函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图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若函数y f ( x) 是奇函数,且在x 0处有定义,则_____________;对全部 x ,建立存在某 x ,不建立p 或 q p 且 q(4) 多项式函数P( x) a n x n a n 1 x n 1 L a0的奇偶性:多项式函数 P(x) 是奇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项式函数 P(x) 是偶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充要条件5、定义域:6、同样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函数图象:(1)指数函数:(2)对数函数:(3) 幂函数:(4)三角函数8、对称性与周期性:(1) 若 f ( a x) f (a x) ,则_______________;若 f (a x) f (b x) ,则_______________;(2) 若 f ( x a) f ( x a) ,则_______________;若 f ( x) f (x a) ,则 _______________;(3) 若 f ( x a)1,则 _______________; 若f (x a) f ( x) ,则 _______________;f ( x)9、计算:m(1) a n ________________; n a n _____________________(2) a r a s _______________; (a r)s _______________;(ab)r _______________.(3) log a M log a N _____________; log a M log a N _____________; log a n M m_____________;(4)o_____________;log a N_____________; log a______ 0 ; log a ______ 1 .a a10、导数:(1) C __________;(2) ( x n ) ' ____________;(3) (sin x) _____________;.(4) (cos x) _____________; ( 5) (ln x) _____________;(6) (log a x ) _____________;.(7) ( e x ) _____________;(8) (a x ) _____________;11、图像变化(1)f ( x)f ( x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 ( x) f ( x)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f ( x)f (| 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f ( x) | f (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三角函数1、若点P( x, y),点 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_____, cos =_____, tan=____。

高中数学解答题答题模板(11个)

高中数学解答题答题模板(11个)

Asin(ωx+φ)+h 的形式或 y=Acos(ωx+φ)+h 的形式. π 如:f(x)=2sin2x+3 +1.
第二步:根据 f(x)的表达式求其周期、最值.
第三步:由 sin x、cos x 的单调性,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转 化为解不等式问题.
第四步:明确规范表述结论.
π (2)∵-1≤sin2x+3≤1, π ∴-1≤2sin2x+3+1≤3.
π π π ∴当 2x+3=2+2kπ,k↔Z,即 x=12+kπ,k↔Z 时,f(x)取得最大值 3; π π 5π 当 2x+ =- +2kπ,k↔Z,即 x=- +kπ,k↔Z 时,f(x)取得最小值-1. 3 2 12
高中数学解答题答题模板 (11个)
【模板特征概述】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类重要题型, 通常是高考的把关题 和压轴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层次和选拔功能.目前的高考解答题已经由单 纯的知识综合型转化为知识、 方法和能力的综合型解答题. 在高考考场上, 能否做好解答题, 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因此, 在高考备考中学会怎样解题, 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节以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 《怎样解题》 为理论依据, 结合具体的题目类型,来谈一谈解答数学解答题的一般思维过程、解题程 序和答题格式,即所谓的“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就是首先把高考试题纳入某一类型, 把数学解题的思维过 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按照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即化整 为零.强调解题程序化,答题格式化,在最短的时间内拟定解决问题的最 佳方案,实现答题效率的最优化.
模板 1 【例 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及最值问题
已知函数 f(x)=2cos x· π sinx+3 - 3sin2x+sin xcos x+1. (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函数 f(x)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3)写出函数 f(x)的单调递增区间. 审题路线图 规范解答 不同角化同角→降幂扩角→化 f(x)=Asin(ωx+φ) +h→结合性质求解.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经典),推荐文档

高一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解三角形3. 正、余玄定理的解题类型: (1) 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 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 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4. 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 式或角的形式.5. 解题中利用 ABC 中:ABC,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如:sin(A B) si nC,cos(A B) cosC, tan (A B) tanC,.A B C AB .CAB C sincos —,cos sin ,ta ncot .2 2 2 2 2 26、 三角公式: (1) 倍角公式: (2) 两角和、差公式:1正弦定理:a b c2Rsin AsinB sin Ca:b:c sin A:sin B:sin C .cos A2a b 2c 2bc cos A2.余弦定理: b22a c 2 2ac cos B 或 cos B2cb 2a 2ba cos Ccos Cb 22c 2a2bc2 22ac b2ac222ba c2ab数列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归纳1.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a n 1 and ( d 为常数),通项公式: a n ai n 1 d(2)等差中项: x , A y 成等差数列 2A x y (3) 前n 项和: S na 1 a n nnnn n 1d 122(4)性质: a n 是等差数列① 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式; a n = a m + (n — m )d (m 、n € N ) ② 若 m n p q ,贝U a m a . a p a q ;③ 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n 'd ; ④ 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 a, a d⑤ 若a n , b n 是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分别为S n , T n ,则空 乩b m T 2m 1⑥a n 为等差数列 S n an 2 bn ( a,b 为常数,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S n 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S n an 2 bn 的最值;或者求出a .中的正、负分界项,a o即:当a ,, d 0,解不等式组时o 可得§达到最大值时的n值.a o当a ,0, d 0,由“ 可得S n 达到最小值时的n 值.a n 1 0⑦项数为偶数2n 的等差数列a n 有n(a n a n 1)6, a . 1为中间两项)⑧ 项数为奇数2n 1的等差数列a n 有:S偶S奇nd ,a n 1S2n 1 (2n 1)a n(a n为中间项),a n ,32.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1) 定义:也a nq ( q 为常数,q 0),(2) (3) (4) 通项公式: 等比中项: 前n 项和: 性质: a n a nX 、S nG 、y 成等比数列na(q 1) a 11 q n 1 q(q 1)是等比数列 ①任意两项间的关系: —m - na m = a n . q②若 m n p q ,贝U a . a p- a qG 2 xy ,或 G 、、xy(要注意!)(m 、n € N ).③S n , S 2nS n , S sn S ?n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l注意:由S n 求a n 时应注意什么?n 1 时,a 1 S i ; n 2 时,a nS n S n 1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1)求差(商)法 如:数列a n , 1 12a 1 尹2 夬n 2n 5, 求 an解:n 1时, n 2时,為 2 1 / 1尹214 2n①-②得:寺a n2,…a n 14(n 1) 2n1( n 2)5& 1a n 1, 3注意到a n 1 Sn 1 S n ,代入得S n[练习]数列a n 满足S n a 1 n 2 时,a nS n S n 14,求 a n又S 4 , • S n 是等比数列,S n 4(2)叠乘法如:数列a n 中, 3,3a nn求a n n 1解: a2a1 a3a2 a n 1又a1 3, —a n(3)等差型递推公式由a n a n 1 f(n).a o,求a n,用迭加法a2 a i a3 a2 f(2)f⑶两边相加得an a i f (2) f (3) f (n)--a n a0f(2)f(3)……[练习]数列a n中,a11 (4)等比型递推公式a n ca n 1d( c、d为常数,可转化为等比数列 ,设a n x令(c 1)x d , x d5・■ i c 1d d n 1…a n a1cc 1 c 1(5)倒数法如:a11,an 12a n求a n 2由已知得:1a n 21a n 12a n2••• 1为等差数列,11 ,a n a1 a n a n…a n a n a n 1 f (n)f(n)a n 3n1a n 2,求a n a n(3n1),a n丄a n公差为1,a n是首项为a ia n—,c为公比的等比数列c 11a n(附:公式法、利用a n S(nS n S n1)1 (n2)、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3换元法)4.求数列前n 项和的常用方法(1) 公式法 (2)裂项相消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da 1a n 1(3)错位相减法由 S n qS n ,求 S n , 其中q 为b n 的公比.(4)分组求和法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 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 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极值点偏移问题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极值点偏移问题

(完整word版)⾼中数学极值点偏移问题极值点偏移问题沈阳市第⼗⼀中学数学组:赵拥权⼀:极值点偏移(俗称峰⾕偏)问题的定义对于可导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只有⼀个极⼤(⼩)值点x0,⽅程f(x)=0(f(x)=m)的解分别为x1,x2且a 若x1+x22≠x0,,则称函数f(x)在区间(a,b)上极值点x0偏移;(1)x1+x22>x0,则称函数f(x)在区间(a,b)上极值点x0左偏移;(2)x1+x22⼆:极值点偏移的判定定理对于可导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只有⼀个极⼤(⼩)值点x0,⽅程f(x)=0(f(x)=m)的解分别为x1,x2且a (1)若f(x1)2(2)若f(x1)2>x0即函数f(x)在区间上(a,b)极⼩值点x0左偏;(即⾕偏左)(3)若f(x1)>f(2x0?x2)则x1+x22>x0即函数f(x)在区间上(a,b)极⼤值点x0左偏;(即峰偏左)(4)若f(x1)>f(2x0?x2)则x1+x22拓展:1)若)()(x b f x a f -=+,则)(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2ba x +=①f(x)在(0,a)递增,在(a,2a)递减,且f(a -x)<(>)f(a+x)(f(x)<(>)f(2a -x)) ②f(x)在(0,a)递减,在(a,2a)递增,且f(a -x)>(<)f(x+a)(f(x)> (<)f(2a -x))则函数f(x)在(0,2a)的图象关于直线x=a 偏移(偏对称)(俗称峰⾕偏函数)其中①极⼤值左偏(或右偏)也称峰偏左(或右)②极⼩值偏左(或偏右)也称⾕偏左(或右);性质:1) )(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若x 1,x 2∈(0,2a)x 1≠x 2则 x 1+x 2=2a <=>f (x 1)=f(x 2),(f ′(x 1)+f ′(x 2)=0,f ′(x 1+x 22)=0);2)已知函数是满⾜条件的极⼤值左偏(峰偏左)若x 1,x 2∈(0,2a)x 1≠x 2则f (x 1)=f(x 2)则x 1+x 2>2a ,及f ′(x 1+x 22)<0极值点偏移解题步骤:①求函数f(x)的极值点x 0;②构造函数F(x)=f(x+x 0)-f(x 0?x) (F(x)=f(x 0?x )-f(x 0+x), F(x)=f(x+2x 0)-f(?x) , F(x)=f(x)-f(2x 0?x))确定F(x)单调性③结合F(0)=0(F(-x 0)=0,F(x 0)=0)判断F(x)符号从⽽确定f(x+x 0),f(x 0?x)( f(x+2x 0)与f(?x); f(x)与f(2x 0?x))的⼤⼩关系; 答题模式:已知函数y=f(x)满⾜f (x 1)=f(x 2),x 0为函数y=f(x)的极值点,求证:x 1+x 2<2x 0 ①求函数f(x)的极值点x 0;②构造函数F(x)=f(x+x 0)-f(x 0?x) 确定F(x)单调性③判断F(x)符号从⽽确定f(x+x 0),f(x 0?x) 的⼤⼩关系;假设F(x)在(0,+∞)上单调递增则F(x)>F(0)=0,从⽽得到x>0时f(x+x 0)>f(x 0?x) ④1.(2016年全国I ⾼考)已知函数有两个零点. 设x 1,x 2是的两个零点,证明:+x 2<2.2. (2010年⾼考天津卷理科21)(本⼩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f(x)=xe -x(x ∈R ).(Ⅰ) 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和极值;(Ⅱ)已知函数y=g(x)的图象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证明当x>1时,f(x)>g(x)(Ⅲ)如果12,x x ≠且12()(),f x f x =证明122x x +> 证明:由题意可知g(x)=f(2-x),得g(x)=(2-x)2x e-令F(x)=f(x)-g(x),即2()(2)xx F x xe x e --=+-于是22'()(1)(1)x x F x x ee --=--当x>1时,2x-2>0,从⽽2x-2e 10,0,F x e -->>⼜所以’(x)>0,从⽽函数F (x )在[1,+∞)是增函数。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 + 选修知识点概括必修 1 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会合与函数观点1、会合三因素:确立性、互异性、无序性。

2、常有会合:正整数会合:N*或N,整数会合:Z ,有理数会合: Q,实数会合: R.3、并集 . 记作:A B.交集.记作: A B.全集、补集C U A { x | x U ,且 x A}(C U A)∩( C U B) = C U(A∪B) (C U A)∪( C U B) = C U(A∩B);A B B B A;简略逻辑:或:有真为真,全假为假。

且:有假为假,全真为真。

非:真假相反原命题互逆逆命题若 p则 q互若 q 则 p否为互逆互否为逆否否互否命题逆否命题若┐q则┐p若┐p则┐q互逆原命题:若 P则 q;抗命题:若q 则 p;否命题:若┑ P 则┑q;逆否命题:若┑ q 则┑ p。

常用变换:① f ( x y) f ( x) f ( y) f ( x y) f ( x).f ( y)证f ( x y)f ( y)f( )[()]() ( )f ( x)x f x y y f x y f y② f (x) f ( x) f (y) f (x y) f ( x) f ( y)y证:x xf()f()f() f (y)yy4、设 A、B 是非空的数集,假如依据某种确立的对应关系 f ,使对于会合A中的随意一个数 x ,在会合B中都有唯一确立的数 f 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 : A B 为会合A到会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 x , x A .分母不等于零5、定义域被开方大于等于零对数的幂大于零,底大于零不等于1值域:利用函数单一性求出所给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函数单一性:(1)定义法:设x1、x2[ a, b], x1 x2那么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增函数;f (x1 ) f ( x2 )0 f ( x)在[ a, b] 上是减函数.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2)导数法:设函数 y f (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f (x) 0 ,则f ( x)为增函数;若f ( x)0 ,则 f ( x)为减函数 .7、奇偶性f x 为偶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y 轴对称.函数 f x 为奇函数f x f x 图象对于原点对称 .若奇函数y f x 在区间0,上是递加函数,则y f x 在区间,0 上也是递加函数.若偶函数 yf x 在区间 0,上是递加函数,则yf x 在区间 ,0 上是递减函数.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① 如 果 函 数 yf x 对 于 一 切 x R , 都 有f ax f ax 或 f ( 2a-x ) =f ( x ),那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 x a 对称 .②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x 的图象对于直线x 0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 f x 的图象对于直线y 0 对称;函数 yf x 与函数 yf x的图象对于坐标原点对称 .二、函数与导数1、几种常有函数的导数① C '0 ;② ( x n )' nx n 1 ;③ (sin x) ' cos x ; ④ (cos x) ' sin x ; ⑤ ( a x ) 'a xln a ; ⑥ ( e x) 'e x; ⑦ (log a x)'1 ;⑧ (ln x) ' 1x ln ax2、导数的运算法例( 1) (u v)'u ' v '.( 2) (uv)' u 'v uv ' .( 3) ( u)'u 'v uv ' (v 0) .vv 23、复合函数求导法例复合函数 y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 y x y u u x , 即 y 对 x 的导数等于 y 对 u 的导数与 u 对 x 的导数的乘积 .解题步骤 :分层—层层求导—作积复原导数的应用:1、 yf (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 yf (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是曲线yf ( x) 在P(x 0 , f (x 0 )) 处的切线的斜率 f (x 0 )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yy 0 f (x 0 )(xx 0 ) .切线方程 : 过点 P x 0 , y 0 的切线方程,设切点为x 1, y 1 ,则切线方程为 y y 1 f ' x 1 x x 1 ,再将 P 点带入求出 x 1 即可 2、函数的极值 (---- 列表法 )(1) 极值定义: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f ( x) < f (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大值;极值是在 x 0 邻近全部的点,都有 f ( x) > f (x 0 ) ,则 f ( x 0 ) 是函数 f (x) 的极小值 .(2) 鉴别方法:①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大值;②假如在 x 0 邻近的左边 f ' (x) < 0,右边 f ' (x) > 0,那么 f ( x 0 ) 是极小值 .3、求函数的最值(1) 求 y f (x) 在 (a, b) 内的极值(极大或许极小值)(2) 将 y f (x) 的各极值点与 f (a), f (b) 比较,此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方法和考试技巧
选择填空题
易错点归纳
九大模块易混淆难记忆考点分析,如概率和频率概念混淆、数列求和公式记忆错误等,强化基础知识点记忆,避开因为知识点失误造成的客观性解题错误。

针对审题、解题思路不严谨如集合题型未考虑空集情况、函数问题未考虑定义域等主观性因素造成的失误进行专项训练。

答题方法
选择题十大速解方法
排除法、增加条件法、以小见大法、极限法、关键点法、对称法、小结论法、归纳法、感觉法、分析选项法;
填空题四大速解方法
直接法、特殊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

解答题
一、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1、解题路线图
①不同角化同角
②降幂扩角
③化f(x)=Asin(ωx+φ)+h
④结合性质求解。

2、构建答题模板
①化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Asin(ωx+φ)+h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

②整体代换: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y=sin x,y=cos x的性质确定条件。

③求解:利用ωx+φ的范围求条件解得函数y=Asin(ωx+φ)+h的性质,写出结果。

④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二、解三角形问题
1、解题路线图
(1) ①化简变形;②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③变形证明。

(2) ①用余弦定理表示角;②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③确定角的取值范围。

2、构建答题模板
①定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注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

②定工具:即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转化的工具,实施边角之间的互化。

③求结果。

④再反思:在实施边角互化的时候应注意转化的方向,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全部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二是全部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恒等变形。

三、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
1、解题路线图
①先求某一项,或者找到数列的关系式。

②求通项公式。

③求数列和通式。

2、构建答题模板
①找递推: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即找数列的递推公式。

②求通项:根据数列递推公式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或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通项公式。

③定方法:根据数列表达式的结构特征确定求和方法(如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法等)。

④写步骤:规范写出求和步骤。

⑤再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

四、利用空间向量求角问题
1、解题路线图
①建立坐标系,并用坐标来表示向量。

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③用向量工具求空间的角和距离。

2、构建答题模板
①找垂直:找出(或作出)具有公共交点的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

②写坐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特征点坐标。

③求向量:求直线的方向向量或平面的法向量。

④求夹角:计算向量的夹角。

⑤得结论:得到所求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或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五、圆锥曲线中的范围问题
1、解题路线图
①设方程。

②解系数。

③得结论。

2、构建答题模板
①提关系: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

②找函数:用一个变量表示目标变量,代入不等关系式。

③得范围:通过求解含目标变量的不等式,得所求参数的范围。

④再回顾:注意目标变量的范围所受题中其他因素的制约。

六、解析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1、解题路线图
①一般先假设这种情况成立(点存在、直线存在、位置关系存在等)
②将上面的假设代入已知条件求解。

③得出结论。

2、构建答题模板
①先假定:假设结论成立。

②再推理:以假设结论成立为条件,进行推理求解。

③下结论:若推出合理结果,经验证成立则肯。

定假设;若推出矛盾则否定假设。

④再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特殊情况、隐含条件等),审视解题规范性。

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1、解题路线图
(1)①标记事件;②对事件分解;③计算概率。

(2)①确定ξ取值;②计算概率;③得分布列;④求数学期望。

2、构建答题模板
①定元:根据已知条件确定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

②定性:明确每个随机变量取值所对应的事件。

③定型:确定事件的概率模型和计算公式。

④计算:计算随机变量取每一个值的概率。

⑤列表:列出分布列。

⑥求解:根据均值、方差公式求解其值。

八、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
1、解题路线图
(1)①先对函数求导;②计算出某一点的斜率;③得出切线方程。

(2)①先对函数求导;②谈论导数的正负性;③列表观察原函数值;④得到原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构建答题模板
①求导数:求f(x)的导数f′(x)。

(注意f(x)的定义域)
②解方程:解f′(x)=0,得方程的根。

③列表格:利用f′(x)=0的根将f(x)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开区间,并列出表格。

④得结论:从表格观察f(x)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

⑤再回顾:对需讨论根的大小问题要特殊注意,另外观察f(x)的间断点及步骤规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