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陈资料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题(完成)

说明:1、复习资料中有些题没有找到答案,为了保证可靠性,又不能随变弄个答案上去,所以有些题没有答案;2、由于大家知识有限,所以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大家多留意!3、参与制作的人有:李庆兴、周应国、张衍林、刘骅标、曹磊、张丽华、申大军、陈兴隆、黄烨、周朝磊、严小亚、余朝贵、姚桃。

绪论: 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

)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10)、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即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工程性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7.工程地质问题: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即工程地质问题.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区域稳定性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与地下渗流相关的问题以及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4个方面8.自然历史分析法:以地质学和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

9.数学力学分析法:在自然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运用数学、力学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量评价。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

地质分析为基础——地质模型——数学模型(理论经验公式等))带入有关参数进行计算。

10.模拟实验法:对于条件复杂,求解困难的问题,按一定比例建立模型,依靠可比拟性推算工程地质作用或问题产生的机制、发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做出真确的评价。

11.工程地质分析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类似的建筑物中的方法。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综合利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方法是基础。

12.工程地质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互制约的一些主要形式和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方法第一套试卷+答案2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方法第一套试卷+答案2

答案见后面一•比较每组名词之异同(任选6个,每个5分,共计30分)1.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2. 结构面/结构体/岩体结构3. 岩石/岩体4. 自重应力/构造应力5. 变异应力/残余应力6. 变形/破坏7•蠕滑(稳滑)/粘滑8. 地震的震级/烈度9. 砂土液化/震动液化/涌沙二、简述题(任选10题,每题7分,共计70分)1. 阐述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简述岩体的基本特征。

3. 简述建造和改造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4. 根据裂隙岩石三轴压缩过程曲线,分析岩体变形破坏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

5. 试分析岩石(体)沿原有结构面的剪切机制与过程。

6. 在工程地质评价中,如何判别活断层(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7. 场地地震效应的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8. 简述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9. 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机制。

10. 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有哪些11. 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

12. 简述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形成条件。

一. 比较每组名词之异同(任选6个,每个5 分,共计30分)1.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2. 结构面/ 结构体/ 岩体结构3.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4. 变形/ 破坏5. 围岩应力/ 山岩压力(山压)6. 凯塞尔(Kaiser)效应/岩爆7. 屈服强度/ 残余强度/ 长期强度8. 蠕变/ 松弛9. 固结灌浆/ 帷幕灌浆二、简述题(任选10 题,每题7分,共计70分)1.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2. 简述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 分析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 试分析岩石(体)沿原有结构面的剪切机制与过程。

5. 简述斜坡岩体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6. 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7. 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8. 简述山岩压力(山压)的类型和特点。

9. 简述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

10. 简述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一、术语解释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0.2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与工程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

0.3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当出现不协调时,将产生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0.4机制过程分析法: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必须首先以地质学的观点、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地质体与周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从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把握其形成、演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

0.5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

1.1岩石:组成地壳的矿物集合体。

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均质性、有条件转化性等特点。

1.2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所切割的结构体所构成的地质体。

1.3结构面: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

1.4结构体:未经位移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块体或岩块。

1.5岩体结构:根据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特性、结构体的组合排列和接触状态,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等类别。

1.6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1.7软弱夹层:岩体中夹有的强度较低或被泥化、软化、破碎的薄层。

1.6结构面的连通率:结构面的平均长度与总长度的比值。

1.7浅表生作用:在地质体浅表部形成的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等。

浅表生作用:在岩体浅表部产生复杂而紊乱的结构面的作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重点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0.5分)1.岩石按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2.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3.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和三种类型。

4.地质年代单位有、、、。

5.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有、和三种类型。

6.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和节理。

7.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8.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9.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和三种类型。

10.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1.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和节理。

12.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

13.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以及。

二、选择题(共46分,每题2分)略注:A卷46分,B卷40分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略四、简答题(共20分,每题4分)1、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5分)2、简述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5分)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 (4分)4.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组成物质和结构、构造特征有哪些?(4分)5.什么是断层?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哪些?(4分)6.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划分岩石的风化带?(4分)7.野外如何识别和判断滑坡?(4分)注意:5分的在一份卷子上(A卷),4分的在另一份卷子上(B卷)五、综合分析题(共24分)注:A卷24分,B卷20分1、说明该地区有哪些构造类型,并说明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3分)2、说明该地区有哪些地层接触关系(含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并给出相应解释。

(3分)1、说明该地区有哪些构造类型,并作出相应解释(3分)2、说明该地区有哪些地层接触关系(含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并给出相应解释。

(3分)3、绘制A-B剖面示意图。

(5分)4、该地区存在哪些地下水的类型?说明富水位置及类型。

(3分)5、若黑山寨村北有一斜坡,实测解理裂隙有组:85°∠25°及235°∠35°,斜坡产状:165°∠50°,试绘制赤平投影图分析该边坡的稳定性。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2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2

工程地质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有不同答案的可大家讨论研究确定)一、名词解释1. 工程地质学: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2. 解理:在外力敲打下沿一定结晶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

3. 活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4.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

5.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二、选择题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 A )。

A.剥蚀作用 B.岩浆作用C. 地质作用 D.地壳运动2.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各项不属于外圈的是( D )。

A.大气圈 B.水圈C. 生物圈 D.地核3.国际性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是(B)。

A代、纪、时B代、纪、世C代、纪、期 D代、系、世4. 下列关于褶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褶皱构造使同一岩层产生明显的错动B.褶皱核部为新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C.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D.褶皱使岩层产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5. 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叙述正确的是( A )。

A.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C. 烈度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D. 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6. 从滑坡形式的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C )地段不易发生滑坡。

A.高陡斜坡B.山地缓坡,地表水易渗入C.山区河流的凸岸D.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级坡脚被地下水侵蚀和地下水浸润7. 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出脱离母体向下坠落或滚动的现象称为(B)A.错落B.崩塌C.滑坡D.塌陷8. 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 A )A.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B.空隙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C.岩溶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D.包气带水、裂隙水和承压水三大类9. 承压水一般( C )。

工程地质学考试重点复习汇总

工程地质学考试重点复习汇总

《工程地质学》思考题第1章绪论--思考题1.概念: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岩土工程。

(1)工程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原理解决土木工程地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设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和威胁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4) 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答: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现象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答: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5.土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内容:研究人类工程实践活动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

保证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任务:(1)区域稳定性与评价,是指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是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答:重视工程地质工作,工程建筑的施工、运营就有保障。

反之,则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影响,严重时可能酿成工程灾害。

7.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有:断层、岩层节理发育的场地、滑坡、河床冲淤、岸坡失稳、河床侧向位移等。

良好的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是有利的,不良地质条件则往往由于承载力低会导致建筑物地基基础的事故,应当特别注意。

第2章地质作用--思考题1.阐述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

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2.阐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形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⒋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原生结构面、次生结构面、表生结构面。

⒌岩体结构分类:按建造特征:块体状(或称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散体状结构。

按改变程度:完整、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等四个等级。

第四章⒈活断层:是指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⒉活断层的类型及鉴别标志:逆断层(应力状态为3σ垂直,1σ、2σ水平。

特征:断层地倾角较小,一般20-40o之间,上盘上升引起上盘一侧地面隆升,下盘一般无地表变形,分支断层发育,主要产生在上盘。

断层面的地面出露线不平直,呈波状弯曲。

逆断层也是强烈发震断层)、正断层(应力状态为1σ垂直,2σ、3σ水平。

特征:断层面倾角介于逆断层与平移断层之间,一般60~80º之间。

上盘下降并发育分支断层近断层可以引发中强震)⒈平移断层(应力状态为2σ垂直,1σ、3σ水平。

特征:断层面倾向大(近于垂直)断层的地表出露线平直地貌上常形成陡直的断崖。

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对垂直升降量很小分支断裂较少,断层带宽度小这类断层的水平错动量往往很大,因而易于识别,易于发生强震)⒊活断层的活动方式:粘滑、稳(蠕)滑。

⒋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有哪些:规划选场建筑物类型选则建筑物结构设计第五章⒈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引起的地振动称为地震。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⒉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和两种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⒊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⒋烈度:为了表征地震时震动强烈程度随震中距加大产生的变化和距震中距一定距离的点的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⒌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般取一百年)在一定的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⒍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的结果,由于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土层的卓越周期。

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⒏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我国除台湾东部、西藏南部地震和吉林东部深源地震属板块边缘消减带地震外,其余地区的地震均属于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青藏活动地块区、西域活动地块区、华北活动地块区)⒐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途径:地震预报和地震工程途径。

⒑我国抗震设计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⒒什么是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作用,统称为场地地震效应。

可分为①场地破坏效应:地面破裂(或断裂效应),地基失效,或斜坡破坏。

②强烈震动效应。

⒓分析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①基岩上振动幅值小、持时短、震害轻。

②深厚松散覆盖层上地震动周期长,长周期的建筑物损害大(高大建筑)③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无明显影响④局部地形对震害影响显著:突出孤立地形使地震动加强,低洼沟谷使地震动减弱。

陡崖、山地或河谷斜坡等发生斜坡失稳,产生崩塌滑坡等。

⑤沙土液化对震害影响的双重性:薄层的饱和松散粉细砂层强烈液化引起喷水冒沙往往导致地裂缝、错位、滑坡、不均匀沉降等地基失效现象。

而上部地表有2-3米内有较密实的粘性土层,能成为荷载小而基础浅的结构物稳定持力层时,在下伏土层砂土液化后此层仍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支撑结构物传来的荷载,此时横波不能在液体里传播,起到了隔震的作用。

⒔地震反应谱的概念:对某一特定结构的某一阻尼比而言,其体系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位移)与自振周期间的关系可表示成一条曲线,如取不同的阻尼比就可以得出一组曲线,这组曲线就是结构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或最大位移)反应谱。

⒕地震发生时,厚层松软土体在哪类建筑物遭受震害最严重?为什么:高层。

因为厚层松散土体能够对基岩传来的波起选择放大作用,使得卓越周期长,而高大建筑自身的自振周期长,二者产生共振引起破坏。

第六章⒈水库建在哪类断层容易诱发地震,并解释原因:正断层。

应用摩尔应力圆解释第七章⒈砂土液化的概念及其危害:危害有四种:涌沙,地基失效,滑塌,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

⒉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⑴内因:砂土的特性:粘粒含量少,塑形指数低是液化的条件。

细粉砂易于液化,不均匀系数越小,粒径越均匀,越利于液化。

饱和沙土层的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埋深及砂层上的非液化土层厚度。

地下水埋深越浅,非液化土层越薄,则越易于液化。

饱和沙层的成因和时代。

⑵外因:地震强度和持续时间。

⒊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良好的场地选择(选择表层非液化盖层厚度大,地下水埋藏深),人工改良地基:增加盖重,换土,改善饱水砂层的密实程度(爆炸振密法,强夯与碾压,水冲振捣回填碎石桩法),消散剩余孔隙水压,围封法。

基础形式的选择:桩基(较深的支撑桩基或者管柱基础,不宜用摩擦桩)或者筏片基础⒋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初判:地震条件:液化最大震中距液化最低地震烈度:Ⅵ度;地质条件:发生液化处多为全新世及近代海相及河湖相沉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特别是洼地、河流的泛滥地带、河漫滩、古河道、滨海地带及人工填土地带等。

埋藏条件:最大液化深度,最大地下水位深度;土质条件⑵现场测试:标贯,剪切波速,静力触探。

⒌标贯判别法的公式,液化指数公式第八章⒈地面沉降的基本概念:由于抽取地下水,使水位或水压下降,孔隙水压力下降,有效应力增加,进一步产生固结沉降的现象。

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⒊地面沉降与岩土性能的关系⒋防治地面沉降的方法:减少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水位下降幅度。

对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则应采取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调整开采层次,开展人工回灌,开辟新的供水水源。

向含水层进行人工回灌,回灌砂。

⒌地面沉降计算公式:第九章⒈斜坡岩体应力场的基本特征:⑴由于应力的重分布,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

⑵由于应力分异的结果,在临空面附近造成应力集中带。

⑶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面朝着临空方向。

⑷坡面处径向压力等于零,处于单向应力状态向内渐变成两向和三向。

⒉滑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以剪切破坏为主的斜坡破坏,斜坡岩土体沿剪切滑动面向下滑落,可按滑动面或破坏面的纵剖面形态划分为平滑型(顺向)滑坡和弧形或转动型(切层)滑坡。

崩塌:崩塌是斜坡岩土体以张性破裂为主的斜坡破坏,包括了小规模块石的坠落和大规模的山(岩)崩。

⒊影响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⑴原始应力状态:当岩体中存在较高的原始侧向水平应力时,斜坡则更容易遭受变形与破坏。

⑵坡形的影响⑶斜坡岩体特性和结构特性的影响⒋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卸荷回弹和蠕变。

⒌斜坡破坏的基本类型:崩落(塌)、滑落(坡)和(侧向)扩离。

⒍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软化或溶蚀岩石,产生静水压力,产生动水压力,增大岩体的重量,促进风化作用。

⒎影响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地表水,地下水,气候条件,植被,地震和人工爆破,地下开挖。

⒏斜坡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过程机制分析法和理论计算分析法。

⒐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⑴以防为主:①建筑场地的正确选择和合理规划,②防治可能使斜坡稳定性不断下降的动力因素,③防治崩塌滑坡灾害链效应发生;⑵及时处理;⑶合理制定整治方案;⑷生态环境的保护。

⒑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⑴改善斜坡的几何形态⑵排水工程措施,⑶支挡结构措施,⑷斜坡内部加强措施,⑸绕避防御工程措施。

⒒利用赤平投影法判断斜坡稳定性的方法:⒓什么是泥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湍急的水流突然爆发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水流。

⒔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必要条件: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足够的突发性水流地形条件:形成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山坡陡峭,沟谷切割强烈,破体),流通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冲沟,谷壁陡峭,似颈状或成喇叭状),堆积区。

气象水文条件(地表径流,动力条件,暴雨型,冰雹融化型,水体型)。

人为因素第十章⒈岩爆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条件:岩爆是围岩的一种剧烈的脆性破坏,常以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

产生条件:高储能体的存在和附加荷载的触发。

类型:冲击地压或煤层突出的大型岩爆和深埋隧道或其他类型地下洞石的中小型岩爆(岩石射击)。

第十一章⒈简述岩石坝基滑动破坏的形式、特点和发生条件⒉改善坝基稳定性的措施:⑴清基:将坝基表部的软弱土层、风化卸荷破碎岩体、浅部软弱夹层等清除掉,使坝基位于比较完整的新鲜的岩体或者较密实的岩体上。

⑵岩体的局部或整体加固:固结灌浆接触灌浆帷幕灌浆,锚固(预应力锚索或锚杆)。

断裂破碎带的槽井洞挖回填处理,桩基支挡。

⑶防渗和排水措施:帷幕灌浆,防渗墙及防渗铺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