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2)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第二册教案设计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2_9474

岁月不饶人,五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眼就过去了。回顾当年那一段充满激情,欢乐,辛酸,愁苦的知青生活,我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随意截取一段经历,就像 从大海采撷一朵小小的浪花,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回味无穷。 往事如电视剧镜头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我的眼前,那是1970年4月的一个早晨,列车经过三昼夜奔驰,缓缓进入尚志火车站,许多知青跳下车厢,拖着沉重,酸痛的双腿,跺脚,扭动麻木的身躯,呼 吸新鲜空气。延寿县柳河公社西岗村早已派出三挂大马车迎接二十五名来自浙江三门县知青。三个大车老板中,有一个特别年轻的小伙子,一张娃娃脸,戴一顶狗皮帽,叼一根自己卷的纸烟,马鞭抡得 噼里啪啦响。“上车,赶紧上车,要跑三十里地呢?” 一个胖乎乎的,年轻的知青和那个马车老板搭上腔:“小老板,眼前是路平道宽,让我赶一段。” 那个小老板扫了他一眼;“多大了?会赶马车吗?” ”今年,我十七岁,在老家山东日照学过赶马车。” 小老板把马鞭递给那个知青:“太巧了,俺老家也是日照的。” 小老板反复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附答案

2《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嘶)哑的hóu( 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 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 guā)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fǔ)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家风中华》以普通百姓的家风故事唤起我们心中的传统家风记忆。
B.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顺应时代的呼声。
C.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D.通过北京卫视推出的节目《创意中国》,使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创业者立体丰富的多面形象。
(解析:D.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4.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元旦临近,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齐聚钱学森图书馆,用一场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快闪,演绎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表达爱国之情。
千余名武大师生登上武大樱园老斋舍,用别出新意的快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当代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天津大学用无人机带来了一场炫酷的高科技表演。
伴随着无人机造型的变换,天津大学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用这样的方式表白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材料二:中国桥梁史上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全线贯通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C919民用飞机首飞成功(1)请你为材料一拟写一则标题。
(15字以内)【示例】用一场青春快闪,唱一曲爱国赞歌。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将会编辑在同一个栏目里,请你给该栏目起个名字。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18张PPT)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 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 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 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 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 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 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 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 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读一读字音
hóu 喉咙
mù 坟墓
lí 黎明
yǎ 嘶哑
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 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 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
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 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 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 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 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 是第三层强化。
艾青笔名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 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 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 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 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 名字。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件(共23张PPT)

“鸟”
确定描写“鸟”的语句:
“鸟”
确定描写“鸟”的语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然也后我应死该了,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要画的“鸟”是一个勇者形象,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它为被压迫的土地歌唱,为愤怒、反抗的
学 生 示 例 : 河流和风歌唱,为即将到来的黎明而歌唱;“嘶哑”可以看到它的 疲累和竭尽全力。
《我爱这土地》 意象的选择与组 合
布置任务
设计《我爱这土地》的插画作为《艾青诗选》 有声读物的封面图片,并给插画配上解说词。
一.圈画诗中的典型事物,思考画出事物什么特点。
“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饱受摧残、坑洼不平、满目疮痍
“河流”:“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分
怒水湍急、汹涌奔腾
析 修
“ 风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饰
狂风怒号----杂草树木披靡倒伏之状语
“黎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朝晖温柔和煦
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17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象征意义:
“土地”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国土; “河流” ——我们因祖国苦难而汹涌的悲愤之情; “ 风 ” ——人民心中永不停息地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反抗; “黎明”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作业
1.为你设计的插画写解说词,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另附一张插画作品; 2.录制《我爱这土地》朗读音频。
力地大声地歌唱。对着广袤
的土地、向着奔腾的河流,
在狂风中,它唱出了对土地
的热爱,唱出了与河流一样
的悲愤,唱出了风一般的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
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
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 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 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 描述? 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
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 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 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 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 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 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 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 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 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 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 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 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 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 续的共鸣。
朗读诗歌,思考: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 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 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 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
我爱这土地
预习与交流
朗读指导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朗读诗歌,思考: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 种抒情效果?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 “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 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 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 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 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 且隐含献身之意。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 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 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 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 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 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 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预习与交流
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 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 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 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 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 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 的爱国诗篇。
语言赏析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 意?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 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 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第一节 我爱这土地
第二节
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
诗 意 递 “我”对土地 进
深沉的爱恋
拓展延伸
•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拓展延伸
• 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
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
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 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 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