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选择题易错题类探析

合集下载

2018年江西中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解读题型一选择题 PPT

2018年江西中考历史总复习题型解读题型一选择题 PPT

三、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 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 因”“目的”“是为了”等。
【例3】(2017山西)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 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 示的相关信息分析,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 )
六、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 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 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 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 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主要考查 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 史结论的能力,以及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 识,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 析和评价的历史阐释能力。
试题演练
8. (2017重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
B. 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字体
C. 西汉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
D.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9. (2017庆阳)“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 给战败者的……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起 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材料中的
四、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 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 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 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 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区 别”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和史料驾驭能力。
题型导读
从结构来看,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 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 情境和思路,一般有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 定语几部分。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 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扰项。一般而言,一 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项(故称单项选择题); 其他三个选项起干扰迷惑的作用,迷惑性越强, 误选率就越高,难度也越大。

2018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8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 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 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文字上可 以获取信息:“1921年”、“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 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联系所学知识, 可以得出:李大钊的主张是成立无产阶级政党。所以应选B。 也可用排除法:A.建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建立与题意不符; C.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创办;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国共 两党有两次合作:1924——1927年;1937——1945年,与题意 不符。只有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符合题意,是正确的。
分为选择题(1—20)和非选择题(21—25)两大类。
1 2—8 9—12 13—16 17—20 21 22 23 24 25
中国古代史,1分 中国近代史,7分 中国现代史,4分 世界近代史,4分 世界现代史,4分 中国、世界古代史,5分 中国近代史,7分 中国现代史,7分 世界近代史,6分 世界现代史,5分 中国历史占:29分左右, 世界历史占:21分左右。
5.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 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 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2018年中考历史(广东专版)总复习课件:第2轮 专题九 易混易错归纳(共28张PPT)

2018年中考历史(广东专版)总复习课件:第2轮 专题九 易混易错归纳(共28张PPT)

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转折。 (1)生死攸关的转折: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从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1945 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3)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3.比较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及其活动。
项 目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主张利用西 方先进的科 主 学技术,维 张 护清王朝的 不 统治 同 点实 洋务运动 践 领
主张通过变法, 主张以暴力革 变君主专制为 命推翻君主专 君主立宪 制政体,建立 制,发展资本 资产阶级共和 国 主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2018 广 东
专题九
易混易错归纳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1.“秦国”与“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朝 (前 221—前 207 年)是秦国兼并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比较。 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 上影响深远。
摧毁封建土 地制 农民的生产 推动了农村 积极性大大 度,农民成 意义或 生产力的发 提高,农村 为土地的主 作用 开始富裕起 人,为国家 展 来 的工业化准 备了条件 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
2.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相关标志性事件。
标志 影响 性事 时间 件 1840 鸦片 —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战争 1842 年 新中 1949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国成 年 我国步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立

2018年河南中考历史题目分析及答题技巧

2018年河南中考历史题目分析及答题技巧

考察要点:中华文明(文字印证历史的作用) 题型:材料型 技巧:直选法。汉字演变的过程、体现封建中央集权制和均以隶书字体呈现三 个选项都是片面的,每副图片上的文字都能够印证当时的历史,故选B。 体现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题目详解
单选2. 蒋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

有“结合所学”,可以联系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回答。

1、要点化:每一道大题的题目,其答案设置都有一个或几个要点(可以结合

该题每一个小题的分值判断有几个要点,答案要切中要点。
关键答案
2、条理化:组织答案要条理化,有序号,如果答题卡答题部分预留充足, 能分开行书写最好。

3、清晰化:每一个题目都有考查的方向,在答案前面写上并加冒号,如
题目详解
单选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 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 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考察要点: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企业) 题型:材料型 技巧:直选法、排除法,题干关键词为“洋务运动”、“求富”,D为 詹天佑而非洋务运动,A、B为军用企业,C是民用企业因‘求富’而 诞生,故选C。 体现素养:史料实证(史料分类)
题目详解
单选13. 亚当•斯密曾指出,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 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人、最重要的两件事,这样评价是 因为这些事件使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西欧获得了急需的金银
C.世界贸易中心转至美洲 D.西欧拥有新的殖民航线
考察要点:新航路开辟(影响,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题型:材料型 技巧:直选法,由题干中心句“美洲……好望角……东印度的航线的 开辟”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评价为“最伟大”、“最重要”,故选A。 体现素养:史料实证(历史结论)

初中历史选择题常见陷阱及应对办法

初中历史选择题常见陷阱及应对办法

初中历史选择题常见陷阱及应对办法中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概念混淆陷阱人物混淆例如在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时,把但丁和达・芬奇的作品或思想张冠李戴。

但丁是《神曲》的作者,这部作品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达・芬奇则以绘画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闻名,他在绘画中展现人体之美等人文主义理念。

如果题目问 “在《神曲》中批判教会的人物是”,选项中出现达・芬奇就属于人物混淆陷阱。

事件混淆比如将工业革命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时间弄混。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主要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 - 19 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等为标志,主要发生在 19 世纪中后期 - 20 世纪初。

题目可能会问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如果考生错误地选择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选项,就掉入了事件混淆的陷阱。

制度混淆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时,像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容易被混淆。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大的自主权;郡县制则是秦朝开始推行的,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题目如果问“秦朝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是”,选项中出现分封制就是陷阱。

二、时间陷阱时间范围错误例如题目要求选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什么时候”,选项可能会给出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期)来误导考生,正确答案应该是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

这是因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世纪和年代换算错误历史时间常常涉及世纪和年代的表述。

1 世纪是 100 年,如 20 世纪是 1901 - 2000年。

如果题目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具体是哪一年”,答案是1939 年。

2018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 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福建省 2018 中考试卷历史试题第 I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半坡太古居民已经能够A.栽种水稻B.栽种粟c.建筑干栏式房子D.使用青铜器【答案】 B【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栽种水稻,故 A 不切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栽种粟,故 B 切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子,故 c 不切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不会制造青铜器。

故 D 不切合题意,故选 B。

2.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重点词:西周、王、侯、制度。

他研究的内容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 A【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固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老百姓、奴隶分给家属和元勋等,封他们为诸侯。

因而可知,题干的“西周、王、侯、制度”与分封制相关,故 A 切合题意;郡县制是秦代推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的“西周”没关,故 B 不切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开创,故 c 不切合题意;行省制是元代的政治制度,故 D 不切合题意。

应选 A。

3.以下图所示内容中的“贤人”的指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 B【分析】依照题干图中的“弟子规、仁”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守则规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仁”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30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内容中的“贤人”的指孔子,故 B 切合题意;老子、墨子、韩非子与图中的“弟子规、仁”没关,故AcD 不切合题意,应选B。

4.建构表示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以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录,此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一致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答案】 c【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期间,为了增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定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2)

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2)

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2)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半地穴房屋B. 打制石器C. 稻谷D. 彩陶器【考点】13:北京人.【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图片是B.故选B.2.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是在(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分析】本题以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为切入点,重点查考指南针的这一识记知识点.【解答】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故选A.3.“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考点】5A:女皇武则天.【分析】本题以“殿前试人”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解答】隋文帝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选C.4.“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8E:《辛丑条约》.【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解答】据所学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所以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辛丑条约》.故选D.5.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为中国近代史开辟可道路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考点】92:戊戌变法.【分析】本题以一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解答】由图片“公车上书记”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选B.6.鲁迅曾说:“感谢……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里他要感谢(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考点】96:辛亥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答】剪辫子发生在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故选C.7.1919年元旦他发表《新纪元》一文,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2018年中考历史(北师大版)易错易混知识归纳

2018年中考历史(北师大版)易错易混知识归纳

北师大版2018年中考历史易错易混知识归纳会议(1)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该规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该规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实质):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都处理德国。

巴黎和会通过《凡尔赛和约》处理德国。

雅尔塔会议: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特点(1)列宁新经济政策特点(新在哪儿):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斯大林模式特征:高度集中(3)罗斯福新政特点(新在哪儿):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意义(作用、影响)(1)洋务运动的意义: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百日维新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3)辛亥革命的意义: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②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5)五四运动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7)中共一大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8)南昌起义作用和影响: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10)遵义会议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易错题类探析为了让即将参加2018年中考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笔者结合2017年部分省市、地区的中考试题,以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的内容为主,总结学生易错题型,以易错题型为切入点,分析易错原因,探究解题思路,介绍解题方法,展示解题关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

一、选择题易错类型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考试获胜的首要前提,而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每年中考历史试题都涉及多种选择题类型。

但考生出错率较高的常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1.表述型选择题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依据是”等提示语。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则容易出错。

针对此类题型,建议在新课结束后,将考点和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在考试中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提高命中率。

【例1】(2017·浙江衢州·5)公元前453年,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现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考察团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B.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C.雅典民主制实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制D.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现的民主,实质的独裁”,主要依据是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答案】B【例2】(2017·浙江衢州·6)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插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

”材料中的“你”是指(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从西班牙起程,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他认为自己到达了亚洲的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征服了天堂”意为航行取得了成功,“没有看到东方”是指航行没有到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东方;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但是没有到达最初的目的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而是到达了美洲。

故这里的“你”指的是哥伦布。

【答案】C2.否定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或不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常常会带有“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肯定的问法,因此若不仔细审题,而按照常规的做题习惯进行选择,肯定会出错。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打破常规进行选择。

解答这一类试题时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可: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或不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或逻辑关系。

【例3】(2017·山东青岛·34)《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B.沙皇专制统治结束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和题干材料,“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可知A项正确;这场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C项正确;由题干材料“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可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这场改革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强化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B3.因果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主要类型有: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是为了”“得益于”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原因,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在解答此类选择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用时间的先后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是原因,在后的是结果;②采用代入法,将原因或者结果带人“因为……所以……”的结构,判断逻辑关系成不成立;③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学生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例4】(2017·四川成都·16)《2049,相信中国》一书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是因为1492年( )A.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B.达·伽马到达了印度C.哥伦布发现了美洲D.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1492年”,而相关的历史事件只有C项,1492年,哥伦布开辟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是新航路开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答案】C4.比较型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在解答时应注意区分所要比较的事物或事件的共性和个性。

常用方法是排除法,即将选项代入题干中的事物或事件,看看哪个不是题干中所给事物的特点,进而一一排除,最后剩下的选项就是答案。

【例5】(2017·山东德州·10)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部重要文献。

下列有关它们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为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而颁布B.分别是英、法、美三国的历史文献C.都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D.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解析】解答本题时,我们可以将选项代入题干,就会发现A项不符合美国,因为《独立宣言》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颁布的文献;《独立宣言》是美国的历史文献,《人权宣言》是法国的历史文献,B项不符合题意;C项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D5.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事件或现象;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选项。

这类题型的实质是多项选择。

它要求我们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题中符合题目要求的事件或现象有多个,因此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和所给的每一个事件或现象,并把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事件或现象全部挑出来组合在一起,同时排除干扰项,得出最后的答案。

做此类题的常用方法:①肯定筛选法,即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最快得出正确答案。

【例6】(2017·山东青岛·36)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下列世界名人及其成就关联正确的是哪几项?”选手正确的回答应该是( )①但丁—《神曲》②达尔文—《最后的晚餐》③贝多芬—《英雄交响曲》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文化成就。

本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说法错误,因为达尔文的代表作是《物种起源》,而《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于是,可直接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6.排序型选择题排序型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最常见的有两种:按照所给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按照所给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排序。

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我们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内在的因果联系。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方法有:一锤定音法,即找出发生最早或最晚的事件,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事件序号为首或尾的选项,如果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我们就可以迅速地确定答案。

如果有多个选项都符合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再用首尾结合法,即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发生最早和最晚的两个事件,而后据此来确定答案。

如果仍不能确定,我们还可以继续用中间判断法,即先确定首尾,而后判断出中间的先后顺序,最终确定正确选项。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记忆每一个事件的时间,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参照物,来比较所给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答案。

7.最佳选项型选择题有两种情况:“对中选优”,也就是符合题目要求、说法正确的选项有多个,但要求我们从中选出最佳的一个。

一般的标志词有“最主要的”“最大的”“最符合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

“错中选对”,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我们只要把正确的选项挑出来就行。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把题中所给的选项进行比较。

【例7】(2017·山东泰安·32)亚历山大二世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使19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快。

这个“最大瓶颈”指的是( )A.资金缺乏B.封建农奴制C.土地自由买卖D.劳动力不足【解析】题中四个选项都是阻碍俄国发展的“瓶颈”,但A、B、C、D四个选项中,B项是“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最佳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