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4有答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4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的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6-2+Word版含答案.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小人物大春秋马德前些年,单位还烧锅炉。
有一次,几个人出去吃饭,我说,咱们把烧锅炉的王师傅一块喊上吧。
同去的人有些瞠目,我去喊王师傅,王师傅也有些吃惊。
彼时,他正把一铁锹煤送到炉膛里,铁锹停在半空,也表达着黑色的惊愕。
王师傅以为我在逗他,但分明不像,因为我们并不熟识。
他说,都有谁啊,我说大部分都是老师们。
他说,那我带一瓶酒吧,我点点头。
他带去一瓶二锅头。
酒桌上,他显得很不适,低着眉,不说一句话,一只手不断搓着另一只手的手背。
我们的话题,他不好插上嘴,只是在敬酒到他那里的时候,才象征性地应答几句。
倒是带的那瓶酒,他喝了一半,别人给他倒其他酒,他不要,也不多解释,只是说,我喝二锅头就好了。
回去的时候,没见他醉,但脸红得紧。
在一个背风处,他一把扯住我,说,马老师,谢谢你。
他还想说句什么,忽然咽下去了。
王师傅比我小不了几岁,但好像没上几年学。
我打水的时候,常见他的宿舍里放块画板,他常画啊画的,便觉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后来再出去,我还是叫上他。
王师傅总是不好意思,但我执意邀请,他拗不过,便带着酒一起去,去了之后,还是不说话,还是一个人把一瓶酒喝个差不多。
他好像在单位待了两三年就走了。
我跟他的接触,就是喝过几次酒,吃过几次饭,没有长聊过,也没有深聊过。
印象中,有一次,他好像把一瓶二锅头都喝了,有些高了,回来的路上,拉住我不松开,来来回回说一句话。
他说,马老师,你跟别人不一样。
我也不知道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
去农村赶大集的时候,我常去一个钉鞋的摊位那里,一坐就是半天。
是老相识,却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他钉鞋,我就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他闲谈。
他跟我聊家庭孩子,讲寡居的老娘曾经遭过的苦,到动情处,一个大男人,呜呜咽咽地朝我哭。
他给我唱老调。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着一个小戏班唱过几年戏。
他还说,老调中最有名的是《潘杨讼》和《忠烈千秋》。
“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他要我寇准断潘洪……”他经常咿咿呀呀哼唱这个段子。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5-3+Word版含答案.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丑兵莫言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
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
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美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儿地哆嗦。
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
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
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
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
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4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小说阅读(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含答案)及配套试题(共5套含解析)(共129页)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小说阅读(含答案)及配套试题(共5套含解析)(共129页)配套试题课时达标30一、(2018·山西45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忘川聂鑫森国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贺望川,是个奇人,奇在记性惊人忘性也惊人,所以他有个外号:忘川。
贺望川的肚腹里确实“藏”了不少书,读书博而专,《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他可以闭目诵读。
你问某书某段话该如何正确评断,他会滔滔不绝地先说出自秦汉到清代名流的观点,末了才说:“敝人的见解是——”这是什么记性?简直就是一部活电脑。
可他的忘性也令人匪夷所思。
出门忘记带钥匙;别人问他的手机号码,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不得不问妻子和同事;有时夜里回家,他找不到路,只好问人该怎么走。
妻子取笑他:“你这是什么记性?别哪一天把自己弄丢了。
”他说:“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
”一星期前,贺望川请一位老朋友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百鱼斋”吃中饭。
这里的菜品皆与鱼有关,各道菜都可口,两人尽兴喝了一斤酒。
该结账了。
贺望川一摸口袋,忘记带钱夹了。
友人也和他一样,出来得匆忙,除了记得带香烟、打火机,别的都没带。
贺望川对服务员说:“对不起。
我让我的朋友留下做人质。
这个人质可得好好侍候,他是湘楚大学的著名教授。
我家离此不远,我快去快回。
”回到家里,取了钱,贺望川正要出门,忽听有人喊:“贺教授在家吗?有快递。
”妻子说:“你盼望的小谢来了。
”“谢定山小友,星期天你也没休息?”“因为有你的快递,我知道你想先睹为快,就赶快送来了。
”“快坐下。
先喝茶。
”小谢是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专送文化街这条线路。
贺望川购书量大,又有各地的友人、学生寄赠书籍、资料,所以每隔几日,小谢就要上门来送货。
一送就送了两年,彼此变得相当亲稔。
贺望川用剪刀剪开塑料包装袋,取出几本书来,爱不释手地翻了一遍。
说:“我的学生都成气候了,‘新松恨不高千尺’,太好了。
小谢,每次都辛苦你,令我铭感啊。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一 小说阅读

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命题趋势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
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课后自主规范练案11 鉴赏小说形象

练案十一鉴赏小说形象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工刘建华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刘建华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做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刘建华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吱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苏教版

-17一 二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 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 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 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 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 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 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 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 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20一 二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 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解析:解答本题应点明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句子所 表现的内容。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 好奇心与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对全文所起的作用两个方 面加以考虑。
-6一 二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 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 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 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 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 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 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 套的游泳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的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儿里,让我们喝水。
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
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
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
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
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
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
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
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
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
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是。
”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
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
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
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
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像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
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声音了。
(有删改) '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答案 B解析A项“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错误,“担水也是一个职业”交代了老魏的职业。
C项“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不全面,“遍地是马蹄儿烧饼”还表现了老魏靠力气吃饭的自豪感。
D项“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于文无据,且“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错误,文中没有直接议论。
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勤劳朴实。
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
②乐于助人。
把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
③热爱生活。
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
④坚守原则。
只伺候人,不伺候花。
(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要注重把握人物具体的做法。
比如,老魏干活利落,担水从来不记账等,可以概括为勤劳朴实;只要孩子们想喝水,老魏便让孩子们喝,同时他还帮助人捞掉进井中的筲等,可以概括为助人为乐;他相信自己的力气,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可以概括出他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等。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同意。
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展示了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富有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
(示例二)不同意。
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乐观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与失去的惆怅,《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二是这篇小说是否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主要有:①体现普通人的生活,②描写古老的习俗,③表达对安宁、平淡生活的喜爱,④表现对普通人的赞美之情等。
回答问题,如果同意这个观点,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担水的》一文的特点。
比如《担水的》描写的就是底层生活的人,展现了古老的风俗习惯,表现了宁静、淳朴的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等。
如果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深秋的田野尚纯江“呜呜呜——”雄鸡的一声长鸣把长根从梦中叫醒。
睁开惺忪的眼,瞅瞅窗外,秋阳已爬上树梢,树已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
穿上衣服,走到门外。
院内,一只刚下过蛋的芦花鸡冲着长根“咯嗒咯嗒”地叫唤。
长根从偏房里抓了一把麦子撒在地上,打鸣的白公鸡扑棱棱从墙头上飞下,“咯咯”地和芦花鸡一起啄食。
每当走进厦屋,长根就会看见偏房里的农具:犁子、耧、耙、扬场锨。
挂在墙上的鞭子,结满了蛛网。
长根一看见往常使用的这些家伙什儿,就会想起那年的秋天。
在那年秋天,儿子金良毅然走出了家门。
那天,长根天不明就起了床。
喊起儿子,套上牲口,拉着犁子和耙,爷俩走在夜色里。
寂静的夜里,月牙儿和星星在牲口的蹄声里发出微弱的光。
牲口打着响鼻,脚步轻快,嗒嗒作响。
金良牵着牲口,一声不响地走在前头。
夜里,金良又同长根吵了一架。
很长时间了,金良闹着要去打工,长根就是不让。
“去就去吧。
”长根看着儿子终于说道。
金良一天也不想在家种地了。
好像这地这牲口都与他有仇似的。
那天下午,犁好地,金良就乘车去了远方,一去就是十多年,连收种庄稼都不回。
回家过个年,掏把火似的,几天就走了。
“等他小子结了婚,让他媳妇拴着他。
”老伴儿唠唠叨叨。
等到结了婚,金良索性连媳妇也带走了,留下老头子老婆子在家里守着空荡荡的屋。
满希望儿媳生孙子时能够留在家里。
可是,儿媳妇一生下孩子,就丢下孩子,离开了家。
走进儿子的院子,院子静悄悄的,无声无息。
柿子树和石榴树落了一地的枯叶。
长根叹了一口气,拎着扫帚打扫院子。
老伴儿在世时,天不明就起了床,把前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给孙子做饭,送孙子上学。
前年,老婆子大病一场撒手归西,后来孙子被儿子接到城里上学了。
把长根撇得好凄惶。
去年,金良在城里买了房,一家三口成了半拉城里人。
金良买房后,要接长根去城里住。
长根死活不肯去。
不是他过不惯城里人的日子,是他离不开他的一亩三分地。
长根扫了地,走出院子。
他要到田里看看他的小麦。
他一看到那绿油油的麦苗心里就高兴。
走在街道上,街道上空旷旷的,少有人走动。
街上,几只鸡在觅食,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见到长根,汪汪地叫了两声,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
这时,邻居铁头从院子里探出头:“根叔,出去走走?”“走走。
孙子上学去了?”今天是星期天,铁头的孙子昨天从寄宿学校回来了。
“没有,下午才走。
”铁头挠了挠花白的头发。
长根又往村外走去。
风乍起,吹落一地树叶。
地上,落叶积了很厚,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响。
穿过树林,田野一片辽阔。
长根家的地在村庄的西北角,靠近太平沟,此时已长出嫩绿的麦苗,绿油油的,惹人喜欢。
三亩地,一年能打三千多斤小麦,三千多斤玉米。
除去成本,有近五千元的收益。
够了,够了。
这些,够长根一年的花销了。
可金良说,这就够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比这多!可是,都去打工,这田谁来种?没有种田的你吃什么?别人的田都租出去了,长根不租。
一想起种地,长根就会想起过去犁地时的情景。
儿子金良在前边牵着牲口,长根扶着犁把,吁吁喔喔地犁地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