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网实验三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

计算机网络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

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简化)【实验名称】交换三级网络综合实验【实验目的】了解交换三级网络架构掌握各层相关协议的配置方法。

【技术原理】三层架构:三层网络架构采用层次化模型设计,即将复杂的网络设计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着重于某些特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使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变成许多简单的小问题。

三层网络架构设计的网络有三个层次:核心层(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将工作站接入网络)。

核心层: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层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余性、容错性、可管理性、适应性、低延时性等。

在核心层中,应该采用高带宽的千兆以上交换机。

因为核心层是网络的枢纽中心,重要性突出。

核心层设备采用双机冗余热备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负载均衡功能,来改善网络性能。

汇聚层: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层前先做汇聚,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

汇聚层具有实施策略、安全、工作组接入、虚拟局域网(VLAN)之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多种功能。

在汇聚层中,应该采用支持三层交换技术和VLAN的交换机,以达到网络隔离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层:接入层向本地网段提供工作站接入。

在接入层中,减少同一网段的工作站数量,能够向工作组提供高速带宽。

接入层可以选择不支持VLAN和三层交换技术的普通交换机。

端口聚合(Aggregate-port):又称链路聚合,是指两台交换机之间在物理上将多个端口连接起来,将多条链路聚合成一条逻辑链路,形成一个拥有较大宽带的端口,从而形成一条干路,增大链路带宽,可以实现均衡负载,并提供冗余链路。

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作用是在交换网络中提供冗余备份链路,并解决交换网络中的环路问题。

是利用SPA(生成树算法),在存在交换环路的网络中生成一个没有环路的树型网络,运用该算法将交换网络冗余的备份链路逻辑上断开,当主链路有问题时能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数据的正常转发。

网络实践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网络实践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我们的网络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组织了网络实践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网络基础知识,还学会了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了解网络架构和协议;2. 熟悉网络设备的操作,学会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4. 提升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学习: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本概念;2. 网络设备操作:学习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操作方法;3. 网络设备配置:掌握VLAN、STP、OSPF等网络协议的配置;4. 网络故障排查:学习网络故障的定位与解决方法;5. 网络项目实践:完成一个小型网络项目的搭建与维护。

四、实验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自学等方式,掌握网络基础知识;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环境下,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网络设备的操作和配置;3.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网络项目实践,共同完成项目搭建与维护;4. 故障排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网络故障时,进行故障定位与解决。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网络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网络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概念;2. 网络设备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3. 网络项目实践能力:在团队协作中,我们共同完成了小型网络项目的搭建与维护,提高了自己的项目实践能力;4. 网络故障排查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网络故障的定位与解决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故障排查能力。

六、实验心得体会1. 实践出真知: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3. 艰苦奋斗精神: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努力,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完成了实验任务;4.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网络需求分析实验报告(3篇)

网络需求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网络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网络规划,为后续的网络设计、实施和运维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确定实验环境实验环境:使用一台PC机作为实验主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配置好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2. 网络需求分析(1)用户需求分析根据实验环境,确定以下用户需求:1)教师和学生需要接入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在线教学等功能;2)校园网应支持有线和无线接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3)校园网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防止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4)校园网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2)网络性能需求分析1)网络带宽:校园网应满足教师和学生同时上网的需求,带宽至少应达到100Mbps;2)网络延迟:校园网应保证网络延迟小于50ms,以满足实时性要求;3)网络吞吐量:校园网应具备良好的吞吐量,以满足大数据传输需求;4)网络可靠性:校园网应具备高可靠性,保证网络稳定运行。

(3)网络安全性需求分析1)身份认证:校园网应具备用户身份认证功能,确保网络资源的安全;2)访问控制:校园网应对不同用户实施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3)入侵检测:校园网应具备入侵检测功能,及时发现并阻止网络攻击;4)数据加密:校园网应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确保数据安全。

(4)网络管理需求分析1)网络监控:校园网应具备实时监控功能,对网络流量、设备状态等进行监控;2)故障管理:校园网应具备故障诊断和修复功能,提高网络可靠性;3)配置管理:校园网应具备配置管理功能,方便管理员进行网络设备配置;4)安全管理:校园网应具备安全管理功能,确保网络设备安全可靠。

3. 网络拓扑设计根据网络需求分析,设计以下网络拓扑:1)核心层:采用三层交换机作为核心设备,实现高速数据转发;2)汇聚层:采用二层交换机作为汇聚设备,实现网络汇聚和广播域隔离;3)接入层:采用二层交换机作为接入设备,实现用户接入;4)无线接入层:采用无线AP实现无线接入。

实验三 基本网络连接和网络设备的识别实验报告

实验三 基本网络连接和网络设备的识别实验报告

实验三基本网络连接和网络设备的识别实验报告学号:20111120209 专业:网络工程姓名:张碧维试验时间:2012.4.25(星期三) 13:00—15:00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各种物理连接线的型号和类型2.熟悉掌握网络接头的连接方式3.熟悉区分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各类基本的网络设备;二、实验原理Internet网络系统为每台连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路由器规定唯一的IP 地址,从而使协议能够利用这个地址在主机之间传递信息。

Internet的地址有IP地址和域名两种表示,两种地址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映射的关系。

网络设备按照其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接入设备,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的设备,常见的有网络接口卡、调制解调器等,第二类是网络互联设备,用于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主要设备有中继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第三类是网络服务设备,用于提供远程网络服务的设备,如拨号访问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等,前两类即是一般用于网络连接的设备。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RJ-45连接头若干(大概每人6个)、双绞线(大概每人1.5米)、各类型号交换机、路由器若干台、做线工具若干、双绞线测试仪。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各类双绞线的制造与互联,双绞线的连接器是RJ-45,也称为水晶头,一条双绞线的两端用压线钳将8根线按照线序标准与RJ-45紧密连接好。

双绞线的线序分别为B序排列和A序排列。

一条双绞线内有8根线,每2根绞在一起,组成4个线对,用橙、绿、蓝、棕4种颜色区分开来,每个线对的另一根线用白色与该线对颜色相间标识。

8根双绞线在插入水晶头时依据线的颜色按顺序标识1、2、3、4、5、6、7、8放置。

8根针脚的排列顺序确定方法是:将RJ-45水晶头有塑料弹簧片的一面向下,有针脚的一面向上,有针脚的一端指向远离自己的方向,有方型口的一端对者自己,最左边的是第1针,依次排序,最右边的是第8针。

RJ-45水晶头连接是采取B序排列还是采取A序排列与双绞线两端连接的计使用时若双绞线两端RJ-45头线序一样称为“直通”连接,若两端线序不同称为“交叉”连接。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题目:1、修改udp实验程序完成两台电脑通讯2、修改tcp实验程序完成两台电脑通讯3、修改IP源代码实现只调用一个函数**: ***学号:**********班号:10011303时间:2015-12-25计算机学院目录摘要1 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要求 (1)3 相关知识 (1)4 实验内容及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参考文献 .. (4)1、实验目的1.学习UDP和TCP及IP的通讯原理。

2.掌握Socket的编程方法。

3.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实验的能力。

4、训练修改实验代码能力。

2、实验要求1、熟悉UDP和TCP通讯的原理及socket编程。

2、自己修改UDP和TCP协议代码中的错误部分,完成两台电脑之间通讯。

3、修改IP源代码使所有外部调用函数都放在一个主函数里面。

3、相关知识1、UDP协议UDP协议[2]的全称是用户数据包协议[3],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

在OSI模型中,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

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

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

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是即使是在现在,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

与所熟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一样,UDP协议直接位于IP(网际协议)协议的顶层。

根据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UDP和TCP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UDP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包的形式。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三)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三)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验报告专业:电商班级:X 班学号:201XXXXX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第3次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2.掌握交换的各种配置模式3.能熟练的在各种模式之间进行转换4.记忆各种模式下的一些常用命令5.熟悉命令行的操作技巧二、实验设备装有Windows7操作系统的 PC机、交换机、双绞线若干段、PC 机三、实验地点及学时405 2学时四、实验(训练)内容进入交换机的各种配置模式,熟悉各种模式下的常用命令,运用show 命令查看,在各种配置模式之间切换,熟悉命令行的操作技巧。

五、实验(训练)步骤1)基本配置命令步骤1. 登陆本组的RCMS 后,选择一台交换机,单击后进入这台交换机。

出现下图所示的交换机命令行界面:图3 交换机命令行界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室中采用的是TELNET 的登录方式,本交换机的管理IP 地址是192.168.10.60。

步骤2. 完成步骤1 后,首先进入的就是交换机的“用户模式”。

步骤3. 进入下一级的“特权模式”。

图4 特权模式在特权模式中,很少做其他的配置,最常用的命令是show命令,主要是用于查看。

【练习一】show 命令的使用,以下三个是常用的show 命令。

(1)switch#show version !查看交换机的系统信息(2)switch#show running-config !查看交换机的配置信息(3)switch#show vlan !查看交换机的VLAN 信息查看三个show 命令后的结果,理解其中的含义。

步骤4. 进入下一级的“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在特权用户名模式下,敲configure terminal 后回车switch(config)# //注意#前面多了(config)图5 全局配置模式在全局配置模式下,可以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这也是经常用到的一个命令。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3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分析以及网络配置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拓扑结构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二)网络协议分析启动 Wireshark 工具,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UDP 等的格式和工作原理。

观察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关键信息,并分析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三)网络配置与管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进行配置,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 服务器等。

通过命令行工具(如 Windows 中的 ipconfig 命令)查看和验证配置的正确性。

(四)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设置一些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冲突、网络连接中断等,然后通过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学习使用 ping 命令、tracert 命令等网络诊断工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通过查看设备的状态指示灯和配置信息,验证了网络连接的正确性。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清晰地看到了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 IP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

无线网络技术全部实验报告含选作实验

无线网络技术全部实验报告含选作实验

无线网络技术全部实验报告含选作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通信的原理和技术;2.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建立和配置方法;3.了解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问题。

二、实验内容1.确定实验需求,并选择适当的设备和工具;2.建立无线局域网并进行配置;3.测试无线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4.分析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需求:考虑到实验环境的特点和预期使用需求,确定实验中需要建立的无线局域网的规模、范围和设备要求。

2.选择适当的设备和工具:根据实验需求和预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设备,并准备好相应的安装、配置和测试工具。

3.建立无线局域网:根据选定的设备和工具,按照相关操作手册,按图示连接路由器、网卡等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电源接入和网线连接等操作。

4.进行配置:根据实验需求和设备特点,进行无线局域网的配置,包括设置网络名称、密码、IP地址等参数。

5.测试速度和稳定性:使用专业的无线网络测试工具,对建立的无线局域网进行速度和稳定性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6.分析安全问题:通过专业的无线网络安全分析工具,对建立的无线局域网进行安全问题分析,包括扫描可能存在的漏洞和攻击面等。

7.提出解决方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设置强密码、关闭不必要的网络服务、更新设备固件等。

8.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建立无线局域网: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范围为100平方米的无线局域网,使用了一台无线路由器和多台无线网卡。

4.分析安全问题:使用安全分析工具对网络进行分析,发现无线网络存在弱密码漏洞和未关闭的不必要网络服务。

5.提出解决方案:将无线网络密码更改为复杂的组合,并关闭不必要的网络服务如远程管理等,定期更新设备固件。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无线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掌握了无线局域网的建立和配置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OPNET仿真)
一实验目的
比较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在不同网络规模下的性能。

二实验方法
按照“OPNET实验指导”中的Lab1和Lab2的要求,完成小规模及中等规模两种场景下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实验,使用网络模拟软件OPNET得到相应的模拟数据。

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对两种场景下的以太网性能进行比较。

三实验内容一: 小规模场景下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一)实验设置
以一个小型以太网为模型,该模型采用星形拓扑结构,该网络中有 5 台工作主机(workstation),一台服务器(server),主机通过集线器与服务器相连,采用10BaseT连接。

要观察的数据有对于HTTP协议的:客户端的发送(Traffic Sent),接收(Traffic Recieved ),响应时间(Object Response Time), 用户取消连接的状态(User Cancelled Connection). 服务器的发送时间(Traffic Sent),接受请求的次数(Load)。

对于传输层的TCP协议有:连接终止(Connection Aborts),延时(Delay)和重传的次数(Retransmission Count)。

具体实验步骤为:
1.启动OPNET建立新的工程和场景:
在场景中设置5个工作主机和一个服务器,使用集线器和交换机分别将他们连接起
来,分别实现两个网络拓扑见图1,2:
图2
2.要观察的数据
进行性能分析时,需要在模拟器运行时记录统计数据。

可以选择“DES”菜单下的“Choose
Individual Statistics”选项进行设置图3,
(二)实验数据收集
将hub_scenario和switch_scenario的实验数据作对比,分别呈现在以下各图中:
1.Server Http的统计数据如图4、图5、图6所示
图4 Server Http .Load(requests/sec)
图5 Server Http.Traffic Receive(packets/sec)
Server Http.Traffic Sent(packets/sec)
图6
2 .Server TCP的统计数据如图7所示
图7 Server. TCP Delay
2. Client Http(针对一个主机节点node1)的统计数据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
图8 Client Http.Page Response Time(seconds)
图9 Client Http.Traffic Received (packets/sec)
图10 Client Http.Traffic Sent (packets/sec)
图11 Client er Canselled Connections 4.ClientTCP的统计数据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TCP.Connection Aborts
图13 TCP.Delay (sec)
(三)实验数据分析
1.针对一个服务器节点(node0)的数据分析:
(1)http协议的“Load(requests)”的数据,从图4可得出在开始和结束阶段hub的负载比switch大,中间阶段则相反。

(2)http协议的“trafficreceive”和“trafficsent”的数据。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接收和发送的数据连成一条连续的曲线,总体呈现锯齿状,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不大,平均每秒钟接受的数据包大约为1个。

这也说明网络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丢包现象。

(3)Server的TCP协议的“Delay”的数据。

从图7可以看出hub的延迟波动比switch 的要大,平均的时延要小。

2. 针对一个主机节点(node1)的数据分析:
(1)http协议中“Page Response Time”的数据,从图8中可以看出二种设备的响应时间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平均值上下波动。

但使用hub和switch相比而言,hub 的响应平均响应时间要少,延迟要低,switch则平均响应时间相对较高。

(2)http协议中“.Traffic Sent”和“Traffic Recieved”数据,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曲线呈现锯齿状,总体趋势明显一致: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达到峰值后下降。

Hub与switch相比仅在少数地方不同,总体上是一致的。

(3)从图11可得,在整个网络运行过程中,无用户取消连接。

(4)TCP协议“Connection Aborts”项,从图12中可知,总体分布大体一致;TCP 协议中的“Delay”项,从图13中可以看出使用hub的延迟会明显低于使用switch 的延迟,总体分布呈现波浪状,在平均值的上下起伏。

3. 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共享式以太网综合性能比交换式以太网要好一些。

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由于节点的数目较少,所以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都可以较为顺利的进行数据的传输。

但是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交换式以太网的传输延迟要多一些,这是由于交换式以太网中switch会对数据包进行封装处理,把数据包里的MAC地址分析出来,发向目标端口,这些操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延时。

而hub采用广播的工作方式,不对数据包进行任何处理而直接发送,故时延要少一些。

所以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共享式以太网的综合性能比交换式以太网要好一些。

四实验内容二:中等规模场景下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一)实验设置
1.网络拓扑
图14 中等规模共享式以太网拓扑
图15中等规模共享式以太网子网拓扑
图16 中等规模交换式以太网拓扑
图17中等规模共享式以太网子网拓扑
2.要观察的实验数据
选择“DES”菜单下的“Choose Individual Statistics”选项进行设置,如图18所示,其中主要选择TCP Delay(sec)和Page Response Time(seconds)作为分析数据:
图18
(二)实验数据
实验得到实验数据的统计信息(选取任一子网主机node1,这里选择subnet3)如图19、图20所示:
图19Client Http Page Response Time (seconds)
图20 TCP Delay (sec)
(三)实验数据分析:
1. 针对一个主机节点(node1)http协议的数据分析
Client端http协议的“Page Response Time”:从图19可以看出,此时使用集线器的时间远远长于交换机,集线器的响应时间很大一部分都在10-60s之间,而交换机几乎都在15秒以下的时间。

由于此时是中型网络,网络结构较大主机较多,使用交换机独立网络通道可以有效的保证网络质量,而使用集线器的式网络则会造成网络广播风暴阻碍网络的使用。

2.针对一个主机节点(node1)TCP协议的数据分析
TCP协议的“Delay”的数据。

从图20可以看出switch的时延较小,绝大部分都在5秒以下,hub时延较大,甚至有的达到60秒,而且hub的延迟波动比switch的要大,平均的时延也要大。

3. 小结:
通过分析上面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中等规模的以太网中,交换式以太网综合性能比共享式以太网要好一些。

在中等规模的以太网中,由于节点的数目较多,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的速率有所降低。

但是从上面的图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交换式以太网的传输延迟要少一些,这是由于共享式以太网中的所有节点共享带宽,当节点增多时,每个节点获得的带宽变小,故数据传输速度会降低。

而且hub是通过广播的方式传输数据,当网络中的节点增多时,容易发生信息的阻塞和冲突,导致工作效率变差。

所以,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共享式以太网的综合性能比交换式以太网要好一些;而在中等规模或较大规模的以太网中,交换式以太网的综合性能比共享式以太网要好一些。

五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完成了小规模和中等规模两种场景下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1. 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可以采用共享式以太网来提高网络性能。

因为在小规模的以太网中,冲突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在用hub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是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不对包进行封装处理,因此速度要快很多。

2. 在中大规模的以太网中,由于网络规模的增大,冲突发生的几率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交换式以太网来提高网络性能。

因为共享式以太网是通过广播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当网络中的节点增多时,容易发生信息的阻塞和冲突,导致工作效率变差。

而交换式以太网中switch会根据数据包中的MAC地址发向目标端口,减少了网络的流量,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