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试题(b )讲解学习

-2013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试题(b )讲解学习
-2013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试题(b )讲解学习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 2011-2012年度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试题(B)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

1. 1mol,373K,101325Pa 下的水变成同温同压下的水蒸气,该过程ΔU=0

( )

2. 体系经过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其熵变大于零 ( )

3. 克拉佩龙方程适用于纯物质的任何两相平衡 ( )

4.孤立体系发生的任意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 )

5.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基元反应 ( )

6.催化剂的组成和数量确定后,催化剂表面积越大,其活性越高 ( )

7.第一类导体是依靠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导电的 ( )

8.能够使某解质溶液持续不断地发生电解时所要的最小外加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 )

9.物理吸附是多分子层吸附 ( )

10.反应分子数只能是正整数 (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个封闭体系经(I)和(II)两条不同途径从始态A 变化到终态B, 下列式子中可成立是( )

A. II I U U ?=?

B. II I W W =

C. II I Q Q =

D. I I H Q ?=

2. 下列关于过程方向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非自发过程可以发生。

B.过程向总熵(体系和环境得熵变的总和)增加的方向进行。

C.过程不一定朝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

D.自发过程中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一定降低。

3. 若在水中溶解KNO 3和Na 2SO 4两种盐,形成不饱和溶液,则该体系的组分数为( )

A.3

B.4

C.5

D.6

4. 下列因素中,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随之改变的是( )

A.体系组成

B.标准态

C.浓度标准

D.化学计量系数

5. 在基元反应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基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一致;

B.反应基数总是大于反应分子数;

C.反应基数总是小于反应分子数;

D.反应基数不一定与反应分子数总是一致。

6. 若向摩尔电导率为1.4×10-2 S ×m 2×mol -1的CuSO 4溶液中,加入1m 3的纯水,这时CuSO 4

摩尔电导率( )

A. 降低;

B. 增高;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7.某一电池反应,若算得其电池电动势为负值时,表示此电池反应是:( )

A. 正向进行;

B. 逆向进行;

C. 不可能进行;

D. 反应方向不确定

8. 在用最大气泡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中,下述操作规定错误的是( )

A.毛细管壁必须清洗干净

B.毛细管口必须平整

C.毛细管必须垂直放置

D.毛细管插入液体内部一定深度

9.对于混合等体积的0.081-?L mol KI 和0.11-?L mol AgNO 3溶液所得溶胶, 下列电解质中何

者的聚沉能力最强( )

A. Na 2SO 4

B. MgSO 4

C. CaCl

D. NaCN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大学物理化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 理想气体 1、理想气体:在任何温度、压力下都遵循PV=nRT 状态方程的气体。 2、分压力: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的压力。在混合气体中,各种组分的气体分子 分别占有相同的体积(即容器的总空间)和具有相同的温度。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 各种分子对器壁产生撞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种组分所产生的压力叫分压 力,它可看作在该温度下各组分分子单独存在于容器中时所产生的压力B P 。 P y P B B =,其中∑=B B B B n n y 。 分压定律:∑=B B P P 道尔顿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与混合气体温度、体积相同条件下各组 分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的总和。 ∑=B B V RT n P ) /( 3、压缩因子Z Z=)(/)(理实m m V V 4、德华状态方程 RT b V V a p m m =-+))((2 nRT nb V V an p =-+))((22 5、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任何物质的表面力都等于0) 临界点C ——蒸气与液体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区分,气液界面消失; 临界参数: (1)临界温度c T ——气体能够液化的最高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无论如何 加压 气体都不可能液化;

(2)临界压力c p ——气体在临界温度下液化的最低压力; (3)临界体积c V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的摩尔体积。 6、饱和蒸气压:一定条件下,能与液体平衡共存的它的蒸气的压力。取决于状 态,主要取决于温度,温度越高,饱和蒸气压越高。 7、沸点:蒸气压等于外压时的温度。 8、对应状态原理——处在相同对比状态的气体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对比参数:表示不同气体离开各自临界状态的倍数 (1)对比温度c r T T T /= (2)对比摩尔体积c r V V V /= (3)对比压力c r p p p /= 9、r r r c r r r c c c T V p Z T V p RT V p Z =?= 10、压缩因子图:先查出临界参数,再求出对比参数r T 和r p ,从图中找出对应 的Z 。 11、阿玛格定律:B B Vy V = p RT n V B B /= 12、单原子理想气体 R C m p 25,=,双原子理想气体R C m p 27,=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过 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U=Q+W (适用于非开放系统)。 2、

2013年冶金物理化学考研试题

2013年冶金物理化学考研试题

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 试题编号:809 试题名称冶金物理化学(共7 页)适用专业:冶金工程、冶金工程(专业学位)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考试用具:无存储功能计算器。 ======================================================================== ===================================== 此试卷包含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适用于冶金工程(不含生态学)考生,第二部分仅适用于生态学考生。 第一部分(适用于冶金工程<不含生态学>考生) 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第1-8小题每题7分,第9小题14分,共70分) 1)当铁液中组元i的浓度趋于零时,试推导以纯物质标准态的活度及活度系数与以1%标准态的活度及活度系数的关系。 2)对如下反应 (SiO2)+2[C]=[Si]+2CO (1) △G10=a1-b1T SiO2,(S)+2[C]=[Si]+2CO (2) △G20=a2-b2T 在T≤1873K时,讨论△G10与△G20的关系。 3)用热力学原理分析氧势图(Ellingham图)上,为什么标准状态下低位置的金属元素可以还原高位置的氧化物? 4)描述二元系规则溶液的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与Wagner模型计算进行对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物理化学练习题(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练习题--胶体化学(胶体分散系统及其基本性质、憎液溶胶的稳定与聚沉乳状液泡沫悬浮液和气溶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10-138 当入射光的波长()胶体粒子的线度时,则可出现丁达尔效应。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关于 10-139 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表明()。 A.分散介质是带电的 B.胶体粒子带有大量的电荷 C.胶团是带电的 D.胶体粒子处等电状态。 10-140 电渗现象表明()。 A.胶体粒子是电中性的 B.分散介质是电中性的 C.分散介质是带电的 D.胶体系统处于等电状态 10-141 在胶体系统中,ξ电势()的状态,则称为等电状态。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等于热力学电势 10-142 若分散相微小粒子的表面上选择性地吸附了大量相同元素的负离子,则该溶胶的ξ电势必然是()。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无法确定 10-143 在过量的AgNO 3 水溶液中,AgI溶胶的胶体粒子则为()。 A.[AgI(s) m ]·nAg+ B.{[AgI(s)] m ·nAg+·(n-x)NO- 3 }x+ C.{[AgI(s)] m ·nAg+·(n-x)NO- 3 }x+·xNO- 3 D.[AgI(s)] m 10-144 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与憎水溶胶在性质上最根本的区别是()。 A.前者是均相系统,后者为多相系统 B.前者是热力学稳定系统,后者为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C.前者黏度大,后者黏度小 D.前者对电解质的稳定性较大,而后者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就能引起聚沉

10-145 在20ml、浓度为0.005mol·dm-3的AgNO 3 溶液中,滴入20 mL浓度为0.01mol·dm-3的KBr溶液,可制备AgBr溶胶,则该溶胶的ξ电势()。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无法确定 10-146 为使以KI为稳定剂的AgI溶胶发生聚沉,下列电解质溶液中聚沉能力最强者为()。 A.KNO 3 B.Ba(NO 3) 2 C.Cu(NO 3) 2 D.La(NO 3) 3 10-147 在一定温度下,在四个装有相同体积的As 2S 3 溶胶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体 积V和浓度c皆相等的下列电解质溶液,能使As 2S 3 溶胶最快发生聚沉的是()。 A.KCl B.NH 4 Cl C.ZnCl 2 D.AlCl 3 10-148 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的乳化剂分子亲水一端的横向大于亲油一端的横截面,则形成()型乳状液。 A.W/O B.O/W C.无法确定 D.无特定类

最新整理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资料讲解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上课讲义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 学分: 3学分(54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共包括4部分内容: 第1部分,热力学。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参考书目: [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2001 [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1.2 几个基本概念 1.3 能量守恒 1.4 体积功 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 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1.7 热容 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 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11生成焓及燃烧焓 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焓、标准摩尔反应焓。 【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焓。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状态变化PVT、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过程、状态函数与途径函数等基本概念,可逆过程的概念。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 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物理化学复习资料

《物理化学》复习资料 1、已知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初态为298.15K,10.0dm3,终态温度298.15K,体积20.0dm3, 压力Pθ。计算沿下面三条不同的等温途径时系统所作的体积功。 ①系统向真空膨胀至终态; ②系统反抗恒外压Pθ,一步膨胀变化到终态; ③系统先反抗恒外压1.5 Pθ,后又反抗恒外压Pθ两步变化到终态。 解:①向真空膨胀因未反抗外压p e=0 ,故W = 0。 ②恒外压膨胀P e = pθ , 故W = -p eΔV = -100 .0 (20.0-10.0) = -1000.0 J ③系统先反抗恒外压膨胀到p =1.5 Pθ时,其体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求出为 (20.0×Pθ)/1.5 Pθ =13.3 dm3 , 分别计算两步恒外压膨胀过程的体积功: W = W1 + W2 = -1.5×100.0(13.3-10.0)+[-100.0(20.0-13.3)]= -1.165 kJ。 2、图中有电池、电阻丝和水。电池供电,水不断流动,维持电阻丝状态不变。忽略导线电阻和电池内阻,根据预先指定的体系,讨论四个问题: (1)该体系属于何种体系? (2)体系与环境间有无能量交换? (3)热力学第一定律对此是否适用? (4)热、功和热力学能的变化如何? 指定一下六个体系: 1.定电阻丝为体系。2.指定电池为体系。 3.指定电阻丝和水为体系。4.指定电阻丝和电池为体系。 5.指定水为体系。6.指定水、电阻丝和电池为体系。 答:1、(1)电阻丝为敞开体系,因为电阻丝中有电子流过。 (2)体系与环境间有能量交换,电池对体系作电功,体系把功变成热又传给环境水,保持体系温度不变。 (3)因为该体系属于敞开体系,所以第一定律不适用。若保持电子流恒定,第一定律的数学式仍可应用。 (4)体系的热力学能保持不变,体系得到了电功而放出了热。 2、答:(1)电池是敞开体系,因为电池不断输出电子流。 (2)体系与环境间有能量交换,体系对环境输出电功。 (3)第一定律不适用于敞开体系。 (4)体系热力学能下降,体系对环境作电功,但没有热量交换。 3、答:(1)电阻丝和水是敞开体系,因为电阻丝中有电子流过。 (2)体系与环境间有能量交换,体系得到了电功。 (3)热力学第一定律不适用。 (4)体系得到了电功,热力学能增加,但无热量交换 4、答:(1)电阻丝和电池是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无物质交换。 (2)体系与环境间有能量交换,体系向作为环境的水放出热量。 (3)第一定律适用于该体系。 (4)体系向环境放热,热力学能下降,但无功的交换。 5、答:(1)水是封闭体系,与环境无物质交换。 (2)体系与环境有能量交换,体系从环境得到了热。 (3)第一定律适用。 (4)体系从环境得到热,热力学能增加,但无功的交换。 6、答:(1)是隔离体系。(2)体系与环境间无能量交换。 (3)热力学第一定律适用(4) ?U=0 Q=0 W=0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 1 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 § 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必要的数学知识 § 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知识点整理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 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 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 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物理化学教学计划

《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物理化学C(Physical Chemistry C) 课程代码:0400B01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64学时 学分: 4 适用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简介 1.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单独开课。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的、以及亚微观上的,对工科学生来说,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及宏观上的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后两种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对工科专业,量子力学方法一般不作要求或另设课程。 2.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下面按各章列出基本要求和内容。基本要求按深入的程度分“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个层次。 第一章气体(4学时) 1、物理化学简介 2、P1-8

2013年高起点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各种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这一著名假设,最先提出者是D A、波义尔(Boyle) B、盖·吕萨克(Gay-Lussac) C、道尔顿(Dalton) D、阿伏加德罗(Avogadro) 2.对于实际气体,处于下列哪种情况时,其行为与理想气体相近?B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高压; D、低温低压。 3.若空气的组成是21.0%(体积)的O2 及79%的N2,大气压力为740 mmHg。那么O2 的分压力最接近的数值为C A、300 mmHg; B、550 mmHg; C、155 mmHg; D、284mmHg。 4.通用摩尔气体常数R的取值是B A、82.06 L·atm·K-1·mol-1; B、8.314 J·K-1·mol-1; C、1.987 cal·atm·K-1·mol-1; D、0.082 cal·K-1·mol-1。 5.当用压缩因子来讨论实际气体时,若Z>1则表示该气体B A、易于压缩; B、不易压缩; C、易于液化; D、不易液化。 6.双参数普遍化压缩因子图的建立是基于C A、范德华方程; B、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对应状态原理; D、不同物质的特征临界参数。 7.若某实际气体的体积小于同温同压同量的理想气体的体积,则其压缩因子Z应为C A、等于零; B、等于1; C、小于1; D、大于1。 8.在范德华(van der Waals)方程式中,把实际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时,应引入的校正因子的数目为C A、4 ; B、3; C、2 ; D、1。 9.气体的压力可以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在换算中,与1 atm相当的哪个换算系数不对?C A、101325 Pa ; B、1.01325 bar; C、76 Torr; D、760 mmHg。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平台课)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上、下)课程编号92009015、92009016 课程学时102 课程学分 5 开设年级二年级 教研室化学 负责人李宗孝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目录 第一部分:说明---------------------------------------1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 第三部分:附录--------------------------------------13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专业 第一部分 说明 一、物理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是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和微观的规律,是化学各学科间、化学与相邻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习题课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培养出类拔萃的化学工作者,使其在未来的科研、教学工作中能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物理化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化学问题。 1、对本门课程中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掌握其来源含义和运用范围。

2、注重物理化学的公式推导和应用,同时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际情况。 3、物理化学习题的计算,必须方法正确、步骤简明、结果准确。 4、了解物理化学的发展及前沿动态。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102学时,其中讲授总时数为94学时,习题课8学时,教师在使用大纲时讲授次序及课时分配可灵活掌握,102学时以外作为加深加宽内容以号(*)标志。 第二部分 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 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及要求。 [教学重难点] 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3、物理化学的形成及发展前景; 4、学好物理化学的方法。 第一章气体 [教学目标]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熟悉真实气体的行为及范德华方程; 2、了解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3、理解对应状态原理,会使用压缩因子图 [教学重难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范德华方程,实际气体的性质及其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模型、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混合物的组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道尔顿定律、阿马加定律。 1.3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临界常数、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 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华方程

物理化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 (1) 等温压缩,(2) 绝热压缩到具有相同压力的终态,以H 1,H 2分别表示两个终态的焓值,则有 ( C ) A.H 1> H 2 B.H 1= H 2C. H 1< H 2D.不一定 2.下列的过程可应用公式ΔH =Q 进行计算的是( C ) A.不做非体积功,终态压力相同但中间压力有变化的过程 B.不做非体积功,一直保持体积不变的过程 C. 273.15 K ,p θ下液态水结成冰的过程D. 恒容下加热实际气体 3.下述说法中,哪一个错误 ( B ) A. 体系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环境吸收的热量B. 体系温度的降低值一定等于环境温度的升高值 C. 热力学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等 D.若体系1与体系2分别与环境达成热平衡,则此两体系的温度相同 4.体系的状态改变了,其内能值(C ) A.必定改变B.必定不变C.不一定改变 D.状态与内能无关 5.石墨的燃烧热 ( B ) A.等于CO 生成热 B.等于CO 2生成热 C.等于金刚石燃烧热 D.等于零 6.ΔH =Q p ,此式适用于下列那个过程( B) A.理想气体从1 013 250 Pa 反抗恒定的外压101 325 Pa 膨胀到101 325 Pa B.0℃ ,101 325 Pa 下冰融化成水C.电解 CuSO 4水溶液 D.气体从 (298 K,101 325 Pa) 可逆变化到 (373 K,10 132.5 Pa) 7. 下述说法,何者正确( C ) A.水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B.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C.水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D.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 8.正常沸点时液体气化为蒸气的过程在定压下升高温度时体系的Δvap G $值应如何变化( C ) A.Δvap G θ= 0B.Δvap G θ≥0 C.Δvap G θ< 0 D.Δvap G θ> 0 9.下列关于吉布斯自由能(G )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G 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B.G 的绝对值不能确定;C.G 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D.G 是具有能量的量纲 10.一封闭体系从始点出发,经过循环过程后回到始点,则下列( D )的值为零。 (A) Q (B) W (C) Q-W (D) Q+W 11. 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B ) A.ΔS = 0,W = 0 B.ΔH = 0,ΔU = 0 C.ΔG = 0,ΔH = 0 D.ΔU =0,ΔG =0 12理想气体经历等温可逆过程,其熵变的计算公式是 ( D ) A.ΔS =nRT ln(p 1/p 2) B.ΔS =nRT ln(V 2/V 1)C.ΔS =nR ln(p 2/p 1)D.ΔS

物理化学复习题答案(part2)-2013学年12月

答案(第二部分) 动力学 9. 25N O 在惰性溶剂中()4CCl 分解是一级反应: 25222241 N O 2NO O 2NO N O 2 →+= 分解产物2NO ,24N O 都能溶于4CCl 中,而2O 则不溶,在恒温、恒压下测定2O 的体积,实验在46C ?时进行,当2O 的体积为3 10.75cm 时,开始计时(0t =),当2400s t =时,2O 的体积为3 29.65cm ,反应完后(t →∞),2O 的体积为3 45.50cm ,试求反应的k 及12t 。 解9: 令c 及n 分别表示反应产生的2O 的浓度及物质的量,则 0011ln ln c n k t c t n ==0 1ln t V V t V V ∞∞-=-413.2710s --=? 10.693 2120s t k == 10. 对于反应 ()422NH CNO CO NH → 已知实验数据如下表示: 解10:由题给数据可知,12t 与0c 有关,故该反应不是一级反应 则 ()() 1212ln 1ln t t n a a '=+ '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1) (2) 组 1.95n = (1) (3) 组 1.98n = (2) (3) 组 2.02n = 取平均值 1.982n =≈,故为二级反应 。 11. 某物质气相分解反应为平行一级反应: 1A R k ?? → 2A S k ??→

298K 时,测得 12=24k k ,试估算573K 时12 k k 的数值。 解11: i exp i i E k A RT ?? =- ??? ,12A A = 设1E 、2E 不随温度而变 ()()()()1122573K 298K 298K 298ln ln ln 24573K 573K 298K 573 k k k k == () () 12573K 5.22573K k k = 12. 物质A 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 已知300K 下其半衰期为1800s 。试求: (1)该一级反应的速率系数; (2)若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 80kJ mol -?,试求反应在500K 时的速率系数? 解12:(1) 一级反应 1/21 ln 2 t k = 代入数据得14 1sec 1085.3--?=k (2)由 ???? ??--=12 12 11ln T T R E k k a ?? ? ??-????-=?-----K 3001K 5001K mol J 314.8mol J 1080sec 1085.3ln 1 113142k 求知500K 时 1 2sec 7.143-=k 13. 某一级平行反应 反应开始时3 A00.50mol dm c -=? , 已知反应进行到30min 时,分析可知 3B 0.08mol dm c -=? , 3C 0.22mol dm c -=? ,试求:

物理化学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1) 等温压缩,(2) 绝热压缩到具有相同压力的终态,以H1,H2分别表示两个终态的焓值,则有( C ) A. H1> H2 B. H1= H2 C. H1< H2 D. 不一定 2.下列的过程可应用公式ΔH=Q进行计算的是( C ) A. 不做非体积功,终态压力相同但中间压力有变化的过程 B. 不做非体积功,一直保持体积不变的过程 C. 273.15 K,pθ下液态水结成冰的过程 D. 恒容下加热实际气体 3.下述说法中,哪一个错误( B ) A. 体系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环境吸收的热量 B. 体系温度的降低值一定等于环境温度的升高值 C. 热力学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等 D. 若体系1与体系2分别与环境达成热平衡,则此两体系的温度相同 4.体系的状态改变了,其内能值(C ) A.必定改变 B. 必定不变 C. 不一定改变 D.状态与内能无关 5.石墨的燃烧热( B ) A.等于CO生成热 B.等于CO2生成热 C. 等于金刚石燃烧热 D.等于零 6.ΔH=Q p ,此式适用于下列那个过程( B ) A. 理想气体从1 013 250 Pa反抗恒定的外压101 325 Pa膨胀到101 325 Pa B. 0℃,101 325 Pa 下冰融化成水 C. 电解CuSO4水溶液 D. 气体从(298 K,101 325 Pa) 可逆变化到(373 K,10 132.5 Pa) 7. 下述说法,何者正确( C ) A. 水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B. 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氧气的燃烧热 C. 水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 D. 水蒸气的生成热即是氢气的燃烧热 8. 正常沸点时液体气化为蒸气的过程在定压下升高温度时体系的Δvap G 值应如何变化( C ) A.Δvap Gθ=0 B. Δvap Gθ≥0 C.Δvap Gθ<0 D. Δvap Gθ>0 9.下列关于吉布斯自由能(G)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G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B.G的绝对值不能确定; C.G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D.G是具有能量的量纲 10.一封闭体系从始点出发,经过循环过程后回到始点,则下列(D )的值为零。 (A) Q (B) W (C) Q-W (D) Q+W 11. 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B ) A.ΔS = 0,W = 0 B.ΔH = 0,ΔU = 0 C.ΔG = 0,ΔH = 0 D.ΔU =0,ΔG =0 12理想气体经历等温可逆过程,其熵变的计算公式是( D ) ΔS =nRT ln(p1/p2) B.ΔS =nRT ln(V2/V1)ΔS =nR ln(p2/p1) ΔS =nR ln(V2/V1) 13.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示为( D) A.在0K时,任何晶体的熵等于零 B.在0K时,任何完整晶体的熵等于零 C.在0℃时,任何晶体的熵等于零 D.在0℃时,任何完整晶体的熵等于零 14.在298 K无限稀释的水溶液中,下列离子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D ) A. La3+ B.Mg2+ C.NH4+ D. H+ 15.电解熔融NaCl时,用10 A的电流通电5 min,能产生多少金属钠( A ) A. 0.715 g B. 2.545 g C.23 g D 2.08 g 16.电导测定应用广泛,但下列问题中哪个是不能用电导测定来解决的( C ) A.求难溶盐的溶解度 B.求弱电解质的解离度 C.求平均活度系数 D.电导滴定

物理化学 2013

北京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 627 试题名称:物理化学B (共 5 页)适用专业:化学 说明: 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2.符号$在右上角表示标准态, 例如p$表示一个标准压力100kPa. E$表 示标准电动势等。 ============================================================================================================= 一、选择题( 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述体系中的组分B,选择假想标准态的是:( ) (A)理想溶液中的组分B; (B)理想混合气体中的组分B (C)非理想溶液中的溶剂; (D)稀溶液中的溶质B 2. 将某理想气体从温度T1加热到T2。若此变化为非恒压过程,则其焓变ΔH应为何值? ( ) (A) ΔH=0 (B) ΔH=C p(T2-T1) (C) ΔH不存在(D) ΔH等于其它值 3. 已知在373 K时,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为66 662 Pa,液体B的饱和蒸气压为1.01 325×105 Pa,设A和B构成理想液体混合物,则当A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5 时,气相中A的物质的量分数应为:( ) (A) 0.200;(B) 0.300;(C) 0.397;(D) 0.603 4. 在温度T时,纯液体A 的饱和蒸气压为p A*,化学势为μA*,并且已知在p$压力下的凝固点为T f*,当 A 中溶入少量与 A 不形成固态溶液的溶质而形成为稀溶液时,上述三物理量分别为p A,μ A,T f ,则( ) (A) p A*< p A, μA*<μA,T f* < T f;(B) p A*> p A, μA*<μA,T f* < T f (C) p A*< p A, μA*<μA,T f* > T f;(D) p A*> p A, μA*>μA,T f* > T f 5. 有下述陈述 (1) 溶液的化学势等于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之和 (2) 对于纯组分,则化学势等于其摩尔Gibbs自由能 (3) 理想溶液各组分在其全部浓度范围内服从Henry定律 (4) 理想溶液各组分在其全部浓度范围内服从Raoult定律 上述诸说法正确的是:( ) (A) (1),(2);(B) (2),(3);(C) (2),(4);(D) (3),(4)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

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