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导论0.1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导论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导论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①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②具体而言有:a.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b.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答:(1)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
生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由于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的形成当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1)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和资本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3.垄断的实质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大大高于一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
垄断在形成以后就成为自由竞争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
考点二: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见表7-1)★★★★表7-1 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考点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见表7-2)★★★★★表7-2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考点四:垄断与竞争(见表7-3)★★★★表7-3 垄断与竞争考点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私人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私人垄断资本及其组织在急速发展中已经成为这个历史阶段上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支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要环节。
2.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金融寡头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3.资本输出(见表7-4)表7-4 资本输出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1)国际垄断同盟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立的国际性的联盟。
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4章)【圣才出品】

导论一、概念题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消耗。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
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生产资料的分配是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因而它本身也属于生产。
消费品的分配是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
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答: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作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3.生产关系答: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的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称之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4.经济规律答: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12.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经济关系就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有高有低。
从绝对利益考虑,国际分工对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有利的。
个人或国家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上相对成本不同,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在自由交换中仍存在比较利益。
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其大小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的。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有利;反之,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外国越有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2.1 复习笔记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起点。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任何资本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
所以,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①公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 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 W G--)。
②买卖顺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在交换中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③经济表现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
④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⑤运动是否有止境不同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以价值增殖为特征的资本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⑥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被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总公式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 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G G--',其中GW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
这个公式的根本特点,适合于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或剩余价值的来源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
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11.1 复习笔记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c+v+m)-c=v+m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
11.1复习笔记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
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c+v+m)-c
=v+m
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而国民生产净值则扣除了折旧,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成果指标。
③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额,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与政府补贴的差额)。
国民收入是生产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要素收入的总和。
这里的NI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NI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因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通常也不会把所有的可分配利润都分给个人。
同时,劳动者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缴各种社会保障金。
此外,部分居民还会从政府那里得到各种转移支付。
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
入。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并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使用,因为个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上述几个概念的数量关系可以大致用如下公式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净额=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两种体系下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按照传统MPS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直接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获得收入的过程以及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按照SNA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我国已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活动应当按照SNA 体系的理解来划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初次分配后的国民收入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大致被分割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等知识产权收入以及管理者报酬。
(3)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理由
①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②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③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④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4)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主要有:征税,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等;财政转移支付,比如对低收入阶层的各种救济援助、失业救济、伤残救济、医疗补助等等。
具体的再分配手段和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3.收入差距的产生与度量
(1)收入差距的产生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②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2)收入差距的度量
①洛伦兹曲线
图11-1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能直观地表现出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在各阶层家庭中的分布情况。
如果国民收入完全平均地分配于所有家庭,那么洛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OE,OE被称为绝对平均线,另一极端是完全不平等的洛伦兹曲线OFE,因为这一折线意味着唯一的一个家庭拥有100%的国民收入,而其他所有家庭都一无所有。
曲线越靠近对角线,则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而曲线越靠近边框OFE,则越不平等。
②基尼系数
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可以计算一个反映收入差距的具体指标——基尼系数。
在图11-1中,用绝对平等线OE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除以三角形OFE的面积,其比值就是基尼系数。
4.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解释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
1.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理由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