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一、概念题1.社会总资本答: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彼此发生着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和个别资本再生产的运动一样,都必须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都是不断进行价值增殖的过程。

但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因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而且包括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以及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总产品答: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而它的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则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Ⅰ)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

每个部类中包括若干生产部门,每个部门中又包括若干企业。

3.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答: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其特点是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①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即Ⅰ(v +m)=Ⅱc;②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即Ⅱ(c +v+m)=Ⅰ(v+m)+Ⅱ(v+m);③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Ⅰ(c+v+m)=Ⅰc+Ⅱc。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

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5.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1)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含义①个别资本,是指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

②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③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形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关系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彼此发生着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

但是,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运动,就是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即:G-W...P...W Wg-w '⎧'⎨⎩在公式中,G-W的过程代表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而g-w的过程则代表资本家购买消费品进行个人消费的过程。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1)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2)第二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两个理论前提的意义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显然是与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直接联系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就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最初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而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力量,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后来他们注意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农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

为此,他们又提出了农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思想。

马克思在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的前半年,曾经针对欧洲国家的现实指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

恩格斯在逝世前所写的《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再次强调:“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上述设想是最早的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思想来源,并被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付诸实践。

2.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答: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两个阶段,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第三个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12.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经济关系就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有高有低。

从绝对利益考虑,国际分工对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有利的。

个人或国家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上相对成本不同,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在自由交换中仍存在比较利益。

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其大小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的。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有利;反之,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外国越有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3.1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再生产就是在物质资料不断生产、不断消费中交替、无限进行下去的。

另一方面,再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要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以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发展。

(2)社会再生产的划分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开始的。

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因而,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其次,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但要预付可变资本,而且要预付不变资本。

其实,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最后,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用所得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进行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

其实,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时,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还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相关概念①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8.1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最初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随后法国出现了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接着出现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直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同义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②共产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

③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④共产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它的直接对立物。

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具备很高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进步条件。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第一,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第二,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众基础。

第三,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②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的过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此,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就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11.1 复习笔记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c+v+m)-c=v+m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0.1复习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
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在改革中新提出的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①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③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2)抽象法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
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问题时,必须全面地把握各种矛盾关系。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6)其他方法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各种经济规律。

如何认识和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新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还包括根据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关于中国经济学走向何处、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

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关于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解释,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成为一门“面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和“学以致用”的经济学。

(3)关于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而应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增强经济学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4)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构建中国经济学,要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抽象法、对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充分重视现代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数学和其他有用的分析方法充实自己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箱”。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

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具体而言有:
①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