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一、概念题1.社会总资本答: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彼此发生着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和个别资本再生产的运动一样,都必须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都是不断进行价值增殖的过程。
但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因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而且包括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以及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总产品答: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而它的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则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Ⅰ)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
每个部类中包括若干生产部门,每个部门中又包括若干企业。
3.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答: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其特点是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①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即Ⅰ(v +m)=Ⅱc;②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即Ⅱ(c +v+m)=Ⅰ(v+m)+Ⅱ(v+m);③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Ⅰ(c+v+m)=Ⅰc+Ⅱc。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5.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1)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含义①个别资本,是指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
②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③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形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关系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彼此发生着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
但是,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运动,就是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即:G-W...P...W Wg-w '⎧'⎨⎩在公式中,G-W的过程代表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而g-w的过程则代表资本家购买消费品进行个人消费的过程。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1)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马克思指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2)第二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两个理论前提的意义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部分,显然是与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直接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2004年版课后习题

导论1.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是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与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想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成为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政治经济学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分为三类:一、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二、共有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规律性质与类型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分为:一、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经济规律或共有经济规律;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个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运功的规律,即适用于人类社会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哪些?略。
4.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略。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导论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导论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①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②具体而言有:a.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b.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答:(1)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圣才出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3.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再生产就是在物质资料不断生产、不断消费中交替、无限进行下去的。
另一方面,再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要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以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发展。
(2)社会再生产的划分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开始的。
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因而,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其次,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但要预付可变资本,而且要预付不变资本。
其实,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最后,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用所得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进行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
其实,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时,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还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相关概念①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4章)【圣才出品】

导论一、概念题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消耗。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
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生产资料的分配是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因而它本身也属于生产。
消费品的分配是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
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答: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作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3.生产关系答: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的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称之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4.经济规律答: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12.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对外经济关系就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有高有低。
从绝对利益考虑,国际分工对参与交易的双方都是有利的。
个人或国家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上相对成本不同,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在自由交换中仍存在比较利益。
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的。
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其大小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的。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有利;反之,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于本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外国越有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但又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各种经济学说,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
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
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
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
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3.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4.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在新的条件下改变其作用形式。
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②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③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从经济上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
其理论要点有: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③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这一理论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并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问答题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