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版《红楼梦》影评概述
我眼中的新旧版红楼梦评价(最新)

最近才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看完了两个版本,很有感触,想对新版和87版发表一下看法。
这里的新版,自然是指2010版,自初二(1999年)第一次完整的读完小说(120回版本)后,直到今年,才看完了新版红楼的影视作品,之后接着看了87版。
如果说有先入为主的问题存在,结论应该是倾向新版才对,不过很可惜,新版红楼的确有负众望。
若是一定要评价一下:新版与87版相比,显得粗制滥造了。
或者说,用这个词不恰当,李导肯定是个能人不用质疑,也知道红楼的分量,拍的好还自罢了,若是不如意则立马成为拍砖对象,一顶屎盆子是免不了的,结果不用多说,大家都看到了。
新红楼梦肯定也是用心了的,不少演员们也必然对这部戏给予极高的期望,也自然是努力的。
若如此,那么我说得粗制滥造应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拍红楼是一个大工程,必须精细再精细,这个精细是要用文化去填补的,这就需要强大的红学、国学团体加入并且费心、用心,此外演员们自身的素养也必须高,例如:若演员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古典美人是什么标准,什么仪容,又何以能表演出来呢?这都是文化!就像红楼里的词儿:世事洞明皆学问,对所演对象的形象和神态的把握与判断也自然是学问。
从形象上看,87版的演员在选的过程中的确是煞费苦心了,黛玉,宝钗,宝玉,王熙凤等等,与曹先生的原著描述比较吻合,如果你爱读原著,那么光从形象上,就立马分清楚了谁是黛玉,谁上宝钗,一目了然,这是87就艺术上远远胜出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有不少朋友说:看老版看不懂,因为分不清人物关系,看的很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你得找找自身原因了,扪心自问,读过原著没?若读了,里面得人物关系大概搞清除了没?影视作品和小说都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影视作品绝不是用来大篇幅为你介绍人物关系的。
新版红楼由于用了50集,所以补充了很多故事,并且整部电视剧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旁白模式,一直有一个旁白在剧中为你解释和补充一些材料,例如人物介绍什么的,诸如此类,说得很细,这样倒是适合没读过小说的朋友看,保管看得懂,有疑惑的地方旁白都叨唠出来了。
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

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新旧版本《红楼梦》对比评论观后感新版红楼梦,又称“青楼梦”;又戏称“红雷梦”。
红楼梦小说拥有一个粉丝群体,叫“红学家”。
这是中国所有名著中唯一因书成“家”的。
前几天看世界杯,趁空看了看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
看了四集,秦可卿之死,贾瑞戏熙凤等。
其余的不看了,一则看电视剧本来就看得少;二则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看了四集就写点感受,容易遭人唾弃,也顾不得了。
总体感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但也没有感到特别好。
这和张纪中老先生的戏观感不同,张老先生的戏可以概括为:想像中很糟,看了一点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好;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也参照了87版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这部戏的主演主要是邓婕-王熙凤;欧阳奋强-贾宝玉;张莉-薛宝钗;陈晓旭-林黛玉; 袁枚-袭人等。
一、场景和画面新红的场景布置的挺漂亮,对于建筑的布局、周围的风景、以及场面布置和道具选择都别具匠心。
我注意到整个场景选择的颜色都偏红、偏暗。
偏红自然显得富丽,但一味用红色则俗,没办法,古代家具都喜欢大红大艳,方显气派。
其实红楼梦的原本里面,对家居布置的描写还是比较写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就看见王熙凤住处: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
这像哪里?有点像乔家大院里面的场景,这才是深宅大户。
红楼梦中对贾政的居室布置就描写的很详细,贾政住处“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一溜子半旧等字眼也出现了。
我个人觉得,对红楼梦这样耳熟能详的场景布置,关键是要写实,最近唯美派场景的电视剧有好几部,如仙剑奇侠传、胡歌林依晨版的射雕英雄传等,新红也算一部了。
这本也无可厚非,王扶林87版(欧阳奋强和陈晓旭版)红楼梦在拍的时候,没什么钱,一切都以节省为主,但对场景的塑造虽然没有那么富丽,有点类似江南的园林,也很吸引人,毕竟那个时代还是俭省为主,老百姓家也不富裕,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注重感觉,可以说各有千秋。
论影视文化在新旧《红楼梦》差异中的体现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全国掀起了一阵评说红楼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起这两百多年前的小说,并且不亦乐乎地评论甚至是争论这部伟大的作品,而其最直接的争论来源就是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与现代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种种差别。
就这两个版本的《红楼梦》,我想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来经行比较,它们分别是气氛表现和人物造型。
一:关于《红楼梦》的气氛表现先谈谈离咱们最近的版本。
很早就听说新版《红楼梦》开拍,然而我却从未对它产生过什么憧憬。
因为我觉得这翻拍老样的成功例子并不多,加上现代人喜欢表现个性而无法不去删除原本自然而真实的一些东西,这往往会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次听见对新版的评论是在一门电影课上,那老师说新版《红楼梦》就像是一部恐怖片,听到这里我很纳闷,《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确是有不小差别的,怎么拍出来会有近似效果?带着好奇我踏上寻新《红楼梦》的道路。
首先,电视剧开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烟雾缭绕的诗意、飘渺的山水画卷。
新版详细讲述了通灵宝玉的由来,并把仙境和仙人描绘的有声有色,甚有太虚幻境的感觉,这些都使我想到了《西游记》和《新宝莲灯》,但从技术层面上说,新《红楼梦》比它们做得好。
其次,在观看新《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能从一个神话故事的感觉中摆脱出来,甚至觉得诡异,我想,这种感觉就是和电影课上老师陈述的是同一个缘由。
第一,新版的拍摄手法很特别,在没有台词的过场部分,导演往往用一种快进的镜头带过,然后突然停在主要场景上。
在我看来,这种手法很现代,一般是用在电影里的镜头语言,在一些时候对剧情发展有几分填色,有时候还用来节约时间,将它用在电视剧中很新颖,但我认为新《红楼梦》中它通篇的痕迹失去了其出现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而且确有诡异的感觉。
第二,新版的音乐还是承袭了舒缓节奏,也在隐隐寻找着一丝细细哀愁。
但是,剧中经常插入没有歌词的昆曲配乐,用乐器突然而断断续续地奏响,有一种戏曲配乐般用来烘托气氛的感觉,忽隐忽现,这种手法和电影配音手法也很像。
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评述

大 众 文 艺大156摘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选角、开拍到播出,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红楼梦》再一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解味文本《红楼梦》、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的改编、新版《红楼梦》引发的思考三方面对新版《红楼梦》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前言关于重拍《红楼梦》, 除了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之外, 学界也不乏热情和高见。
早在2002年5月众多专家学者、导演以及传媒人士就聚集在一起, 就《红楼梦》电视剧重拍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正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客观地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我们仍需从文本出发,而对于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部经典来说尤甚。
一、解味文本《红楼梦》悲剧往往被视为正剧,因其相较喜剧而言更具深刻的主旨意蕴。
读者在欣赏这部“红楼悲剧”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从悲剧中跳出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人生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衰亡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1]“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曹雪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发生矛盾的分析,很容易让人们想起1888年4月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话:“他就看出了他所心爱的贵族的必然衰落而描写了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3]《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内蕴恰好印证了优秀古典文学家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生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观点。
“与其说《红楼梦》是对所谓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不如说是对假、恶、丑的一道檄文。
”[4]同时曹雪芹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在太虚幻境,宝玉饮的茶叫‘千红一窟(哭)’喝的酒叫‘万艳同杯(悲)’为千万的女子,为世上所有女性的命运而恸哭、悲伤。
看新《红楼梦》的初步印象

看新《红楼梦》的初步印象红楼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有三遍,算是一个红迷,所以很期待李少红版的新红楼梦,虽然在她的前面挂着一个韩三平的名。
在投拍的时候大家都说小姐头妆上的青瓜片有点太引人注目会喧宾夺主,可能这种议论有了些影响,至少在我现在看的几集里还不是很严重,颦儿还没戴青瓜片,总体感觉不错.灯光和音乐。
颦儿初见贾母及众人那场戏还是觉得有点暗,感觉太阴暗。
虽然有几缕阳光跑了进来,但影响不了整体感觉,还是感觉像在晚上,这也没办法,这种暗色的木质屋放在一个棚子里,比不上自然光也是自然的;可气的是如果仅仅是灯光这一项不足也不大紧,音乐的阴沉怪气和不合时宜的出现让人不去想鬼蜮却难。
音乐不好听,最起码没有流行的可能性,试想正和一个亲朋聊着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旁边的音响高过了两个人的声音从不停过,你也关不了,再好听的音乐此时只会让人烦心。
在一个重要场合,灯光不太明亮加上不和谐的音乐,这两者一搭配,反正我心里不是滋味。
变速。
我坐公交车时很少会晕,不过遇到特别的司机我会有点,就像停车的时候,从很高的速度换到很低的速度,他没有一个让人适应的过程,这个时候你就会前倾,胃会感觉极不舒服。
同样的道理,视觉也得有一个延缓的过程,如果把变速更多的应用在视觉效果的处理上,就只会使得人眼晕,再延伸的效果就是脑胀。
我不足二十五岁,是个年轻人,但我说实话,我在连续看了这两集后是有些点晕的感觉的,我不知道那些比我年纪大的人会是什么感觉…旁白。
适量的调料会使人更有食欲不假,多了则有变味的嫌疑。
最基本一点,我看的是电视剧,不是一部历史纪录片。
失去了应有的细节,总体上也就平淡无味。
花了那么大价钱,莫不成你只想讲一个细化了一点的故事梗概?而感觉与老版相比,新版红楼梦的最大优势:一是故事的连贯性很好,老版的红楼梦是人为的将本来很连贯的故事截成一段一段的演绎出来,并且摘编出了每一集的名字,新版的则保持了较好的连贯性,即使是没看过原著的人看起来也不费劲,看起来非常的流畅,当然这样做的最大风险就是重点不够突出。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比评论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 中国古典四⼤名著之⾸,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说,下⾯是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家⼀起来看看! 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对⽐评论 2010年7⽉,规模宏⼤的新版《红楼梦》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沓来。
有留在⼈们⼼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新《红楼梦》⾃然⽽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2010年7⽉,同样规模宏⼤的新版《红楼梦》亮相⼭东电视台影视频道及国内多个地⾯电视频道,在迅速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争议之声也纷⾄沓来。
有留在⼈们⼼中的“经典”旧《红楼梦》作对⽐,新《红楼梦》⾃然⽽然遭遇了众多指责,但是⽆论如何,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
总体⽽⾔,旧《红楼梦》有着更为浓厚的古典情怀;新《红楼梦》则是娱乐资本运作的⼀个结果,烙上了艳俗、热闹的消费时代审美特征。
关于故事结局 旧《红楼梦》:宝⽟沦为乞丐,结局很悲剧 新《红楼梦》:宝⽟⾼中,结局成喜剧 在新版⼤结局中,宝⽟和贾兰去考科举是贾府的⼀桩⼤事。
⽽这也直接减缓了贾府分崩离析的速度——— 成绩出来后,宝⽟中了第七名,贾兰也考了第137名。
皇上⼤悦,⼤赦荣府,贾珍、贾政能够继续世袭官位,⽽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偿还。
在旧版中,宝⽟沦为乞丐后,中秋夜提着⼀只花灯⾛在桥上,没想被⼀队官府⼈马推倒在地,灯碎了(连这点最后的念想也没了)。
这时湖上漂过来⼀只吹吹打打的花船,在船头焚⾹祭⽉的浓艳歌伎正是史湘云。
有红学家认为,宝⽟是绝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因为他与封建制度格格不⼊。
同时,皇帝也不可能对贾府⼤赦,因为曹雪芹的⽗亲当时被皇帝放了,但并没有将家产归还,从这点来看,《红楼梦》中贾府也不可能得到⼤赦。
新旧版红楼梦情节对比作文

新旧版红楼梦情节对比作文说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
后来又有了新版的拍摄,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那对比可就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这旧版的,那可真是把原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来说,那场面,那细节,简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黛玉坐着轿子,一路上透过帘子那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眼神,被演员刻画得入木三分。
到了贾府,那大门缓缓打开,展现出的是一种威严和庄重。
黛玉下轿,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谨慎,她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脸上既有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又有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
再看那府中的众人,贾母坐在正中间,一脸的慈爱但又不失威严。
王熙凤出场时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架势,真真是把她的泼辣和精明表现得恰到好处。
她一身华丽的服饰,走路带风,脸上的笑容充满了世故和圆滑。
还有那些个丫鬟婆子们,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各不相同,有的好奇地打量着黛玉,有的在一旁窃窃私语。
整个场景就像是一幅活生生的古代贵族生活画卷。
而新版的在这一情节的处理上,感觉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那轿子晃晃悠悠的,感觉没啥质感。
到了门口,大门打开得太过迅速,少了那种庄重的感觉。
而且众人的表现也显得有些生硬,贾母的慈祥似乎少了那么几分真诚,王熙凤的出场虽然也想营造出那种张扬的氛围,但总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少了些自然和灵动。
还有“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旧版里宝玉被打得那叫一个惨啊。
贾政那愤怒的表情,每一下板子打下去的力度,都让人感觉到他是真的气急了。
宝玉在地上翻滚求饶,那种痛苦和无助,真让人心疼。
周围的人也是乱成一团,王夫人哭着求情,贾母赶来时的愤怒和心疼,每一个人的情绪都那么真实。
特别是宝玉被抬回房间后,姐妹们来看他,那关切的眼神,轻声的安慰,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新版里的“宝玉挨打”,总觉得打得不够狠,贾政的愤怒表现得不够强烈。
宝玉的痛苦也似乎没有那么深刻,让人看了少了些揪心的感觉。
而且周围人的反应也比较平淡,没有把那种紧张和担忧充分地展现出来。
新旧红楼梦的比较

新旧红楼梦的比较《红楼梦》是幅历久弥新的文化长卷,也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红楼梦》的再次拍摄,引来无数双眼睛在挑剔中好奇打量。
因有被称为永恒经典的老版《红楼梦》珠玉在先,因此该剧从筹拍开始到杀青,就一直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
我看了新旧《红楼梦》之后颇有感悟,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问题的核心应该敲定在这样一个核心论点上,就是针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丰碑,任何的电视屏幕的重现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只是一个时代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对这部伟大小说的重新创作,赋予了一些新的感悟,新的思想,新的猜测以及新的演绎。
对于当代人来说,87年的红楼是我们公认的经典,这绝大部分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对于黛玉表现的生动与贴切。
小说里林黛玉的描写是很抽象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以及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等描写,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完美而又独特,并且有先天超凡脱俗气质的黛玉形象,虽然陈晓旭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她是最接近这个高度的演员,并且这种气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接近了一种全新对林黛玉骨子里精神的阐释。
而新版林黛玉举手投足之间,没有那种羸弱美,而且完全没有对林黛玉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刻画,并且在对黛玉的服装设计上,没有进一步衬托出黛玉万人皆不如其目的独特品格。
说到宝玉,新版宝玉终于不是娃娃脸了,更能符合大家内心对男主人公长相的期待,而且在表演上很多地方也超越了欧阳老师,所以我觉得小宝玉的表演是很成功的,至少小宝玉在对于曹老师前八十回剧情中的拿捏还是很丰满的。
说完主角就说说配角,首先当然是凤姐,明显这第二部里凤姐没有邓捷那么有范儿,主要是缺了一股子四川人的辣味,并且新红楼里对凤姐的服装设计有些过于保守,不像87里,对服装有大开大合的设计,能够凸显出主要人物,新版红楼虽然凤姐都身着鲜艳的红色,比较吸睛,但就是那衣服还是没有细看的价值,过于华美了。
再说下一个人物,红楼花魁——宝钗,宝钗在新红楼里变成了瘦脸,而在曹雪芹笔下,宝钗是圆脸,“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评影视“新、老”两版《红楼梦》
或许用“粗评”两个字有些妄自尊大,以我的能力最多以一个低级的观看者发表所谓的言论罢了。
还望诸位不要太在意个别言辞。
还记得儿时抽屉里珍藏的通读版《红楼梦》,没翻动几页,搬家时就无故失踪了,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上大学时正是新版《红楼梦》上映,怀着儿时的遗憾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把新版通看一遍。
时隔一年,新版的记忆还较为清晰地锁定在脑海里。
之后看过网上很多对新版的评价,褒贬不一,花费1.18亿的作品为何被众人指指点点,原因于老版在人们心中不动摇的传神人物形象。
而我在此之前对于老版和任何相关的评论都没看,很单纯的看完了新版《红楼梦》。
时隔一年,当看过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看过了刘心武对于《红楼梦》的深入剖析之后,或许才能够称得上对《红楼梦》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
叫我去读戚本、甲戌本这个不太现实。
毕竟我不是专业的评论员,更重要的是以我的修为,根本不能触及红学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
作为业余选手只能凭借一种情趣爱好了解几分罢了。
今天写这个仅仅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不掺加任何权威性的东西,如有诸多纰漏还望各位观众指出,大家共同讨论。
每看完一次《红楼梦》心中总会产生些许感慨。
感慨史湘云之前“醉卧芍药”的少年快乐到后来落魄沦为歌妓,感慨“海棠诗社”时大家的豆蔻年华。
可惜后来探春“日边红杏倚云载”之后的远嫁。
金钏的冤死,晴雯的悲惨下场,黛玉死了,凤姐死了,老太太死了,太太死了,探春远嫁了…...一个世家的荣盛衰败,是何等的凄惨,悲凉。
元春省亲时大观园的宏大闹腾到后来满门抄家,大观园里蛛网满布的疮痍。
不过只看影视作品太过片面,多少掺杂了导演、演员的主观意向在里面,所以我之前提到过对于这个影视作品的欣赏只能是“个人感受”。
老版总共36集,新版共50集,从集数上来说新版的内容较为充实,细节更加详细。
而87版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些删减。
比如看《挪威的森林》这部电影一样,如果你之前没看过村上春树的这部书,对于电影感觉就不连贯,总觉得场景衔接不流畅,主旨拿捏不准。
看红楼梦也是同样的道理,更何况《红楼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红学。
当你看过相关的解析后再去细细品味,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就不仅仅是一扫而过。
如果你有兴趣深入了解《红楼梦》建议去找“影印本”或者“校订排印古本”较为合适而市面上的大多是通行本。
新版红楼梦主要是根据通行本改编拍摄的而87版的更多是依照旧本综合而成的,比如后来的元春之死,87版却说贾府只知贵妃薨却不知其确切死因但新本写贵妃是因身体发福,痰咳而死。
贾府没落时,87版中荣国府、宁国府相继抄家而新版中贾赦被抄家而贾政家却波及较小。
为何看网上很多人称87版为经典,为何经典,必有它的道理,我是先看的新版,感触最深的是里面的场景,器物、着装尤为华丽,不愧用了1.18亿打造的一部大型巨作。
然而与87版的相比,欠缺的是人物内在气质的一个提炼,87版中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是特写,深刻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形象,真的可以称之为形不散而神更凝练。
若提到87版中的事物,或因技术、年代等客观实际情况而达不到今天所谓的华丽场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一部巨作不单单是为了写一些无聊的生活琐碎之事,所以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必须煞费苦心,这一点87版做的更好,人物性格刻画更为凸显,相比之下新版的就有点华而不实了。
导致“通行本”和“古本”的些许差异,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曹雪芹,
为何现在《红楼梦》已发展成“红学”,可见在这里面需要研讨的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太多。
对于高鹗所著的后40回,我只能引用刘心武的话“我们不过多去研讨后40回的剧情与结果如何。
”因为不管从脂砚斋的评论还是从其他一些古本中的评论可以看出曹雪芹的后40回(所谓的后40回,我个人猜想是不是确切的40回)中的情节,贾府的最终结局如何,脂砚斋的批注多少是有的,而且在前80回中很多地方都有所暗示,秦可卿殁了的时候托梦给凤姐的一段话,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金陵十二钗册子中的诗句。
这些对以后的情节都是一种隐喻。
刘心武对于“秦可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也有过深入的分析,对于“蒋玉菡”,对于“元春之死”都存在不少见解,如果你感兴趣很值得去多读读相关的评论。
对于红学这样一个体系,诸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的研究。
而我区区一个毛孩子不敢妄加评论什么,最多只是欣赏他们的成果而已。
以上各处有所不足或错误只处还望指点赐教。
最后以红楼梦最后一段诗做结:
陋室空堂,当年勿满牀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
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择膏粱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
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