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变相的语文教学》是叶圣陶先生于1954年3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后整理为这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在《变相的语文教学》中指出: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仅仅把课文当作了政治教材,既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性,也不能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还提出:语文教学“不应当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要耳听,用口来讲”,要“把文章里的东西读出来”。

《变相的语文教学》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豆瓣评分:8.3 作者: 张志公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1962 系统地论说了传统蒙学教育,反思当今的国学热也从中获得启发。可以通过本书对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及 教材的运用有个基本了解。希望通过对蒙学的思考反思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豆瓣评分:8.1 作者: 叶圣陶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80-8 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言平实,观点突出。 3、《文心》豆瓣评分:9 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8年

夏先生和叶先生的“文心”不止包括写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文学活动,阅读,诗歌,戏剧,诵读 等等,甚至还有方块字。不止如此,作者在本书是通过虚构几个中学生的文学活动,通过人物的表达把文 学的种种要领和活动串联起来。正因为如此,还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那个特殊时代师生 的交流互动。作者用文心二字,希望的是读者能够给到读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素养。读完此书,我还颇 羡慕作者所刻画的那个时代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还有民国才特有的师生之间的互尊互重。 4、《文章讲话》豆瓣评分:8.7 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07-8

薄薄一本书,小到标点、分段、词句运用、情境、动态、文气揣摩;大到阅读的理解品鉴,写作的态度和 着眼点,内容简明深刻。文中理论多用古文名篇做示范,比起很多国外阅读方面的书,对国人学子实在大 有裨益。 5、《文章作法》豆瓣评分:8.4 作者: 夏丏尊/ 刘薰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07-10 讲了各类文体的写作,例子都是精心挑选的,着实能让人领略点东西。关于小品文的训练,则有助于培养判断力和观察力。 6、《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豆瓣评分:7.7 作者: 王荣生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出版年: 2014-10-1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次,我捧起叶圣陶先生的这本书,我不禁把书名读出声来,是啊,作为语文老师已经五年了,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语文究竟怎么教,怎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怎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翻开这本书,好像一些旧日萦绕在脑海里的思索开始慢慢地有了些答案。 在书的封底,有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我深表赞同,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的,诗意的学科,带领学生打开语文的大门,需要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去对待生活,用温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可见作者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就是阅读和写作是语文之魂,试想,抓住阅读和写作,

我们教学语文也就有了方向,至少不会出错,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语文学得好不好的关键。 试想一下,与语文相遇,与语文直接对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一、我的学生我的语文梦 阅读这本书,我总会想到我这群带了五年的学生,五年来,从识字认字,写字朗读,再到现在高年级的深度阅读,一步一步,我们一直在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语文,我在学习教语文。这个过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我们迷茫过,也曾互相看不顺眼过,我们也无比珍惜,珍惜彼此剩余相处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学生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吧,很多时候,我们会去责怪孩子,责怪孩子的慢,责怪孩子的分数,而忘了自己的课到底有没有吸引到孩子。很唏嘘的是,每到一个阶段,总有个别孩子的掉队,在语文课上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愿做个看客。 比如我们班的小罗同学,生活在离异家庭,一年级接班的时候,他温暖、善良、聪慧,经过时间的洗礼,他变得愈发暴躁不安,竭力想在我的语文课上寻求老师对他的关注,可与之带来的是,他不愿意写作业,作业能马虎就马虎,还不能接受批评,真的让人爱恨交加。和他斗智斗勇了几年,效果也是时好时坏,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中来 曹斐 鲁迅先生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得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 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中国教育史

14. 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A. 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 B. 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 C.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D. 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 【参考答案】B 15. 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参考答案】C 16.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参考答案】C 17.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参考答案】A 18. 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A 19. 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学法是 A. 德克乐利教学法 B. 蒙台梭利教学法 C. 设计教学法 D. 五段教学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我国学习国外教学法的历史 20.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解决普及教育额师资问题 B.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 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 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A 21.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A. “博爱互助” B. “谋生济人” C. “敬业乐群” D. “爱国崇实” 【参考答案】C 22.我国近代最早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堂是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上海广方言馆 D. 湖北自强学堂 【参考答案】A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发展群众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办学政策是 .A. 公有民办 B. 公有公办 C. 公办民助 D. 民办公助 51.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使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强化班讲义P174.) 54.材料(略)分析叶圣陶20-30年的教育评论“变相的语文教学”--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1.概括基本观点与主张。 (1)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各种课程,数学、外文、劳动技术,自然等课程等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不注重应用,而是更多的成了识字、阅读课程;虽然表面不是语文课程,但是,结果都被教师当成了“语文课”来上,因此,称为“变相的语文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质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教学重点: 1.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的美德。 2.略读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自然真切、沉稳平实的“写话”风格。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去看看作者笔下都记录了哪些关于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之事。(板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语文学家。二人相交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3.知识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丁卯.(mǎo)商酌.(zhuó)慎.重(shèn) 颠沛 ..流离(diān pèi)譬.如(p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南市中学朱跃光 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

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评点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之于】身【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掌握和创造】。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 贵能令三反【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触处能引伸【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具有创造性】。 【以上4韵为总论,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能力的启发式教学,集中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疏狂态度不可取。陶语有多解,这里取“疏狂”意,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精读】。 甚解岂难致【达到】?潜心会本文【即精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循其思路得其真谛】。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入其境界才能与作者有同样感受,即真切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作者与读者】,譬如梁与津【文章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 学子由是近【按这些桥梁和渡口前进】,智瞻【逐步提高】德日新。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精品文档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内容论述 1.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他认为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一思想是在对语文教学本质科学的认识为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叶先生对社会价值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目的理性认识。现代教学的价值及目的在于: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取向,意在将人们培养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公民,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如今我国语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对生活也已成为做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作为一个健全公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念,正是对现代教学价值及目的的良好体现,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这一观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切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切勿实行模仿、记诵式的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使学生终身都能够受用,而非只是一时作为应试之用。与此同时,这一观念也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在教育人群上,要由过去针对儒生及官吏进行教育的贵族化语文教学,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大众化语文教学转变,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 2.语文教材的“科学”观。叶圣陶自1912年参加语文教学

工作起,就开始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分析、革新工作,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叶先生还亲自参与了多种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和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关于语文教材的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除了应发挥其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作用外,还应当起到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作用,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例子、工具、凭借的一种而存在。针对这一内容,叶圣陶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著名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将教材视为不可更改的藩篱,对当时的语文教材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本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主旨在于提倡发挥语文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这一理念对那些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讲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观点,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师正确的看待教材,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特点 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其科学性表现为:叶先生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并对其进行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叶圣陶科学语文观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用语文”,其中“用”即运用、使用,掌握语文知识使其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一、现代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1、充分展示语文的精神文明。叶圣陶提出,我们的语文教材要负责充 分展示我国历史上智慧经典和精神文化积淀的优秀特质,更要有效地 引导读者学习语文的思想深刻的含义; 2、对读者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叶圣陶认为,教材若想深入影响学生,就不仅仅要穷尽语文的实际应用,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 语文语言和文字的美,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真正掌文学的秘诀。叶圣陶认为,现代语文教材的开发应该 把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开来,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客观要求,应该多元梳理,激发学生主动追求文学秘诀和心灵觉悟力的道路; 二、叶圣陶对教材编撰实践的探讨 1、强调教材的精练与选择。叶圣陶说到,关于教材的编排,要重视语 文教材的精练和梳理,不要把语言文字堆砌在一起,要把学习活动丝 绸般地贯穿整个教材,贴近学习者,引导学习者深刻理解和认识文字 的含义;

2、注重课文的实用性。叶圣陶指出,教材的课文不但要穷尽文字的基 础知识,更要穷尽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语文课文文学知识 与生活科学实践的结合,同时引导和联系实践与理论, tooid广洽学生 自身感受语言文字; 3、追求多元教材综合性。叶圣陶认为,针对现代语文教材,其实质是 要针对学生空前未有的新奔腾“三学制度”进行教育,即语言文学、历 史文化以及实践应用等,面向多元发展,力求教学内容综合有序,实 现多元教材之综合性; 三、对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的评析 1、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精神性。叶圣陶提出的语文教材观,既贯彻 了历史文化的精神性,又重视实际实用性,激发了学习者的文学知识 和心灵感受,无论是从多元教材还是从课文质量上都壮大了文学内涵; 2、实现了教育综合发展。叶圣陶为语文课文编排所传承的精神,体现 了当代教育综合发展的观念,他追求的是,用新的学习方式挖掘文学 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来培养学生独立性思考、实践 创新的精神,以便达到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思想深刻的含义; 3、推动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叶圣陶关于语文教材的观点,实质是推 动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他希望在教材种类上开辟新机制,让语文教 学以更新的表达方式去重构系统,以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 让学生真正掌握文学的秘诀,调动学生的感性能力和创新思维。

叶圣陶、夏丏尊的《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1.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都很重要。老师应更看重严格训练,即凡是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指导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阅读课要想讲得透,靠集体备课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功夫还在自己。原则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样适当地应用原则还是靠自己,根本之点就是透彻理解课文。 课堂中的教是为了不教。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课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应该是教师备课重要的项目。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不能让学生习惯于用一种模式去套作文,否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做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做一些必要的启发等。 2.阅读什么 我们因了想象知道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这是一种多么超现实的想法,的确现在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我们要求知识,最普通、最经济的方法还是读书。现在变成了上网。书只是求知识的工具之一,学习方法可有各式各样,实验、观察、

演习,并不一定都依靠书。 人该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主要有三类:关于自己的职务的,是参考用的,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 学生的职务就是好好学习。学习一门功课,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再从各方面加以扩充,加以比较、观察、实验、证明等种种切实的功夫,并非胡乱阅读几遍就可了事。参考书不能预先开单子,只能照着所想参考的题目临时来决定。趣味修养的书不妨全然照了自己的嗜好和需要来选择,最好在某一时期,不要更动目标。阅读时间的长短也是自由的,但求有益于自己。书的种类也不必多,选择要精,读到厌倦了才更换。 这一观点,我甚是赞同。现在每个老师每学期都会有推荐拓展阅读,少则一本,多则几十本,那么,这类书属于哪一种呢? 3.怎样阅读 关于学生职务的书就是教科书,它有两种性质可分:一种是有严密的系统的,一种是没有严密的系统的。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读。 考书是为用功的人预备的,因为要参考先得有参考的项目或题目。注意事项:要暂时认定参考的范围,不要把自己所要参考的项目或问题抛荒;要乘参考之便留意一般书籍的性质和内容大略。 趣味修养的书,选择一种只管读,读到厌倦才止,这类书,也该尽量利用参考书。把自己读着的书作中心,再用别的书来做帮助,才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事物当前,利害所关。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有的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致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叶老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当时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外语文教育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精萃深刻。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与释义:“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二是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 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愿意。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惟‘文’字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愿意合矣。” 从以上话中,可以发现叶老对“语文”的释义存在以下问题:1、对“语文”的确切含义未作正面解释,比较模糊。2、将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是一种错误。3、“语文”一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如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3)语言和文章,(4)语言和文化。不同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语文课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逻

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者两种外部言语,以及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这种释义为我们准确地解释了“语文”的内涵。根据小学生学语文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这门功课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旨在提高学生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不是过多的讲解有关语言的理论规则,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术语。 弄清语文的含义是界定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正理解语文呢的含义是理解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对“语文”释义的不准确:将“言语”与“语言”混淆,影响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叶老比较笼统地指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是工具”,虽指出了语文具有工具性,但没有指出其学科本质属性,没有明确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质的区别。受此影响,近年来,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仍一直在工具性、思想性的范畴内兜圈子,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二是“信息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交际性的基础工具课”,“具有交际性质的基础工具,这是小学语文学科…… 减。“化” 练习课。 确定语文具有言语技能性,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 1、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主,而不是以讲授语文知识为主。要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言语技能训练,通过技能的操作,掌握相关的技能,并组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为技巧,再通过长时间的运用逐步内化,积淀为言语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因此,要“多读多写”。 2、遵循学生言语技能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分解总结出语文运用的技能体系,并合理安排,逐一进行训练。经过一项项分解的关于言语关于读写听说的及鞥的教学,使学生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一掌握言语技能,最终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因此,要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系列有序的、生动有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贯穿言语技能训练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如,“读写结合法”,为使学生读写训练有序,归纳出小学记叙文为八类50各基本功。“读写结合法”的成功,有理地证明了语文有技能性,要把语文课上成言语技能训练课。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

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 据已有的资料来看,从1932年的初级小学《开明国语课本》到1948 年的《文言读本》,叶老自编或参与编写了十多套国文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如《国文百八课》(同夏?尊合编),编排体系、课文选取、教学指导诸方面都达到完善的程度,堪称语文教材的经典,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1949年建国以后,叶老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一方面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方面仍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叶老的领导是具体的,不限于制定方针和原则,而且深入到一字一句之中。“文革”前17 年间,人教社出版的一代又一代各种教材,那初稿集合起来真要“汗牛充栋”,其中绝大部分是经叶老亲自审阅和修改的,语文教材更是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凝结着叶老的心血。 先生在20世纪30 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变相的语文教学》,对当前我国教育仍有诸多启示。 【原作呈现】 叶圣陶(左)与朱自清1921 年在杭州。1985年,巴金看望91 岁的叶圣陶(右),叶老拿出亲自审定的《叶圣陶散文甲集》赠送老友。 冰心来到叶圣陶家,两位老朋友亲切交谈。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

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而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 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到:”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 谈“教是为了不教”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当下也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

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 附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 附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某硕士生将选题定为“高考改革研究”,导师否定了他的题目。这一选题违背了( ) A.问题有研究价值 B.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C.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 D.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2、研究者在某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经测验得到:三年(一)班(25人)的平均分是85分,三年(二)班(29人)的平均分是87分。问三年级的平均分是( ) A.85分 B.87分 C.86分 D.86.1分 3、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 ) A 指导教育实践 B.规范教育行为 C.揭示教育规律 D.制定教育方针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5、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述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进尺 C.入乡随俗 D.吃小亏得大便宜 6、在小莉眼里所有物体都有生命,她常常会对玩具、小草说话。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莉处于( )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在研究“二战”期间在华犹太人的教育状况时,研究生只查阅了上海档案馆。指导教师让该生继续到哈尔滨档案馆查阅资料。这个研究生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违反了( ) A.全面性 B.准确性 C.勤于积累 D.善于思索 8、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