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_刘清平

合集下载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

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

“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一、墨子兼爱之于“乱”墨子对社会的“乱”有自己的见解:不爱而起乱。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由小家而至大家,其乱之因皆可由“无爱”而起,人人爱自己而不兼爱。

在现实,因为一己私心而造成骨肉分离、背信弃义的事让人司空见惯,心透凉。

而墨子的提醒世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他主张君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家主“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每个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人与人相爱,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则无乱矣。

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

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它们都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一般。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简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泽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墨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兼爱”,更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本文主要对墨子“兼爱”思想进行简要解析,从中探究“兼爱”思想的意义,并升华到现实意义之中,旨在为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及生态和谐服务。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30-01一、兼爱的基本内容“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在墨子看来,兼爱便是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友爱。

墨子说:“视人之国如视己国,视人之家如视己家,视人之身如视己身。

”在墨子看来,兼爱是人与人之间所应该达到的,不分你我,平等爱人。

一方面是对人们百姓的一种爱,是不分贵贱贫富的,一视同仁的,平等的爱;另一方面,则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整个国家,大自然,宇宙的一种兼爱。

墨子认为兼爱不被其他因素所阻碍。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

”这句话便表明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是不受差距的影响的,旨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社会状态,以此来改变社会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和谐。

在“兼相爱”同时,墨子还提出“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以为,爱和利都是互相的,“交相利”提倡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谋取福利,并且反对相互之间的争夺。

墨子说的“利”并非是片面的一己私利,而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利益。

对于墨子来说,利是兼爱的手段,利人就是利己。

墨子把兼爱和人们利益的平等互利相结合起来,所希望的便是通过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兼爱的现实意义(一)构建人际关系和谐与个人内心和谐在如今的社会之中,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墨子的平等爱人,视人如己的思想,正与我们如今社会提倡的和谐不谋而合。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2015-09-02来源:共识网作者: 刘清平摘要: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

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这些积极的资源。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儒家缺乏根据的攻击责难下,墨家兼爱观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采取“独尊儒术”的立场后便影响式微,但它本身不仅消解了儒家仁爱观的内在悖论、比后者更深刻更合理,而且还在正当原则、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包含着可贵的思想内涵,在当前的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部分地由于“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的缘故,墨子的兼爱观是从孔子的仁爱观直接发展而来的,以致他在强调“兼爱”的时候也常常运用“仁”、“仁义”等带有儒家特色的语词。

不过,墨子同时又富于原创性地克服了孔子仁爱观的内在悖论,由此在百家争鸣中自成一派。

在孔子哲学中,“仁”的意蕴相当丰富,但其核心内涵无疑是群体性的“爱人”、“泛爱众”,亦即要求人们爱每个人或一切人。

由此出发,孔子不仅常常把仁视为一种融合各种德性于一身、能够代表人的高尚品格的总合德性,而且主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把仁说成是评判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

不过,由于孔子同时又认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的原则,并因此认为不是仁、而是孝才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结果导致他在出现冲突时陷入为了维护特殊性血缘亲情、不惜否定普遍性仁者爱人的深度悖论,乃至肯定了“三年无改”、“父子相隐”这些“损人利亲”的做法。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精选文档】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精选文档】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五千多年历史长河滚滚,神州孕育出灿烂繁荣的华夏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则是璀璨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

与战国时期其他诸家相比较,墨子的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而发的,这反映墨子的思想学说实际上以实用为原则。

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以兼爱为出点发,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

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墨子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

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

”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

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兼爱”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恰当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当代核心价值。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他们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

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王家岭矿难全社会的关注,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人们,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墨子兼相爱思想及对现代的意义

墨子兼相爱思想及对现代的意义

014墨子兼相爱思想及对现代的意义冯 璟(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当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人情越来越淡薄,道德滑坡甚至崩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出现一片极为奇伟浩大的景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道德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之后几千年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都能在那里找到源头或雏形,所以研究那个时代的思想至关重要。

墨子兼爱思想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是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重要思想,挖掘这一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代意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封建经济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东东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变革: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土地所有、占有、使用关系日趋多样化;剥削方式由西周的“籍田以力”转变为力役加租税,家庭个体生产逐渐普遍化,奴隶制在减弱和缩小;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工商业有了迅速发展,私人工商和官工商形成抗衡的力量。

政治上:(1)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卿大夫势力崛起,家臣活跃,民的地位提高。

周天子统治地位的衰微,导致了形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政治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对立、争夺。

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战争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最终以武力征服各诸侯国,统一中国。

(2)君主集权化双线双层发展,诸侯在积极进行集权活动,防止大权旁落;卿大夫也利用战争,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权力,与诸侯相抗衡。

诸侯于大夫尽管运作的方向不同,但是都朝着集权的方向运动。

(3)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动带来了政治的活跃,带来人的个性的某种解放、人的价值的提高,上帝观念和周天子的权威受到蔑视等等,但是这种政治活动只是从一种君主专制向另一种君主专制的发展。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

本文解读了墨子“兼爱”的主要内容文化理念——“兼相爱”;经济思想——“交相利”;外交思想——“非攻”。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以下四方面阐释了“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平等友好地相处。

标签:墨子;兼爱思想;现代意义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主题,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

他主张不发生战争,爱戴天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幸福,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墨子“兼爱”思想解读1.1文化理念——“兼相爱”。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中所表述的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

他放眼社会,把这种爱的外延扩大,指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这是一种大爱的格局。

墨子提出的这种爱,并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或者是他人出发,而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提出“兼爱”。

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中既有“公爱”,也同时存有“私爱”。

这两种爱,相互连结,共同构建出了“兼爱”的思想。

1.2经济思想——“交相利”。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益相争。

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墨子提出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

在其思想理论中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他认为,“兼爱”不应该附带诸多功利主义色彩,而应该以个人的行为本身对他人或者是社会产生的效应来判别这个人行为是否善恶。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较为接近当今社会价值观。

相对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道家的修仙问道之流,墨家提倡的"兼爱"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不受血缘宗法制度束缚,使"爱"兼及一切人。

近两百年西方一直压倒东方。

作为东方的主体,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一个体系来抵抗西方,但是当时的传统儒家思想无法适应科技时代,那么中国古代最讲逻辑思维,最讲科学理论的墨家就顺理成章的有了登场机会。

这就有了梁启超先生提倡的"墨学救国",让墨家自历史长河走出来,重现人间。

一、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二、儒学、墨学相通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墨学和儒学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希望建立起没有战争,没有争夺,不尔虞我诈而是互助友爱的社会;
三、墨子的思想有其正确性和可能性,只要力行实践,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研究墨子思想,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作者:刘清平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

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墨家;兼爱;正当;平等;民主“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儒家缺乏根据的攻击和责难下,墨家兼爱观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采取“独尊儒术”的立场后便影响式微,但它本身不仅消解了儒家仁爱观的内在悖论,比后者更深刻、更合理,而且还在正当原则、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包含着可贵的思想内涵。

这些思想在当前的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墨子的兼爱观是从孔子的仁爱观直接发展而来的,部分原因在于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以至于他在强调“兼爱”时也常常运用“仁”、“仁义”等带有儒家特色的语词。

不过,墨子同时叉富于原创性地克服了孔子仁爱观的内在悖论,由此在百家争鸣中自成一派。

在孔子哲学中,“仁”的意蕴相当丰富,但其核心内涵无疑是群体性的“爱人”、“泛爱众”,亦即要求人们爱每个人或一切人。

由此出发,孔子不仅常常把“仁”视为一种融合各种德性于一身、能够代表人的高尚品格的总合德性,而且主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把“仁”说成是评判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

不过,由于孔子同时又认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的原则,并因此认为不是“仁”而是“孝”才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结果导致他在出现冲突时,陷入为了维护特殊性血缘亲情而不惜否定普遍性仁者爱人的深度悖论,乃至肯定了“三年无改”、“父子相隐”这些“损人利亲”的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3期2010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0,No .3M ay 2010[收稿日期]20091218[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ww w .jou rn als .zju .edu .cn /s 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0317[作者简介]刘清平,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主题研究:东方现代文化观念创造及对全球的影响DOI :10.3785/j .issn .1008-942X .2009.12.182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200433)[摘 要]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

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墨家;兼爱;正当;平等;民主On the Implications of Righteousness in the MohistConception of ″Universal Impartial Love ″Liu Qingping(Institute for Adv anced Stud y in Soci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A bstract :The M ohist conception o f ″universal impartial love ″highlights the ancient precept of righteo usness .The M ohist asser tion of ″harming no o ne and loving fellow humans ″stresses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and endor ses the primitiv e idea of democracy .In these aspects ,it not only surpasses the parado xical Confucian idea of ″hum ane love ″in large measure ,but also helps us co rrect some defects in the m odern Western ideas of ″rights ″and ″equality ″.Key words :M ohism ;universal impartial love ;rightness ;equality ;democracy“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儒家缺乏根据的攻击和责难下,墨家兼爱观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采取“独尊儒术”的立场后便影响式微,但它本身不仅消解了儒家仁爱观的内在悖论,比后者更深刻、更合理,而且还在正当原则、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包含着可贵的思想内涵。

这些思想在当前的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6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一墨子的兼爱观是从孔子的仁爱观直接发展而来的,部分原因在于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以至于他在强调“兼爱”时也常常运用“仁”、“仁义”等带有儒家特色的语词。

不过,墨子同时又富于原创性地克服了孔子仁爱观的内在悖论,由此在百家争鸣中自成一派。

在孔子哲学中,“仁”的意蕴相当丰富,但其核心内涵无疑是群体性的“爱人”、“泛爱众”,亦即要求人们爱每个人或一切人。

由此出发,孔子不仅常常把“仁”视为一种融合各种德性于一身、能够代表人的高尚品格的总合德性,而且主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把“仁”说成是评判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

不过,由于孔子同时又认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的原则,并因此认为不是“仁”而是“孝”才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结果导致他在出现冲突时,陷入为了维护特殊性血缘亲情而不惜否定普遍性仁者爱人的深度悖论,乃至肯定了“三年无改”、“父子相隐”这些“损人利亲”的做法[1]。

墨子兼爱观在发展孔子仁爱观的基础上,成功消解了后者的这一悖论。

一方面,他强调的“兼相爱”可以说把仁的群体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

”(《墨子·小取》;下引《墨子》只注篇名)换言之,只有无所不包地爱助一切人,才是真正的“爱人”;反之,如果只愿爱助某些人,不愿爱助所有人(“不周爱”),便属于“不爱人”。

另一方面,墨子又不像孔子那样以孝悌为本推出仁爱,而是主张以兼爱为本推出孝慈。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兼爱上》)这种见解不仅在理论上更有逻辑的内洽力(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兼相爱”,父母子女之间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而且还能在实践中克服孔子悖论所导致的恶果,因为它不再把团体性的孝慈凌驾于群体性的兼爱之上,更不会赞同人们为了血缘亲情否定普遍兼爱。

事实上,墨子虽然没有直接反驳孔子“三年无改”、“父子相隐”的主张,却严厉斥责了那些出于亲情动机否定普遍兼爱的举动。

例如,他在批评“损人利国”、“损人利己”的同时,也批评了凭借血亲团体性否定普遍群体性的“损人利亲”现象:“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兼爱中》)再如,他还反对周公分封制中重用“骨肉之亲”的任人唯亲做法,倡导“不党父兄”(《尚贤中》)、“不义不亲”(《尚贤上》)。

这些都可以表明:墨子的兼爱观要比孔子的仁爱观更深刻、更合理。

然而,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却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其实,文本材料清晰地显示,墨子根本没有否认父慈子孝、君惠臣忠的意义,相反还明确要求:“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兼爱上》)。

就此而言,孟子对墨子的责难明显缺少文本根据,只能表明他是怎样狭隘地恪守儒家“有父有君”的立场以及对墨家缺乏“同情理解”。

不过,正是孟子这种缺少根据的曲解指责,最终导致墨家在以君本位和父本位的宗法血亲礼制为深度结构的中国古代社会后继乏人。

所以,朱熹曾用赞赏孟子的口吻指出:“孟子虽不得志于时,然杨墨之害,自是灭息,而君臣父子之道,赖以不坠”[2]272;冯契则以肯定墨家的态度指出:“中国的封建制和宗法制紧密联系,墨家兼爱学说对宗法制有破坏作用,所以不受欢迎”[3]8。

二儒家的有意扭曲当然不足以遮蔽墨家兼爱观的积极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准确而明晰地阐发了“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

“正当”(rig htness )是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在伦理意义上说的是非之是、对错之对。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像罗尔斯这样的西方自由主义者,也很少对“正当”作出实质性的界定,而常常把它笼统地解释成人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其实,“正当”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这个悠久而质朴的道德直觉(交叠共识),今天则可以用现代语言表述为:“尊重每个人的应得基本权益”,因为侵犯和损害人的应得权益就是坑人害人,维护和增进人的应得权益就是爱人助人[4]。

孔子的仁爱观一方面明显有“应该爱人助人”的要求,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方面也潜含着“不可坑人害人”的规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他也是因此才在“苟志于仁无恶也”的命题中,把“仁”视为区分善恶的基本标准的:倘若一个行为符合仁,没有坑人害人,而是爱人助人,它当然不会是恶的,一定是善的;反之,倘若一个行为违背仁,没有爱人助人,而是坑人害人,它当然不会是善的,而一定是恶的。

可是,如上所述,孔子又在内在悖论中赞同人们为了偏袒亲情私利而不惜损害他人,结果陷入了坑人害人、损人利亲的不正当。

相比之下,墨子的兼爱观不仅通过强调“爱人利人”、“兼相爱,交相利”,把“应该爱人助人”的意蕴发挥到极致,而且还通过反对“恶人贼人”、“别相恶,交相贼”,清晰地凸显了“不可坑人害人”的意蕴,并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公义”、“正义”等概念,赋予了“义”以“不坑害任何人”的普遍性内涵。

这一点与孔子说的“义”在内涵上含混不清,甚至偏重于“君臣之义”———如《论语》中的“使民也义”(《公冶长》)、“务民之义”(《雍也》)、“不仕无义……君臣之义”(《微子》)等———形成了鲜明对照。

诚然,后来孟子和荀子都凸显了儒家仁爱观的“不可坑人害人”意蕴,所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荀子·议兵》)。

不过,从先秦哲学的发展脉络看,这些看法显然与墨子率先站在公义立场上斥责“恶人贼人”并强调“杀一人谓之不义”(《非攻上》)分不开。

张岱年就此指出:“墨子最崇尚义,孟子的注重义,将义与仁并举,大概是受墨子的影响。

”[5]268从这个角度看,后世儒者一直认为儒墨之争的实质是义利之辨,并因此指责墨家只强调“利”而不重视“义”,明显也是对墨家的有意曲解。

进一步看,墨子又以“天意”、“天志”作为普遍性兼爱和公义的保证,强调“天”不仅自己对人“兼而爱之、兼而利之”,而且要求人们“相爱相利”,禁止人们“相恶相贼”。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