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礼术,礼多而繁琐让人觉得太过约束以至心情不悦,而且提倡厚葬,太奢侈让老百姓不富裕,长久下去会伤及民生而误事。

因此墨子才会自立一派。

墨子主张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破旧立新,因而这种实用主义也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始终。

它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其学派的总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之下,引申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兼爱,就是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很多人。

墨子认为爱是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即爱有无差等,这和儒家思想所谓的亲亲尊尊是根本对立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僵化和过于理想化。

但是墨子在解释兼爱的时候又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从现实主义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把爱看作有差别,有等级的话,结果只会是交相恶,以仇人相对待。

另外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意味的角度来说,类似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

把天看作人,是具有自己的意志的,上帝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天一直在爱着人们,老天不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因此一心想让人们相爱相利。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和非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墨子急切的想用非攻的思想来劝说各国的君主们停止战争,拯救百姓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墨子本身始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了自己的主张能够为君主所采纳,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战争的爆发是有违天命,还列举了历史上滥争滥伐最后导致的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侵略战争是伤人伤己的这种实质。

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为百姓说话,即便墨子知道热衷于战争讨伐的君主们是不会采纳他的观点,即便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明知不可为但仍然为之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

在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治国方面,墨子主张尚同、尚贤。

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有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反对世袭制度。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

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

“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一、墨子兼爱之于“乱”墨子对社会的“乱”有自己的见解:不爱而起乱。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由小家而至大家,其乱之因皆可由“无爱”而起,人人爱自己而不兼爱。

在现实,因为一己私心而造成骨肉分离、背信弃义的事让人司空见惯,心透凉。

而墨子的提醒世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他主张君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家主“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每个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人与人相爱,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则无乱矣。

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

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它们都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一般。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

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

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查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

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

“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

墨家制度思想

墨家制度思想

墨家制度思想墨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创始人是墨子,他的学说被称为墨家学派。

墨家制度思想是墨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点和理念。

墨子提出了许多独特而富有前瞻性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彼此关心、帮助、分享,构建一个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主张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还要爱其他人,甚至包括敌人。

墨子认为通过互相爱护,人们可以实现和平与安定。

墨子对社会制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统治阶级的贤王思想,二是关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制度。

在贤王思想方面,墨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贤德为根本,放弃奢华享乐,以身作则,对民众负责。

他主张由贤良的君主来统治国家,以此来确保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墨子强调在任命官员时要公正无私,以才能和德行为标准,而不是靠出身或家族关系。

在公平与公正方面,墨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他反对奴隶制度,主张取消士人特权,表示在职位分配上应以人才为主,而不是以身份地位来评判。

墨子还主张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以确保商品交换的公平和合理。

他还认为应该减少税收和徭役,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墨子还提出了芸香制度,这是一种以技术、工艺为核心的教育系统。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习实用的技能,并通过劳动创造社会的财富。

墨子提倡通过技术与工艺的传授来培养人们的才能,使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墨子的制度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由于墨子学派的兴起较晚,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推广,最终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尽管如此,墨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墨家制度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公平现象等。

墨子强调社会和谐与公正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他的“兼爱非攻”理念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构建和平世界的道路。

总之,墨家制度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思想流派。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种思想流派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领域的繁荣景象,被后世成为“百家争鸣”。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其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思想其内容墨家著有十大教义,分别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核心政治思想。

所谓兼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即是互爱互助,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即是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战乱纷飞,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并指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i,这是墨子提出的解决之道,即“兼爱”。

人人做到“视人若己”,则能社会和睦,国家安宁。

二.“兼爱”思想的特点了解“兼爱”思想的特点,首先要了解何为“兼”?用现代白话文解释“兼”,即“全部,整个”。

所有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且各部分都是平等的。

那么,“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和事,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

张岱年曾言:“墨子的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

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扩大;由远近之程度,而有厚薄。

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之。

”ii其平等性的体现,不仅体现在社会范围领域,还体现在时空领域。

“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iii正印证了墨家的“兼爱”是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对全人类的爱。

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思想具有广泛性。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

墨子为了实现其“兼爱”、“非攻”的理想身先力行,创立墨子者集团,传播墨子理论,帮助弱者,济贫扶弱,体现其高尚的情操。

墨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大都体现了墨子的观点,如:杀人者偿命;耕者有其田;反对贪官污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等。

墨子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和反侵略、反战争的思想。

关键词:墨子、以民为本、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民富国治墨子名翟,战国初期创立墨子学派,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传于世。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思想主流,“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观念,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

一、墨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墨子从事学术政治活动是在战国初期,正是列国争战,大国兼并的社会动荡时期。

大国对小国兼并和吞食,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大国之间的争霸,使战争连绵、灾祸不断。

连年的战争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凡有师旅兴起“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①。

而且战车牛马兵器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参加作战的师旅“与其居处之不安,饮食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②。

因战争而带来的天灾人祸使人民不胜其苦。

由于战争的耗费,加之统治者残酷地剥削人民,增加苛捐杂税,使得“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③。

由于战争,各国君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④统治者的盘剥,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当时社会状况正如墨子所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⑤。

墨子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利益的思想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这与他生活经历分不开。

墨子出身于劳动者中间,做过工匠,他会制造载得五十石重的车辖。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朱传内容提示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讨中,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

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

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

他认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

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

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

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

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朱传内容提示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讨中,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

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

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

他认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

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

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

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

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

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则是相对立的。

这种对立反映了两种政治理论和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

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

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我们认为,对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的研究,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动的形势上去探索,而且还要联系墨子的整个人学观去探索。

用人之道是与何谓人的根本观点相一致的。

在他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

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项不同,但都必须各从其事,各尽其责。

为此必须实行“尚同”,即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一致的举措。

有的学者把墨子的“尚同”主张说成是“搞思想专制主义”,这不是全面的见解。

因为,墨子强调尚同必须以尚贤为基础,尚贤是实行尚同的基本前提。

他认为,只有贤良之士才能实现“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即以“天志”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舆论。

他所说的“天志”不是儒家提倡的神秘的天志,而是反映或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意志的外化,“天志”的根本含义就是“爱利百姓”。

由此可见,尚同和尚贤是不能分离的,尚同虽然要以尚贤为基础和前提,但尚贤需要以尚同来相辅。

二者是墨子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兼相爱、交相利:进步的社会政治学和社会伦理学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他的社会伦理学的中心内容。

墨子提出兼相爱的思想是对儒家主张的“仁爱”说的挑战和突破。

墨子曾“修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看到儒家提倡的“仁爱”说是为世袭贵族制度、为“亲亲”、“尊尊”宗法观念服务的,儒家之爱是将平民百姓置于被使的地位。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这是一种等级之爱。

因此,墨子明确提出兼相爱,“兼以易别”,以“兼”来代替“别”。

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以后的历代农民革命中不断地得以弘扬。

墨子提出的兼爱不仅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和批判,而且把爱的“主体对象”予以换位,平民是爱的主体对象,而不是儒家主张的爱的主体对象是贵族、王公和君子。

所以,墨子明确提出“爱民谨忠,利民谨厚”的原则,并要求天子君王都要做到。

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结合着的。

他认为,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

他把这种义利一致、爱利统一的兼爱相利的社会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佐治社稷的高度,作为他奔走救世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纲领,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中国哲学中,义利之辨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先秦,儒、墨、法这三大学派都倡导义利原则。

从孔孟谈论义利之辨始,主张见利思义,至汉代董仲舒也是片面强烈重义而轻利,他们只看到了义的价值,而忽视了利的价值。

到宋朝之际,后期儒家的义利之辨,则走向超功利的空洞道德说教。

只是,这种义利观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要方面,而墨家主张的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却被排斥在被轻视的次要地位。

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上说,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倾向。

但是,墨子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兴天下之公利。

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

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

所以说,墨子的这种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思想,要比儒家的义利分离的功利主义思想更为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

天为法则,相爱相利:法与道德相辅相需的法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君王治国的思想意识是比较顽固的,这在历史上和现实上,对于建立法治社会都是严重的障碍和阻力。

墨子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的。

他竭力倡导尚贤尚同的平民民主政治,这本身就萌发着法治思想。

从墨子《法仪》、《天志》、《贵义》等篇中,可以直接得知墨子是倾向法治的。

其中虽有其不明确性,甚至带有神秘性色彩,但其中对法、义的具体说明有着优于儒、法两家的特点,即把法与道德结合起来,视二者为相辅相需的关系,不是像儒家和法家那样各执一端,把二者对立起来。

墨子认为,法、义是以相爱相利为价值取向的,因此,只能以“天为法则”,而不能是其它。

他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贱也”(法仪)。

这里深刻表明墨子的法治思想贯穿着相爱相利的伦理观和人道观。

因此,他强调指出:“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而止”(同上)。

墨家的这种法治观的特点,既是儒家和法家的法治观所不能比拟的,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精华之一。

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和平安定和廉洁从政的政治主张墨子提出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的政治主张,无疑是为了让平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针对贵族统治者奢侈淫乐、攻伐杀掠的暴政所作出的批判,是积极的进步主张。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间攻伐兼并战争的兴起,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战争本身还是残酷的,残杀掠夺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难以忍受的灾难。

这是和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相背离的。

所以,他提出“非攻”来反对和制止这种掠夺性的战争,并反复宣扬侵略他国得不偿失。

需要指出的是,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

他明确地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和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前者是非正义之战,后者为正义之战。

墨子这种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观点,完全是和他倡导的“兼爱”原则相符合的。

墨子提出“非乐”,并非是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为满足贵族统治者的淫乐享受所从事的音乐活动。

在他看来,专门为满足贵族寻欢作乐、淫荡不羁的音乐活动必然会加重人民的负担。

他写道:统治者为满足奢欲而制作众多的乐器,“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为了演奏众多乐器而征集大批青年男女,这不仅使他们脱离生产劳动,影响生产,还要供给他们美衣美食,势必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墨子提出的“节用”和“节葬”是他倡导兼爱利民的一个基本内容,是针对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腐败生活方式提出来的,并借“天志”的名义要求统治者能仿效古代“圣王”的生活方式。

他指出古圣王节用的原则,是以能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基点的。

墨子提出的《节用》并不是消极地缩衣节食,而是同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积极主张。

他注重“强本”,就是加强生产、发展经济的具体体现。

墨子主张的“节葬”,实际上是“节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统治者奉行的厚葬久丧的恶俗所做的批判。

他明确指出,统治者奉行厚葬久丧习俗是愚蠢之举,会带来“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非葬下》)的恶果。

因此,墨子提出“节葬”,是以变革社会习俗和腐败风尚为要旨的,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和革新精神的。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

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

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

他认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

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

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

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

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

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则是相对立的。

这种对立反映了两种政治理论和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

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

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我们认为,对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的研究,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动的形势上去探索,而且还要联系墨子的整个人学观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