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脉法心得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而成。
这部经典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病因、病程、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是《伤寒论》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与判断脉象来辅助诊断疾病。
下面,我们将对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依据“寒者脉浮、热者脉沉、虚者脉细、实者脉数、病传脉变”等原则来了解脉象变化。
脉法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诊断:1. 脉象的寒热判断伤寒论认为,当人体体内有风寒进入时,脉象会呈现浮而阴沉的特征;当人体体内有风热进入时,脉象则呈现为沉而有热的特征。
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与阴阳属性,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寒热特征。
2. 脉象的虚实判断《伤寒论》指出,当人体气血不足时,脉搏会呈现细而弱的特征,称为脉细;而当人体气血充盈,脉搏会呈现滑而有力的特征,称为脉数。
通过观察脉象的细数特征,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3. 病传脉变的分析伤寒论认为,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脉搏造成不同的变化。
通过观察与分析病传脉变的特点,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不仅仅是通过观察脉搏,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等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1. 九脉分析法九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尺脉、关脉、尺中脉、孔最脉、搏脉、经脉、经口脉、经喉脉、经两脇脉九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不同的脉象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病位脉分析法病位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腰尺脉、腰中脉、两脇脉、手脚脉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在人体内的位置。
不同疾病在不同的病位上触摸的脉象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位置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其中,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诊断技巧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用脉法,以及在使用脉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应用技巧1.了解脉搏特征:脉搏是人体生理状况和疾病的一种反应,不同的脉搏特征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了解脉搏的基本特征,包括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并且将其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识和诊断。
2.抓住脉象变化:脉象的变化可以给出诊断的线索。
在使用脉法时,需要注意观察脉象的变化,特别是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例如,在发病初期,脉搏可能会有变快或变缓的情况;在病情加重时,脉搏可能会有变弦、变涩等变化。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
3.综合分析脉象与症状:脉象是综合分析中医病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应用脉法时,需要将脉象与病人的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如果病人的脉搏较快,同时伴有发热和口渴等症状,可以判断为热证;如果脉搏较缓,同时伴有寒战和恶寒等症状,可以判断为寒证。
只有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疾病。
二、注意事项1.慎重触动病人:在应用脉法时,需要轻柔触碰病人的脉搏,不要用过大的力气,以免影响脉象的准确判断。
尤其是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轻柔触摸,保持舒适感。
2.无干扰环境:脉搏的观察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以避免外界干扰对脉搏的影响。
在诊断时,应选择一个安静的诊室,避免嘈杂的声音和刺激性的气味。
3.保持放松:在观察脉搏之前,病人应该保持放松状态,避免情绪的激动和紧张。
这是因为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脉搏的变化,从而影响脉象的准确判断。
4.注意解读综合信息:脉象只是辅助诊断的方法之一,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在应用脉法时,需要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脉法的论述极为详尽,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伤寒论》的脉法角度进行探析,总结并精要地阐述其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脉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寸脉、关脉、尺脉、荣脉、冲脉和舌诊等。
其中,寸脉是最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在诊断中起着核心作用。
寸脉的触诊是通过按压患者手腕内侧的尺部来观察脉搏的情况,通过脉搏的形态、弦紧、浮沉和细数等变化来判别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在具体的脉象判断中,关脉是常被用来参考的重要脉象之一。
关脉的感受有“浮”、“沉”、“弦”、“滑”、“洪”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
此外,关脉的触诊还可以了解到病情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指导中医在辨证论治时的施治方向。
尺脉则是根据手腕掌侧尺动脉的情况进行触诊的。
尺脉虽不及寸脉和关脉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但也有其特殊的价值。
尺脉的感受主要是虚实、缓急和长短等,对于判断气血的状况以及肝郁、痰饮等病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的脉象以外,荣脉、冲脉等也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脉象。
荣脉是指两侧身体正中线的气血运行情况,可通过中部或肝部脉搏的触诊来判断。
荣脉主要与胸腹部的病证有关,如心痈、胃痞等。
冲脉是通过两侧身体正中线下腹部的搏动情况来观察。
冲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对于妇科病证、五脏病、气血病证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伤寒论》还强调了舌诊的重要性。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舌诊主要包括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方面,通过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颜色和厚度等来判别病情。
在运用《伤寒论》中所述脉法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确保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干扰。
其次,对于触诊寸脉时,应仔细感知,轻柔用力,以避免误判。
此外,触诊脉象时,需注意时间的选择,如在早晨起床后、空腹时,脉象会相对清晰,更有助于判断。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脉诊心得 伤寒脉法简述

我早年先后读过82年版北京中医学校教材《实用中医学》、《医学衷中参西录》、《频胡脉诀》、《黄帝内经素问》、《针灸大成》、《景岳全书》、《脉诊》(刘冠军著)等很多医学方面书籍,其中《频胡脉诀》曾经下功夫背诵,下的功夫应该是不少,可是,临证治病仍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后来,看到有许多中医名家,都谈到学中医要从经典学起,于是,便放下这些书,从《伤寒杂病论》下手,就是反复读各大名家《伤寒杂病论》注释本。
有了初步体会后,后来就读原本,反复读,读反复。
终于,基本弄懂了六经辩证的原理。
有人说仲祖以六经统百病,我体会到这确实是真理。
六经是个大系统,六经辨证已经包括了五脏六腑辩证、气血营卫辩证,更包括了人体的一切四肢百骸。
就是说人体内外的五脏六腑、气血筋骨皮肉,四肢百骸,都可用六经这个大系统来辩证,来分类。
六经再分为六个分系统,六个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再用阴阳、五行来表示和说明。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基本明白了如何治病。
也就是说,遇到临床病人,自然是先分辨病在何经,是经病,还是脏腑病,还是所合病;是一经病还是两经、多经病。
等到这时候,阴阳就用上了,阴阳的概念更大,也可以更小;也就是大处有阴阳,小处也有阴阳。
如果涉及两经病、三经病就又涉及到了五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举例。
弄清六经辩证,我大概用了六、七年的功夫。
那么如何分辨病在何经、何脏腑,那就要根据病人的证和脉进行辩证,每经病的证和脉,是不一样的,所以,仲祖《伤寒杂病论》,每篇都是“辩某某病脉证并治”。
这里仲祖为什么不说舌呢?可以理解为望(气色、形态)、闻(音声)、问(病人自觉不舒)、切(脉),舌诊可以统一到“望”的范畴。
《伤寒杂病论》中,讲四诊的内容,脉诊篇幅最多,可见仲祖最重脉诊。
察色、舌诊、听音声较少。
那么,仲祖为什么独重脉诊呢?我觉得脉是最真实、最能反映病的根本原因。
所谓“四诊和参”,就是其他“三诊”提供的信息,要与“脉诊”获得的信息互相参照,但是,脉诊最能真实反映疾病原因。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脉法心得(2011-11-04 19:52:11)转载▼标签:杂谈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
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
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
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
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
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
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
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
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
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左手主阴血,为阴血之升发的表现,右手主阳气,为阳气之布散的表现。
阴血是从下向上升运,阳气是从上向下潜降,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来增加认识,冬至四十五天阳气升,也就是说,冬至是阴气最寒冷的时候,属于肾的季节,冬至以后,阴血开始升发,阳气也开始生长,所以这时候的阳气属于少阳,阴寒为主,以阳为辅,所以阴阳争拒而寒甚。
到立春阳气逐渐增强,而阴寒逐渐减退,在这里的升发过程,人体是与其相适应的,所以左手的脉象就是体现了阴血与阳气逐渐生发消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阴虚阳亢的脉象在左手上表现的是弦数的,为什么弦数的,肾阴亏虚,不能制约吸附于肝血中肾阳,导致阳气旺盛,充斥于络脉而出现脉弦数,细分起来,脉数是因于阴虚,而脉弦则是因于肝气,为什么阴虚与肝气有关,那就结合肾气来说了,肾气吸附于阴液之中,发挥着肾气的固涩作用,如果肾阴亏虚了,那肾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肾气减弱了,固涩作用也就减弱了,居于脉外的肝气,既失去了阴液的濡养,又失去了肾气的固涩,致使肝气运行加速,出现脉弦。
如果阳气不足,阴寒太过,则会出现脉沉弦,沉则主水,津液偏盛,那为什么脉弦,张仲景曾说“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所以弦脉也主寒饮。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因为脉外的肝气主输运阴津,以上升,如果肝气输运减弱,脾肾之阴不能正常的输运,停聚于肝脉内,则会出现脉弦,这也就是肝气郁结引起脉弦的原因,只不过肝气郁结的病机是肝气生发不利,与阳虚阴寒太过的不同。
所以说,理解左手的阴阳问题时,主要是对定位的确认,其次才是阴阳气的不同表现机理。
右手主阳气的运行,阳气的运行是靠经脉来完成的,心阳运行于经脉内,由卫气在脉外运行,促进心阳的布散,一是布散于肌表来温养,一是布散于胃肠道来温养,所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则是针对卫气的运行的不同的部位而定的。
宣发则是卫气行于外,肃降则是运行心阳布散于胃肠道,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
所以张仲景的麻黄汤,用麻黄宣发对外,用杏仁肃降对内,用桂枝通行心阳,借助麻黄与杏仁来解表散寒,所以在脉象上,与外邪有关的看右手的脉象,与内伤有关的看左手。
但是,这只是个人的看法。
至于为什么,因为右手的脉可以按照经脉来理解,是卫气运行的,是偏于对外的,感受外邪,卫气与经脉首当其冲,为人体之外藩篱。
总之,个人根据张仲景的意思,可以看定张仲景当时的认识思路。
---------------------------------------------------------------------------------------------------左右手分阴阳,寸关尺分部位,浮沉分表里。
这是大概,至于细分起来,那就是根据各个部位再分阴阳的不同。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很少提到很详细的脉象,只是提到如,脉浮紧,脉浮缓,脉迟,脉弦细,脉大等等,这是为什么,这就要看整个条文的意思了。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很多同行都不认同,为什么?这就取决于对张仲景的条文的认识不深入,脉阴阳俱浮,脉阴阳俱紧,阳脉涩,阴脉弦,脉双弦者寒,偏弦者饮等等,这都是根据左右手来分阴阳的。
有的说是浮沉分阴阳,有的说是寸尺分阴阳,但是这样对吗?,我们有没有好好考虑一下,张仲景寸尺分阴阳,还用着写脉阴阳吗?直接写寸关尺俱紧或者俱浮不更直接吗。
至于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在后面再说。
对于左右手分阴阳,我还要继续向下说,在这里还要结合我写的“伤寒论本旨总结”的主要思想。
因为那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体的正常规律。
在这里的理解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了。
左手之脉象,从下向上起于元气,也就是肝气,又叫少阳之气。
右手之脉象,从上向下运行于卫气,又名肺气。
肝气主升发输运,而卫气主宣发肃降。
肝气输运的是脾肾之阴血,卫气布散的是心阳之血,所以在理解脉象的时候要结合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这里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
为什么?因为张仲景说过“卫行于脉外,营行于脉内”,这是三维的空间结构,气,营,脉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整体观念。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要结合进去。
不然不能深入张仲景的心法之中。
因此,左手的脉动的正常,不及,太过均与肝气有关,右手的均与卫气的有关。
以上肝气与卫气均是运动之气,其次还有一气,就是宗气,在这里,宗气的运动要结合肾气来理解。
宗气在上,肾气在下,肾气主静,而宗气主动,所以两气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运用的。
肾气的封藏制约着宗气的搏动,宗气的搏动减缓者肾气的封藏。
所以肾气虚弱时,宗气运行加速,宗气虚弱时,则会出现肾不纳气之喘。
为什么?理解起来很细致很微妙,肾主纳气,但是肾不能只进不出,我以前说过,肾的纳气与卫气的布散,肝气的升发是相互相乘的,相互制约的,肝气不升发了,则肾气封藏的就厉害。
举个很平常的例子,妇人打架生气后,气厥了,牙关紧闭,四肢挺直,呼吸急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肝气暂时的不升发了,肾气封藏太过引起的。
所以肾气的强大的封藏之性,有三个运动之气来减缓者。
我们平时所说的宗气(大气)下陷,就是宗气暂时的虚弱了,不能正常的搏动,引起的喘证,所以张锡纯在此时有贡献的,发现了这一点。
其中用柴胡与升麻就是为了升发肝气,用参芪补益宗气,用桔梗有助于卫气的宣发,因而能治喘。
说这些是为了阐述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气与肾气的关系,那么再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组方与病机,就是合乎这个机理。
为什么会脉结代?那是因为肾中的肾精之气虚弱了,不能制约肝气,肝气偏盛,上充于心包,加之肾气不能制约宗气,两个原因,致使宗气运动出现失常,所以出现脉结代。
所以这个方剂体现了治肝,治肾,治心的三种大法。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律失常,均是与心气,肾气,肝气有关。
与左手的脉象有关。
当然还有于卫气也有关,那就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的病机了。
这个以后再说。
张仲景还有一句话“122.病人脉数。
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一句话值得就是宗气虚弱引起的脉数,张仲景说的膈气虚就是宗气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里的脉数是由于发汗太过引起的,发汗伤及肾之阳气,导致肾气的固涩作用减弱,导致的心包的搏动太过引起的。
所以张仲景说“阳气微”。
为什么会出现呕吐,张仲景成为“胃中虚冷”引起的,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肾气虚,冷是肾阳虚,阳气不足,不能固涩因而出现呕吐。
所以在伤寒论一书中,很多关于阳明病的方剂中都有人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一帖中没有说到胃气的原因。
为了证明左右手分阴阳,现举一个条文来验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主要还是在阳脉与阴脉的不同认识上。
这里的阳脉就是指的是右手,阴脉就是左手的脉象。
这里的一个相同的脉象,去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在这脉象上来区别。
阳脉值得是右手脉象,这里总称为阳脉涩,没有说到是寸关尺的什么位置,我们可以以寸关部位为主。
第一,右手脉象主营卫气血的运行,其运行是从心包开始,有卫气来运行之,所以在右手脉象上首先要从气血来推断。
涩脉主血行不畅,在这里与血行有关。
在右手上主要显示的是心血的运行不畅,运行迟缓。
所以要明白这里的脉涩主要还是从气行与血行上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第二,左手脉象主肝输运脾肾之阴血,其运行是从下焦的肾开始的,有元气推动肝脉上升,以此来输运阴血,有利于阴血的上行,所以在左手脉象上主要看肝的功能。
至于左手脉象,也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脉外的肝气(元气,少阳之气),一是脉内的阴血,一是居中的络脉之脉道。
与右手的卫气,营气,经脉是一样的。
左手脉象主阴血之升,所以在这个条文中,脉象是弦脉,为什么会弦,这就是与阴血的生发不利有关,与肝气与肝脉有关。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出,这个阴阳脉均与气血运行有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感受了寒邪之后,导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失常。
张仲景在这里提到,见到此脉象,应当出现腹中急痛,为什么?我们不从两个方剂上来看,从脉象上来看,脉涩主疼痛,脉弦也主疼痛。
所以张仲景说道“法当腹中急痛”。
我们先不管腹痛,从脉象来分析两个方剂的病机。
首先要注意的是,小建中汤是运行阴阳血脉的一张方剂。
桂枝主通阳,芍药主疏肝,芍药疏肝是促进肝之络脉的输运,收缩络脉,来促进肝脉的输运,能使脾肾之阴血上升到心包,与桂枝的通行心包之血遍布于全身,形成了阴阳血脉的正常运行。
但是重用芍药就是为了促进肝脉的升发为主,能促进心包的搏动,所以这里的阳脉涩是指心血运行迟缓,所以用桂枝来运行心血,心阳之血运行正常,则涩脉除。
阴脉弦则是肝脉中脾肾之阴血充盈,不能升发所致,所以用芍药来收缩肝脉,来促进肝的输运,肝血升发正常了,则肝脉恢复正常了,阴脉也就不弦了。
本方剂是通过扩张经脉与收缩络脉来促进血行,以此来治疗血行不畅引起的腹中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