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诊疗标准铁缺乏症包含以下3个阶段,即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铁缺乏症。

中国诊疗标准以下:1.缺铁性贫血诊疗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显著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L),总铁结协力>64.44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诊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能够诊疗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诊疗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疗)(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同时含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疗:(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0.96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缺铁性贫血诊疗:口服铁剂诊疗:应采取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吸收。

多个亚铁制剂可供选择,如硫酸亚铁、富马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亚铁等,应依据供给等情况决定采取何种制剂,相对来说,含有阿胶、蛋白质、乳酸亚铁成份铁之缘片是比很好选择,轻易吸收又不伤肠胃,但应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4-6mg/kg,每日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ID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ID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IDA)
一.疾病相关情况
(一)定义: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产所需要时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分型:缺铁性贫血早期、中度缺铁性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
(三)诊断标准: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g/L,MCHC<31%;
2.有缺铁的依据:血清铁蛋白<12u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少于15%;血清铁低于8.95umol/L;总体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Hb>4.5ug/gHb;
3.存在铁缺乏的病因,补铁治疗有效。

(四)临床特点: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多与慢性失血或长期消化道疾病有关,儿童与喂养有关。

除贫血症状外,可伴指甲或毛发发育异常,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下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或轻度下降。

对铁剂治疗有效。

有关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如血清生化指标符合缺铁改变。

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贫血的分型及诊断标准贫血是指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根据贫血的病因不同及其临床表现特点,可以将贫血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类型。

同时,医生们还依据相应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贫血的确诊。

一般而言,贫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缺铁性贫血:缺铁是此类型贫血的主要原因,导致红细胞生成受阻。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

诊断依据包括血液检查显示红细胞大小、形态异常,并伴有血清铁、红细胞计数、新生红细胞百分比等相关指标异常。

2. 长期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炎症、感染、癌症等慢性疾病会导致此类型贫血产生。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诊断依据为血液检查发现红细胞数量降低,但红细胞大小形态正常,伴随慢性炎症标志物的升高。

3. 遗传性贫血:这类贫血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

包括地中海贫血、镰刀形细胞性贫血等。

患者常表现为疲倦、疼痛、黄疸等症状。

诊断依据包括基因检测、血红蛋白电泳等。

4.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必需的物质。

缺乏这两种维生素会导致贫血。

症状常包括胃肠道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等。

诊断依据为血清B12和叶酸水平的降低。

5. 骨髓异常性贫血:这类贫血是由于骨髓内造血功能异常引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患者经常会出现贫血以及其他骨髓功能异常的症状。

诊断依据包括骨髓活检、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等。

确诊贫血的标准通常包括相关症状、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贫血,会有相应的诊断标准供医生参考。

根据贫血的确切类型,医生可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到更好的健康状态。

请务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早寻求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最新:铁缺乏(ID)和缺铁性贫血(IDA)实验室诊断指标及诊断建议

最新:铁缺乏(ID)和缺铁性贫血(IDA)实验室诊断指标及诊断建议

最新:铁缺乏(ID )和缺铁性贫血(IDA )实验室诊断指标及诊断建议铁缺乏(iron deficiency ,ID 诉口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 IDA )是普遍影响儿童、绝经前女性(尤其是孕妇)和老年人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合并症。

一、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晕、耳鸣。

其他可见易怒/抑郁、脱发、头发或皮肤干燥、匙状甲、口角炎、运动耐量下降和不宁腿综合征。

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异食癖,多见于女性和儿童,原因尚不清楚。

体征可见面色苍白、舌乳头减少、唇裂、口角开裂。

但这些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

Blank等研究显示,35%有缺铁症状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为抑郁症、焦虑症、倦怠或慢性疲劳等。

因此,怀疑IDA时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指标1 .血常规:Hb水平是诊断贫血的标准,但是对铁状态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须与其他铁代谢指标结合进行诊断。

不过,一旦确诊IDA , 跟踪治疗反应中的Hb浓度则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

IDA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 fl ,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 <27 Pg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 ,但与血清铁等铁代谢指标相比,这些变化相对较晚,MCV在非缺铁状态下(如地中海贫血或炎症性贫血)也可能降低。

2 .骨髓铁染色:是评估铁含量的金标准。

骨髓穿刺因其侵袭性不常规用于ID/IDA诊断,但对复杂病例的诊断仍有价值。

3 .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是反映体内储存铁能否有效利用的指标,TSAT<20%提示ID o TSAT是根据铁和总铁结合能力(TIBC )计算的,其水平受这些值变化的影响,也受患者炎症和营养状态的影响,导致诊断ID/IDA的可靠性降低,且日内变化较大。

4 .血清铁:日内变化较大,受外部因素影响也大,其水平随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而降低,随肝脏疾病而升高。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细胞极少或消失。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引起的贫血。

其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其症状与贫血程度以及起病的缓急程度有关。

在病史追问方面,应注意饮食惯、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是否有月经过多等。

临床症状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组织缺铁的表现和原发病表现。

体征方面,除了贫血外貌外,还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易碎裂等。

辅助检查方面,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

生化检查方面,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包括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血清(浆)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6.44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和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极少或消失。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如下:1.血红蛋白<110g/L(女性)或<120g/L(男性);2.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3.血清铁<10.7μmol/L;4.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62.7μmol/L;5.血清铁饱和度<16%;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XXX或FEP/Hb>4.5μg/gHb;7.血清铁蛋白(SF)<12μg/L(诊断非单纯性IDA,SF标准可以提高到<60μg/L);8.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8mg/L(ELISA法)或2.25mg/L (26.5nmol/L,S&D systems);9.铁剂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分为三个阶段:1.缺铁期(ID):仅有体内贮存铁的消耗,血清铁蛋白<12μ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XXX):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除血清铁蛋白4.5μg/gHb,但血红蛋白是正常的;3.缺铁性贫血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1.诊断标准: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是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和/或红细胞体积小于正常范围,同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

2.病因分析:成人缺铁性贫血可能由于长期慢性出血、营养不良、肠道吸收不良、妊娠、乳汁摄入不足、慢性炎症等原因造成。

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潜在的病因。

3. 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常用的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治疗期间应根据铁缺乏的程度和适应症进行剂量调整,一般每天口服100-200mg。

4.组合治疗:对于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考虑同时使用口服铁剂和静脉铁剂。

静脉铁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个体化制定。

5.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应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6-8周后,Hb水平可以显著提高。

6.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

同时,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或不满意的地方,并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和问题。

7.监测并处理不良反应:铁剂治疗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便秘、黑便等。

专家建议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8.生活方式干预: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辅助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含铁食物,并减少与铁吸收有关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茶叶、咖啡和奶制品的过量摄入。

9.好的疗效评估: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形态学参数。

评估治疗效果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10.预防复发: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治愈后仍需定期复查和随访,以预防复发。

同时,对于易复发或潜在病因存在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病因,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复发率。

以上是成人缺铁性贫血血液管理专家共识的要点。

缺铁贫血诊断标准

缺铁贫血诊断标准

缺铁贫血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2. 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正常。

3. 在贫血四项检查中,血清铁水平低于正常。

4. 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并且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 铁剂治疗有效。

6. 总铁结合力小于μmol/L(36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标准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如果您有贫血症状或疑虑,建议您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
正常新生儿生后生理性溶血释放的铁及储存铁足够体重增长1倍。
★足月儿长到4~5月体重增长1倍,1年增长2倍,需补充铁156mg。 故足月儿体重增长1倍以前有明显的缺铁性贫血者, 应寻找饮食以外的病因。 ★早产儿1年体重可增长6倍,需补充铁276mg。
故早产儿如不及时供应足量的铁,势必发生贫血。 ★6月-3岁 饮食中摄入铁困难
缺铁性贫血组TH1/TH2比值明显下降, TH1、TH2极化异常,提示患 儿免疫功能紊乱
刘华林等.缺铁性贫血患儿T辅助细胞的免疫与调控. 中国小儿血液2003年第8卷第5期
青春期特征
增长高峰 获得成人的表现型和生物规律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全血容量导致铁需要 增加
肌肉强壮 青春期女孩月经初潮
青春期3年铁需要
足够体重 增加1倍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越低,铁储存越少生贫血的 可能性越大。
缺铁的原因
1 出生时机体铁含量与贫血的关系
★母亲:
母亲妊娠期严重缺铁贫血,胎儿储铁少 母亲妊娠期前3个月缺铁影响胎儿发育
★其他:
经胎盘输血、分娩中胎儿血管破裂等可影响体 内铁含量。
缺铁的原因 2 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缺铁的原因 4 慢性少量失血
每失血1ml≈失铁0.5mg 铁的消耗超过正常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
★每日大量(>1L)未经煮沸鲜牛奶喂养的小儿体 内有抗不耐热蛋白的抗体,可出现长期慢性失血。 ★胃肠道畸形、息肉、溃疡、钩虫病等可引起胃肠 道慢性失血。
缺铁的症状
(一)贫血:
症状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的速度;
国内婴幼儿辅食营养包营养成分
铁补充(国外)
(WHO/UNICEF)
Sprinkles营养素*含量(每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同时具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血片显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g/L。

网织红细胞多为正常,也可轻度增高。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在有出血者可偏高。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体积偏小,胞浆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粒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

铁染色铁幼粒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血清铁蛋白测定<14ng/L作为缺铁的依据,炎症、肿瘤及肝病时可以升高,应结合骨髓铁染色和临床表现分析。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0.9μmol/L(50μg/dl)或>4.5μg/gHb时,表示血红素合成障碍,此为反应缺铁较敏感的方法,但在一些非缺铁的情况下,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FEP也可升高,临床应注意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