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是由胃肠道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肠胃证、肝气郁滞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亏虚证等证型。

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有艾条灸、隔物灸、热敷、耳针、穴位注射等,急性腹泻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为主;慢性腹泻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为主。

一、艾条灸法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10~15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一般每日灸或隔日灸。

常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中脘、阴陵泉、水分等穴。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灸天枢可调理肠胃气机;灸足三里、公孙穴可健脾益胃,用补法;灸中脘可消食滞;灸阴陵泉可健脾化湿;灸水分可利小便而实大便。

肾阳亏虚证可灸肾俞、命门,用补法。

二、隔物灸法1、隔姜灸:有温中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对虚寒性腹泻较好。

寒湿困脾证患者取穴神阙,可祛寒消痛止泻;食滞肠胃证取穴中脘;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2、隔盐灸:对因脾肾气虚、固摄无力而引起的久泻久痢疗效较好,取神厥及关元二穴,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三、热敷法脾气虚弱型、寒湿困脾型、肾阳亏虚型腹泻患者会伴有畏寒腹痛,此时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注意防烫伤。

四、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区域, 每次选3-4穴,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穴,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

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

【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者可练保健操。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教学提纲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教学提纲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等,哺乳患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患儿应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患儿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三)情志调理
1、多给患儿交流、接触,减轻患儿不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年长患儿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家长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泄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写□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