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办法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专家讲座

第20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勿暴 饮暴食,不吃生冷寒凉、油腻、 坚硬、不消化食物。可选取薏 苡仁、白扁豆、莲子、山药等 健脾食物。
•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 过分,依据气候改变增减衣被, 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 以免暑湿外侵。
第21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 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运动、 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 4.加强本身保健,经常按揉足 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 胃消化功效,年老体弱者可练 保健操。肝气犯脾者,多听音 乐,陶冶情操,消除烦恼。
第22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第23页
(内关: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 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
第10页
即用人工方法,经过工 具作用引发呕吐。目标 在于吐出毒物、食滞等。 惯用方法是以开水泡洗 过鹅毛或鸭毛轻扫咽部,
引发呕吐。
• 3.食滞肠胃证:①控制饮食或暂禁 食。②对暴饮暴食,胃脘胀满严重
者可用探吐法,吐出胃中停滞物,
• 4.肝气郁滞证:1)忌红薯、豆制 品等产气食物。2)悲伤、发怒、 生气时切不可进食。3)忌食雍阻 气机食物如南瓜、山芋、土豆等。 4)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 物为主,可吃些萝卜调理气机。
• 5.脾气虚弱证:1)饮食温热、清 淡、易消化,定时、定量,以软、 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标准。2) 忌食生冷瓜果、芝麻等凉性润肠 之品,及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 化食物,忌烟酒。
• 治法:清热利湿。
第6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 3.食滞肠胃证:腹满胀痛,大便臭 如败卵滑。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1)

---------------------------------------------------------------最新资料推荐------------------------------------------------------泄泻中医护理方案(1)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 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 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1 / 6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 1~3 克,每日 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PPT泄泻的中医护理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 空气新鲜,避免外感风寒。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状况,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 极拳、八段锦等轻度运动,可增强体 质,促进康复。
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时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劳 累,以免加重病情。如出现不适,应 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调适
泄泻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波动,家属和医护人员 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
避免情绪波动
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 乐、阅读、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同时, 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以免加重病情。
THANKS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腹 泻、发热等症状,给予相 应的解痉、止泻、退热等 对症治疗。
营养支持
对于严重腹泻、消化不良 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 支持,如补充氨基酸、维 生素等,以促进康复。
健康教育在并发症预防中作用
提高认识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了 解泄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 理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重
感谢观看
艾灸法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激发经 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泄泻的艾灸穴位有神阙、关元、足三里等 。艾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
04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选用及煎服方法指导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直刺1-1.5寸,可施以提 插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并向整个腹部放散为度。此穴有调理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作 用,是腹部要穴。
泄泻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实用】-泄泻护理常规

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1.1 排便频次、大便性状及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1.2 既往饮食习惯1.3 心理社会状况1.4 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 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2.1.3 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2.1.4 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2.1.5 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2.2.1 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2 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2.2.3 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4 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2.4 饮食护理2.4.1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
2.4.2 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2.4.3 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2.4.4 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2.5 情志护理2.5.1 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5.2 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6 临证(症)施护2.6.1 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6.2 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2.6.3 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3 健康指导3.1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
5
1
2
3
4
1
2
3
4
1.
2.
3.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等,哺乳患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患儿应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患儿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三)情志调理
精心整理
1、多给患儿交流、接触,减轻患儿不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年长患儿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家长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