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指在社会和文化中,某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压制和剥夺其他文化的权利和地位。
这种现象在语言和外来语中也是存在的,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表现为某些语言成为主导地位,其他语言被边缘化或被遗忘。
本文将从文化霸权理论和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从文化霸权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霸权是指某一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文化进行压制和剥夺。
在语言中,这种文化霸权表现为一种或几种主导语言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其他语言则被边缘化或被遗忘。
这种文化霸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交往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导致人们开始忽视或抛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追随主导文化和语言,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甚至文化的消亡。
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来看,外来语是指从外国引进的词汇或语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来语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某些主导语言的崛起,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也开始显现。
以英语为例,由于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许多外来语中都存在着英语的文化霸权现象。
在商业、科技、娱乐等领域,许多外来语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英语成分,甚至在一些领域中,英语成为了主导语言,其他语言被边缘化或被忽视。
这种现象导致了其他语言和文化的被边缘化,进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流失。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存在,更多的是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认同方面存在。
以英语为例,随着英语的全球化传播,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种文化霸权导致了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模仿和追随,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的被边缘化和忽视,加剧了文化差异的对立和冲突,也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在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背后,其实是一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社会关系。
主导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而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则通常是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文化传播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本文将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现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传播已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轻松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内容。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一些主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接受,而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使得文化内容可以快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加速了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2. 经济因素: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市场化,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3. 政治因素:政治力量对文化传播的引导和控制也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对文化传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等因素也会影响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传播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三、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传播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形式和内容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 文化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发掘和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3. 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自信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

来进行跨文化 的广告传播,因此它 的广告还没有发展到跨文 化广告 的阶段;小到街头巷尾的一个小吃店,它的招牌虽然
象 征 中 国的威 严 。因 此 ,这则 广 告 的播 出引起 了轩然 大 波 ,很多人都 因对 这则广告 产生反感 ,从 而对丰 田汽 车表 示 反感 ,因此 丰 田汽车不得 不很快取 消此广告 ,并向广大 中国消费者公 开道歉 。从这 则事例可 以看 出,由于不 同民 族长 期的历史 的沉淀所形成 的文化差异 ,同一事 物在不 同 的文化体 系中的象征义也不 同 ,这种不 同文化 的解读必然 导致在跨 文化广 告传播 中出现类似 的文化冲突 。 又如 ,2 0 年9 0 4 月的 《 国际广告 》杂志上刊登 了一则名
信息 ,因此 就存在主观 上的偏见 与 曲解 ,作 为跨 文化广 告 的广告主,他们 起初 想达 到的传播 效果就未 必能够实现 。
跨文化广告传 播与文化冲突
2 0 年 l 月 日本丰 田汽 车公 司打出 了以 “ 03 2 霸道 ”为主 题的广 告,广告 中路边的狮子 都向丰 田汽车 行礼 ,其 广告 语是 “ 霸道 ,你 不得不尊重 ”,多数 中国人认为此广 告含 有侮 辱中 国的寓意 。因为狮 子在中 国文化 中是森林之 王 ,
浅析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处在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广告跨文化传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方式,成为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何谓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采取适当的战略和措施,在传播的各个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
由于语言、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在现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跨文化的传播,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发生着文化冲突。
而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其传播中同样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冲突。
1.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冲突当一种先进文化进入一个比较落后的区域后,由于当地人民的思想长期处于一种稳定、保守落后的状态,先进文化必然引起当地人心理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混乱,一定的文化形态要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对应。
特别是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决定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出现。
强势文化背后来自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极大,而且传播技术更为娴熟,制作出更为优秀的广告。
广告对既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体现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
从可口可乐到百事可乐,从麦当劳到肯德基,从耐克到阿迪达斯,美国几乎在同化着全球的青少年。
换句话说,强势文化给弱势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弱势文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值得人们的深思。
“追星文化”、“摇滚文化”、“怪异文化”、“涂鸦文化”等在广告中传递着异类文化的信息。
那些强烈冲击视觉的画面,震耳欲聋歇斯底里的听觉表象,最大限度地发泄着人们的浮躁压抑、无归宿感和价值重心的感受与情绪。
一些年轻人努力追求“酷”和半土半洋的口语表达,都表现着外来文化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些包括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的传递交流,形成无国界的当代新文化。
浅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传播霸权

2008年第8期(总第48期)2008年第八期东南传播摘要:大众传媒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在媒介的力量下快速的流动和扩散,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
然而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出现了“霸权”现象。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自身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向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企图控制支配它们。
面对此现象,唯有提高本国的软实力才能与之抗衡。
关键词:大众媒介文化传播文化霸权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加快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渗透与融合,使得文化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然而同样是在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其在政治、经济、技术上的强劲优势源源不断地向第三世界国家灌输本国的文化,妄图在全世界形成以西方为领导的统一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赋于自己处于“文化霸权”的地位。
这种输出不是靠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来完成,而是借助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等各种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无声无息地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让其它国家的人们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和娱乐方式。
一、大众媒介与文化传播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统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每天就像空气一样环绕在人们身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高,媒介形式不断多样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它把全世界的人都连接到一起,使若大一个地球变成小小的“地球村”。
在这个小“村落”里,各种信息可以毫无障碍、畅通无阻的交流传播,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得以碰撞、融合、互动、发展。
在大众传媒社会里,人们借助各种媒介获知丰富的信息,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一定的生活观、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彻底转变。
媒介即文化,文化具有媒介性。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2000—2011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跨 越跨文 化交 流 障碍 的方法 和途 径 。在 我 国有关跨 文化 传播
图探 寻该 学科 未来 的发 展路 径 我 国跨 文 化传 播 发展 分 为三 个 阶段 : 1 ( )借鉴 和 初创 期 (9 0 9 5年 ) 1 9 -19 。这一 阶段 开 始引 入西 方跨 文化 传 播学 的研 究 理论 成 果 , 为译 著 型文 献 , 多 如高 一虹 的《 文化 定 型 与跨 文 化 交 际悖 论》 、刘燕 南 的 《 文化 传播 的差异 分 析 与 因应探 跨 讨 》 。( ) 等 2 提升 和拓展 期 (9 6 1 9 1 9 — 9 9年 )这 一 阶段开 始对 西 , 方 跨 文化 传 播 学 进行 拓 展 , 中 国实 际相 结 合 , 宽 本 土跨 与 拓 文化 传播 学 的研究 视野 。学者 从偏 重语 言和文 化层 面 的关 系 研 究转 向 大众 传媒 与 跨文 化 传播 的融合 研 究 , 表作 有 胡 正 代 荣 的 《 星 电视 的影 响 与控 制—— 一 种跨 文 化传 播 研究 》 聂 卫 、 小 华 的《 化差 异 与传 播 规 范— — 如何 把 握 引进 电视节 目跨 文
张 大卫 的《 比较 新 闻学 : 史 、 状 与 难 题 》 程 曼 丽 的 《 中 国 历 现 、 将
的 声 音 传 向 世 界 —— 新 华 社 国 际 新 闻 报 道 的 历 史 沿 革 探 析 》 单 波 的《 、 浅议 跨文 化新 闻传 播》 张昆 的《 、 国家形 象传 播》 、 王祚 的《 国家 形象 研 究 的反 思》 。这 些研 究 一致 认 为 : 对 等 意 识 形 态 与 政治 价 值 观 成 为东 西 方 在 跨 文化 交 流 过 程 中最 主 要 的沟通 障碍 , 这也 是 导致 双方 彼 此误 读甚 至产 生敌 意 的最 根本 要素 。程 曼 丽教 授在 其文 章 中提 出 , 境外 创建 我 国新 在 闻部 门驻 外分 社 以及 提 高记 者 的英 文采 编 能 力 是 提 升我 国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文献分析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文献分析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文献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地域和国界,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学术成果,也逐渐受到跨文化传播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毕业论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研究重点、方法和结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跨文化传播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课题,涉及语言、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
在毕业论文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范畴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价值观、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其次,在毕业论文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他们认为,跨文化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化背景、传播渠道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习惯、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产生巨大差异,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该注重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此外,毕业论文文献中的研究者们还对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语言翻译、文化解读、跨文化培训等方式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来拓展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最后,在毕业论文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跨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跨文化传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指一个文化体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他文化进行操控和压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外来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外来语,指的是从外国语言中借用过来,并在本国语言和文化中使用的词汇。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问题,是指来自特定文化背景的外来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文化和语言产生影响和压制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霸权理论和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文化霸权理论是由文化学者格兰迪·特纳(Gramsci Antonio)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通过统治阶级的文化影响,对其他阶级进行文化压制和操控。
文化霸权通过主导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媒体等途径,使得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对其他文化及其相关语言进行边缘化和排斥,致使社会出现文化不平等和文化流失的现象。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带来的文化和语言霸权所造成的文化压制现象十分普遍。
在国内,一些英语单词也逐渐被广泛使用,如手机(cellphone)、咖啡(coffee)等,而传统的中文表达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体现了英语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文化霸权对本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问题在语言和文化领域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外来语大多来源于发达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体系,这些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大量的外来词汇,如科技术语、商业术语等,对本国语言造成了冲击和压制。
一方面,这些外来词汇的使用减少了本国语言的纯粹性和独特性,逐渐淡化了本国语言的地位和作用。
在科技和商业领域,大部分专业术语都是外来词汇,如计算机(computer)、网络(network)、管理(management)等,这些外来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语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的文献综述
08级英语教育本二班崔会荣 0401080219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大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行文化策略的一个必要手段。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不均速和不等速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民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便必然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甚至会导致本土文化的颠覆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一,研究的历史发展
1.文化霸权理论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葛兰西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葛兰西“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与传统的政治领导权相区别,统治阶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积极引导这个社会,这就是“文化霸权”。
换句话说,就是统治阶级将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来实现。
2.但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却是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60年代”西方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后现代主义”可以说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
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
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3.20世纪70年代末,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不再存在殖民者的行政统治的时候,殖民话语批评才进入西方文化理论和批评。
一般公认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1978年)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他系统地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不但更加突出,而且更加复杂。
1991年汤林森博士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一书,首次系统地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进行了分别和剖析;1993年爱德华
•萨义德出版了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著作扩展了文化与殖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隐没于小说、诗篇和闲暇情趣之下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注意了在东方的对西方霸权的抵抗,并且强调了后殖民主义知识分子的反权力话语的历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1999年汤林森博士又推出了旨在分析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的力作《全球化与文化》,从而使我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以及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系统。
二,研究的现状
1.对英语传播西方强势文化途径的研究。
学者Cooke把英语描述为特洛伊木马,认为它是一种帝国主义并带有特定阶级利益的语言;Day认为英语对其他语言构成了威胁,他把英语不断扩张的过程称为对其他语言的语言性灭种(linguistic genocide)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孙晶也认为,“知识—权力”的话语控制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实现途径之一,这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日益普及,凭借信息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变得越来越便利,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传播媒介对于实现西方的文化霸权的作用将日益彰显,承认了媒介在文化霸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洪晓楠、邱金英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概念辨析》中指出,文化霸权是指利用政治、经济、语言、技术的优势,良好的文化设施,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
具体而言,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而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重塑他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使之心甘情愿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服务,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就此而言,文化帝国主义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3.现代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等视听传媒在全球迅速普及,各种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等自由快捷地跨国界传播,这极大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以视听传媒为载体,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有许多学者都在电视剧或其他视听媒体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和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
例如,有的学者就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丑女贝蒂》成功的原因,并将从文化输出和输入两方面透视《丑女贝蒂》对跨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从而为各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保护本土文化并实现文化的和谐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考。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霸权的概念和文化帝国主义影响下意识形态的转变上,颇有成就,系统的研究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但在其影响
和东方文化对霸权的反抗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
在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扩展了文化与殖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隐没于小说、诗篇和闲暇情趣之下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虽然注意了在东方的对西方霸权的抵抗,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现在媒介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只要集中在文化多元化及全球化和探求西方影视剧在发展中国家成功传播原因等方面,当让这也是对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对新媒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意识的薄弱,和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使得现在很多的本土文化遭到了侵袭,甚至即将被替代,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霸权中即将被磨灭。
四,研究的论题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取代殖民主义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关于文化霸权主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论上,随着媒介的日益发达,媒介在文化霸权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有对新兴媒介下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但是对影视剧中文化霸权方面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以影视剧为例证,分析英语影视剧的霸权文化传播,认为英语媒介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扩张正成为西方国家谋求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以增强大家对影视剧传播中文化霸权的意识,以及探求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政策,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发展及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 跨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amovra,LarryA.&Porter,RichardE.文化间的交流 & 跨文化交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译制出版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Rothkopf, D. “In Praise of Imperialism” in Foreign Policy. No. 107, Summer, 1997.45.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Alastair,Pennycook.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1994.13-14.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2):13.
欧文·拉兹洛编辑.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