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合集下载

黄河干流实测径流量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河干流实测径流量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河干流实测径流量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黄河干流概况 (2)1. 黄河干流地理位置及特点 (3)2. 流域范围及水文特征 (4)三、实测径流量演变特征分析 (5)四、影响因素分析 (6)1. 气候因素 (7)(1)降水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8)(2)蒸发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9)2. 地貌因素 (10)(1)地貌类型与径流量关系分析 (12)(2)河道地形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13)3. 人为因素 (14)(1)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15)(2)水利工程对径流量影响评估 (16)(3)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他影响因素探讨 (18)五、径流量演变模型构建与验证 (19)1. 径流量演变模型构建思路及方法选择 (20)2. 模型参数估计及模型验证 (22)3. 模型预测功能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 (22)六、保护措施与建议 (24)1.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25)2. 优化流域内水资源配置,确保生态流量需求得到满足 (26)3. 加强水利工程监管,减小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27)4. 开展科研攻关,提高径流量预测精度及应对能力 (28)七、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成果总结 (30)2. 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干流实测径流量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大气降水、蒸发、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等;其次,通过对历年实测径流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合区域水资源管理实践,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策略和措施,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黄河干流概况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蜿蜒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海。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占有年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量, 担负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9%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含河北与天津及青岛)远距离送水(刘昌明,2004)。

过去50年黄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循环要素均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从1972-2000年间有22年出现断流。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下游断流频繁发生, 不仅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冲击(刘昌明,2004)。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对河川径流的分析。

根据1956-200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唐乃亥测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93m3s-1,占全流域产流量38.13%;兰州站为329.89 m3s-1,占61.68%;花园口站为532.78 m3s-1,占99.6%,利津站为534.79 m3s-1。

所以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特别是黄河源区,这也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区。

(一)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及其变化1、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1951-200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9.9mm,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为800~1000mm;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

如用200、400、6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的年降水地带性, 即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 其中200mm线东-西变幅不大,约100km;600mm线主要是南-北变化,南-北变幅大于300km;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代表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49.9 mm)情况, 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各年南-北(纬向)与东-西(经向) 的摆动都很大,在黄河流域可达400km以上。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一、引言黄河是中国著名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流域范围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覆盖了中国15个省份和自治区,其流域总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黄河的水资源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源,对于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原因。

二、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中游径流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资料的分析,近30年来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几个不同的特点。

A. 均值水量的变化近30年来,黄河中游水量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波动式的变化趋势。

1981年至1991年期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988年的径流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2年至1996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1996年的径流总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之后,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逐年上升,但不太稳定。

2013年以来表现出下降趋势。

B. 季节性变化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在不同的季节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春季进入河道的雪水和春汛带来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夏季的降雨则给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带来了增长。

从2005年起,夏季降雨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趋势仍然存在。

三、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造成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A. 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径流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变化都对径流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据气象数据分析,很多地方的气温和降雨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水循环变化,进而带来径流变化。

B. 大型水库的建设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导致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

过去几十年中,黄河流域建设了大量的水库,这些水库对黄河中游的径流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956要2012年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1956要2012年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1956要2012年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分析苏中海;陈伟忠【摘要】Based o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s researcharea,using concentration,concentrated period,the linear trend estimation,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ing,runoff during theyear,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trend changes,and sudden change detect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1956-2012,the runoff increased slightly in upstream of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and decreased slightly in downstream,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upstream was drastically compared with downstream. Runoff concentrati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40%~60%,and concentration of runoff in upstrea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downstream. Concentrated period of runoff was mainly distributed from late July to late August,and this trend became much earlier. Since the 21 Century,runoff was abundant in upstream of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and low in downstream. Annual runoff sudden change at Jimai Station occurred in 1988 and 2008,and at Maqu Station and Tangnaihai Station,annual runoff sudden changes all occurred in 1991.%以黄河源为研究区,采用集中度、集中期、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径流的年内、年际、年代际趋势性变化,突变点检测。

黄河干流河川径流量变化特性的分析

黄河干流河川径流量变化特性的分析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但其年天然河川径流 比 量 (以下简称天然量) 仅占全国天然量的 ! 7 ’J , 较贫乏。而黄河天然量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尤其是 年际变化相当悬殊。研究黄河天然量的多年变化特 性, 对黄河水资源量科学开发、 优化配置、 合理利用 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天然量多年变化的研究, !" 世纪 #" 年代 多采用概率理论, !" 世纪 %" 年代开始研究其周期 变化。在周期变化研究中, 有研究丰、 平、 枯周期变 化, 也有研究连续枯水段的周期变化, 都取得了一定 成果, 对认识黄河天然量的多年变化, 裨益非浅。本 文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清代黄河上游峡口、 中游万锦滩志桩记载的涨水尺寸资料尽量延长水文 资料系列, 探讨黄河天然量多年丰枯变化特性及代 表系列的选择。
收稿日期:!""#$"%$"&女, 工程师, 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 -./,+012345 ’%6 7 82)。
第/期

东, 等:黄河干流河川径流量变化特性的分析
/,,
涨均以志桩零点起报, 前一次涨水尺寸均包含在后 一次报涨尺寸中, 各次中最大尺寸即为年最大涨水 尺寸。累计涨水尺寸越大, 相应洪水的水量也越大, 黄河汛期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 !"# $ %"# , 而汛期 水量又主要来自几次洪水的水量, 这一特点为志桩累 计涨水尺寸与年径流量建立相关关系提供了条件。 黄河志桩资料记载的涨水尺寸为营造尺, 与现 代公制的换算关系为: & 营造尺 ’ " ( )*+。
万 方数据 陕县站伏汛累计涨水尺寸与区间来水量关系 %
图#
陕县站秋汛累计涨水尺寸与区间来水量关系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摘要:通过对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和近期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黄河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降水量自90年代以后持续偏少,这种偏少趋势还在发展;径流因降水的影响也在持续偏枯,且幅度更大。

已严重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变化规律黄河占我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源,承担着本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9%的土地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兼顾向流域外调水的任务。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

而黄河河源区(唐乃亥站以上流域)是黄河重要的来水地区,却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恶化,径流大幅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难以维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频频告急。

1水文水资源特性1.1流域概况黄河河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介于东经95°00′~103°30′,北纬32°19′~36°08′之间,面积121 972 km2,长度1 552.40km。

海拔大都在3 000m 以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岷山等山脉分布其间,众多河川、盆地、丘陵相间。

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山顶巅,大多岩石裸露,而山麓却绿草成茵。

1.2气温、冰情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0 ℃以下,7~8月为无霜期,基本属于寒区。

年内温差较大,最大温差高达75 ℃。

最高气温一般在8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干流河道吉迈以上一般10月下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1月封河,次年4月下旬冰情消失;门堂-玛曲一般11月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2月封河,次年3月下旬冰情消失;军功-唐乃亥河段,12月上、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一般不封河,3月上、中旬冰情消失。

1.3降水、蒸发河源区气候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高寒山地气候,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受青藏高原热力及动力因素影响,天气系统呈现横切变线。

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大且少动,使青藏高原上空偏南气流明显增强。

黄河的主要特点

黄河的主要特点

黄河的主要特点一、水资源贫乏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1/20。

人均径流水量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0%,耕地平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量的18%。

二、地区分布不均黄河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河川径流主要来自兰州以上以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

兰州以上控制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花园口径流量的57.7%;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26.1%,年径流量占花园口径流量的20.3%;兰州到河口镇区间集水面积16万平方公里,由于区间径流损失,河口镇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反而小于兰州站。

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还表现为径流深由流域的南部向北部递减。

大致为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分水岭一线南侧,降水丰沛,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产流最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过海源、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的西北部,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径流最贫乏的地区;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25~50毫米,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三、径流量年际、年内变化大黄河龙羊峡以上,大部分为高寒草原,湖泊沼泽多,水的自然涵蓄能力较好,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对比北方一般河流小;干流各站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3~4,支流达5~12。

中游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地区的中、小支流年际变化更大。

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

河川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因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9月,故河川径流量主要集中于7~10月。

干流及较大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

3~6月份因降雨量小,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0%~20%,陇东、宁南、陕北、晋西北等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些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80%~90%,3~6月的径流量所占比重更小,有些河流基本上呈断流状态。

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第11卷第3期2006年5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3May 2006收稿日期 2006203220收到,2006204218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项目KZCX32SW 2218作者简介 周德刚,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与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变化的研究。

E 2mail :degangzhou @1631com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周德刚1,2 黄荣辉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3摘 要 分析了黄河源区1960~2000年气候变化特点,对蒸发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植被和冻土的变化,对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但蒸发变化不大,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在90年代后降水强度的减弱也可能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 I )数据显示植被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退化的趋势,冻土在80年代以后表现出的明显的退化趋势,植被冻土的退化可以使得冻结层上水位下移,土壤水向土壤下层的渗漏增加,也会造成径流的减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黄河源区 植被 冻土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320302208 中图分类号 P463 文献标识码 AExploration of R eason of Runoff Decreasein the Source R 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ZHOU De 21,2and HUAN G Ro ng 2Hui 11 Center f or Monsoon S ystem Research ,I nstitute of A tmos p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02 Graduate Universit y of the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9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1960-2000is analyze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s is estima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are studied ,then the reason of runoff obvious decrease after the 1990s is explored 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ir tem 2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increased evidently since the mid 1980s ,and the mean precipi 2tation after 1990in this area is lower than before 1Climatic variation has a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1Th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shows that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varies inapparently ,so the direc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s th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1The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weakens after the 1990s 1This may b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1The variation of normal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NDV I )in the source regions shows vegetation has a deteriorating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1Frozen soil is degenerating seriously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upper limit of frozen soil is descending gradually ,while the lower limit of f rozen soil is as 2cending 1The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may cause water level of f rozen crust descent ,and water in near surface soil leakage into lower soil ,which may also influence runoff to decrease 1K ey w ords climatic variation ,runoff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vegetation ,f rozen soil3期No13 周德刚等: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ZHOU De2G ang,et al.Exploration of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n the S ource Regions of the Y ellow River1 引言黄河源区在水文上指黄河流域在唐乃亥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间群峦叠嶂,海拔大部在3000m以上,源区集水面积为1212×104km2,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到黄河总径流的1/3以上,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被形象称为“黄河水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摘要:通过对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和近期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黄河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降水量自90年代以后持续偏少,这种偏少趋势还在发展;径流因降水的影响也在持续偏枯,且幅度更大。

已严重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变化规律
黄河占我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源,承担着本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9%的土地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兼顾向流域外调水的任务。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

而黄河河源区(唐乃亥站以上流域)是黄河重要的来水地区,却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恶化,径流大幅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难以维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频频告急。

1水文水资源特性
1.1流域概况黄河河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介于东经95°00′~103°30′,北纬32°19′~36°08′之间,面积121 972 km2,长度1 55
2.40km。

海拔大都在3 000m 以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岷山等山脉分布其间,众多河川、盆地、丘陵相间。

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山顶巅,大多岩石裸露,而山麓却绿草成茵。

1.2气温、冰情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0 ℃以下,7~8月为无霜期,基本属于寒区。

年内温差较大,最大温差高达75 ℃。

最高气温一般在8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干流河道吉迈以上一般10月下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1月封河,次年4月下旬冰情消失;门堂-玛曲一般11月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2月封河,次年3月下旬冰情消失;军功-唐乃亥河段,12月上、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一般不封河,3月上、中旬冰情消失。

1.3降水、蒸发河源区气候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高寒山地气候,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受青藏高原热力及动力因素影响,天气系统呈现横切变线。

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大且少动,使青藏高原上空偏南气流明显增强。

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时,若遇冷空气自北南下,往往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

其特点是:①降水面积大,降水区域有时可以遍及唐乃亥以上整个地区;②降水历时长,整个过程长达30d;③降水强度小,中心最大降水不足50mm;④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月。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74.60mm。

红原、若尔盖、玛曲及久治一带,年降水量在500~800mm之间;玛多以上、军功以下的干支流谷地为降水量较少地区,年降水量在250~400mm之间。

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的91%。

10月至次年5月为固态降水期。

流域内蒸发由于受降水量和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蒸发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

其中蒸发量最大地区达2 300mm (20cm口径蒸发器),最小1 200mm,蒸发量年内分配主要与降水、气温有关,但变幅较大。

由于夏季降水相对充沛,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冬季气温低,水面封冻,蒸发量较小。

12月份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3.30%,7月份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13.20%。

1.4径流河源区径流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另外,还与地下水和冰雪消融有关。

主要集中在6~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1%,冬季降水少且以固态降水为主,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12月至次年3月的径流量占全年10%黄河上游流域内径流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黄河沿站以上流域,集水面积
2.10万km2,海拔高度在4 200~5 000m之间,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强度低,年降水量3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6~9月,流域内植被较好,同时又受到扎陵湖、鄂陵湖两湖对来水调蓄作用的影响,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很小,多年平均径流量8亿m3/s,占兰州以上流域年径流量2.50%。

黄河沿站以下到吉迈站区间流域,降水量渐增,与黄河沿以上流域相比,降水强度虽小但降水频繁,集水面积增加1.80倍,径流量却增加了5.20倍,是黄河上游产流区之一。

黄河沿至吉迈站区间径流量34亿m3/s,约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10%。

吉迈-玛曲区间,集水面积4.10万km2。

多年降水量为680mm,是黄河上游降水量最丰沛的地区,单位面积产水量也最大。

年径流系数为0.44,径流量为111亿m3/s,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34%左右。

玛曲-唐乃亥区间,集水面积3.60万km2,多年降水量为460mm,虽然区间降水量减少,但由于该区间地处陡峻的峡谷,汇流集中,尤其右岸支流切木曲河和什安河,都是源出阿尼玛卿山的东北麓,有高山、冰川的融雪径流汇人,所以区间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径流量为59亿m3/s,年径流深为171mm,年径流系数为0.36,约占兰州以上径流量的18%,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呈双峰形态,且径流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双峰大多在7、9两月。

径流年际变化,变差系数Cv 值在空间的分布是从上游到下游递减,从南向北递增,其变化范围在0.20~0.40之间。

干流站吉迈、玛曲、唐乃亥站的Cv值分别为0.34、0.22和0.24。

2水资源变化情况
2.1气候变化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及大气环流趋势变化影响,全球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气候增温更加明显,而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气
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

在黄河河源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一直呈现上升、且幅度有加快的趋势。

从日变化趋势看,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不对称性,夜间的最低温度明显上升,而白天的最高气温变幅不大,导致气温日差值显著减小。

统计分析黄河上游6站(泽库、河南、大武、吉迈、久治、玛多)的气温,可以得出:黄河河源区气温,8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状态,80年代以后气温则明显呈现上升势态,且这种上升趋势还在发展。

2.2降水变化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源区降水90年代以前,一直在均值附近波动,但总体幅度不大,进入90年代以后,降水量便呈明显减小趋势,仅1990-2002年的13年间就有10年出现偏少的情况,且这种偏少势态在近几年有所发展,变幅更加强烈,最多偏少幅度达30%以上,但冬季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基本持平,由于降水量严重偏枯且这种偏枯趋势还在发展,对源区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冲击很大。

2.3下垫面的变化黄河河源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气候恶劣,生态脆弱,下垫面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

玛多以上地区,基本上是低高度植被,玛多以下逐渐由中、高度植被覆盖。

由于海拔、气候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这种生态环境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平衡,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后,同样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特别自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大幅减少和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植被覆盖度降低,湖泊、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而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又进一步促使环境恶化、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往往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4径流变化黄河河源区径流主要受降水减少影响而减少,但源区气温升高和植被破坏,蒸发量也随之增加,更加增大了这种径流偏少幅度,变幅更加剧烈。

特别是最近几年,源区径流大幅减少,2001、2002年黄河河源区平均降水量513mm,430mm,比历年均值偏少8%、23%,但年平均流量比历年均值偏少33%、48%,6~10月唐乃亥以上流域降水量390mm、299mm,比历年均值偏少12%、31%,但平均流量比历年均值偏少37.20%、51%。

3结论
通过对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的分析不难发现,黄河河源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一直呈现上升且上升幅度有加快的趋势。

降水量严重偏枯,且这种偏枯趋势还在发展,对源区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冲击很大。

特别自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大幅减少和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植被覆盖度降低,湖泊、
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而土壤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下降又进一步促使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植被破坏,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黄河河源区径流受降水减少影响而减少,但源区气温升高和植被破坏,蒸发量也随之增加,更加增大了这种径流偏少幅度,变幅更加剧烈。

水文水资源情势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黄河源区这种极其脆弱的环境,由于客观原因,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修复。

建议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使区域性生态恶化趋势尽早得以遏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