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课文内容与结构
内容概述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决定是否封阳台的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一家三口的对话,展现了现代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结构分析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出话题,第二部分是家庭讨论,第三部分是作 者的感悟。其中家庭讨论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对话展现了家庭成员对环境问 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 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问题导向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推
进教学进程。
案例分析法
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际案 例,帮助学生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 料,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自主 学习能力。
实物展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展示与 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增强学 生的直观感受。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模拟课文中的情境,加深学生
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理解。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城市与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课文中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中家庭成员对环境问题 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以及作者对 现代人面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感 悟。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 思想内涵,并联系实际生活,思 考现代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责 任和担当。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明天不封阳台》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明天不封阳台》word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名字叫做《明天不封阳台》。

阳台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一个产物。

当人们告别村庄与院落,住进高楼大厦,阳台就成为人与自然接触的必然选择。

我们先提个问题: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家里要封阳台?(防尘、保暖、美观、防贼、防虫……)今天我们的故事却叫做《明天不封阳台》。

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梳理情节,理清线索1.请大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一下故事情节,告诉我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序幕:明天要封阳台。

开端:我和儿子在阳台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发展:儿子的疑问引发我的联想与思考高潮:儿子精心照顾受伤的鸽子引发我的感慨(使我觉醒)结局:我们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2.思考:全文都在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明确:封不封阳台三、分析课文,感悟主旨1.请同学们分别列出文中“封”与“不封”阳台的理由。

明确:封——(理由是)挡住喧嚣,留出天地——(本质是)人类的自我保护,对自然的分离——(结果是)疏远自然,精神上的失落感不封——(理由是)留住鸽子、留住友谊、留住情怀——(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的渴2.思考:故事以阳台为舞台,出现了三位主角,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明确:鸽子——自然的使者我——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儿子——人类对自然的天然亲近与向往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这样的主旨: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家园。

人不能将自己与自然剥离,而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3.追问:作者最后的决定是什么?“明天”“先”有什么样的内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作者想要说的是,不封阳台只能解燃眉之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使文章余韵悠远,回味无穷。

四、品读课文,品味表现技巧1.文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明确:记叙、议论(夹叙夹议)、描写2.找出相关句子,说说对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案例及反思从新的课程观的角度来看:“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先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明确指出:把课堂还给先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把精神教学还给先生,让校园充满勃勃活力。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者迎接智慧的应战。

我在吸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本人的教学理论中推行语文活动式教学。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当然是绝对的),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求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自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

力图构成本人的教学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先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活动化。

本堂课的设计,就是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意图经过广泛、深化、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先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浏览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先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浏览教学的过程。

让先生在理论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围绕究竟封不封阳台,作者诉说了一段心灵的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情感态度决定了阳台的封与不封,进而要上升为古代城市中“人与自然”成绩的认识。

教学内容贴近先生生活,先生有本人独特的理解和想法,因而我采用聊天室的活动方式设计,在方式上,每一聊天室安排了版主,其它同学随时进入聊天室与版主对话。

目的是希望先生毫无保留,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课文,提升感悟。

案例描述学习目标:1、仔细浏览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次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本人对古代城市中“人与自然”成绩的认识和见解。

学习难点:把先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爱好和同情,上升为对古代城市中“人与自然”成绩的认识考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3课《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 苏教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2. 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从而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老师适当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等资料搜寻资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2.认识到“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迫切性。

教学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教学难点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一、导入新课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装修的时候在封不封阳台这个问题上与家人意见不统一,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下面请同学们帮我出出主意吧。

学生自由回答:例:我认为老师你还是把阳台封了的好。

因为封了阳台可以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还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减少环境污染。

老师,我认为你还是不要封的好。

虽然把阳台封起来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但就不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就远离了大自然。

我认为封起来的好。

这样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呀!老师作结,引入新课:老师觉得同学们讲得都有道理,我还是拿不定主意。

这样吧,我们还是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杜卫东写的《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看看能否从中得到点启示。

二、积累字词速读课文,把重要字词积累下来1、给加点字注音倏.然()蜷.缩()悖.论()温馨.()翘.望()咆哮.()龟.裂()2、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字fu( )育喧xiao()鳞次zhi()比不()之客安()立命三、整体感知好,下面我们一起把书翻开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一开始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呢?2、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学生自由读文章后回答:问题1因为作者认为封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后来作者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如果封了阳台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

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三)整体感知课文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明天不封阳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主题。

2、学习夹叙夹议的方法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学习方法:研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封阳台,是我们城市的一大“景观”,尽管我们不大喜欢,但心灵的麻木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了,我们都不想就这个问题再说点儿什么。

今天,有人要向我们诉说一段心灵的历程,要唤醒了我们快要泯灭的良知。

这人就是杜卫东。

二、阅读主场(一)学生浏览课文,很快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线索:是否封阳台。

思路: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二)由思路引出对下面问题的思考、讨论。

(每个问题讨论以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内容。

必要时可以安排学生朗读相关文字。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封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角度来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3、为什么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明天先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个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总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小组组织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小组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与其他小组合作,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或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

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老师交流讨论。

(四)引导学生表述自己课文阅读的收获(关于写作方面的,关于思想方面的)关于写作方面的: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叙“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议“都市原来也和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叙“负伤又有了‘身孕’”的鸽子“蜷缩在书架地下”及儿子的问话,议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而在精神上产生的“失落感”;叙儿子要帮鸽字做窝备食,议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呐喊”和“控诉”,并全面总结“不封阳台”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word课件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word课件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

“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

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

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1、教师指导:(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优秀8篇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优秀8篇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优秀8篇《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根据教学需要,搜索相关视频与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随笔,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和谐发展。

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需要细细品味,慢慢赏析。

(一)教学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3、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二)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语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四)教学突破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三、教学方法1、注重朗读教学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悟,读中来品味文本;2、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3、在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以自主探究、研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发挥集体智慧挖掘文本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天不封阳台
【学习目标】
1.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方法。

2.理清文章线索,揣摩语言,体会夹叙夹议的作用。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1.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方法。

(重点)
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家里的房子在装修时有没有封阳台?你喜欢封阳台吗?关于封不封阳台的问题,有一位父亲经历了一番情感与态度的变化,也引发了他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他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杜卫东,北京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日潮报告文学奖、时代文学报告文学奖以及青春宝杂文奖、法制日报杂文奖等杂文奖和报告文学奖十余次。

代表作品《中国的恋爱角》、《都市里的保姆世界》、《京都女警》。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倏.(shū)然悖.(bèi)论喧嚣.(xiāo)龟.(jūn)裂
恬.(tián)淡蚂蚱
..(mà zha) 温馨.(xīn)
3.理解词义。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章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线索是“是否封阳台”。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第3-10段),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明天先不封阳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如何展开的?
明确:课文围绕着“阳台到底要不要封”这个话题展开的。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2)楼房设计为什么要有阳台呢?
明确:楼房设计有阳台,主要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3)如今有些家庭在装修时,首先要封阳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为了增加住房的使用面积;阻隔住城市的喧闹。

(4)文中的“我”既然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明确: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的原因: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让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5)“我”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为什么?
明确:“明天先不封阳台”,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总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深层探究
(1)你认为房子装修时要不要封阳台?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封不封阳台的争议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是对现代城市“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与应对。

(2)赏析下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①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明确:作者用亲近大自然的一次经历,抒发自己心中强烈的感情,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
向往和喜爱之情。

揭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主题。

②儿子10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

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儿子曾在这块草坪上蹒跚学步,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

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曾给儿子留下了多少温馨的记忆。

明确:这段文字详细地记叙了先前楼前的草坪给儿子带来的温馨。

表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样会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同时也为后文写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和论述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了铺垫。

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叹惜和愤怒。

③“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


明确:这两句话都用神态描写的方法,描绘出鸽子的眼神。

前面鸽子的眼神惊恐是因为它刚被人用气枪打伤了翅膀,害怕人类再次伤害它;后面鸽子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们”,表现出它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而防备“我们”的心理。

它需要人们的保护、关爱。

(3)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你认为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

“我”则不但关注着这一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

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4)你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
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应当尽自己的能力来保护动物。

②人类应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清醒地认识到:毁灭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环境与人类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之中,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个动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如叙“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叙负伤又有了身孕的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叙儿子要帮鸽子做窝备食。

议“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
议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而在精神上产生“失落感”;议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呐喊”“哭诉”,并全面总结“不封阳台”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纵观全文,叙说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纵深开掘,叙议并进,虚实交融,使文章的主题在叙议中越发地发人深省。

四、板书设计
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

不封阳台父子关爱
受伤的鸽子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神的描写
形象化的议论
五、课外拓展
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段揣测鸽子心理的文字。

示例:我紧张地朝四周看了看,这里没有一个可逃的地方。

这可怎么办呀?我的脊背已经开始发凉了,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我紧贴着冰冷的墙,搂着还未出世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这两个人会不会伤害我呢?会不会像杀其它同伴一样,先拔毛再剥皮然后……我不敢再往下想。

还是飞走吧!能飞多远飞多远,只要能离开这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离开这喧嚣、嘈杂的地方。

可我的孩子还未出世呀!我不能离它而去呀!这可怎么办?谁能帮帮我?谁能帮帮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成功的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而教者往往还局限于课本,拓展不够。

就这些方面来说,还要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