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合集下载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圆明园》是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一部大型兼具故事、艺术、纪录为一体的历史记录科教电影,其内容宏大浩瀚,形式唯美客观,节奏层次分明,音乐苍凉悲壮,是传统的科教历史电影难以相提并论的。

该片耗时七年,投资2000多万元,被导演金铁木称之为“史诗”的纪录电影《圆明园》,首次全景式再现了150年前这座瑰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并以在中国宫廷生活了50多年的传教士郎世宁等外国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解读,荣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维克多·雨果这段文字取自法国大作家雨果,在惊闻火烧圆明园之后,撰写的《给巴特勒上尉复信》。

信中用华丽的语言歌颂了遥远中国的夏宫,更愤懑地谴责英法两国军队毁掉人类艺术杰作的强盗行径。

这段话,也被引用在纪录片《圆明园》的开端。

三维特技再现了昔日皇家园林“万园之园”的盛景全片以圆明园为线索,通过演员表演和动态复原画面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从康熙年间的圆明园兴建,到乾隆年间的盛世全景,直至咸丰年间惨遭毁灭,这历经6代帝王近200年的王朝兴衰。

“三帝”相会牡丹台影片《圆明园》以其详实的史料,揭示清皇室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建造这座园林过程中的秘闻。

1709年,康熙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北修建了圆明园,并将其赐给了皇四子胤(即后来雍正)。

据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张恩荫介绍,最初的圆明园规模并不大,只是一座花园,建成后不久胤就迁入使用。

因园中一处种了很多牡丹,花开时极为绚烂,故名“牡丹台”。

而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唯一一次相聚就在此地。

1721年,在康熙成为皇帝的第60个春天,胤请他前去牡丹台赏花。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

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

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

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

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

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

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

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这部纪录片以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圆明园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圆明园的壮丽景象所震撼。

纪录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这座园林集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式园林的婉约之美,又有西式建筑的宏伟之姿。

同时,园中还有各种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这样一座绝美的园林却毁于一旦,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其次,我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心。

这座园林的毁灭不仅仅是因为外国侵略者的破坏,更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变化毫无认知,固守“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正是这种腐败无能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落后。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警醒。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现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圆明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通过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晚上看了一部记录片《圆明园》,记录片中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坏过程也讲述了清朝的历史,我觉得整部片子的节奏感比较好,配乐也很不错,很有震撼力。

圆明园被烧毁,1860年10月18—19日。

一直以来,圆明园遗址都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明证,这个是很有道理的。

英法联军入侵,用的是洋枪洋炮,而大清帝国还使用刀枪,认为是铜皮铁骨,片子中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说英国当时的司令说清军“这种自杀性的战斗,如果有好的武器,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暗室,里面有很多是英国送来的先进的火炮,然而清军的军队都没有用上。

清朝的皇帝认为那些只是小玩意,没什么用处,这种自大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片子里面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场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种狂妄、亢奋,让我不禁想到了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集体无意识。

大意说就是说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团体中的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做出一些自己平时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集体中自己是匿名的,不用承担风险以及其它一些原因。

看着他们的贪婪,我本应该是很气愤才对,但是我当时却想的是在中国去侵略其它的国家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应该是吧,胜利者的姿态也许都是一样的。

看完片子以后,我跟王超出来谈起侵略以及民族仇恨,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英法美都跟中国打过仗,但是中国人唯独单单那么恨日本人呢?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他问起来,我也就在想,是日本侵略中国距今比较近?是日本在中国本土侵略?但是英法也是啊。

是中国政府的舆论引导,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或者是中国认为日本跟中国是近邻,日本现在比中国富裕,但是中国却认为其实自己应该可以超过日本。

他显然很赞同这个看法,他进一步说到中国以前是比日本强,但是现在却被以前看不起的小国超过,当然会有一种失落感,而英法美离中国毕竟比较远,所以也就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的人文意义以前觉得纪录片是那种无趣的让人昏昏欲睡的片子,但在上了几节纪录片赏析课后,使我浅薄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在看过《圆明园》和《玄奘大师》后,内心深受触动。

纪录片不像电视剧或电影,给人情结上的巨大吸引力,它就像没有波澜的河水,在平静中将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却能在你的内心掀起巨浪,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却传递给我们丰厚的人文信息。

一直以来,圆明园被冠以各种美称,其中以“万园之园”最为贴切,但不管它被世人描摹成多么美的样子,我们也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略见端倪,现实中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破败残缺的形象。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

金铁木导演执导的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便用先进的电影技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几近真实的圆明园,填补了圆明园在我们记忆中残缺的形象。

影片在讲述建园过程的同时,穿插了很多蕴含丰富的故事,充满深刻的人文意义。

影片在唯美的三维动画中,穿插着生动的历史,影片在叙述圆明园由盛而衰的历史时,还不时穿插了一些令人感慨的的场景,最令我感到温馨的是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在开的娇艳欲滴的牡丹园中聚会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温馨中充满了祥和宁静之感;在雍正皇帝建成圆明园后,他以各种造型畅游于园中,过着隐士般悠然自得的生活,我想,他在看着自己设计的杰作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雍正时期的园子已经有足够的规模,但自负的乾隆为一展自己帝王的才华,又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结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在建造过程中,穿插了郎世宁的一段独白,说在建造西方风格的建筑时,他在喷泉的设计上运用了提水设备,但思想保守的乾隆却对这些先进技术表现出不屑的态度,最终废弃了这种设备。

郎世宁用一句话评价了乾隆:“他在思想上比雍正更加保守。

”影片中用演员演绎和旁白的方式对三个皇帝落后思想进行了多多少少的阐述,昭示课清政府落后的思想观念,暗示了清朝必将衰亡的历史。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左右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左右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左右作为一名观众,我近日观看了一部纪录片《圆明园》,啜泣了一个晚上。

影片以圆明园为背景,剖析了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园林建筑群的兴衰历程,以及它曾经承载的丰富意义和文化遗产。

影片通过纪实拍摄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系统性地展示了圆明园的燃后残城、西式建筑、奇石和水景、十三陵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和文化景观。

画面以及在悠扬的音乐中徐徐展现,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圆明园的浩瀚与壮美,也感受到了那份遭遇劫难的无奈和痛彻心扉的悲伤之情。

与此同时,本片也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邀请了许多学者和专家,介绍了圆明园花园艺术、石雕艺术、兽首等方面的小窍门,以及它们对于其它文化或建筑的影响。

影片也让观众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历史,思考它日趋完备和显著特征的重要性。

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对圆明园的理解和感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我以为圆明园是一个以石头和树木为主导的庞大石园,看完电影后,才意识到它是文化依托,从中可以感受到历代文化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性。

我被恢弘壮美的建筑和花园、水景的艺术表现深深震撼,并被毁于战火与人性自私的惊人事实深深感动。

影片向我展现了历史的长河,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的面貌。

在整个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一句话:“石头上的树和树上的石头是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本质特征的深度揭示,让我在思考亿万石雕作品的同时,深感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导演在运用音乐方面也十分出色,在清脆的钢琴声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连续的文化之路。

在综合感受之后,我认为本片是一部推荐给每一个人观看的纪录片。

它以一个建筑群的兴衰历史来表达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表演,同时也揭示了许多人性的弱点和失利。

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历史不仅包含过去,也对现在和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并接续把传承至今。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看完那部纪录片《圆明园》,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翻腾个不停。

这片子,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清朝那会儿,咱们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到底是怎样一番盛世美景,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一开始,画面缓缓展开,那圆明园啊,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都透着精致,每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有灵性。

镜头一转,嘿,那大水法喷泉,喷得老高老高的,水花四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美得让人心醉。

我当时就想,这得是多大的手笔,才能造出这样的奇景啊!可随着故事深入,我心里头的滋味就变了。

看着那些个洋鬼子,带着枪炮,闯进了咱们的圆明园,跟强盗似的,见啥拿啥,拿不走的就砸,砸不烂的就烧。

我的那个心啊,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得厉害。

那么美的地方,那么珍贵的宝贝,就这么毁了,没了,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个清朝的皇帝大臣们,平时一个个的,不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看不起外邦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一个个跟软脚虾似的,连个屁都不敢放,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宝贝被抢被烧?我真是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也让我看到了咱们中国人的坚韧和不屈。

你看那些个工匠们,为了修复圆明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一门心思地想把那些被破坏的东西给恢复原样。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成功,但他们的那份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再想想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没人再敢来欺负咱们了。

可咱们也不能忘了历史,忘了那些曾经的伤痛和耻辱。

咱们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咱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吧,《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看到了咱们国家曾经的辉煌和苦难,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看看这部片子,让它成为咱们心中的一个警钟,时刻提醒咱们要自强不息,为咱们的祖国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而《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从开始的空前繁华到这一人间仙境的最终毁灭,都在给人以震撼。

一种是民族的自豪,另一种却是彻底的破碎!本片以时间顺序进行了情景再现,大清王朝是其整个历史背景,圆明园伴随着清王朝由胜到衰走完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其中的画面、悬念、音乐、故事等很多手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单单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表现方式:开场时的图画再现;圆明园经雍正帝改建后的特技再现;两位传教士郎世宁与麦基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

开场时的图片再现十分真实仿佛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解说词则透过雨果的诗传达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雍正改建后的特技配合上推、拉摇、移的手法充分展现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与奢华,加上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暖色调的协调搭配给人以唯美的视觉冲击;再就是两位传教士的自述明显运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开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亲身经历圆明园和大清兴盛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整个帝国的辉煌,之后的法国传教士则目睹了圆明园与大清的衰落与消亡……从那个他人之口更加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说服力油然而生;旁白极有感情的朗诵与叙述一直渲染着本片的气氛与韵律,一种自豪与悲怆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激起心潮中的层层涟漪……其次是它的悬念层出不穷,似乎帷幕已拉开就已布置好了第一个悬念。

追随着雨果的诗,它把我们迁移到了它所说的一个“人类幻想的仙境”,还未来得及细想三个炙热的字眼便映入眼帘“圆明园”,顿时心中豁然开两。

之后当意大利传教士到达北京,解说词便提到“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就有一些疑问:一位外国传教士怎么就能见证一个帝国的辉煌?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不难看出,正是以他的口吻介绍了圆明园的发展。

又当康熙祖孙三代相聚牡丹园时,解说词又说道“有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个园林与一个帝国怎么就能联系在一起呢?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

可就在圆明园和大清王朝眼看到达顶峰时,话锋突然一转道“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整个气氛由此渐渐降了下了,语气中透出的淡淡伤感也在其后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尾处单单四个字“下落不明”就已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的进行深思……一系列的悬念还有很多我不想一一列举,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使观者饶有兴趣的向下光看下去,虽然谜底早已在心中揭晓但其中的历程却鲜为人知,那种荣耀,那种辉煌。

片中列举的数字令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了解圆明园的宏伟,从雍正改建时200多座宫殿,300工匠,3000亩占地,24000名卫队,几万人的工作;到乾隆改建时数百画师,数万工匠;再到历经一世纪后的鼎盛时期100多组景观,1000座宫殿,5000亩占地更反应出它的发展与荣耀。

这些也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数据。

音乐效果渲染着本片宏伟的气氛,不管是高亢或悲壮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再每一位观者心中徘徊。

本片节奏大起大落:开场在抒情乐配抒情诗不断的交替回味中转而就是大清建国的铿锵;随着三代帝王相聚圆明园后的高亢忽而却是康熙逝世的悲凉;皇子皇孙射箭习武时的欢快音符还未散尽紧接着突然在低沉的乐曲中揭示了兄弟背叛的酸楚;雍正帝驾崩伤感的乐曲伴随的时乾隆帝登基时的豪迈;大沽口要塞被攻陷八旗战士的鲜血追随挽歌不断流淌镜头又在高亢的旋律中推向八里桥……大起大落中震撼或悲伤,不断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涤。

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本片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的震撼!故事性是现今大多记录片常用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

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

《圆明园》是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通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咸丰帝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郎世宁、麦基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身临其境的品味本片所传达的情感。

它的故事性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特点:大清建国时因木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紫禁城宫殿的燥热等等原因致使清帝王须要另建一座离宫作为政治中心,后畅春园建成这大清第一座离宫就是未来一个世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圆明园的雏形,再后来三代帝王在未成形的圆明园的聚会无形中就奠定了圆明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

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扩展慢慢揭示出圆明园出现并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观者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致同时也被不断的被吊起。

这种手法在影片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

片中的中的细节很难使人忘却。

康熙对弘历眼神中头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

而其中一幕“大沽口战役”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为细致的一大亮点。

一边是清军勇士硝烟满面手持弯刀与长枪大炮的英法联军对抗在一场结局已定的战争中频频悲壮牺牲,另一边是咸丰帝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享受着花瓣浴时闭目养神的悠闲。

两种相差悬殊的图像不断切换一种悲愤冲击了全部视觉,只得感叹咸丰他不懂得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境。

一边是枪炮、号角与挽歌,一边是闲适的宁静。

不同的听觉感受带来心中同样的丝丝悲痛。

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民族的领袖已经如此麻木,它的军队又能凭什么与敌人厮杀?咸丰沐浴的朵朵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滴泣的鲜血……有着这样的统治者圆明园怎能不被焚毁?首先他们自己就已放弃,就已无所谓的麻木目睹。

当法国个格尔金爵士坐在皇权最高的象征——龙椅上时,心中只有一种感觉:他践踏的不是满清的皇权而是中华的自尊。

记得宏伟的圆明园再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骄傲,记得感受到国外无数殷羡的眼光是多么自豪。

而现在只剩得废墟下每一位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那是华夏子孙共同的耻辱!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辱史!情景再现真实客观,看着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天天繁花似锦,鼎盛一时却最终毁灭似昙花一现般的圆明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国家衰落沦陷,一切的皇权强权都将不复存在!一切的历史都在预示着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最终消亡!现今北京,圆明园的残垣仍在夕阳的余晖下放映出昔日的辉煌,但那种辉煌并不只属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只要国家强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一座圆明园既然已经建成,中国人同样可以再建出另一座崭新的……“圆明园”。

在刚开始的两分钟里,编导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来描写圆明园。

用雨果的话说,圆明园就是一个梦,一个用汉白玉,青石雕塑的梦,一个用雪松做框架的雄伟而壮丽的梦。

那些圆明园里的金银珠宝就只是给这个美丽的梦再涂上一层艳丽的颜色而已。

雨果的语言将整个圆明园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没有一开始就讲圆明园的兴建及构造,而是从1644年满族人进军北京城开始了数百年的清朝统治开始诉说圆明园的历史,讲述为什么清朝皇帝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建造一个那么大的皇家园林,以及建造圆明园的地址。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区,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个园组成。

圆明园的名字是康熙皇帝取之于他的第四子,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的法号“园明”,而且后来把它赐给了雍正。

圆明园并不是在康熙年间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后来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分别又建造了许多宫殿。

乾隆是将整个圆明园的建设推向高潮的伟人。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

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

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