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革命以改造为主,以继往开来为主”,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一方面,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将改变既有制度和思想形式,增强社会的自我更新能力,推进社会改善。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的角度来看,不断开展实质上是一种改变既有制度、思想形式的过程,以求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的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更加完整。
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它催生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它不仅改变既有制度和思想形式,而且开辟新的道路。
的动力是为了实现一种社会发展的新路径,这种新路径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使社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中,它能够有效的解决旧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使社会发展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发展。
的动力不仅在于实现新制度,而且还在于改变社会观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要求。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制度。
往年真题2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3分)a.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要途径(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b、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这是由改革的实质决定的。
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就是要清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
其次,这是由改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的。
再其次,这是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分)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b、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2.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到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②避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政绩化的现象,加强创新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③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走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碎片时代,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益。
④积极吸取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坚持文化“外推”和“内引”相结合的方针,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⑤政府加大文化立法的力度,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一)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协调生产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也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动力作用,就是表现在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或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通过改革开放,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直接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
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案要点:(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答案要点:(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毛概资料

1、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
2.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代人永续地发展。
3、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2)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革命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为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迅速发展。
经济增长。
的发展。
因此,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要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政策,是建设强国,党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进步的活力来源。
改革,即内部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联系,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和各种事业。
国家的全面进步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
通过这一重大改革和开放,已经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个重大转变是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社会向完全开放的社会的转变。
第三个重大转折点是人们的生活从衣着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大变化。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第五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 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力两个讲全了。
改革引起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
“改革开放以 来,我们立的 章程并不少, 而且是全方位 的。经济、政 治、科技、教 育、文化、军 事、外交等各 个方面都有明 确的方针政策, 而且有准确的 表述语言。”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并为深圳 经济特区题词。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些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 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 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 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 会进步。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 展的真正动力。
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相 对 改于 革新 是民 中主 主 国 的义 第革 二命 次而 革言 命
邓小平视察处于改革前列的四川农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 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 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 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对象。“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 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改革有目的。“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 积极性。” 改革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 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 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 会主义的原则”。 改革的方法。“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 难于贯彻”,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制度2.社会具体体制3.“三个有利于”标准(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B.开放C.阶级斗争D.社会和谐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改革中要进行革命性变革的是()A.根本制度B.指导思想C.具体体制D.经济基础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开放B.公平C.与时俱进D.改革5.对外开放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B.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C.有时间限制的政策D.对发达国家的开放6.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表述的,是()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7.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A.上海B.深圳C.珠海D.海南8.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D.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B.加快发展民族经济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1.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发展对外贸易B.发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D.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利用外资12..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始于()A.1980B.1984C.1990D.1992(三)多项选择题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高水平2.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是()A.走出去B.引进来C.请进来D.卖出去3.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A.政治的窗口B.技术的窗口C.管理的窗口D.知识的窗口E.对外政策的窗口4.我国已经兴办的经济特区是()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E.海南5.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A.外贸B.对外技术交流C.国际资金往来D.国际劳务合作E.国际旅游业6.实行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C.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E.是对自力更生的否定7.我国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的形式主要有()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D.发行国际债券E.购买外国企业股票8.我国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是()A.经济特区B.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开放地区C.内陆开放地区D.少数民族地区D.能开拓新的生产门路,扩大国内就业机会E.有利于拓宽出口渠道,增加外汇收入9.对外贸易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7.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 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案要点: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